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錚
徐秀麗先生所撰《我是一個中國的美國人——李敦白口述歷史》出版了。這本書是對一個鮐背之年的美國老人的搶救式訪談,此人曾在中國有過三十五年的豐富經歷,是1945—1980年介入中國革命、戰(zhàn)爭以及新中國建設最深的外國人之一。
面對這樣一個人物,我心中充滿了疑惑:一個美國人,是哪些因素、哪些機緣促使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一個積極參加并擁護革命和建設的美國人,為什么坐了那么多年監(jiān)牢?是什么信念支撐他活了下來?尤其讓人深思的是,為什么他遭受了如此慘重的苦難,還對革命和新中國充滿了理解、尊重和熱愛?
徐秀麗先生通過對李敦白的接觸、訪談,以細膩和生動的筆調,基本還原了李敦白豐富而曲折的一生——早年歲月、中國經歷以及與許多中國著名人物的交往實錄。撰者是對中國近現代史有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學者,她在新中國成長與生活的時代又與李敦白的經歷有相當的重合,這無疑有助于她從歷史變化、社會體驗、多維視角來呈現李敦白的面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1949年2月至1955年4月,也即新舊政權交替時期,李敦白曾被捕入獄6年?!拔母铩北l(fā)后,1968年2月他再次被捕入獄,直到1977年11月出獄。書中李敦白的講述和分析,恰好也擴大了我們對這一歷史過程的了解——李敦白第一次被捕,其導火索源于路易斯·斯特朗案。斯特朗與中國革命的關系密切,與李敦白有較多交往,當斯特朗被蘇聯誣為國際間諜時,李敦白開始接受嚴格審查。而“文革”時期,李敦白總怕跟不上,積極參與政治運動,一度聲名顯赫,但最終被政治斗爭的大潮所裹挾,陷于十年牢獄之災。
李敦白并沒有因為個人的遭遇而動搖對革命、對新中國建設的信仰和認同,他強調,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完全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這些錯誤雖然波及到自己,但也可以理解為對中國苦難的分擔。他對當今中國的貧富分化、貪污腐敗、不公平、個人主義泛濫等現象表示了極大憂慮,認為應該加強民眾監(jiān)督、民主討論、民主管理,毛澤東時代的一些好的方面仍然要繼承。我們或許對他的看法有不同意見,但至少為我們提供了參照。
書中還披露了大量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譬如李敦白“告密”來自美國軍官的情報,受命翻譯《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參加《毛澤東選集》以及中蘇論戰(zhàn)的英文翻譯,與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人的交往等等。這些多為正史所不載的珍貴資料,豐富了中國革命和新中國歷史。
(作者系南開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