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成文
導學案,以其貼近學生實際水平,預先學習相關(guān)教學內(nèi)容而受到師生的喜愛。它是學習的起點,又是教學的基礎,它使師生的準備有據(jù)可依,大大提高了預習和備課效率。“學講計劃”的實質(zhì)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和生成性學習,所以在導學案制訂時要以此作為依據(jù),使導學案貼近學生的實際需要,更容易達成教學目標,使學生“學進去,講出來”。
一、制訂導學案,要樹立學情意識
按照多元智能理論,新的學習內(nèi)容的掌握是在已有知識水平上進行的,學生只有通過新舊知識比較、鑒別、轉(zhuǎn)化、改變、領悟,最終才可以吸收。調(diào)查學情就是查明學生已知和未知(應知)水平之間的差距。比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兩篇文言文《愛蓮說》和《陋室銘》,要讓學生明白表明兩位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新知),就要讓學生帶著問題朗讀、理解文本(已知)。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有許多難以克服的困難:個別句子的翻譯,文章內(nèi)容的概括(差距)。這時就應讓學生以小組形式自主、合作學習這些內(nèi)容,讓學生在導學案的依托下群策群力,解決問題。所以,導學案的制訂一定要將已知和未知(應知)摸清摸透,這樣才可制訂一份學生愛學、目標明確的導學案。
二、制訂導學案,要有資源意識
這里的資源包括已知資源和拓展性資源。比如《桃花源記》中“見漁人,乃大驚”中的“乃”字,教材中沒有明確指明意義,大部分資料
二、反復誦讀,體會語感
1新課前誦讀,進入語感
初中語文教材中很多的選文,尤其是一些感情強烈的詩歌、散文和部分記敘文,非常適合誦讀,通過誦讀這些作品,不但能夠體會作者深深的情感,引起情感的共鳴,更能夠培養(yǎng)讀者學習語文的語感。在新課講解前,可以先讓學生去誦讀作品。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春》時,可讓學生先進行誦讀,品位詩意的語言及對青春美好的贊美之情。
2課中誦讀,隨時體驗語感
培養(yǎng)語感必須通過多讀才行。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讓學生多加誦讀。如散文《安塞腰鼓》、散文詩《海燕》以及很多的詩歌,文章篇幅不長,外加語言節(jié)奏性強,只有通過不斷誦讀才能把其語文味讀出來。
3講課后誦讀,升華語感
按照學習計劃,一篇課文學完后,一般會有幾分鐘的自我回顧時間。如果學生對理解課文內(nèi)容沒有什么問題,可以利用這幾分鐘誦讀課文。在誦讀過程中,升華對課文的理解,升華語感,升華語文味。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諸葛亮的《出師表》等,都非常適合課后誦讀。
三、積累語言,抒寫所感
語文味的展現(xiàn)體現(xiàn)在學習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尤其是綜合知識的運用——寫作環(huán)節(jié)。要把學習過的內(nèi)容遷移到寫作上來,要把欣賞文本中讀過的那些精彩的句子、片段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實現(xiàn)由讀到寫的遷移。通過不斷地進行語言積累,加以真摯情感的抒發(fā),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自然得到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城南鎮(zhèn)岙環(huán)中學(317515)
上將其譯為“竟然”,但有的將其譯為“就”,到底哪一個正確?通過比較鑒別,一般都傾向于“竟然”,但“就”這個意思不可以嗎?學生一經(jīng)提示,發(fā)現(xiàn)這個答案也合乎情理。將一處已知資源和另一處拓展資源兩相比較,這樣不但深入了解“乃”的不同用法及含義,更重要的是體驗不唯書、不唯師、不唯己,只唯真的思維品質(zhì),對其以后的學習乃至人格的完善都有著建設性的作用。
由于“學講計劃”具有自主性和生成性,資源背景就顯得很有必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學目標是“事”,那么“器”即是資源。準備了充足的資源,學生才不會覺得目標難以實現(xiàn),才會在探索中學會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這里尤其強調(diào)的是拓展性資源。由于學生知識水平、思維視野的限制,拓展性資源一般難以完成,這就需要教師做出示范并提倡開發(fā)利用拓展性資源,假以時日,一定會有不少的亮點出現(xiàn)。
三、制訂導學案,要有策略意識
1化零為整的策略
將各類知識點和問題歸結(jié)到“結(jié)構(gòu)之美”、“選材之美”、“手法之美”、“語音之美”或“情感之美”中去。當然以上往往就散文詩歌創(chuàng)作而言,不同文體的文章自然都有各自不同的類別。這樣的設定便于條理化和規(guī)律化,堅持下去讓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學著怎樣獨立賞析文本,扭轉(zhuǎn)語文分析給人亂糟糟的感覺。
2化難為易的策略
“最近發(fā)展區(qū)”告訴我們什么才是最好的學習內(nèi)容:難度適中,學生經(jīng)過努力可以掌握的內(nèi)容才是學生最感興趣,最容易理解的內(nèi)容。過于簡單的熱鬧,過于復雜的沉寂都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老師的主導作用這時就要發(fā)給學生一根拐棍,讓其學會克服前進中的困難。
這個策略的實施有兩點關(guān)鍵:一個是如何確定難點,另一個是采用何種方式完成引導。這里的預設有時有作用,但有時作用卻不大,需要教師的教育機智和知識素養(yǎng)。比如在教學《愛蓮說》一文中,做導學案時,學生幾乎一致認為中心句是“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但到了課堂小結(jié)時出現(xiàn)了一道這樣的習題:“本文的中心句是:”。橫線不長,似乎只能寫一小句,多數(shù)學生嫌出題人不夠嚴謹,可一個學生卻說用“蓮,花之君子者也”即可,不必用前面的內(nèi)容。同學們漸漸分成兩派,最后均把目光指向了最終的裁判——老師。由于是其他老師出的練習題,這個細節(jié)之前筆者并未在意,所以問題一出,筆者也有些困難:用第一個直接但煩瑣,第二個簡潔但有些不確定性。但又一想:中心句應是簡練的,切不可煩瑣。所以馬上鎮(zhèn)靜下來引導大家回憶上一篇《陋室銘》的中心句。此時,學生們一下子恍然大悟,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3差異性策略
對于知識和能力水平不一的學生,自然不可用同一種難度的設定。在顧及一般程度的基礎上,稍加些有難度的設定,但這個設定要有相當?shù)馁Y源,尤其是拓展性資源作鋪墊,以便于學生自主學習。
4元認知策略
前面的策略是就解決導學案中的問題而采用的,那么在實施策略中的經(jīng)驗和教訓的認知,也就是元認知策略,如果提出并讓學生內(nèi)化,就相當于學生掌握了打魚的方法,以后自己就不需要教師引導也可獨立解決問題。比如上面提到的《愛蓮說》中心句確定的過程就是采用的元認知策略:兩者都是一個濃縮的短句。
現(xiàn)在的語文學習往往看重孤立的文本分析,如果采用了元認知策略,則可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益,大大減輕教學負擔。元認知策略可優(yōu)化和深化我們對事物尤其對陌生事物的認知,所以在導學案內(nèi)容設定時,可多問幾個為什么,以喚醒學生的元認知,從而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提升其思維的寬度和深度。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宋樓初級中學(2217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