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云信
錢夢龍先生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一文中指出,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死角”,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的荒涼景象。多年來,許多語文教師一直信奉“八字真經(jīng)”,即“字字落實,句句清楚”,致使文言文已成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2014年山東初中語文教師暑期遠程培訓選用了《記承天寺夜游》一文,經(jīng)遠修語文課題組三備兩磨,作為課例供遠修教師觀摩。通過觀看視頻和參與課題組成員的討論,不僅領(lǐng)略了扎實的語文功底和開闊的思維方式,還給破解當下文言文教學難題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一、突出《課程標準》理念,促進“文”、“言”和諧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以及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對于意蘊豐富的文言文,怎樣從“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入手,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層次地進行品讀。這一教學目標準確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為文言文教學提供了正確的方向。
本堂課落實這一課標要求到位,效果顯著。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對“解衣欲睡”的“欲”和“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的“欣然”進行深層的理解。從“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到“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引導學生賞析從“念”到“遂”到“尋”到“亦”到“相與”到“步”,這些字表現(xiàn)出的是“遇月、尋友”的過程。引導學生賞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的句子,引導學生賞析“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而”中的兩個問號和“蓋”字等等。引導學生在品讀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走進文本,披文入境、披文入情,賞詞析句。
但本節(jié)課“文”與“言”關(guān)系的把握稍嫌欠缺。突出“文”固然重要,但“言”是基礎(chǔ),兩者之間關(guān)鍵要保持一個合理的“度”?!把浴笔腔A(chǔ),是工具,是手段,是方法?!拔摹笔巧钊?,是結(jié)果,是目的。講“言”是為了講“文”,而講“文”能促進講“言”,因“言”釋“文”,以“文”促“言”,“言”、“文”密不可分、相互促進。教學中要結(jié)合課文和學生實際,科學確定“言”、“文”之間的“度”。課例中對句子的疏通和理解,教師沒有給學生時間質(zhì)疑,致使學生的情感體驗調(diào)動較弱。因為從下個環(huán)節(jié)賞析品味語句的效果來看,學生對句子本身含義的把握還是沒有到位的,影響了其對句子深層意蘊的體悟。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說:“所謂閱讀就是老師帶著學生走進去走出來?!边@樣一個進去出來的過程,體現(xiàn)在文言文的教學里,“言”是一個橋梁,最終是為“文”服務(wù)的。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提倡學生質(zhì)疑問難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要留足時間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整個教學過程由學生唱主角,更多地讓學生去思考、去學習實踐。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自由時間來自課堂,善于思考的教師能給學生贏得時間?!苯y(tǒng)計顯示,本節(jié)課各種角度的誦讀用時30分鐘,讓學生讀深讀透,獲取資源,理解文本,出色達成了“反復誦讀、多角度品讀文本意蘊效果”的目標,很好地解決了關(guān)注學生的閱讀體驗,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其次具體到課堂上,很重要的一個表現(xiàn)就是要尊重學生的質(zhì)疑。老師從標題問難、釋義問難、賞析問難、情感問難這四個方面進行了教學。在各個環(huán)節(jié)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學生積極的思考,調(diào)動情感,使個性思維品質(zhì)彰顯鮮明。不少學生對文本的關(guān)鍵語句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和自主理解,其中有學生對“庭下如積水空明”一句提出的大膽解讀很有詩意,這是在老師層層引導下學生情感體驗的自然生成和高度升華。既尊重學生的質(zhì)疑,引導學生在主動學習中積累語言,又在思維碰撞中升華認識。
三、聲入心通的誦讀,既悟道又學文
清代曾國藩說:“名詩美文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氣概,非密詠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二者并進,使其聲調(diào)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下筆時必有句讀湊赴腕下,自覺瑯瑯可誦矣。”(《家訓·字諭紀澤》)朗讀教學是文言文教學的靈魂,語文新課標要求,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chǔ)。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無論從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應(yīng)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
老師的整堂課“從讀中來,到讀中去”。咬文嚼字讀、聲情并茂讀、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讀,音樂渲染讀,重點字重讀、拖長重點字音讀、稍快一點讀、稍緩一點讀、結(jié)合身體語言讀、由動作推想朗讀,方式豐富多樣,讓學生產(chǎn)生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體驗,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體會出作者蘇軾的清閑、悠閑、安閑,指向文眼“閑人”。通過反復朗讀、多角度、深層次品讀文本意蘊,將作者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這樣復雜微妙的心境表達出來,引導到位。師生共同營造一種情感上的“和諧共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情境。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黃山經(jīng)濟區(qū)中心中學(2664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