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研究·
腸梗阻導管在粘連性腸梗阻治療中的應用
俞欣,王高生,趙濤
(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安徽省立醫(yī)院南區(qū)急診外科,合肥 230001)
腸梗阻是外科常見急腹癥之一,胃腸減壓是治療腸梗阻的主要措施。近年來,腸梗阻導管運用于治療腸梗阻日益受到重視,可以提高腸梗阻治愈率,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因保守治療無效而中轉手術的概率[1]。但腸梗阻導管的作用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其治療效果也存在爭議[2-3]。本文通過對我院急診外科收治的40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的治療效果,探討腸梗阻導管臨床應用價值。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患者分為導管組與對照組。導管組患者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齡14~87歲,平均(59.2±15.4)歲;發(fā)病時間16 h~10 d,平均(2.8±2.5)d;其中19例既往有腹腔手術史。對照組20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27~89歲,平均(57.3±17.9)歲;發(fā)病時間10 h~12 d,平均(2.9±2.0)d;其中18例既往有腹腔手術史。所有患者符合“腹痛、嘔吐、腹脹、停止排氣排便”等臨床表現(xiàn),腹部立位X線及腹部CT證實為小腸梗阻。以下情況不列入研究對象:有腹膜炎及絞窄性腸梗阻表現(xiàn),2年內(nèi)有腹部惡性腫瘤手術史,腹腔放射治療病史,疑為炎性腸病,嵌頓性疝所致腸梗阻。兩組病例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間、手術史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予禁食水,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zhì)及酸堿平衡紊亂,靜脈營養(yǎng)、抑酸及生長抑素治療等;必要的抗感染治療。保守治療36 h,進行臨床及影像學評估,如患者臨床癥狀及X線檢查仍表現(xiàn)為完全性腸梗阻,則轉手術治療;臨床癥狀及X線片提示腸梗阻部分緩解的患者,則繼續(xù)保守治療至72 h,再次進行評估,腸梗阻無緩解者,則轉手術治療。
1.2.2導管組治療方法導管組患者除常規(guī)治療外,胃腸減壓選用經(jīng)鼻插入腸梗阻導管,外接負壓吸引盒,腸梗阻導管在內(nèi)鏡引導下放置。將腸梗阻導管插至胃內(nèi),在內(nèi)鏡直視下,利用異物鉗等引導腸梗阻導管通過幽門,并確認腸梗阻導管的前端氣囊達到十二指腸降部;向?qū)Ч芮皻饽覂?nèi)注入無菌水15~20 mL,導管隨著腸管自身蠕動向遠端行進,每日用0.9%氯化鈉注射溶液沖洗導管,保證腸梗阻導管通暢。保守治療36 h,行X線檢查,如患者導管遠端未進入結腸,則認為系完全性腸梗阻,轉手術治療;X線證實導管遠端進入結腸,如患者腸梗阻癥狀緩解,則予進食;如患者腸梗阻癥狀未緩解,則認為系不全性腸梗阻,繼續(xù)保守治療72 h后,再次評估,如患梗阻無緩解,則轉手術治療。
1.2.3出院標準患者腸梗阻癥狀緩解,即無腹痛、腹脹,恢復排氣排便,可進半流飲食,X線未見有腸梗阻表現(xiàn)。
1.2.4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保守治療失敗而中轉手術治療的比例,即中轉手術率,梗阻癥狀緩解時間(臨床治療到腸梗阻癥狀緩解的時間),以及患者在院時間。
1.2.5醫(yī)學倫理學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方案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3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取組間t檢驗,率的比較采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導管組經(jīng)36 h保守治療,1例(5%)患者導管遠端未進入結腸,證實為完全性腸梗阻,轉手術治療(術中見小腸廣泛粘連,行小腸部分切除術);余19例患者導管遠端進入結腸,考慮不全性梗阻;后又經(jīng)36 h保守治療,僅1例患者腸梗阻未緩解,轉為手術治療,余18例(90%)患者治愈出院。
對照組經(jīng)36 h保守治療,5例(25%)患者為完全性腸梗阻,轉手術治療(其中2例行小腸部分切除術);另外15例(75%)患者繼續(xù)保守治療36 h,再次進行評估,3例(15%)患者腸梗阻無緩解,轉手術治療;余12例(60%)患者腸梗阻緩解者,治愈出院。
