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部分新增院士名單
陳芬兒:男,1959年生,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藥物化學、有機化學和精細有機化工技術及其工程化研究。擔任5份國內(nèi)核心刊物和5份SCI國際刊物編委。在國內(nèi)外高影響力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250余篇,申請中國、美國、歐洲、日本等中外發(fā)明專利102項(授權43項),主參編著作7部。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及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中國化學會有機合成創(chuàng)造獎等多項榮譽。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建峰:男,1965年生,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北京化工大學化工學院院長,有機無機復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超重力反應分離工程技術、納米材料等;國家首批“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012),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2),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2008),國家科技部創(chuàng)新團隊學術帶頭人,以第一完成人獲2項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2002、2012)和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衛(wèi):男,1957年生,鋼鐵研究總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長期在金屬永磁材料領域從事新材料合成、關鍵技術基礎理論和產(chǎn)業(yè)化等工程技術研究與創(chuàng)新。主持和主研過30多項國際合作、國家攻關、國家自然基金、“863”和“973”等項目。授權發(fā)明專利23項,發(fā)表論文170余篇,專著和編著5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八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fā)明三等獎1項和“中國青年科學家獎”技術科學提名獎等16項國家和省部級獎項。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中民:男,1964年生,理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國家能源低碳催化與工程研發(fā)中心主任。長期從事煤化工領域應用催化研究與技術開發(fā),針對煤化工平臺產(chǎn)品甲醇的轉化利用,研制了甲醇制烯烴催化劑,開發(fā)了密相循環(huán)流化床工藝;作為技術總負責人,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烴技術工業(yè)性試驗和首次工業(yè)化。獲國家技術發(fā)明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及大連市一等獎4項,石化聯(lián)合會特等獎2項,何梁何利基金獎,中國科學院杰出成就獎,中國專利金獎。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毛新平:男,1965年生,工學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xiàn)任武鋼(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長期從事薄板坯連鑄連軋的基礎理論研究、工藝技術開發(fā)、高性能鋼鐵材料研制和工程設計。先后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獎、光華工程科技青年獎、首屆中國杰出工程師獎和魏壽昆冶金青年獎,入選國家首批“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鋒:男,1961年生,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石油化工生產(chǎn)過程智能建模、控制與優(yōu)化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開發(fā)。先后獲得2002年和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專利優(yōu)秀獎、2項上海市發(fā)明專利一等獎等19項省部級科技獎勵。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獎、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首屆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發(fā)明創(chuàng)業(yè)獎等榮譽。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迎軍:女,1954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華南理工大學校長、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生物醫(yī)學材料基礎及應用研究,提出的“骨組織再生修復生物應答理論”、“一體化骨與軟骨仿生制備技術”、“多參數(shù)體外模擬智能評價系統(tǒng)”等在國內(nèi)外生物材料領域引起極大反響,主持并完成國家“863”項目、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省部級重點、重大科技項目等60余項。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FELLOW,廣東首屆自主創(chuàng)新十大女杰。獲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廣東省科技發(fā)明一等獎等10余項獎勵。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玉忠:男,1961年生,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阻燃材料、生物基與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材料循環(huán)利用等研究,特別是在高分子材料的阻燃領域,提出和發(fā)展了一些新的阻燃原理和方法,有效解決了制約行業(yè)發(fā)展的一些關鍵技術,使多個大類產(chǎn)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高的占有率。獲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2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等。先后當選“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教育部“環(huán)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創(chuàng)新團隊帶頭人、教育部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等獎項。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謝建新:男,1958年生,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金屬控制凝固與控制成形,先進復合材料制備與加工,材料的智能化制備加工技術,金屬擠壓理論與技術。獲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際學術獎勵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二等獎2項。2001年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2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3年獲全國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2014年獲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華明:男,1962年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大型金屬構件增材制造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國防科技工業(yè)激光增材制造技術研究應用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大型金屬構件激光增材制造和激光表面工程技術研究,以第一完成人獲部級一等獎以上科技成果獎勵4項,獲2012年度國家技術發(fā)明一等獎。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和科技部重點領域創(chuàng)新團隊帶頭人、國防“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入選首批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安立佳:男,1964年生,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在高分子非線性流變學、高分子特性粘度理論、高分子共聚物微相分離、高分子薄膜動力學和高分子復合材料結構與性能等領域取得了系列創(chuàng)新成果。