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科技期刊微內容傳播的思考

2015-01-30 21:27張海東孫繼華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9期
關鍵詞:科技期刊媒介論文

■張海東 孫繼華

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期刊社,海南省??谑旋埲A區(qū)學院路4號 571101

美國研究圖書館協(xié)會(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認為科技期刊是通過出版活動對科學知識進行認證、精煉、傳播和保存的一種過程,通過這種過程將科學發(fā)現傳播給研究者、教授、學生和公眾[1]。這個定義指明現代科技期刊具有精煉、傳播的功能,其傳播功能是最能反映科技期刊的媒體屬性又最先受技術影響發(fā)生變化的領域。

當前中國網民的成長和互聯網本身的更新換代致使傳播的內容和方式發(fā)生著持續(xù)的變化,微內容的興起和關于微內容的研究就有了足夠的需求,微內容對傳統(tǒng)內容行業(yè)的傳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2]。通過中國知網以微內容作為查詢詞,檢索發(fā)現從2006年至2014年共有論文91篇,從2008年起每年論文數均超過10篇。學界對微內容的研究最主要的還是來自于新聞傳播學領域,但是在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等領域也有不少文獻[3]??萍计诳膫鞑セ顒诱诮洑v這樣一場全新的“革命”,移動互聯時代正在改變著人們的閱讀習慣,微媒介的興起和微時代的到來將進一步顛覆傳統(tǒng)的科技期刊傳播模式。科技期刊單一的產品形式和作為學術成果傳播陣地的傳統(tǒng)地位受到了挑戰(zhàn)。筆者試圖從科技期刊微內容傳播這一角度探索如何增強科技期刊的媒介屬性,汲取新媒體、新技術的優(yōu)點,迎合數字時代受眾的“微內容”需求,從而避免其淪落為一種只有單一產品而失去其傳播科技信息的功能。

1 科技期刊微內容的界定

1.1 微內容的概念

微內容是伴隨著互聯網的出現而出現的一個概念,其內涵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而逐步充實和具體化。當前微內容的研究存在著多學科屬性[3],主要涉及微內容的定義、特征[4]、聚合開發(fā)[5]、內容運作[6]、傳播模式[7]、市場前景[8]以及社會價值等方面。所謂“微內容”(Micro-content),是相對于我們在傳統(tǒng)媒介中所熟悉的大制作、重要內容或者宏內容(Macro-content)而言,它最早來源于尼爾森(Jakob Nielsen)的界定,他用“微內容”來描述一個網頁上所顯示的有特定明確含義的超小文字段,比如頁頭、標題與主題詞等,認為這樣的超小文字段在網絡使用者對網頁的選擇和瀏覽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9]。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微內容的意義也進一步豐富,現在被最常引用的則是Cmswiki對微內容的界定:“最小的獨立的內容數據,如一個簡單的鏈接,一篇網志,一張圖片,音頻,視頻,一個關于作者、標題的元數據,E-mail的主題,RSS的內容列表等等”[10]。中國人民大學喻國明教授則說:“小到一句話,大到幾百字,音頻文件、視頻文件,這些都是微內容”[5]。

微內容可以簡單描述為易于傳播的攜帶有信息的最小單位。微內容有適合自己傳播的媒介,有自己的傳播機制,微內容的生產者在生產出微內容后,無需親自去負責微內容的傳播,微內容的受用者會自動的成為它的傳播者。微內容是web2.0階段的根本特征,是新媒體區(qū)別于傳統(tǒng)媒體獨有的內容生產方式,也是新媒體的核心競爭力[11]。

1.2 科技期刊的微內容

科技期刊微內容是科技期刊為適應新的傳播環(huán)境而開發(fā)的一種內容產品,它的核心有三條:一是內容的篇幅跟科技論文整篇文章而言是“微”,表現形式多樣,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張圖片、一個表格甚至是一段視頻等等;二是微內容是基于科技論文本身的,或摘錄或拓展或加工而成;三是易于通過智能手機等終端獲取、閱讀和傳播??萍计诳热莸膩碓粗饕卸阂皇强萍颊撐谋旧淼牟考欢腔谡撐谋旧淼膬热菡?、編輯、加工。

