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烈,周增祿,李澤英
(1.鶴慶縣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云南 鶴慶 671500;2.鶴慶縣畜牧工作站,云南 鶴慶 671500)
在正常情況下,奶牛的真胃位于腹腔的右側,左側緊鄰瘤胃。但是由于某些內在或外在原因,真胃的正常位置發(fā)生突變或處于瘤胃的下方或移至瘤胃的左側,均可引起奶牛食欲廢絕、消化紊亂、瘤胃臌氣、腹部疼痛等癥狀?,F(xiàn)就奶牛真胃變位的發(fā)病原因、臨床癥狀及診斷,非手術療法梳理如下。
過食高蛋白質的精料造成慢性瘤胃酸中毒、真胃潰瘍、產(chǎn)后癱瘓、酮血病等引起真胃遲緩,導致真胃內容物異常發(fā)酵引起真胃擴張充氣,因受壓而游走,真胃游走到瘤胃左方再移到瘤胃的左上方,卡在瘤胃與左側腹腔之間。真胃也可由機械原因而發(fā)生變位。如妊娠期間,子宮體積增大,瘤胃抬高,真胃向腹腔前左側推移,胎兒娩出后瘤胃突然下沉,有可能將游走的真胃擠到瘤胃左側,真胃變位時真胃及其他各胃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輕度旋轉,也影響食道間的正常機能活動及食道間的食物,同時真胃壓迫瘤胃致瘤胃體積縮小,只發(fā)生消化和運動功能紊亂,導致營養(yǎng)不足,變位也不會造成真胃的完全阻塞,但長時間會積氣、臌脹,助長皺胃向腹腔上方移走。奶牛真胃變位一般發(fā)生于4~5胎分娩前后的母牛。高產(chǎn)乳牛的真胃變位發(fā)病率一般為3%。
病牛精神輕度沉郁,食欲減少,僅吃粗料,糞少,呈黑糊狀,有時腹瀉、便秘交替發(fā)生。病程長時糞表面附有黏液,右側肋部明顯下陷,左側腹部第11肋弓后方膨大。瘤胃蠕動減弱,波短,右腹肋部下方可聽到真胃蠕動音,叩診時可聽到鋼管音,在該區(qū)域作穿刺時可抽取到棕色帶酸臭的液體,pH值為1~4,無纖毛蟲。
采用非手術療法,非手術療法也稱滾動療法,即病牛停食1 d,左側橫臥,將前后肢分別捆好,用一長木(較牛體長)穿過被捆的前后肢中央,將牛扶成仰臥狀,然后將長木與牛一起向左45°再向右45°,來回搖晃數(shù)次,每次回到正中位置,背部著地時靜止2~5 min,最后將牛停于左側橫臥,使瘤胃與腹壁緊貼,然后讓牛馬上站起。經(jīng)過滾動法治療后應讓病牛盡可能多的采食干草以填充瘤胃,防止真胃變位復發(fā),同時還需使用促進胃腸蠕動的藥物。常用處方是:口服液體石蠟500 mL、靜注濃氯化鈉500 mL、氯化鈣10瓶×10 mL、維生素C 4支×5 mL、樟腦磺酸鈉1瓶×10 mL,混合一次靜脈滴注,滴注碳酸氫鈉2瓶×250 mL。
2011年鶴慶開始飼養(yǎng)荷斯坦奶牛,目前奶牛存欄3 500頭,由于傳統(tǒng)飼養(yǎng),奶牛終生拴在一個位置上帶來真胃變位超過3%。筆者從事畜牧獸醫(yī)工作20多年來,親自為奶牛真胃變位手術療法20例,非手術療法10例,兩者相比手術療法所需費用高達1 000元以上,并且控制炎癥時間長,真胃與腹壁人為造成粘連,帶來奶牛的終身消化機能障礙,治愈率可達80%以上。非手術法治療簡單易行、經(jīng)濟,可推廣,治愈率在70%以上。要保證非手術療法的高治愈率,一是及時發(fā)現(xiàn)病癥,早發(fā)現(xiàn)早滾動治療。二是非手術療法結束后,多喂青粗飼料,填充瘤胃。三是非手術療法結束后盡可能讓患牛自由運動,恢復胃腸功能和生理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