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華 陽學文 (萍鄉(xiāng)學院教科系二部 337000)
幼兒教師介入區(qū)域游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
陳亮華 陽學文 (萍鄉(xiāng)學院教科系二部 337000)
區(qū)域游戲也稱區(qū)域活動,是近年來我國幼兒園普遍開展的活動形式。區(qū)域游戲的開展對幼兒教師的整體素養(yǎng)卻有較高的要求,幼兒教師對區(qū)域游戲的適當介入才能夠促進游戲的順利進行。本文立足于教師介入幼兒區(qū)域游戲中遇到的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對策,為教師有效介入區(qū)域活動提供一定的依據。
幼兒教師;介入;區(qū)域游戲;問題及對策
區(qū)域游戲是幼兒游戲課程化探索過程中形成的游戲形式。幼兒的區(qū)域游戲劃分為六大類,它們是:建構區(qū)、美勞類、表演類、益智類、角色類和運動類。1近年來,我國各幼兒園嘗試開展區(qū)域游戲,對其進行了理論和實踐探索。2教師作為幼兒發(fā)展的重要他人,介入區(qū)域游戲的方式、時機等方面都會直接影響區(qū)域游戲的開展。對幼兒教師介入區(qū)域游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思考顯得尤為迫切。
(一)理論層面
區(qū)域游戲中的教師介入存在的的問題,首先表現為教師理論薄弱。由于目前對部分幼兒園來說區(qū)域游戲是一種全新的活動形式,幼兒教師在區(qū)域游戲方面的理論較缺乏,不能正確理解區(qū)域游戲的教育內涵,從而對區(qū)域游戲的介入容易造成偏差。
1.教師對區(qū)域游戲認識不足
理論影響著行為,教師對區(qū)域游戲的認識直接影響他的教育行為。部分幼兒教師對區(qū)域游戲的概念很模糊,理解上出現偏差。一方面,部分幼兒園的做法是將區(qū)域游戲與主題活動相結合,區(qū)域游戲成為了幼兒園正規(guī)的教學活動。區(qū)域
活動中投放的游戲材料、幼兒參與活動的方式、游戲的內容都受到教師的高度控制。在這種觀念下教師將注意力放在是否按照預期達到教學目標,因此教師為了符合預設的教育目標而介入幼兒游戲,一旦發(fā)現幼兒游戲有偏離目標,教師就會直接介入游戲,使游戲回歸“正常軌道”。教師對幼兒游戲的態(tài)度是指揮的、控制的,并對幼兒游戲給出過多的規(guī)則和結構限制,其結果往往是打斷幼兒的游戲,幼兒自由探索的空間會受到極大限制。
另一方面,教師認為區(qū)域游戲不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形式,僅僅是教育活動的一種補充。教師的觀念中認為對區(qū)域游戲的介入指導可有可無。這種觀念支撐下,教師認為區(qū)域游戲就是讓幼兒自由活動,不需要給與過多的指導。因此教師完全不關注游戲中的幼兒,甚至把區(qū)域游戲看作自己的休息時間。這樣導致的結果是教師無法了解游戲的進程,幼兒游戲內容簡單、類型單一,甚至游戲成了幼兒嬉戲打鬧的活動,幼兒也不能在游戲中得到教師及時的指導。
2.理論與實踐脫離
國家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工作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再次強調了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3在這一理念的推動下,幼兒教育界對幼兒游戲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學前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中把“幼兒游戲”作為一門獨立的專業(yè)課程,專門講解幼兒游戲的理論和設計。幼兒教師有機會系統(tǒng)學習有關游戲的理論。幼兒教師的理論水平也會得到一定的提升。通過理論的學習,部分教師對區(qū)域游戲中應扮演的角色比較清楚。但是現實面臨的問題在于學校學的理論與實踐中的問題結合不起來,應用不上。因為幼兒在游戲中會有很多教師所意想不到的情況,游戲中幼兒的想法特別多也很奇特,有時候甚至讓人措手不及。
案例(一)
下午是小一班的區(qū)域游戲時間,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區(qū)域游戲。一開始澤澤就選擇了“美美理發(fā)店”。見沒有其他幼兒參與這個活動,他就自己玩起了洗頭發(fā)的游戲。他首先拿起一瓶洗發(fā)水往自己的頭上倒了一點,然后保持站立的姿勢拿起熱水器的水管往頭上沖水。之后換了一種洗發(fā)水往頭上倒了一點,搓一搓,再往頭上倒一點洗發(fā)水,前前后后倒了六七次洗發(fā)水。