科技期刊脫胎于圖書,成為科技信息的傳播形態(tài),適應了傳播技術和用戶需求,科技論文撰寫格式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是近代科學發(fā)展200多年來科學地總結歷史經驗的產物,逐漸具有題名、作者、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和正文、參考文獻等基本部件。隨著中國對外開放和學術交流的發(fā)展增加了題名到關鍵詞對應的英譯;中圖分類號采用《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初版于1975年)標注分類代號;文獻標識碼是為提高檢索結果的適用性,按照《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guī)范》,1992年2月1日起試行標注;收稿日期是計算科技期刊論文發(fā)表周期的重要依據[12],刊發(fā)基金論文也是提高期刊學術水平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13],基金項目就加入了科技論文的部件行列。中國對通訊作者的提出始于1996年鄒承魯院士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建議》上發(fā)表的一篇文章[14]。DOI標識符作為數字化對象的識別符,具有唯一性,不隨其版權所有者或存儲地址等屬性的變更而改變,2007年3月,中國獲授權成立了中文DOI注冊機構;除這些部件外,2013年左右,《實用皮膚病學雜志》等部分期刊還在單篇文章首頁右上角編輯了作者的彩色照片,一些科技期刊還使用了二維碼符號。

這些科技論文的部件有些可以成為科技期刊的微內容,本身有單獨進行傳播的需要和價值。比如筆者正在主持一個科技期刊二維碼應用研究方面的課題,當看到《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年第十期“科技期刊二維碼的批量編碼及其應用”一文,就對其所屬基金項目內容產生了極大的關注熱情,迫切想要了解此課題的情況和成果。這個基金項目和相關成果簡介就構成了科技期刊的“微內容”。科技論文本身對科技工作者來說,他們需要從論文中獲取試驗方法、設計、結果、結論或動態(tài)等借鑒信息,那么基于論文而提取、加工相關的材料、方法、設計、結果、結論等信息也構成科技期刊的微內容;一些基于科技論文的內容摘錄和加工可以給予普通大眾啟迪,擴大科技期刊受眾面的信息也構成科技期刊的微內容。比如《熱帶農業(yè)工程》2015年第一期劉建等[15]著文中的“海南夏秋新型抗臺風蔬菜生產連棟蔭網棚”彩照就可以獨立構成微內容,進行傳播引起海南省瓜果蔬菜生產者的興趣;《熱帶農業(yè)科學》2015年第二期刊登鄧愛妮等[16]的“海南地區(qū)野生蔬菜研究進展及開發(fā)利用概況”一文,就可以加工、提取“海南儋州地區(qū)7種野菜(革命菜、白花菜、樹仔菜、苦菜、枸杞菜、莧菜和馬齒筧)和萵苣葉的Cd、Pb含量均超過GB 2762-201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這樣的微內容。這樣基于同一篇文章就可以提供多重內容產品,滿足科技期刊多元化讀者的多重需求。

2 科技期刊微內容傳播的必要性

2.1 媒介環(huán)境變化提出了“微內容”要求

人類迄今為止的媒介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已經證實,這個歷史進程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過程,而是人類社會信息系統(tǒng)不斷發(fā)達、不斷趨于復雜化和融合化的歷史??萍计诳ǔW⒂谀骋粚I(yè)的科學領域,主要報道新的研究成果或者批評現有研究,通常用紙刊和網站的方式傳播,而現在“網絡、報紙、圖書、電視等媒體都涉足學術成果發(fā)布,特別是基于互聯網的微博、微信等已逐漸成為影響巨大的學術傳播新媒體”[17],科技期刊進行學術成果精煉、傳播的功能受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其內容形式與媒介環(huán)境的契合度漸行漸遠。

