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有的動物盡管仍在茹毛飲血,但對死亡卻有著不輸于人類的理解,它們的死亡觀讓人類震撼。
難舍遺體:期待奇跡出現(xiàn)
沒人知道大猩猩賈納的腦中或是心里到底充斥著一種怎樣的情緒,但動物學家能肯定的是,在野生的環(huán)境下,幾乎所有的猿類和猴類母親遇到幼子夭折的情況,都會出現(xiàn)與賈納類似的反應(yīng):把死嬰緊緊抱在胸前,就像它們?nèi)曰钪粯诱疹櫽屑印T谄浜蟮膸滋焐踔翈字軙r間里,母親走到哪里,都會一直帶著幼獸的尸體,并對那些試圖奪走尸體的威脅進行反擊。這就像人類的一些行為,隨意動及亡者的尸體,同樣也會觸犯很多人的忌諱。
關(guān)于賈納難以放棄孩子尸體的原因,科學家認為它還一直希望那個小身體忽然醒來。所以即使小猩猩真的死了也都不撒手,期望奇跡再次來臨。舐犢情深,是能跨越種族的。
對于大猩猩來說,從受精卵到呱呱墜地,小生命在子宮中要待上長達295天,出生后夭折率又很高,所以母猩猩每隔6~8年才能成功撫養(yǎng)一個小猩猩,這種喪子因此更具悲劇性。海爾蒂博士說:“我們知道靈長類動物的懷孕期比較長,而且一次生下的后代往往只有一個,因此每只幼獸都凝結(jié)著母親無盡的投入與期望?!?/p>
保存遺骨:緬懷和關(guān)愛同類
在肯尼亞等非洲國家,人們認為大象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它能預知自己的死期,瀕死前便自行前往“大象陵園”。那里很早就有這樣的傳說:大象族群非常團結(jié),野生大象都有自己的家族墓地。如有半路死去的大象,其他同類遇到遺骸后也會幫助保存下來,用長長的鼻子將死者卷到墓地。不僅如此,活著的大象還經(jīng)常跑到墓地里對著死去的大象的白骨進行“緬懷”。這種保留遺骸的傳統(tǒng)得到了同樣重視遺體的人類的尊敬。
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的麥克科姆博士表示:“大象是非常特殊的動物,在路上發(fā)現(xiàn)一個死去很長時間的同類,甚至內(nèi)臟都已經(jīng)被鬣狗吃掉,或者只留下一地白骨,它們也會變得緊張狂躁起來。象群經(jīng)常會緊緊地擠在一起,走向同伴的尸體,耳朵微微向外張開,頭部抬起來,顯得非常謹慎。它們用鼻子接觸整個尸體,像吸塵器一樣嗅上面的氣味,如果發(fā)現(xiàn)象牙,它們會用鼻子將其卷起帶走?!?/p>
還有研究者更是捕捉到了大象為剛?cè)ナ赖耐椤捌砀!钡默F(xiàn)場。2006年《實用動物行為科學》雜志中,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喬治·懷特梅爾博士在與人合著的一篇文章中講到領(lǐng)頭的母象去世后,同一群體中其他大象的反應(yīng)。他說:“一頭雌象站在尸體上面,前后晃動身體,有些大象抬起腳跨過尸體的頭部,還有些大象用象牙輕輕觸動尸體。每頭象都要將這些動作重復一遍,之后象群一道離開?!痹诮?jīng)歷了這番儀式后,死去的大象會永久留在同伴們中間嗎?沒準兒在大象的生死觀中就是這么認為的。
吞食尸體:以生存的名義
在廣袤的非洲草原上,獅子處于食物鏈的頂端,憑借尖牙利爪以及一手過硬的潛伏本領(lǐng),很多大型食草動物都會成為它的盤中餐。和其他很多大型貓科動物一樣,獅子其實是個地地道道的懶家伙,如果有送上門的現(xiàn)成食物,它也懶得去追逐折騰。這樣一來,同類的尸體也被它添加到了菜譜上。
除獅子外,在饑荒情況下,河馬也會吞噬同類的尸體,甚至連一向形象憨厚的駱駝在這方面也有不良紀錄。相比之下,由于食腐為生而臭名昭著的南美洲禿鷹的行徑則要地道得多,它們會將同類的尸體撕成碎片,爾后用爪將其送至大樹梢或高山的巖洞中,任其腐爛,而絕不會把肉吃掉。
清理遺?。阂苑纻魅?/p>
鼴鼠生活在高度社會化的地下世界中,它們挖掘的通道四通八達,宛如一座迷宮。如果它們在地下隧道中遇到一具同類的尸體,會立即將其拖拽到地底世界的“公墓”隧道中。
如果“公墓”已被堆滿,按照美國科內(nèi)爾大學的保羅·謝爾曼博士的說法,“鼴鼠會用土將整個‘公墓隧道牢牢填充,然后再挖掘出一條新的‘公墓隧道來,而它們這么做可能是出于衛(wèi)生方面的原因”。
像蜜蜂或者螞蟻這類群居的昆蟲,會把有關(guān)處理同類尸體的事項考慮得非常周到,有“專蟲”負責從事這方面工作。這些“專蟲”會在幾分鐘內(nèi)拋棄那些尸體,將它們?nèi)拥讲粫绊懙椒涑不蛳佈ǖ陌踩秶猓械倪€會用沙土和青苔把尸體掩埋起來,這樣可以有效防止傳染性疾病在蟲際的大規(guī)模傳播。
如果有老鼠之類的“龐然大物”由于被甜美的蜂蜜吸引而入侵蜂巢,蜜蜂會以“蜂海戰(zhàn)術(shù)”把“侵略者”毒死在蜂巢之中。小小的蜜蜂無力將這些巨大的尸體移出去,于是就在尸體上涂一層收集來的樹脂,做成“木乃伊”。
看破生死:冷靜接受大限
生物學家認為,在自然界的方方面面,動物的很多行為都說明它們至少模模糊糊地知道死亡的可怕之處,生死大限以一種壓倒性的力量統(tǒng)治著它們,它們對此卻無可奈何。而這種生死觀上的無力感看上去與人類原始哲學的起源何其相似。
據(jù)觀察,絕大多數(shù)成年黑猩猩對其他成年同類的死亡并不會表現(xiàn)得如何多愁善感。而且,黑猩猩的社會中有條規(guī)則,就是年老或體弱的個體會離開整個種群,獨自進入森林深處迎接死亡。而那些在種群中死去的黑猩猩通常會躺在另外一些成年同類的身邊離世,這些同伴“有時候會去確認一下死者是不是真死了,有時也會不理不睬”。
獨自默默走向死亡,或是淡然面對同類的離去,在黑猩猩的死亡觀里,當永別真的來臨的時候,這就是最現(xiàn)實的選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