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和吉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吉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仙輝:男,1963年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以來一直堅持新型非常規(guī)超導體的探索及超導和強關聯(lián)物理的研究。兼任Nature系列雜志《Scientific Reports》和《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編輯,《科學通報》、《物理》等編委,中國物理學會理事,中國物理學會低溫物理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等學術職位。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Bernd T. Matthias獎等。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孫世剛:男,1954年生,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電化學和表界面科學研究。已發(fā)表SCI收錄論文400余篇,他引9 000多次(單篇最高他引1 500余次);主編《電催化和電吸附的原位譜學研究》英文著作(Elsevier)和《電催化》專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際電化學會會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201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9年獲首屆中國電化學貢獻獎,2010年獲國際電化學會授予的Brian Conway獎章。目前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界面電化學”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項目學術帶頭人,主持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專項“基于可調(diào)諧紅外激光的能源化學研究大型實驗裝置”等重大課題。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韓杰才:男,1966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副校長,特種環(huán)境復合材料技術國家級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超高溫防熱復合材料、防熱/紅外透波材料等宇航材料研究。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高超聲速飛行器防熱復合材料的熱力耦合問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帶頭人、國家“863”課題專家組副組長。獲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9年和2011年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云圻:男,1949年生,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分子材料與器件的研究,總結發(fā)展了高性能分子材料的設計思想,提出了性能調(diào)控的新方法,證實了擴展π體系是實現(xiàn)高遷移率的重要途徑,合成了具有優(yōu)異光電性能的新型π共軛分子材料。發(fā)表SCI論文500余篇(其中120余篇發(fā)表在影響因子大于10的期刊上),他引2萬余次,H因子大于70,獲授權中國發(fā)明專利67項,在國內(nèi)外學術會議上做大會/邀請報告100余次。200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2014年入選湯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目錄。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玉良:男,1949年生,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從事以無機化學為基礎的交叉學科研究,開展了分子基材料及其聚集態(tài)結構、異質結構和性質研究,發(fā)展了具有光電活性的碳及富碳材料多維、高有序、大尺寸納米結構生長方法學。在AccChemRes,ChemSocRev,JAmChemSoc,AngewChemIntEd等國際權威學術雜志上發(fā)表論文500余篇,他引10 000余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第一、第二和第四完成人各1項),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汪衛(wèi)華:男,1963年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中國科學院極端條件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非晶態(tài)物理,新型非晶、納米材料及其它亞穩(wěn)材料在高壓、低溫、微重力等極端條件下的制備、結構、物性研究。近年來,在Science,Nature,NatureMater,PhysRevLett,AdvancedMater等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上發(fā)表SCI論文200余篇,12次應邀為國際刊物撰寫長篇綜述文章。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1999年),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1項(200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2010年)。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999年)。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于吉紅:女,1967年生,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無機多孔功能材料的合成與制備化學研究,在分子篩多孔材料的結構設計與定向合成方面作出了重要創(chuàng)新性貢獻。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首批“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國際分子篩協(xié)會理事會秘書長,英國皇家化學會《Chemical Science》雜志副主編。曾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和全球華人無機化學獎等。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俞大鵬:男,1959年生,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北京大學電子顯微鏡實驗室主任。長期致力于人工微結構納米材料的制備、物性及器件效應研究。承擔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中港合作研究基金、“973”等國家科研任務,在半導體納米線材料研究領域做出了一些開創(chuàng)性和系統(tǒng)深入的學術貢獻。迄今發(fā)表SCI收錄論文330余篇,影響因子大于3 的高水平刊物論文超過50%。2007年度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學術帶頭人。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鎖江:男,1964年生,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長,中國化工學會離子液體專委會主任和離子液體清潔過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離子液體與綠色化工過程研究,以離子液體為核心介質(催化劑/溶劑/電解質),實現(xiàn)多項綠色技術中試、工業(yè)示范及產(chǎn)業(yè)應用。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73”首席科學家、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獲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獎(2014)、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0)和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協(xié)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等多項科技獎勵。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鄒志剛:男,1955年生,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為南京大學環(huán)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光催化材料的設計、制備、反應機理及其應用的基礎研究。在Nature,PRL,AdvMater,AngewChemIntEd,JACS等一流國際期刊發(fā)表科學論文400余篇,被SCI他引超過一萬多次,H指數(shù)55。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負責人,總裝備部“國民核生化災害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負責人。獲國家發(fā)明專利30多項、美國專利1項、日本專利2項。201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排名不分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