新媒體的發(fā)展使科技期刊面臨的媒介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革。先是以微博、微信為首的微媒介逐漸興起,繼而是微信、微新聞、微視頻等各種“微”傳播普及,科技期刊的傳播環(huán)境已經進入了“微時代”?!拔r代”的信息傳播以“微”字為核心,具有“微媒體”、“微內容”、“微用戶”的特點。Twitter、Facebook、微信、微博等為“微媒體”代表;微內容是用基于用戶關系的短小精煉的方式來表達信息的具體內容,以信息傳播的數字化手段作為技術支持,通過數字化網絡通信技術,利用音頻與視頻、文字與圖像等多種手段,借助可移動攜帶的顯示終端來進行即時傳播;“微用戶”具有追求“輕閱讀”、“淺閱讀”的習慣。在web3.0時代,每一個科技期刊的讀者都具有信息生產者和傳播者的雙重身份,科技期刊的傳播內容需要適應用戶需求,適應用戶的媒介使用習慣,適應多屏移動終端等新媒介平臺的傳播環(huán)境變化,提供微內容傳播產品。

2.2 受眾媒介使用習慣產生了“微內容”需求

科研工作者通過移動終端隨時隨地查詢信息、搜索文獻的行為日益增多,在任何可以使用網絡的環(huán)境中他們都希望獲取科研信息[18],希望能享受科技期刊所提供的服務。在紙媒、桌面網站、桌面APP、手機短信、閱讀器、手機網站、移動APP等閱讀形式中,移動APP應用程序形式對于目標受眾具有高度黏合度[19],就是說科技期刊的受眾需要更簡便、更快捷、更愉悅地獲取信息。這種需要甚至超越了人們對信息本身價值追求的層面,而是從人性的層面對獲得信息的方式提出了要求”[17],即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幫助受眾擺脫限制其實時獲取信息的束縛??蒲行畔底只ぷ鞯耐七M使用戶更習慣在工作現場處理信息,科技期刊要想法設法使自己的服務方式與用戶科研環(huán)境緊密耦合。根據“穆爾斯定律”的根本法則:如果用戶取得情報或資料比穆爾斯不取得情報或資料更麻煩和更傷腦筋的話,穆爾斯將放棄取得情報或資料的需求”[20]。同樣,任何可能打斷用戶閱讀進程、找尋工具才能記錄、傳播的信息業(yè)務,也日益被弱化和淘汰??萍计诳氖鼙娨笮畔①Y源和服務提供隨時隨地的與用戶科研環(huán)境緊密耦合的服務[21],他們更需要去除冗余信息的精煉微內容和易于傳播和摘錄的信息承載方式。

2.3 科技期刊科學發(fā)展需要提供“微內容”產品

2012年《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頒布,根據文化體制改革精神,報刊改革必須與科學配置報刊資源相結合,破解科技期刊“小、散、濫”的結構性弊端[22]。改革的實質是整合,是科學發(fā)展,是放活體制、激發(fā)活力、因刊制宜的創(chuàng)新??萍计诳仨毥y(tǒng)籌各類生產要素,以節(jié)儉、約束、高效的價值取向[23],提供多元化的知識產品,增強期刊傳播能力。知識的整合力是科技期刊的核心競爭力,最終形成“以科技期刊網站建設為基礎、以傳統(tǒng)數字出版為核心、以社交出版為突破、以社交媒體平臺的使用為輔助”的發(fā)展模式,實現紙媒與網絡的深度融合,擁有適合各種傳播終端與各層次受眾相符合的傳播產品。傳播環(huán)境變了、受眾需求變了,科技期刊以變應變才能實現科學發(fā)展??萍计诳诮洑v從訂數時代走到“微傳播”時代的變遷,讀者需要何種服務和出版者能提供什么服務是其科學發(fā)展的前提[24]。新的傳播技術并不會改變期刊功能,它只是為期刊功能的更好實現提供保障,而受眾需求始終是科技期刊功能發(fā)展的內在驅動力。受眾是科技期刊存在的土壤,科學本身的需求是促進科技期刊功能演變的根本動力[25]。在這種形勢下,科技期刊積極按照科學發(fā)展的要求和專業(yè)期刊服務范圍最大化的理念,探索與傳播技術、期刊功能相匹配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才能更充分提高期刊的品牌形象和競爭力。

