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展
記者:老師的雅號很特別,請問老師為何被稱為“梅花圣手”呢?
元植:因為我喜畫梅花,而且,我與梅花有夙緣,我欣賞梅之精神、梅之氣質(zhì)、梅之姿態(tài),并將其融入到筆墨中。一次我與友人出游到了三月的杭州,因氣候反常,梅花晚開,我們到時正值梅花盛放如潮。第一晚我們醉行于西湖的堤岸林間,不知身在何處,只覺得離西湖愈來愈近了,兩個人像追尋久別的故友,無意識無方向地在涼夜里密步。那一夜我們晃到了天亮。臨別西湖的夜,我們到了孤山。見梅開如雪,我瘋狂地攝取著山上所有的梅花。在我眼中,眼前的一枝梅是金冬心的,另一枝梅是王冕的,還有一枝是梅清的,再前行又見到一枝是石濤的,更遠處的那枝是八大的……我眼中的梅和心中的畫,一直都是重合的,是值得我學習的。
我曾做過《二十四壺香雪海》系列,所畫的花,就是梅花,是那冰清玉潔,香滿乾坤,令我魂牽夢縈,連續(xù)十二個春天南下探訪寫生的梅花。而題字的人,是碩儒,是那錦繡滿腹,表里澄澈,令天下學人尊敬向往的樓宇烈先生。壺,是紫砂,是被顧景舟大師稱之為“紫玉金砂”之首的“底槽清”,是公認的砂中之王。我是一個喜歡新奇的人,多年的翰墨生涯。已使我對宣紙繪畫漸生倦怠。近年來,對陶瓷、石頭、竹木等載體多有涉獵。在飽覽大量前賢的紫砂梅花作品之后,我相信自己能夠創(chuàng)作出更高質(zhì)量的梅花壺。于是,“江南徐氏制壺”家族的重要傳人徐小平徐琴夫婦親自帶領弟子們?yōu)槲抑茐?,又從全部作品中精選出了二十四把由樓宇烈先生分別題字的壺。徐琴老師的叔叔、當今紫砂界最具威望的徐漢棠大師在激賞之下,親自為之命名為“二十四壺香雪?!?,并當場揮毫題字,以示祝賀。二十四把紫砂壺,二十四件眾人合作的梅花作品,二十四壺香雪海,構(gòu)成了我心目中的一個梅花好夢。
記者:原來如此。您的作品確實法度嚴謹,格調(diào)清新,氣息醇雅,如梅也似。那么,您又是如何走上書畫之路的呢?
元植:其實我一開始是歐陽中石先生早年班里的學生,后來又讀了同等學歷研究生班。我從偏遠的曹州來到北京求學,那時年齡很小,也很瘦,在班里不怎么起眼。有一天林叢先生向歐陽老師夸獎我,說我很有天賦,也很勤奮。歐陽老師就注意到了我。那時我隸書下的功夫最大,已經(jīng)寫得有模有樣,每次交臨摹漢碑作業(yè)的時候,我都是一絲不茍,中規(guī)中矩的。于是老師認為我隸書寫得好,章草就一定不會差。有一次我交作業(yè)是臨皇象的《急就章》,老師大加贊賞,就給了一個滿分。這么多年,作業(yè)得過滿分的同學就那幾個,所以至今老師還對我印象深刻。
縱觀歷史上的國畫大家,從吳道子、李公麟、梁楷,以至陳老蓮、張大千,無一不是書法高手——這是一個只屬于中華民族的、很好的傳統(tǒng)。這些年來,我在一直堅持隸書的創(chuàng)作之外,還寫過徐文長,寫過楊鐵崖,后來又寫黃山谷,爭取做到細致入微、入木三分。尤其是對黃山谷,我沒有襲取皮毛,而是努力從更深層次、精神氣質(zhì)和內(nèi)在神韻上加以繼承和發(fā)展。近幾年,我又把黃山谷書法的那種長舒遠引、沉郁頓挫的筆法和風神運用到畫梅花中去,老師看了我最近的作品后,認為我是真正下了一番整合鍛造之功,基本已經(jīng)達到心手合一、形神兼?zhèn)涞木辰?。雖然老師也不知道黃山谷畫不畫梅,史料也沒有記載,但有資料證明他十分喜愛梅花,并且和當時的畫梅圣手華光和尚交往很深。他至今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題詠梅花的詩文流傳于世。千百年來,梅花已成為中國知識分子高尚風骨和節(jié)操的象征。愛梅、賞梅、訪梅、詠梅、畫梅已成為文人雅士的一種傳統(tǒng)嗜好。我希望自己能繼前賢之雅蹤,結(jié)梅花之凈因,進而寫梅花之風華,今后能有更多更精美的作品呈現(xiàn)于世。
記者:原來老師是先學書法,再習繪畫的,因此您的畫有文人畫的風采。能夠做到以書入畫,并非只因您有二十年書法功底,也與您博覽群書有很大的關系吧?
