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生+王雪梅
在中國古代的夏商周時期,作為文明象征的青銅器走進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從此中國進入了輝煌的青銅時代。從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提供的資料來看,在偃師二里頭遺址三、四期地層中發(fā)現(xiàn)一定數(shù)量的夏代晚期制造的青銅容器和兵器,證明了當時青銅冶鑄技術與規(guī)模均已發(fā)展到一定程度[1]。
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有兩種方法,這就是陶范法與失蠟法。在使用陶范法鑄造青銅器的過程中,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技術的改進和紋飾制作方法的不同,會在青銅器表面遺留下相應的鑄造痕跡。這些鑄造痕跡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征,了解這些鑄造痕跡的形態(tài)及變化規(guī)律,對于認識和鑒定青銅器至關重要。
一、鑄造痕跡的結構形態(tài)
夏代出土的圓形青銅斝,就是采用分型制范的方法制作陶范的。分范的方法是以三足的外側中線垂直方向向上經過腹部及口沿的垂直線條為分型線(圖1),那么在兩條分型線之間即是一塊外范的位置,這樣,斝的外范就由三塊外范組成。同時,由于三塊外范各自包住三分之一的斝底,因而斝的部范痕呈Y形。范痕的形成是由于在陶范的制作、分解和組合的過程中會產生磨損和錯位,因此在澆鑄的過程中就會在陶范組合的位置上留下一定的痕跡。
商代早期青銅鼎鑄造時其外范分三個部分,外范分范方式也是以兩足的外側中線垂直方向之間的扇面為一塊外范的位置,同時,采用過底包足的形式,即三塊腹范向下包住鼎足和鼎底(圖2)。圖3是收藏于新鄉(xiāng)市博物館的商代早期青銅圓鼎,鑄造時其三塊外范在鼎底中心匯合,形成Y形底部鑄造痕跡。
到了商代中后期,青銅鼎外范在結構上有了變化,不再采用過底包足方法制作外范,而是在底部制作一塊三角形頂范(圖4),然后同腹范組合在一起形成澆鑄范。那么,這樣的陶范結構,就會在鼎的底部形成一個三角形鑄造痕跡(圖5)。
這種在青銅鼎澆鑄陶范足部設置三角形頂范的形式一直持續(xù)到春秋中晚期。圖6-1是西周早期的青銅大鼎—德鼎。從德鼎底部圖像中(圖6-2)可以看到,紅色箭頭A標注的是德鼎底部三角形范痕,紅色箭頭B標注的是足部頂范與腹部外范結合處的范痕,紅色箭頭C標注的是德鼎底部用于加強鼎底強度的加強筋,這種加強筋是人為有意制作的。圖7-1是收藏于上海博物館的春秋早期秦公墓出土的秦公鼎,從圖中可以看出,秦公鼎的底部范痕依然是三角形的(圖7-2)。
到了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時期,制作青銅器的方法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用于澆鑄青銅器的陶范制作不再采用整體塑形分型制范方法,而是改為分模組合拼兌方法制作陶范,即在制作圓鼎腹部紋飾時只制作圓鼎腹部紋飾的幾分之一,并以此為模來制作多組圓鼎腹部紋飾,然后組合拼兌嵌入到外范上。山西侯馬晉國鑄銅遺址出土的陶模中多數(shù)塊模即是作出一周紋飾帶的一部分,比如標本ⅡT213H241:1鼎鑒類頸部紋帶模(為一周的八分之一),標本ⅡT81H126:72,鼎類腹部模(周長的四分之一)[2]。紋飾帶分塊多少視器物的大小和紋飾的復雜程度而定,一般情況下體型越大的器物,其紋模分塊越多。此時的鼎耳、鼎足也不再是與鼎身渾鑄在一起,而是單獨鑄造完成后,再與鼎身焊接到一起。由于這一時期圓鼎的鑄造方法和制范方式變化,反映在鑄造痕跡上變化也非常明顯。圖8-1是一件戰(zhàn)國時期的圓鼎,圖中顯示,圓鼎底部有一條圓形的鑄造痕跡(圖8-2),兩足之間中線位置各有一條垂直方向的范縫痕跡,圓鼎腹范的分范位置不再以鼎足外側中線為范縫位置,而是在兩足之間。那么這件戰(zhàn)國圓鼎的腹范就是以三塊腹范一塊底部圓形底范(亦作澆鑄冒口)和一塊內范組成,反映在圓鼎腹底的鑄造痕跡即為三條,兩足之間垂直方向和底部一圈圓形鑄造痕跡。
二、鑄造痕跡特征
1.鑄造產生的痕跡
前文已講過在青銅器陶范鑄造階段,由于范塊組合時產生的間隙或者錯位緣故,從而導致在范塊結合部位遺留下鑄造痕跡—范縫。這些范縫是突出于青銅器表面的不規(guī)則線形痕跡。圖9-1、圖9-2是秦公鼎和戰(zhàn)國圓鼎底部范痕細部特征,兩件鼎的底部范痕由于鑄造方式不同,因而范痕的形狀亦不相同,但是它們范痕的特征卻是一樣的。這些共同特征就是范痕線條高低、寬窄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每一條都不一樣。
那么,偽作的鑄造痕跡由于是人為制作的,就會顯得規(guī)矩不自然。圖10-1是一件偽作的西周時期圓鼎,其底部范痕是有意制作的(圖10-2)。這些范痕線條看起來非常生硬,范痕線條寬窄、高低過于規(guī)矩,絲毫沒有真器范痕味道。另外,西周時期圓鼎底部采用吊頂制范方式,因而底部范痕應該是三角形狀,而非Y形,因此這件圓鼎不難判斷為偽作器物。
另外,如何區(qū)分青銅器鑄造中渾鑄與分鑄呢?圖11-1和圖11-2是收藏于河南博物院的西周虢季銅簋和西周中爯父簋,在虢季銅簋腹部與銅簋耳位置,有兩條明顯的鑄造痕跡(圖11-1),這是銅簋用渾鑄方法鑄造時,耳范與腹范組合式必然會留下的痕跡。而西周中爯父簋,在銅簋腹部與銅簋耳位置則沒有那兩條痕跡(圖11-2),這是因為中爯父簋采用的是分鑄法鑄造的。
2.組合、焊接產生的痕跡
在青銅器鑄造的陶范法階段,鑄造方法有渾鑄與分鑄這兩種。渾鑄方法顧名思義就是青銅器的主體與附件是一次性鑄造的,比如卣的提梁、簋的耳與器身是整體渾鑄的。分鑄方法就是器物上的附件與器身分開鑄造,也稱二次鑄造,可以先鑄器身,也可以先鑄附件,然后再與后鑄部分的范型組合鑄接到一起。組合的方法有鑄接、焊接兩種方法,不同的組合方式,產生的痕跡也不相同。
1)鑄接法
鑄接法利用在器物對接部位預留的榫頭,將另一部分鉚合鑄接形成整體。比如收藏于上海博物館的西周時期的龍紋壺的兩耳與器身即是采用鑄接的方法組合到一起的(圖12-1)。在紅色箭頭位置可以看到(圖12-2),在壺耳與壺身的連接處,有明顯的青銅基體分離情況,從壺耳延伸下來的一部分包在壺身上,顯示這件龍紋壺是先澆鑄器身然后再將耳范捆綁到器身壺耳位置,在龍紋壺器身與壺耳對接處預留有榫頭,鑄接時壺耳包住榫頭鉚接到一起。壺耳覆蓋到壺身的那部分,是由于壺耳范與壺身組合時連接不緊密所致,大部分情況下鑄接痕跡不會這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