3 科技期刊微內容傳播的做法

3.1 編輯部要確立數字媒體觀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受眾的注意力變得相對分散,淺閱讀、碎片化閱讀成了受眾新的習慣和需求,于是基于科技論文而加工的微內容就具有了新的價值。傳統(tǒng)科技期刊執(zhí)行的同行評審制度使其刊發(fā)的論文具有較高的嚴謹性和公信力,將這些富有價值的文獻信息經過加工,生產更多的“微內容”知識產品,可以構建科技期刊的產品云,這也是在新的移動閱讀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學術期刊面臨的新實踐[17]。科技期刊要傳播微內容編輯部就必須建立數字媒體觀。陸小華[26]認為數字媒體觀就是一切基于電子技術的傳媒形態(tài)都視為具有共同技術內核、運作規(guī)則、分享基礎的統(tǒng)一體。微媒介只是基于這一統(tǒng)一體的不同傳播方式和手段,數字技術為微媒介的不同具體形態(tài)提供了資源整合的平臺,微內容從這里獲取分享資源和影響力空間的內在機制與條件。只有編輯部建立了數字媒體觀,科技期刊才能重視微媒體,才能實事求是地依據傳播媒介和受眾需求進行科學高效地傳播活動。

大多數的科技期刊傾向于微信公眾號的信息傳播功能,《建筑學報》微內容傳播圖文并茂,深受粉絲歡迎,消息的閱讀量較高;《同濟大學學報》最受粉絲歡迎的是經驗與分享類的微內容,全年總共獲得了20余萬次的閱讀量[27]?!妒称房茖W技術學報》啟用了微傳播,對食品安全熱點欄目的稿件進行微信推送,熱點文章的點擊率、下載率及引用率均顯著高于普通文章,比如2013年4期,關于乳制品的文章,網絡點擊率為1751,下載量為876;同年10期,關于含鎘稻米的文章,目前網上點擊率為1429,下載量是 540[28]。

3.2 編輯對文章進行二次加工

科技期刊的傳播功能實現,離不開傳播的載體和技術手段,而同一個事情在不同的媒介上,其表現的內容會有很大的不同,就如麥克盧漢所說“媒介即信息”,要傳播的內容必須與所使用的媒介相一致??萍计诳瘋鞑ゼ夹g的進步和傳播平臺的重大變革要求編輯的編輯工作也隨之產生重大變化?!拔r代”的信息傳播體現出傳播者個人化、信息碎片化、傳播裂變化等特點。科技期刊的編輯不僅要具備實現傳統(tǒng)科技論文編輯的技能,還要能針對“微時代”的媒介特點和受眾需求,對科技論文進行二次編輯,使用各種編輯手段以滿足微媒介的技術特點和受眾媒介使用習慣,生成微內容產品的能力。

基金項目簡介、作者的學術簡歷、課題團隊、實驗室團體、文章摘要和各種通聯方式等等讀者對它們都有著進一步了解的需求,在移動互聯時代都具有的傳播可能性,跟傳統(tǒng)的整篇文章這個“宏內容”而言,它們都是符合web3.0時代的科技期刊的“微內容”。科技期刊編輯要增加信息敏感性,既是雜家,更是專家,設身處地體驗科研人員和潛在受眾的需求并進而滿足他們??萍计诳墓鎸傩砸矝Q定了編輯應承擔弘揚科學精神和服務人民需要等社會責任,而學術論文的發(fā)表并不是科研的終結,惠澤于民才是科研的目的??萍计诳庉嬕J識到媒介融合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傳播、交流,有利于成果的價值實現和轉化,積極從整篇科技論文中抽取、編輯、加工有傳播價值的小條目、小信息、圖片、數據、表格、方法等都可構成科技期刊創(chuàng)新服務的“微內容”。這些微內容跟科技論文本身都是科技期刊在數字時代內容云的構成者。