元植:這幾年,我確實在傳統(tǒng)的修為上下了很大功夫,讀了很多書,也去了很多地方,希望能夠符合中國傳統(tǒng)藝術家“初以古人為師,后以造物為師”“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從藝經(jīng)歷。我們知道漢賦、晉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代表了歷史上每個時期最高的文藝成就。中國畫也是以唐宋元開創(chuàng)的文人畫風為最高典范。古人在某一歷史時期對這些文藝都已作了最深度的挖掘,可以說留給后人創(chuàng)新的余地就在于宇宙天地生生不息、古往今來更替變化的規(guī)律。因此,“書籍”中包含著由前人對宇宙天地所總結(jié)的另一種天地。這就像《史記》所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讀書可以幫助書畫家很多。后人即便想做出一點新意,也必須先對傳統(tǒng)有一個透徹的了解。其中,“讀萬卷書”就可以幫助書畫家了解打通與天地自然的隔閡,把“人道”向“天道”拉近,以便更好地把情感的訴求安排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nèi),從而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最后,一個優(yōu)秀的書畫家必然能“心窮萬物之源,目盡山川之勢”。他們由于常年出入古人,歷史感強,而且也深契宇宙天地的自然規(guī)律,心態(tài)平和,行事規(guī)則,為人處世就會契合“天道”。我以此為目標而努力。
我們知道,中國畫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其形式手段上的書法化原則。從某種意義上說,書法化或者說是以書入畫,乃中國畫尤其是意筆畫的靈魂和基砥。就內(nèi)在本質(zhì)而言,在中國畫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中,意筆花鳥畫尤其是大寫意花鳥畫的藝術含量是最高的。由于這種畫法借助于書法的形式手段和審美特征,極具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和抒情性,故而一經(jīng)問世便大放異彩,演繹出無數(shù)動人的篇章。因此,很難設想一個缺乏書法修養(yǎng)的人,是能夠畫好意筆畫的。熟讀畫史,精通畫論,才能對于中國畫的本質(zhì)特點和演化邏輯了然于胸,于是,我始終牢牢地抓住中國畫以書入畫、以手運心這個關鍵,充分發(fā)揮自己長于書法的優(yōu)勢,盡可能地使自己作品中的每一筆都能有提按頓挫的骨力和韻致,都充滿了濃淡干濕的層次和變化,既執(zhí)行著“應物象形”的繪畫功能,又能沖破造型的藩籬,彰顯出筆墨自身的形式美感。我不求走捷徑,也不求早脫,而是堅持腳踏實地,爭取厚積薄發(fā)。老老實實地讀書、交友(包括拜師)、臨摹、寫生,我選擇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讀書是重要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飽讀詩書者與一個胸無點墨者,畫出來的畫肯定是不一樣的。交友拜師也是重要的,同道尤其是高手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切磋,對于畫藝的提升,有時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與之相比,臨摹和寫生更重要。通過臨摹,不但可以掌握中國畫的基本語言和基本技法,而且還可以明優(yōu)劣、辨高下、分雅俗,實現(xiàn)“守常”與“通變”的統(tǒng)一。而寫生則不僅是一種搜集創(chuàng)作素材,鍛煉造型能力,訓練觀察方法的重要手段,而且還是與大自然直接交流對話,打破程式束縛和桎梏的重要途徑。正因為我長期堅持潛心讀書,不斷拜師交友,反復臨摹古人名作,并且大量的和有針對性的寫生,孜孜矻矻,上下求索,才能畫出今天的畫。
記者:您是一位地道的大寫意花鳥畫家,現(xiàn)今的創(chuàng)作卻偏重于您以前從未涉足過的工筆重彩佛像作品,是什么讓您的畫風轉(zhuǎn)型如此迅疾?
元植:以水墨畫梅花,蘭草,芭蕉,荷花之屬是我原有的強項,在蘇州幾年下來,我選擇清心與苦修,于是得以在原來的剛健挺拔之外又多了幾分含蓄清新,用水之法常有渾厚華滋之妙。我是一個做事喜歡一竿子插到底的人,畫起佛像也是如此,因此一超直入,舍明清及近代畫風而不顧,直接取法于盛唐敦煌畫風,從遺存下來的零星史料中,盡力爬梳出關于吳道子畫派的論述。我以史料去印證現(xiàn)存畫作,最愛不釋手的就是那套大英博物館所藏的敦煌資料叢書。朝夕研閱,廢寢忘食,甚至到了拿放大鏡一根根發(fā)絲去分析的程度。古人云:“精之誠之,神將啟之?!蔽乙恢痹谟霉Γ苄牢磕苡兴斋@。
戰(zhàn)術上重視之,抽絲剝繭,絲絲入扣;戰(zhàn)略上藐視之,只抓關節(jié),大而化之。這就是我的方法論。即使改變風格,于繁縟復雜、精工富麗的重彩之下,專屬于我的線條特質(zhì)和性格還是清晰可辨。我筆下線條的特點是樸拙、勁健、圓渾,這是我經(jīng)過千錘而煉方提純而出的用筆風格,無論工筆還是寫意,對我而言,只是線條粗一些細一些的區(qū)別罷了,而放筆直寫、筆隨意走、以線立骨、以形傳神的狀態(tài)是一致的,這也正與張大千先生的觀點不謀而合:“工筆畫要敢于畫毛了,要敢于像畫寫意那樣直接用線條去組合物象。這樣的畫掛起來才是活的。”于是我創(chuàng)作《十一面觀音圣像》時,畫風繼承盛唐敦煌壁畫,而且吸收了張大千先生的優(yōu)長,并大膽采用清凈無染、細膩堅固的銀杏木作為繪畫載體,因為我認為它與佛陀本性頗為一致,更能增添作品的宗教色彩。要把如銀杏木這樣不同的材質(zhì)之美,礦物質(zhì)顏料的色彩之美,大唐盛世的風格之美,再加上沉著雄強的書法之美,圓融無礙的組合于一個畫面之中,才能形成我自己的風格和樣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