導管組與對照組中轉手術率分別為10%與40%(χ2=4.8,P<0.05)。導管組與對照組腸梗阻癥狀緩解時間分別為(16.4±4.0)h與(32.4±10.5)h(t=5.227,P<0.05)。導管組與對照組患者在院時間分別為(5.2±3.0)d與(7.8±2.9)d(t=2.724,P<0.05)。
3討論
任何原因引起腸內(nèi)容物通過障礙,并有腹脹、腹痛等臨床表現(xiàn)時,統(tǒng)稱腸梗阻;粘連性腸梗阻是腸梗阻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其發(fā)生率占腸梗阻的40%~60%[4],患者多有腹腔手術、創(chuàng)傷或感染等病史。單純性粘連性腸梗阻可先行保守治療,絞窄性腸梗阻及完全性腸梗阻應施行手術治療[5]。
胃腸減壓是治療腸梗阻的基礎措施之一,其目的是減少胃腸道積存的氣體、液體、減輕腸管擴張,有利于腸壁血液循環(huán)的恢復,減輕腸壁水腫。傳統(tǒng)的胃腸減壓方法胃管難以通過幽門,僅僅抽吸胃內(nèi)容物,不能引流小腸內(nèi)氣體、液體,延長了保守治療的時間[6]。腸梗阻導管可利用其前端水囊重力作用及腸管蠕動進入腸管低位,減壓范圍廣,從而持續(xù)有效地對腸管減壓,改善腸管血運,緩解腸壁充血、水腫。據(jù)報道,腸梗阻導管置入其引流量明顯大于胃管的胃腸減壓引流量[7]。本研究發(fā)現(xiàn),導管組保守治療成功率高于對照組,腸梗阻癥狀緩解時間、患者在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腸梗阻導管治療粘連性腸梗阻優(yōu)于胃管,對于提高保守治療成功率及縮短住院時間有著積極的作用。
我們的體會是,對于完全性小腸梗阻患者,腸梗阻導管不能逆轉其病理過程,仍需積極手術治療;導管組2例中轉手術治療的患者,術中證實1例為束帶壓迫,另1例為小腸腸管粘連形成狹窄環(huán),需手術治療才能解除梗阻。對于中轉手術治療的患者,腸梗阻導管的應用仍有積極意義,術前可經(jīng)腸梗阻導管進行小腸選擇性造影,從而明確梗阻的部位、狹窄程度、推測病因,為手術尋找病變部位提供參考[8]。另外腸梗阻導管術中可以作為小腸導管支架,進行小腸重排,避免腸管扭曲,避免再次復發(fā)。
總之,對于單純粘連性腸梗阻,腸梗阻導管治療效果優(yōu)于胃管胃腸減壓,對于完全性腸梗阻,可經(jīng)腸梗阻導管進行造影,為明確梗阻部位提供依據(jù),腸梗阻導管是治療粘連性小腸梗阻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李德春,李瑞紅,王守軍,等.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在急性粘連性小腸梗阻診治中的應用[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0,19(4):423-425.
[2]曹雪源,王超,連國棟,等.生長抑素聯(lián)合腸梗阻導管治療粘連性腸梗阻[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1,26(12):998-1001.
[3]Di Saverio S,Catena F,Ansaloni L,et al.Water-suluble contrast medium(gastrografin) value in adhesive small intestine obstruction(asio):a prospective,randomized,conteolled,clinical trial[J].World J Surg,2008,32(10):2293-2304.
[4]任建安,黎介壽.粘連性腸梗阻的手術防治[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8,28(9):697-699.
[5]陳小麗,喬峰,林琪,等.胃鏡下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置入術治療急性腸梗阻的療效觀察[J].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2011,28(9):522-524.
[6]李勝昔,徐美東.經(jīng)胃鏡放置經(jīng)鼻腸梗阻導管治療術后粘連性腸梗阻[J].中國臨床醫(yī)學,2011,18(5):651-652.
[7]王金鵬,舒振波,李永超,等.術前應用腸梗阻導管在粘連性腸梗阻中的療效觀察[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3,16(12):1221-1222.
[8]高建軍,孫剛,馬勇,等.術中經(jīng)鼻腸梗阻導管順行小腸內(nèi)排列治療嚴重粘連性腸梗阻[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1,39(6):1281-1284.
(收稿日期:2015-07-10)
通信作者:王高生,副主任醫(yī)師,Email:wgs2108@126.com
作者簡介:俞欣,醫(yī)師,Email:funny_yx@163.com
中圖分類號:R574.2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672-6790.2015.0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