3.3 應用二維碼助力微內容傳播

微內容作為一種信息,勢必要以一定的具體形式來承載和傳播,二維碼就是微內容的一種有效載體[29]。二維碼的本質是解決信息化的問題,作為信息的載體,引導信息從線上到線下的一種入口方式[30]。這種情形下,紙質科技期刊或網站上的二維碼同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一樣,也是一個鏈接,讀者用安裝二維碼識別軟件的智能手機,通過掃描,立刻獲取有用信息;同時,二維碼自身也可以承載大容量的信息,理論上二維碼承載的信息量是無限的,只要有足夠的服務器空間,就能夠滿足科技期刊的傳播欲求。Tada Gets雜志出版的內容幾乎全部都由QR碼組成。我國對QR碼、GM碼、CM碼、漢信碼等技術規(guī)范進行了翻譯和跟蹤研究,其中基于國際通行QR碼的中國二維碼國家標準的統(tǒng)一使整個產業(yè)得到了規(guī)范。二維碼的信息量跟圖形的大小顏色都有關系,一般常見大小的二維碼雙色單層(如黑白雙色)的是幾十KB的容量,圖形中可以容納1850個大寫字母或2710個數字或1108個字節(jié)或500多個漢字;最多可以放入1817個漢字、7089個數字、4200個英文字母[31]??萍计诳投S碼結合后,微內容通過二維碼儲存和傳播對科技論文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得到擴展,使平面媒體與網絡媒體、大眾傳播和“微”傳播統(tǒng)一起來,從而給受眾全方位的收益。根據《期刊編排格式》國家標準(GB/T3179—2009)等各種相關標準和上文對科技期刊微內容的界定,科技期刊應用二維碼可以實現對微內容的鏈接和傳播等創(chuàng)新應用服務。

4 科技期刊微內容傳播的價值

4.1 強化科技期刊的傳播力

科技期刊的傳播力本質在于其作為科技資訊傳播渠道而對其受眾的科研認知、科學判斷、選題決策和學術活動所打上的屬于自己的那種渠道烙印??萍计诳热輦鞑ゾ褪窃诿浇槿诤馅厔菹?,從內容、渠道兩個方面強化科技論文傳播力的努力。

“微時代”的標志是大量“微內容”的存在和興起。在互聯網時代之前,微內容就存在但不具備傳播的條件和渠道。據統(tǒng)計2014年1月底中國移動通訊用戶達12.35億[32],截至當年6月,中國網民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5.27億,上網設備中手機使用率首次超越了傳統(tǒng)PC整體使用率;2015年李克強總理敦促提網速降網費[33]。從傳播角度來講,“微時代”的傳播工具是智能終端和即時通訊工具;“微時代”的傳播主體是手持傳播工具的個體;在信息的流通上,“微媒介”傳播過程中的用戶在接收消息的同時也主動地發(fā)出,微內容的受用者會自動的成為它的傳播者。在傳播內容上,“微時代”的傳播內容短小精悍,便于轉發(fā)和分享,傳播速度快。由于傳播方式、傳播渠道的獨特性,微媒介造就了一個傳播的“微時代”,形成了并不微小的傳播效應[30]?;诨ヂ摼W平臺,科技期刊的微內容傳播實現了科技期刊和讀者、科研成果和知識消費更加直接的對接。科技期刊的微內容通過互聯網所具有的互聯互通、海量存儲和相關鏈接等功能,一下子把這種原本微不足道的離散的價值聚攏起來,形成了科技期刊聚沙成塔的傳播力。

4.2 豐富科技期刊內容產品

科技期刊的產品通常是單一的學術論文,科技期刊的內容,限于媒體介質的特性,是靜態(tài)的,無法延伸閱讀,但是,“云出版”概念的提出,是對科技期刊出版的變革?!霸啤笔且环N聚集方式,“云出版”包含聚合出版內容云、借助出版技術云、面向出版渠道云等含義[34]??萍计诳谡撐牡奈热菔强萍计诳瘍热菰频囊环葑?,其傳播可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聚合不同學科分類、適用不同閱讀人群的內容云;其兼容網絡、手機、閱讀器、按需印刷設備等不同終端,也是產品云的一份子??萍计诳瘧枚S碼顛覆了媒介界限,實現了跨媒體閱讀,豐富了期刊的表現手段,使期刊更加生動、形象??萍计诳姆漳J綉橇⒆恪皟热荩脚_+終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基礎之上的創(chuàng)新?;诳萍颊撐谋旧淼倪@些貌似零星散亂的“微內容”部件或信息聚沙成塔,跟二維碼相結合就可以開發(fā)出許多與傳統(tǒng)學術論文等“巨內容”相對的微內容產品,豐富科技論文的表現力,進而構建科技期刊的內容云、產品云。無論是高校學報還是專業(yè)期刊,杜秀杰等[35]認為學術信息可以以微內容的形式存在和傳播,實際上,基于科技論文的微內容,借助新的傳播技術可以形成新的傳播產品,豐富科技期刊產品陣營,滿足現代大眾的多元化需求。

