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汪淑麗
思辨能力與大學英語教學
福建汪淑麗
本文由“思辨缺席”引出思辨能力,開始,對思辨能力進行解釋,然后分析了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最后,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在教學轉型、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三方面提出了建議。
思辨缺席 思辨能力 英語教學
近些年來,關于“思辨能力”引起了學術界尤其外語界的關注。起初,黃源深教授指出 :外語系的學生遇到說理、發(fā)問、寫文章時,常常會腦子短路或者似有想法,卻說不出來;不少外語教師寫論文時感到文章難寫,黃源深教授把這種缺乏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思考、辨析能力造成的現象稱之為“思辨的缺席”。某些專家說,英語專業(yè)學生患有“思辨缺席癥”,需要引起密切關注和認真研究。經過數年來進一步的思考,黃源深教授在《外語界》再次撰文《英語專業(yè)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談到思辨能力的重要(黃源深,2010)。由于思辨的缺失會直接影響到人的一些能力,比如:創(chuàng)造能力、研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影響人的素質,因此應當把大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重中之中。2011年7月19日,北京外國語大學孫有中教授在南昌舉行的“外研社”全國高等學校大學英語教學研修班第二期的會議上指出,思辨能力培養(yǎng)將是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使命之一(高等英語教學網)。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這一術語被西方國家人士廣泛運用;我國很多學者也將其譯為“批判性思維能力”。后來,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建議大家譯成“思辨能力”,文秋芳認為,“思辨能力是思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涵蓋思維能力的全部,如不包括形象思維能力(文秋芳,王建卿等,2009)”。1987年,美國哲學聯合會(American Philosophic Association)完成了“特爾斐”項目(The Delphi Project),構建了思辨能力的雙維結構模型。他們把思辨能力理解為“有目的的、自我調節(jié)的判斷,它導致對證據類、概念類、方法類、標準類、或背景類考慮因素的闡釋、分析、評價、推理與解釋(APA 1990)”。有學者認為,“一個具有思辨能力理想的思考者習慣于勤學好問、博聞多識、相信理性、心胸開闊、靈活應變、在做出評價時保持公正、在面對個人偏見時保持誠實、在做出判斷時保持謹慎、愿意重新考慮、面對問題頭腦清晰、處理復雜事務井井有條、勤于搜尋相關信息、選擇標準時理由充分、探究問題時專注目標、持之以恒地追求所探究的問題、條件許可時盡可能得出精確的結果(Paul, Binker, Jensen, and Kreklau 1990 :35 Dimensions of Critical Thought1)”。
那么,概括起來,筆者給思辨能力下的定義就是對證據、概念、方法、標準、背景等因素考慮后進行闡釋、分析、評價、推理與解釋的有目的的、自我調節(jié)的判斷。
首先,思辨能力培養(yǎng)是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規(guī)定:“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 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蹦敲?,試問如何理解“有效地進行交際”?關于信息系統的歐洲和地中海會議European and Mediterran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2009 (EMCIS20091) 中指出,跨文化交流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包括三方面: 情感跨文化敏感(affectiv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認知跨文化自覺(cognitive intercultural awareness)、行為上跨文化應變(behavioral intercultural adroitness)。其中情感跨文化敏感(AIS)又包括四個個人因素 (four personal attributes of AIS): 自我概念(self concept)、開放思想(openmindedness)、不作主觀判斷(non-judgmentalism)、與不同人交往感到放松(social relaxation)。綜上所述,就是說個人對多元文化應當敏感,對多元文化要有自覺的感知,在行為上不作過分的判斷。也就是說,當代大學生只有在掌握多個國家多個民族文化知識的基礎上經過頭腦的整合,分析,推理,判斷后才能與外國,外國人有效地進行交際。如何理解“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這一詞是根據《基礎教育的新課標》提出的,新課標指出,“在課程實施中要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究”、 “處理信息” 、“獲取新知識”、 “分析和解決問題”都體現了思辨的過程。所謂的“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經過大腦的思考和辨析才能達到的能力。作為當代大學生,這種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經過多年的鍛煉后應當變得更加的“自主”,這種“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思辨能力大大地加強。
其次,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培養(yǎng)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使命之一。培養(yǎng)具有思辨能力的當代大學生,使他們對自己的文化有所領悟,對多元文化有所理解,能夠寬容不同的思維和生活方式,進行獨立思考,不輕易做出判斷。
我們正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當代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人民的希望,在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尤其是跨國的經濟活動和商品市場日趨全球化的今天,必須具有這種了解多個國家多個民族的多種文化意識,也就是跨文化意識。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教或學習一門外語或者一種異國文化的文學,總要經過個人的和己方文化的集體的理解框架的過濾。由于文化知識是世界知識,憑借這種世界知識,可以建立起一種合作關系,在這種合作關系中,雙方都不能獨斷做出決定,必須經過縝密的思考,然后,雙方才可從中獲益,對此我們在外語教學中盡量對多元文化進行完全的全面認知和了解,讓學生采用包容的態(tài)度予以接受與適應,形成一種跨文化意識。