案例中教師站在一旁看到了這個游戲的過程,但是面對這種情形卻難以決策:是應該給與澤澤時間讓其在探索中慢慢發(fā)現洗頭的正確順序還是應該立即介入對其進行引導?教師往往很難處理自己的指導與保持幼兒自主性之間的關系。與教師交談后發(fā)現教師的顧慮是有原因的,正因為教師學習了相關的理論知識,知道在游戲中應該“更多地讓幼兒探索,發(fā)揮其主體性”,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教師才會前后思量,躊躇不前,不能很好地把握理論與實際問題的關系。
(二)實踐層面
1.基本不介入
基本不介入,表現為教師對區(qū)域游戲消極旁觀,對游戲中的幼兒放任自流。一方面,教師對介入區(qū)域游戲給幼兒帶來持續(xù)和整體影響的重要程度重視不足。另一方面,隨著游戲理念的深入,教師對“游戲中給與幼兒自由”存在一定的誤解,認為區(qū)域游戲中集中表現在幼兒在進行區(qū)域游戲時,教師更多是作為旁觀者的角色,甚至在一旁完成其他的教學準備,唯一的目標就是確保幼兒在游戲中有良好的秩序,游戲中如果出現嚴重的違反規(guī)則、出現爭吵、攻擊性等危險行為時,教師則以教師的身份直接介入游戲,對幼兒的行為進行直接干預。因此這種情況下教師對幼兒進行的游戲內容,游戲進程,游戲中幼兒的困境等都不能準確把握。
案例(二)
小一班部分幼兒在建構區(qū)玩積木,有的幼兒在搭建高樓,把樓層壘高再推到再壘高,不斷重復這個過程。霖霖正在玩小汽車的游戲。他用一塊長方形積木作為汽車的車身,下面放兩個圓形的“輪胎”,小汽車的對面放了一個三角形坡面,他在一次次嘗試把小汽車推上坡面。但是每一次都是小汽車在開動不遠處就散架了,根本不能上坡。之后的幾天,霖霖把車身加高了,坡面加大了,但因為前面的問題沒有解決,汽車同樣在行走幾步后就散架了,不能完成上坡的任務。一周以后霖霖沒有繼續(xù)這個游戲。
案例(三)
益智區(qū)部分幼兒在玩雪花片,妞妞把雪花片變成了“棒棒糖”,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吃起來。一旁的希希覺得很好玩,開始模仿,祎祎看到了也模仿他們把雪花片放在嘴里當棒棒糖吃。不一會就有好幾個幼兒都出現了同一個行為。
案例二中由于教師的忽略,霖霖的游戲停滯不前,問題沒有得到及時指點,游戲不能繼續(xù),幼兒的認知也沒有得到提升。很顯然,小汽車是拼起來的,輪胎和車身沒有固定,但是幼兒沒有汽車組裝這部分經驗,他只看到過馬路上汽車上坡的場面,導致一次次嘗試都沒有成功。案例三中小班幼兒愛模仿的特點使得妞妞的同伴都在學習她的行為而沒有得到教師及時的指點。成人的介入指導可以避免幼兒游戲的停滯不前,可以引導幼兒在已有游戲中生成新的游戲,因此“為了使兒童掌握游戲的方法,成人的干預是必要的。必須在一定的年齡階段上教兒童學習怎樣做游戲”。4
2.盲目介入
盲目介入,表現為區(qū)域游戲中教師沒有采用科學的方式方法介入游戲。有幾種具體的情形。第一種是隨意介入,教師只看到了幼兒在區(qū)域游戲的片段表現,沒有完整地了解幼兒的游戲過程,就依靠自己片面的理解介入幼兒游戲,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幼兒,使幼兒的游戲朝自己預設的方向發(fā)展,造成對幼兒游戲意圖的干擾。第二種情形是過早介入,看到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遇到困難時馬上介入,過早給幼兒答案,剝奪了幼兒自我探索的機會,磨滅了幼兒本身具備的游戲能力。第三種情形是教師過多介入幼兒游戲。在幼兒開展游戲期間,教師多次與幼兒進行無意義對話或詢問,比如“你在干什么呀?你在用積木搭什么呀”,甚至在幼兒無需要時,對幼兒進行語言與非語言的鼓勵等,介入行為的頻繁也會打擾幼兒游戲,剝奪幼兒在游戲中主動探索的機會,不利于幼兒主體性的發(fā)揮。
(一)加強理論知識學習,提升教育觀念,提高介入水平
教師有效地介入幼兒游戲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首先必須具備相關心理學、教育學的知識。教師必須了解幼兒游戲的動因、幼兒游戲的年齡特征、幼兒游戲的個體差異等等問題,然后根據實際情況介入游戲。其次,教師要掌握有關游戲尤其是區(qū)域游戲的相關理論。教師必須了解幼兒游戲相關理論、游戲的對幼兒發(fā)展的價值、游戲的特點與分類等,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指導幼兒游戲;教師必須對區(qū)域游戲形成正確的認識,才能科學、有效地介入區(qū)域游戲。有關教師怎樣介入區(qū)域游戲、教師扮演什么角色的相關理論很豐富。