4.3 提升大眾科學素養(yǎng)

Science被譽為世界上兩大最頂級雜志之一,它的一個重要理念是“Science的任務不僅是針對專業(yè)學者傳播科學知識,還要讓社會大眾認識、了解和接受科學教育”[36]?!都毎冯s志強調:不是只有科學家才需要了解科學,讓更多的人了解最新的科學成果,對整個社會來說大有裨益[37]。隨著社會的進步,公眾越來越關注科技信息。但不可否認,科技論文具有專業(yè)性和小眾性的特點,普通公眾看不明白。這就使得傳播廣度明顯受限,背離了作為媒體就要進行信息傳播的意義。Nature出版集團出版主任David Swinbanks指出:“當媒體以負責任的態(tài)度和正確的方式對研究成果進行報道時,這樣的報道會增加公眾對科學的認識和理解”[37]。專業(yè)傳播精準但傳播范圍窄,科技期刊從整篇論文這一“宏內容”中加工“微內容”進行傳播,是以符合受眾媒介使用習慣的正確方式向受眾廣泛傳播科學知識,基于優(yōu)秀論文加工而成的微內容傳播是弘揚科學精神,讓公眾了解科技進展、培養(yǎng)社會理性的主要渠道,是學術在現代傳播技術支持下,擴大自身影響、培養(yǎng)潛在讀者的新舉措,如同一座橋梁,幫助大眾走向科學理性的社會。

5 結束語

自從尼爾森提出微內容的概念以來,伴隨著微媒介的風起云涌,微時代來臨了。媒介環(huán)境在變、受眾需求和其媒介使用習慣也在變,科技期刊必須適應這種變化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傳播功能。本文論述了科技期刊微內容傳播的必要性,從編輯部、編輯和微內容載體3方面探討了科技期刊的傳播實踐,指出這種實踐可以豐富科技期刊的內容產品、提升期刊的傳播力,最終提升大眾的科學素養(yǎng)。當前已有諸多科技期刊試水微信公眾號等微媒介,在一個“內容為王”和“渠道為王”交替疊加的傳播時代,科技期刊微內容的生產仍然是重中之重;在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我們期待科技期刊積極拓展更多的論文傳播途徑、渠道,開發(fā)出更多適合傳播渠道和終端需求的內容產品,滿足多元化受眾的需求。

[1]劉天星,孔紅梅,段靖.科技期刊傳播技術、期刊功能和商業(yè)模式的歷史演變及相互關系[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15-1223.

[2]孫魯寧.微內容在高校中的教學應用研究——以江西某高校為例[D].南昌:江西農業(yè)大學,2014.

[3]武鋒.網絡“微內容”傳播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0.

[4]湯雪梅.微內容對互聯網的價值重構[J].國際新聞界,2006(10):55-58.

[5]喻國明.微內容聚合與開發(fā):未來媒體內容生產的技術關鍵[J].青年記者,2006(11):40-41.

[6]夏有根,黃曉英.基于微內容的信息服務構建[J].情報科學,2009(3):45-48.

[7]齊立森.網絡“微內容”的傳播學分析[J].新聞愛好者,2009(12):65.

[8]董真真.論網絡新聞傳播的長尾市場與微內容開發(fā)[D].廣州:暨南大學,2008.

[9]Jakob Nielsen.Microcontent:HowtoW rite Headlines,Page Titles,and Subject Lines[EB/OL].[1998-09-06].http://www.useit.com/alertbox/980906.html.

[10]Cmswiki.MicroContent[EB/OL].[2007 -12 -25].ttp://www.cmswiki.com/tiki-index.php?page=MicroContent.

[11]李克勤,陳兆良,梅宏,等.領域工程概述[J].計算機科學,1996,26(5):21-25.

