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琰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 510310)
自20世紀到21世紀,中國水墨畫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很多水墨藝術家積極探索材料與表現這一領域,從材料語言的角度去拓展水墨畫的新空間。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畫種,其材料媒介的變革一定是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的。對于一千多年來的水墨藝術來講,到了當代卻為何要通過其他的材料媒介的介入才可以稱之為“現代”?水墨真的落伍了么?本文試就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媒材的變革的第一個原發(fā)動力是觀念??v觀繪畫史,可以說是不斷改進繪畫材料技術的歷史。傳統繪畫所用的材料只是承載了其作為形式語言的責任,它的作用是間接的,畫家與受眾都往往忽視了其本身的審美特質。但在現代語境下,原有的表現語匯已經不能滿足藝術家新的表現沖動,藝術家變得更看重自己的審美感受。與此同時,高科技和后工業(yè)化的迅速發(fā)展也為藝術家的實踐帶來機遇,畫家開始意識到材料本身的審美價值和人文精神內涵,并將其納入作品之中。在這種作用下,藝術家的觀念和繪畫的傳統語言結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于是呈現出了多樣化的趨勢。
在強勢文化、西化影響無處不在的現在,水墨也早已不是水墨畫界自己的事情了,它已成為中國式的當代藝術。中國當代藝術的先驅從對西方的照抄照搬到越來越少再到通過水墨媒材巧妙使用水墨涵義及痕跡,都反映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水墨是中國藝術當代化的重要媒介。不同的時代必然打造不同的藝術觀念,觀念不同,對待藝術的處理方式當然不同,而媒材的變革,是必然的。
第二個原因是材料對人的生理帶來的影響。理論家阿·卡普認為:“由于不滿意通過顏料的其它意義來進行暗示,我們將利用視覺、聲覺、人群、運動、氣味和觸覺的具體的物質性。各種物質都是新藝術的素材?!?生理感覺——感觀聯覺(知覺)——心理感受,這是人對事物的認識過程,多元化的材料語言引發(fā)出多層次的生理效應,繼而形成豐富的心理感受。
一為生理感覺。對材料的審美心理首先形成于生理感覺,通過視、聽、觸、嗅、味等感官作為媒介來得以完成。現代水墨藝術家們一定了解,材料的擴展運用,視覺藝術的感官效果會更豐富,生理效應也更復雜。
首先,繪畫材料帶來了對視覺的刺激。色彩、質感與表面肌理等是人類對材料認識的基礎,這些因素決定著視覺感受和觀眾的審美感受。波洛克將顏料滴、灑、潑、甩向鋪在地上的畫布,安東尼奧·塔皮埃斯的熟黏土、濕水泥;基弗爾的瀝青、麥秸和黏土;杜布菲的廢料和煤渣,塔皮埃斯的《蒼白的構成》《貓》《黃土的重唱》等作品,不僅僅用顏料或顏料色層的厚涂、薄涂來表現,而且采用畫材以外的沙粒、泥土、大理石粉、木屑、鐵屑、熔巖、木炭、海綿屑等物質,這種在畫面中盡量的接近真實,可謂藝術家模仿視知覺的一種特殊的方式。
其次是觸覺層面。美國波普藝術家奧爾登堡說:“……我想拋棄繪畫的局限,我不想把它畫出來,而是讓它變得可觸知,把眼睛轉譯成手指。”作者這句“把眼睛轉譯成手指”表明繪畫可以變?yōu)椤拔锲贰保@中間存在一個演變過程,同時向我們暗示了繪畫在由視覺向觸覺的轉變。
再次是聽覺,聽覺可以說是依靠視、聽兩種感覺的關系存在在繪畫作品中的。在畫面當中,材料不但是一種視覺存在,同時又是一種聽覺存在。比如,當人們在畫中看到灶臺旁的木頭時,通常不但會感到它本身干燥的質地,還能聯想到它在燃燒時發(fā)出的噼里啪啦的聲音,由此建立起來的通感構成了人們對作品的立體認識。
二是心理感覺。材料使用帶給人的心理感覺主要來自材料之間的對比,藝術家對材料觀念性的認識從材料外部形態(tài)向材料內部蘊涵的轉化,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模仿視知覺,使材料本身的語言言說力被發(fā)現、被挖掘、被張揚和被材料意志化。20世紀后半期,有一部分藝術家更是有意識的借用各種能夠到達藝術幻覺的手段,甚至服用大量藥物,從而進入非常的狀態(tài)2。
三是感觀聯覺。眾所周知,一種材質只有在與視覺、觸覺、聽覺等多方面密切關聯時,才能得到最好的表現,感覺與思維才能連接起來形成聯覺。不同的材料能拼湊出特別的效果,這種手段的運用更好的利用到了材料聯覺來表現復雜豐富的情感與內容,使觀察畫面的人們通過作品體會到了各種各樣的客觀存在,內心感受也變得豐富起來。
第三個原因則是心理感受的多元化?,F代水墨畫家通過利用材料本身的審美價值及內涵的精神意義把材料提升為繪畫語言的獨立地位,材料本體成為現代水墨畫家關注的直接思考與對話的重要形式,著引發(fā)了現代水墨從二維藝術擴至多維藝術的重大突破,更使藝術家有了微妙而多元的心理感受。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現代水墨的基本特征是偏離傳統筆墨規(guī)范和強調水墨的現代性表達,也是它堅持著的基本理念。在水墨藝術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過程中,材料媒介只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表達工具,它的多樣化體現了藝術家們在現代水墨藝術領域的積極探索和不懈努力。歸根結底,材料和媒介都只是線索,它們的目的都只有一個:表達當下,表達觀念。
注釋:
1.參見段常寧.《反叛與超越——現代西方繪畫藝術》.
2.參見車建全.《現代繪畫材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