□ 劉孟凱
今年3.15晚會,山東“地煉”“調和油”等字眼密集出現在觀眾眼前,一夕之間,仿佛“地煉”“調和油”成為假冒偽劣油品的代名詞。
經過央視報道,加上之前多次出現的問題油事件,引發(fā)下游客戶對地煉油品的信任危機。近日,筆者多次接到終端用油客戶咨詢,地煉油品是不是質量不行,以后還能不能用?
國內成品油,除了極少量來源于進口之外,中國石化、中國石油是主要供應方,占全國成品油總量近74%,另外還有相當部分汽油來源于地方煉廠及社會調和單位。
所謂地煉,即地方煉油廠,與國有的煉油廠相對的稱謂,國內近90%地煉廠家密集分布在山東省。地方煉油廠經過長足發(fā)展,目前已經成為國內成品油市場不可或缺的一方,其客戶群體除了周邊省市之外,甚至可以輻射至江浙、沿江,以及東南等地區(qū)。
一般而言,正規(guī)地方煉油廠具備配套的煉油裝置,具有合法的生產經營資質,只因地煉加工原料多以劣質原油或燃料油為主,其產品成品油質量略遜于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但符合國家汽柴油質量標準。由于其具備價格優(yōu)勢,在下游客戶群體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然,地方煉廠中不排除有部分小型煉油廠加工裝置配套不全,不具備生產經營資質,而且在工商、環(huán)評等方面均不過關,大多以不開稅票方式或者開其他發(fā)票形式經營,在偷稅避稅的同時,擾亂正規(guī)地煉成品油市場秩序,為政府重點整頓對象。
所謂調和油,分為廣義的調和油與狹義的調和油。廣義上說,國內所有成品油均為調和油,煉廠通過煉油裝置生產出來的汽柴油并不能完全符合國家標準,需要在細微處調整。油品生產過程中,諸如MTBE等產品的添加應用至今方興未艾,此類調和屬于成品油生產過程中的合理方式。狹義的調和油則是指市場部分調和商家,從煉廠或者化工廠采購與汽柴油物理屬性接近的組分油品,通過一定比例混摻并加入添加劑,最終得到符合國家汽柴油檢測標準的油品。此類調和油企業(yè)多數并無成品油生產資質,而且基本沒有煉油設備或者僅有單套加工裝置,僅配備簡單的油罐與管線。調和過程中,調和商家一般選用催化汽油、石腦油、混合芳烴、烷基化油、抗爆劑等組分,按照一定比例混摻調和均勻,最終得到化驗指標與汽油十分接近的油品,調和操作十分簡單。
正常情況下,狹義調和油因為品質次于正規(guī)油品,其價格明顯低于正規(guī)油品,大多流通進入民營加油站。若調和油品質不過關,則容易損傷車輛,造成事故。
3.15晚會曝光的地煉調和油,為不具備正規(guī)資質的小煉油與狹義的調和油,而山東地煉正規(guī)煉油廠嚴重躺槍,主要是之前山東油品市場魚龍混雜,正規(guī)地煉廠家品牌建設不夠,下游客戶對市場認知不足。近年來山東省,以及國家安監(jiān)局對山東地煉共計頒發(fā)29家危險品生產許可證,其中東營15家,濰坊5家,淄博、濱州、菏澤各兩家,濟南、青島、德州各1家。
據統(tǒng)計,截至2014年底,山東地煉煉油裝置總能力為2.6億噸/年,占全國煉油裝置總產能的15.14%。近年來,中海油、中化工、中化等國企相繼入股地方煉廠,部分山東地煉廠家的企業(yè)性質發(fā)生很大改變。目前,山東煉油廠被中字頭企業(yè)控股或參股廠家多達11家,加上墾利、恒源等國企性質廠家,一次加工裝置總產能占到山東地煉的32%。由此可見,山東地方煉油企業(yè)逐漸向規(guī)范化、規(guī)?;l(fā)展。
雖然3.15晚會對部分地煉廠家正常出貨帶來一定困擾,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相關煉廠表示,因小煉廠及調和油遭到打壓,其客戶群體多轉移至山東地煉,整體出貨量不減反增。
可以看出,通過政府整頓、肅清油品市場,煉油亂象或將得到明顯改善,有利于優(yōu)化產能結構。為長遠計,整頓煉油亂象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