[12]陳家俊.正確理解科技論文的收稿日期[J].編輯學報,2003,16(3):224-225.

[13]溫曉平,王國輝,竇春蕊,等.關于科技論文項目標注的思考[J].中國科學基金,2006(6):353-354.

[14]秦小川,方紅玲,劉雪立.國內外生物醫(yī)學期刊通訊作者標注情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6):786-789.

[15]劉建,龐真真.海南夏秋新型抗臺風蔬菜生產連棟蔭網棚設計[J].熱帶農業(yè)工程,2015,39(1):16-18.

[16]鄧愛妮,周聰,段云,等.海南地區(qū)野生蔬菜研究進展及開發(fā)利用概況[J].熱帶農業(yè)科學,2015,35(2):22-27.

[17]陳鵬,葉宏玉,梁凱,等.移動閱讀環(huán)境下學術期刊的發(fā)展啟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300-304.

[18]劉嶺.學術交流需求變化環(huán)境下的科技期刊服務趨勢及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52-256.

[19]鄭筱梅.移動終端對科技期刊閱讀行為模式的影響及策略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4(2):73-75.

[20]曾頻.網絡環(huán)境下科研用戶的信息行為探討[J].情報探索,2009(8):17-19.

[21]張曉林.科研環(huán)境對信息服務的挑戰(zhàn)[J].中國信息導報,2003(9):18-22.

[22]張海東,孫繼華,古小玲,等.科技期刊嘗試優(yōu)質論文二次發(fā)表的思考[J].編輯學報,2015,27(2):198-201.

[23]秦鈉.集約化助推科技期刊管理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以上海大學期刊社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44-747.

[24]石朝云,游蘇寧,楊文志,等.出路在何方:中國科協(xié)赴荷蘭科技期刊考察團有感[J].編輯學報,2009,21(4):371-374.

[25]劉新艷.醫(yī)學專業(yè)期刊科學普及的責任及傳播途徑[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64-268.

[26]陸小華.新媒體觀——信息化生存時代的思維方式[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68,217,194.

[27]張艷萍.科技期刊的微信公眾號運營模式研究——基于4種核心科技期刊的量化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524-531.

[28]葉紅波.食品安全事件中科技學術期刊熱點欄目的選題策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46-1249.

[29]袁程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研究[D].成都:西南師范大學,2005.

[30]賈媛媛.微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J].新聞世界,2015(2):167-168.

[31]黃定光,王金川.手機二維碼在科技期刊數字化中的應用探索[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338-340.

[32]工信部:2014年1月中國手機用戶數量達12.35億[EB/OL].[2014-03-06].[http://www.taolv365.com/html/20140306/06104625595.html.

[33]傅旭.李克強敦促降網費:我們的流量費太高了[EB/OL].[2015 -04 -15]http://news.ifeng.com/a/20150415/43551954_0.shtml.

[34]劉成勇.關注“云出版”[J].出版參考,2010(21):1.

[35]杜秀杰,葛趙青,卓選鵬,等.數字出版時代學術論文的互動評價探索[J].編輯學報,2014,26(1):10-12.

[36]李哲,石應江.重視科學新聞提升期刊影響[J].編輯學報,2009,21(6):513-516.

[37]Mackenzie D.Breakthrough of the Year[J].Science,2006,314:1848-1855.

猜你喜歡
科技期刊媒介論文
《計算機應用》獲評“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類
科技期刊的分類
科技期刊的分類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現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象
下期論文摘要預登
下期論文摘要預登
岳西县| 玛多县| 安顺市| 肥西县| 新密市| 嘉祥县| 满洲里市| 深水埗区| 祁连县| 靖江市| 湟中县| 兴城市| 福泉市| 文安县| 娄烦县| 盖州市| 双城市| 阿城市| 昌江| 渭源县| 双江| 鲁甸县| 惠来县| 隆回县| 七台河市| 达拉特旗| 瑞丽市| 禹城市| 岳普湖县| 舞阳县| 和顺县| 兰考县| 西畴县| 华池县| 金平| 兴国县| 会泽县| 阿坝| 东乡族自治县| 安图县| 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