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化都市叢林里,盤根錯節(jié)的運輸系統(tǒng),往往變成先進都會的象征。很多講述未來世界的電影,免不了把這種意象融入畫面中,其實在先進都市,交通工具未必一定要在高樓大廈間穿梭來去,這些近代、地下化的捷運系統(tǒng),根本藏在不可見的地底隧道內。
臺北全線高架的空中街車新交通系統(tǒng),誕生于1996年3月28日正式通車的臺北捷運木柵線。它屬于中運量,從木柵動物園到“中山國中”站,總長10.9公里,共設12個站。全線除了隧道部分外,幾乎全部高架,堪稱現(xiàn)代臺北的空中街車。這樣的交通系統(tǒng),可以讓搭乘者飽覽城市景觀。
歡喜結婚,仳離收場
但老實講,臺北人對當年的馬特拉電車(一種法國的軌道運輸系統(tǒng))印象確實不好,包含試車時鬧得滿城風雨的火燒車與爆胎事件,以及后來撤離系統(tǒng)技術人員、與臺北市政府打索賠官司等等新仇舊恨。就因如此,有“馬特拉不拉,我們自己拉”的名言傳世。隨著木柵線終點“中山國中”后,繼續(xù)往內湖延伸的內湖線興建完成,木柵線與內湖線原本被趣稱為不吉利的“柵湖線”,也在后來舍棄木柵線之名而改為文山線,再接成奇怪的“文湖線”而成今名。
這個連接與改造,把馬特拉系統(tǒng)給整個換掉,轉為加拿大的龐巴迪系統(tǒng),原本舊車也先停駛修改后才又上路。如今,新完成的“文湖線”中“內湖線”部分,共有13個車站,從“中山國中”到南港展覽館,全長14.8公里。
短短十幾秒的絕佳景觀
我相信搭過空中街車的朋友,如果運氣好坐到第一節(jié)的“天王座”,一定有過那種飽覽城市美景的經(jīng)驗。雖然一路上的風景,就是在城市里穿梭,但是科技大樓站那邊急轉九十度的大彎,確實是搭乘捷運給人快速奔馳“大爽爽”外所不同的“小確幸”。我覺得全線最驚人的美景,可能不是大湖公園那邊依循湖邊而行的湖光山色,而是從“中山國中”站一開出后,馬上加速卻又急急慢速轉彎,從松山機場邊緣擦過的巧遇。
為了繞進松山機場設站而有的奇怪路線設計,比當年木柵線科技大樓站那邊的急彎還更神奇,不過沿著跑道與滑行道邊而走的景色,讓旅客能夠看到機場里的飛機遠遠滑過來,確實是相當特殊的風景。
這樣的捷運街車與飛機相遇,讓我不得不想起遠在美國的芝加哥歐海爾(O'Hare)國際機場。這座機場內連接一、二、三、五航站樓與停車場間的運輸系統(tǒng),便是跟當年臺北捷運木柵線一樣的VAL256型膠輪式馬特拉電聯(lián)車。我常覺得,這條芝加哥1993年完工啟用的路線,對臺北人來說一定會非常有親切感,因為用的車輛造型幾乎完全一樣,比較大的不同是:臺北以兩組共四節(jié)車一起商業(yè)運行,但芝加哥歐海爾機場的馬特拉卻以一組兩車的單位在跑。
由于芝加哥歐海爾機場是很大的轉乘點,在美國國內旅行時,很容易就會被安排到那邊轉機。對于轉機客來說,若要一游這個免費乘坐的馬特拉系統(tǒng),則必須出管制區(qū)到航站樓外搭乘,所以建議至少有一小時余裕轉機時間時,才能夠比較放心地出去逛逛。不過在臺北,搭文湖線能看飛機的角度也只有“中山國中”到松山機場站間那短短的距離,還真是要特別注意,否則景色一逝即過。
這種在城市里的空中街車,往往讓乘客不失與原有城市脈絡的互動,但全線高架的路線卻又將彼此隔離,有種距離感,是相當有趣的城市交通體驗。特別是在黑夜來臨時,都會叢林中前行的空中街車,映著天上地下的光點繁星,時空流動迷幻前行,那頭燈尾燈,以及流逝的窗外風景,常讓人忘了是在哪一座城市里。
洪致文
出生于臺北市,兩歲時第一次搭火車愛上了臺鐵的標志,四歲時開始玩火車模型,五歲開始收集火車票。12歲車票收集超過五千張,十八歲大學考后搭遍了當時臺灣所有載客的鐵路,二十歲開始發(fā)表鐵道文章。迄今已出版十余本的鐵道專書,是臺灣鐵道文化協(xié)會創(chuàng)始會員,曾任臺《鐵道情報》總編輯,目前任教于臺師大地理學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