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敏
以趣入境 走進詩意
——淺談初中語文詩詞教學
奚敏
1.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們的一種偏好,也就是說其傾向于某種活動的心理。詩詞擁有一種獨特的美,傳承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導學生對詩詞進行學習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將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激發(fā)出來。
2.培養(yǎng)學生審美及聯(lián)想的能力
我國詩詞語言較為簡潔,含蓄,需要讀者在反復品讀之后,聯(lián)系當時的情景,對詩詞中表達的事物進行聯(lián)想,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真諦。初中生正處于塑造審美觀的時期,若此時能夠引導學生學習詩詞,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培養(yǎng)其審美的能力。
3.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詩詞中,表述的話語都較為含蓄。學生要想理解詩詞的含義,就必須習得詞語、句子等。在對詞語、句子的理解和學習過程中,提高了學生對文字的敏感度及理解能力。這些能力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其他學科時,面對語言文字能夠有更好的認知及理解。
1.聯(lián)系歷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因為初中生年紀偏小,生活閱歷有限等諸多原因,其對詩詞的興趣并不大。要想提高學生對詩詞的學習興趣,可以利用一些歷史典故。例如,在學習辛棄疾的詩《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時,教師應當向學生簡單介紹辛棄疾生活的歷史環(huán)境及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辛棄疾出生于北方,并且在其出生時北方已經(jīng)淪陷,自辛棄疾懂事之日起看到的便是國土滿目瘡痍,國人倍受煎熬。在這種情況下,年少的他便立下志愿光復中原。于是,辛棄疾在二十三歲時加入宋朝的抗金陣營,滿腔熱血,一心報國。但是,卻在四十二歲時被免職。這首詩便是作者在江西時寫成,描繪了抗金部隊的生活及戰(zhàn)斗場景,表達了作者立志報效祖國的雄心。如果老師能夠在課堂上將這首詩詞的寫作背景靈活生動地向學生講解,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那么肯定就能夠激發(fā)起學生對詩詞的學習興趣。
2.重視詩詞意境,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中國的詩詞,尤其是古詩詞,較短的只有二十余字,多的也只有一百來字。在當前的初中語文詩詞教學中,都將學生能否背誦詩詞放在了最為重要的位置。其實,學生將詩詞背誦下來并不難,關鍵在于學生能否對詩詞進行欣賞,能否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對短短的數(shù)十字展開聯(lián)想想象。正因為如此,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應當重視詩詞意境的開掘,而不應只以背誦為目的,應當要實現(xiàn)讓學生入境知詩意。例如,在學習馬致遠的作品《天凈沙·秋思》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于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樣極為簡練的語言中,想象出一幅游子漂泊圖,體會其遠離家鄉(xiāng),獨自漂泊,思念家鄉(xiāng)的愁緒。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詩詞也有著強烈的畫面感。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隱的作品。在這一類詩詞的教學時,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從字面中進入到意境中去,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要在詩詞學習的過程中注意一些特殊意境用詞。如,在古代詩詞中,“月”這一意象通常用來表達一種離愁別緒,渲染一種悲涼哀傷的氛圍;“斜陽”一般表達愁緒;“楊柳”表達一種難舍之情等。這些自然現(xiàn)象或景物,已經(jīng)在千百年來的詩詞中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情緒、意境的代表。教師應當將這些教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通過這些具有明顯含義的詞語來快速了解作者的思想。如此一來,學生才能夠在較快的時間內張開想象的翅膀,飛向詩詞意境的世界。
3.借助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讓學生感受更為直觀
在科學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也應當引入一些新興科技,利用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技術讓語文教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起來。尤其是對詩詞教學而言,借助現(xiàn)代化科技手段就顯得尤為重要?,F(xiàn)代化的技術手段,設備器材能夠增強學生的視覺、聽覺沖擊力,這樣一來,學生才能夠對原本抽象的詩詞產(chǎn)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例如,在學習詩詞《次北固山下》時,教師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尋找這首詩的朗誦視頻或音頻,并制作PPT,插入一些圖片,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和多媒體技術將聲音、畫面都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
★作者單位:江蘇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