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媽媽
我們家一直提倡不動手管教。打孩子絕對不是捷徑,家長用過激行為換來的,只是孩子一顆恐懼的心。
有家長說:我家孩子實在太皮,不動手根本收拾不住!真的嗎?你有沒有試試下面4種辦法——
轉(zhuǎn)移注意力:
包包里藏著太陽眼鏡
3歲之前,很多時候大人無法用語言來與孩子理性溝通,但這個年齡的他們也有“弱點”: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在鬧情緒或不合作的時候,用他們喜歡的東西或話題,很容易轉(zhuǎn)移其注意力。
轉(zhuǎn)移的具體方法很多,這要取決于孩子的特點,有的喜歡比較幽默夸張的動作和表情,有的希望看到自己的安慰物,有的喜歡聽故事。
女兒好朋友小T的媽媽總在隨身包里塞著很多小玩意?!斑@些都用得著嗎?怎么每天帶著出門?” 我有次好奇地問。小T媽媽笑笑說:“用得著,在說不通道理的時候?!痹瓉恚@些都是分散小T注意力用的,有圖畫書、小零食等等,其中最厲害的武器你一定猜不到——墨鏡。面對哭鬧, 媽媽只要戴上那副墨鏡,故意做出幾個夸張的表情,不出一分鐘,就能讓2歲的小T安靜下來,破涕為笑。還有一次,小T哭鬧著非要另一個孩子手中的玩具,眼看就要失控,媽媽順手從包里挑了個差不多形狀的玩具,在她眼前晃了一下,小T隨即便忘記了自己為什么鬧脾氣,滿足地拿著玩具玩起來。
5分鐘緩沖期:
對付賴床也管用
大人在給孩子下達命令前, 可以先給他一個心理緩沖的時間,以適當(dāng)調(diào)整孩子的負面情緒。
假期里,丈夫的姐姐帶著孩子來我們家做客。晚飯準(zhǔn)備好了,可小外甥看卡通片入了迷,連叫兩次都不肯吃。他媽媽當(dāng)時并沒有生氣地一下子關(guān)掉電視,而是走到他面前,語氣平緩地說:“我們再看5分鐘,媽媽給你上個鬧鐘,鬧鐘一響,全家人就誰都不許看了,一起吃飯,好不好?”小外甥看到媽媽說話的時候態(tài)度很堅定,就點頭同意了。5分鐘過后,鬧鐘響了,我往他那邊一望,果然,他自己乖乖地關(guān)掉電視,坐到位子上開始吃飯。
我覺得那5分鐘就是高明之處:孩子正看到興頭時,如果一聲令下關(guān)掉電視,這是專制的行為,一方面被剝奪了玩耍,另一方面還受到鎮(zhèn)壓,孩子的反彈情緒必然高漲,接下來哭鬧的戲碼不可避免。相反,多給他幾分鐘,用客觀的終止令(鬧鈴)做評判,讓他感到不是媽媽在和他對抗,而是客觀條件下應(yīng)該去做另一件事情了,這種溝通方式讓孩子有了更多的心理準(zhǔn)備,就不會產(chǎn)生太多的挫折感。事后丈夫的姐姐還和我分享說,這招用來對付喜歡賴床的孩子也一樣有效呢。
魔法123:
不說話,不動怒
“魔法123 (magic 1-2-3)”是美國很多兒童教養(yǎng)專家贊同的一種方法,看似沒啥新鮮的,就是對著寶寶數(shù)“1,2,3”,其實卻是能短時間迅速吸引和控制孩子的秘訣。
孩子不是不講理,而是他們理解的“道理”很簡單,很直觀。允許或不允許,做這個或做那個,他們都需要的明確的指令。而冗長的說教,會模糊掉指令的信息,讓孩子感受到“被訓(xùn)斥”的煩躁。這就是用“魔法123”來控制孩子的行為,有時候勝過大人千言萬語的奧妙所在。
鄰居媽媽就是運用這個方法的高手。她家4歲的孩子晚飯之前硬是要吃土豆片,好言相勸也不行,坐在地板上大哭大叫。鄰居看著孩子的眼睛,不動聲色地開始數(shù)“1”,然后有意停5秒,讓孩子體會到這背后所代表的警告意味。如果繼續(xù)哭鬧,會豎起第二根手指數(shù):“2”,看孩子的反應(yīng),讓她有機會對自己的行為做出適當(dāng)調(diào)整。再等5秒鐘,如果還沒有改進,就要豎起第三根手指并數(shù)到“3”——這表明已是最后一個機會,還哭鬧的話就會有相應(yīng)的懲罰措施,可以是time out,或者直接剝奪某種權(quán)利,比如沒收喜歡的玩具或罰她不能看卡通節(jié)目等。當(dāng)然,如果她停止了不當(dāng)行為,就不會受到任何懲罰。
鄰居分享說,要訣是心平氣和,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就是“no talking,no emotion(不說話,不動怒)”的規(guī)則。以前看到孩子如此哭鬧, 她會打孩子的小手,看似把孩子給嚇住了,可是打完之后下次還會重演。而現(xiàn)在,她用“魔法123”讓自己保持冷靜,同時又給女兒直接明了的心理暗示,幾次之后,孩子就會明白數(shù)到“3”后會有不好的后果,這時候“魔法”就生效了。
頑皮角落:
幾歲的孩子幾分鐘
“Naughty corner (頑皮角落)”最初來自BBC播過的一檔很有名的節(jié)目《超級保姆》,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讓孩子坐在角落的方式,幫他們學(xué)會反思,時長原則是“一歲一分鐘”。許多家長在實施time out的時候,會讓孩子面壁或把他關(guān)在門外或房間里,乍看之下有助孩子冷靜,但其實空蕩的墻壁、關(guān)上的房門很容易給孩子帶來孤獨、被遺棄的負面情緒。而“頑皮角落”一般設(shè)在媽媽的眼皮底下,孩子可以坐著或站著、蹲著,和媽媽溝通或哭泣,但不能玩玩具和離開區(qū)域,這種嚴(yán)厲而不冷漠的懲罰,更有利于孩子明白可為和不可為的界限。
一次去朋友南希家做客,她女兒洗完澡后不肯穿睡褲,好不容易給她穿上,轉(zhuǎn)身又給脫了下來;想再哄她穿上,沒想到小家伙聽后滿屋跑。后來南希干脆把她放到“頑皮角落”,讓她安靜幾分鐘。小人兒先是覺得有點委屈,眼淚直打轉(zhuǎn),之后南希蹲下來,用肯定的語氣和她講道理,還指著屋里的其他人給她看,你看大家都是穿褲子的,爸爸也穿了呢(女兒平時跟爸爸最好,南希希望透過這個舉動,告訴她什么是該做的)。
上面這四種懲罰方式不是萬能的,即便做了,孩子有時候也會重復(fù)令人抓狂的行為。沒關(guān)系,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越頑皮的孩子,越需要好脾氣的家長。你只要記住這幾種方法的一個共同原則: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來因勢利導(dǎo),讓其知道自己的行為限制在哪里,并學(xué)會尊重規(gu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