理論知識的學習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認識幼兒游戲,提升教育觀念,提高介入水平。幼兒教師應當加強理論的學習、樹立正確的區(qū)域活動觀念,把區(qū)域游戲作為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的基本活動。教師不斷更新游戲材料,不斷開拓活動空間,及時介入和指導游戲,讓孩子們在做及玩樂中學習和發(fā)展。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區(qū)域游戲的實效性,使每個區(qū)域真正發(fā)揮它的作用。
(二)積累經驗,提高教師的介入水平
學習了相關的理論,關鍵還在于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當中。相對來說,經驗豐富的教師可以更好地將游戲的理論運用到指導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教師的豐富經驗可以幫助教師選擇適當的時機與方式介入幼兒的游戲。教師的這些教育經驗使得老師在介入幼兒游戲時能夠在觀察的基礎上結合經驗選擇適宜的介入方式。他們對幼兒游戲的開展狀況一般是比較了解的,對于怎么介入幼兒游戲,什么時候介入都是有充分考慮的。他們會根據幼兒的發(fā)展狀況、游戲進行的程度等因素選擇介入區(qū)域幼兒的時間和方式。但是對于年輕的教師來說,對孩子在游戲中可能出現的行為預測的準確性較低或者根本沒有預測性。因此積累經驗,不斷反思,能夠幫助教師不斷提高介入水平,更科學、有效地指導游戲。
案例(四):
大一班在肯德基一角,孩子們興致勃勃地玩起了角色游戲。他們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廚師負責烹飪,有服務員整理和收拾桌面,有收銀員負責掌管財務。陸陸續(xù)續(xù)有幾個顧客關顧肯德基。其中一個孩子要了兩個漢堡、一杯可樂,兩份薯條、一份雞翅。正準備付款時,教師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在他的身邊:“嘿,你一個人在這里吃東西嗎?”幼兒回答說:“是呀?!苯處熼_玩笑地說:“這些食品熱值很高,一個人吃這么多,你想把自己喂成大胖子呀?”幼兒聽完之后,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頭,他立即退掉了部分食物。
案例中教師關注到了幼兒認知的盲點,用合適的方法幫助幼兒認識到自己不太合理的行為。這跟教師的豐富經驗是分不開的,教師對幼兒的性格特征非常了解的基礎上才能選擇一種最適合的介入方法,幫助他認識到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合理點餐,不能浪費。區(qū)域游戲過程中蘊藏這著各種教育的機會,有經驗的教師能夠及時捕捉這種教育機會,尊重幼兒自主游戲的同時,又能夠得到很好地體現游戲的教育性,從而使游戲達到促進幼兒發(fā)展的作用。
注釋:
1.楊楓主編.學前兒童游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1.
2.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81.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114.
4.[蘇]查包洛塞茲,馬爾科娃主編.學前教育學原理[M].李子卓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49.
[1]陳建林.教師介入幼兒游戲方式的研究[D].西南大學,2008.
[2][美]W.GeorgeScarlett,SophieNaudeau等著,譚晨譯.兒童游戲——在游戲中成長[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
[3]幼兒園區(qū)域活動的來源與挑戰(zhàn)學前教育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14.10.
陳亮華(1985-),女,湖南益陽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學前教育理論研究;陽學文(1973-),女,江西萍鄉(xiāng)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學前教育師資培養(yǎng)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