當然,在提倡跨文化意識的同時,我們也要警惕強權霸權國家借全球化國際環(huán)境稱霸世界的野心。為此,作為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當代大學生在步入社會后應當具有敏銳的跨文化思辨能力,讓那些欲借異域文化現象、風俗、習慣為借口,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合作中占便宜的想法付諸東流。
由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具有思辨能力的學生既是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又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使命之一。因此,筆者結合思辨能力的層次內涵及實際經驗,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首先,進行教學轉型,培養(yǎng)具有思辨能力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是立國之本,是我國教育的首要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總則中規(guī)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然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卻是我國教育的弱項。我們培養(yǎng)的人才大多是知識接受型的,而非創(chuàng)新型的。在英語教學中的這種人才弱勢,反映了我們整個教育的缺陷。要解決人才培養(yǎng)問題,進行教學轉型就是我們首要的任務,我們應當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寬口徑的通才,而非過去只培養(yǎng)單純的外語人才。這樣的通才專業(yè)基礎扎實,分析能力強、具備思辨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能夠充分運用熟練的英語技能和知識進行創(chuàng)新。這種“通才”主要能把思辨能力培養(yǎng)融入到聽、說、讀、寫、譯等教學實踐活動中。
其次,調整課程設置,根據培養(yǎng)具有思辨能力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要來設置。目前英語課程體系主要是圍繞培養(yǎng)掌握英語的人才而構建的,這種課程體系設置出來的課程主要是英語技能課和英語知識課。這種把掌握語言技能作為終極目標的方式只能是培養(yǎng)出一些死板的書呆子,而培養(yǎng)不出思想活躍、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的。但是我們的課程理應根據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要來設置。那么,英語創(chuàng)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哪些素質呢?簡單來講,既要具備過強扎實的英語專業(yè)知識,又要具備有非常開闊的視野,比較強的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所以,為了培養(yǎng)這些素質,需開設如下課程:1、思維方法和思辨能力課,包括思維辯證法、思維邏輯學、思維辯論方法等課程,比例約占15%。這類課程一般用中文授課,以便更好地掌握了解和理解。2、可以開設一些為了發(fā)展學生思辨能力的課程,比如:外語演講課、外語議論文寫作課、外語辯論課以及與時事、社會問題相關的外語討論課等課程,比例約占有25%。這些課程可以采取選修課的形式,有意識地引導他們用英語思考的方式把思維的觸角伸向需要理性思考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其他領域,擴大思維空間,強化思辨能力。3、英語主要通過其他專業(yè)課程來學,如,語言學、英美文學、英美文化、哲學、社會學等,比例應占60%左右。這類課程一般都用英語授課除了哲學等課程外。這些專業(yè)課程不僅能傳授知識而且還能向學生提供重要的英語學習渠道。
最后,改進外語教學方式,綜合運用“蘇格拉底(Socratic) 教學法”。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用單一的方法進行傳授。我們要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和一些新的教學方法的結合,新的教學方法比如,“蘇格拉底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也就是老師設定許多問題,慢慢去激發(fā)學生進行探索思考,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答案,而不是直接給學生們現成的答案,然后用反問和反駁的形式,去讓學生不斷地完善和改正觀念,接受老師的思想影響。運用這種方法,教師扮演的角色是知識“接生婆”,而不是“填鴨者”。作為大學英語教師,我們要在學生們成長、成才與學習過程中,幫助他們學會觀察,發(fā)現問題,探索真理的能力,以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辨能力,而不是采用系統地、完整地、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讓他們被動地接受知識。
[1] 黃源深.英語專業(yè)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J].外語界,2010,(1):11-16.
[2]高等英語教學網[EB/OL]. http://edu. heep.cn/
[3]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The Delphi ReportExecutive Summary:Research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Prepared for the Committee on Pre—college Philosophy[D].ERIC Doc.No.ED 315423,199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文秋芳,王建卿等.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09,(1):37—43.
注釋:
1Paul, Binker, Jensen, and Kreklau 1990 :35 Dimensions of Critical Though來源于美國研究協會網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AIR): http://www. ncrel.org/sdrs/areas/issues/envrnmnt/drugfree/sa3crit.htm
2(EMCIS 2009)來源于Sebnem PENBEK, Dicle YURDAKUL, A. Guldem CERI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Study About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Based on Their Edu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網址:http://www.iseing.org/ emcis/CDROM%20Proceedings%20Refereed%20Papers/ Proceedings/Presenting%20Papers/C80/C80.pdf
汪淑麗,女,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外語系。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