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岐
我是一家私立早教機構的教職人員,平時主要從事教研、培訓的工作,也會參與接待家長。在我工作的6年間,我接觸到的家長雖然類型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早教、對早教機構(也稱早教中心,以下均稱為早教機構)存在很多誤解。誤解的背后,說明家長對于早教、早教機構缺乏基本的了解。醫(yī)生為什么會寫科普文章,是因為看病的時間實在太短了,有些話來不及講;同樣的,我作為早教老師,也有些話想和大家說一說,所以寫成文章和家長分享。
對于早教, 家長最普遍的誤解:
1.“早教”=“上早教班”,一說起早教就是上早教班;
2.早教就是學知識、學本領;
3.游戲和玩耍不是早教;
4.我花錢報了早教中心的課程,就萬事大吉了;
……
最大的誤解:把“早教”和“上早教班”等同起來
我接待家長時,常常被問到“要不要早教”,甚至社會上某些媒體也會提出這樣的疑問;事實上當你接著聽家長說或看媒體的報道時,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他們是在問“要不要上早教班”。上早教班不等于就完成了早教的任務,而早教也不僅僅意味著上早教班,這本來就是兩個概念。
首先,什么是早教呢?
早教,是早期教育的簡稱,廣義上的早教即指對0~6歲的孩子進行的教育指導,也就是說入小學前的教育都可稱之早教;狹義上來講,則是指對0~3歲階段嬰幼兒相關的親子教育。簡單來說,早教是指一種教育的行為,且并非一個機構或組織。
6歲前的孩子各方面都處在發(fā)展過程中,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在發(fā)生早教行為,給孩子提供適宜的刺激、經(jīng)驗和支持都是早教。而且早教涉及到孩子的方方面面,比如語言表達、運動體能、數(shù)理思維等。當然,正因為早教的“無時無刻”“無處不在”,也給家長的實施帶來了難度。
其次,什么是早教機構呢?
早教機構就是對嬰幼兒進行教育服務、對家長教養(yǎng)行為進行指導的組織和場所。根據(jù)其經(jīng)營性質(zhì),可分為公辦的和私立的。公辦早教機構,一般是由政府的教育部門主辦,稱之為“**區(qū)早期教育指導中心”。如果你想了解你的居住所在地是否有公辦早教機構,可上當?shù)亟涛木W(wǎng)站查詢。目前,上海的部分公辦早教機構會提供一些價格相對適中的收費課程,只是公辦的早教班,基本上處于“供遠遠小于求”的狀態(tài),很多時候家長想去卻報不上名。
私立早教機構,則是指在工商局登記的私營企業(yè)、公司。既然是市場化運作,自然營利是主要目的。私立早教機構,雖然家長不用擔心付了錢沒班可上,但不菲的課程費讓不少家庭望而卻步。另外,隨著早教機構市場的火爆,也有一些可能并不具備辦早教資質(zhì)的商家加入進來,所以要選一家資質(zhì)有保障的早教機構,也是很考驗父母的。而這也可能是父母會產(chǎn)生“到底要不要上早教班”疑問的來由。
可以看出,早教與早教機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早教機構只是實現(xiàn)寶寶早教的一種模式和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說法上的混淆會帶來理解上的偏差。
家長對待早教的心態(tài):極端而矛盾
在我接觸到的家長中,有兩種頗典型的心態(tài),這兩種心態(tài)直接影響了他們對孩子、對早教活動、對早教機構的態(tài)度。
第一種是“主張自由成長”?,F(xiàn)在的年輕家長,接觸了不少外來的教育理念,期望自己的寶寶能有個愉快而無壓力的童年,主張孩子要“自然成長”。所以,當我們老師和這一類的父母聊聊他們的孩子,回家后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什么時,他們會說,“我們不想讓孩子那么小就要學這學那,我只是送寶寶到你們這來玩的”。但實際上在他們的內(nèi)心,當他們眼看著其他的孩子都已經(jīng)有那么一兩門“才藝”時,他們又不淡定了。
而另外一些家長,則感受到自己就業(yè)的艱辛、生計的負擔,受到所謂的“贏在起跑線”理念的影響,希望自己的寶寶能有一個好的開端。所以,這一類的父母,會對早教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自己的寶寶能在早教中取得很多“看得見”的進步,比如學會唱多少首兒歌,能認出多少種顏色等。前一種家長是拒絕老師的要求,而這一類家長則是對老師的要求具體且量化。
這兩種早教心態(tài)的背后都是對早期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有誤解,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成長時都應該秉持幾個清晰的原則:
1.“自然成長”并非“完全放任”
很多家長會將“自然、自由的發(fā)展”理解為“放任自流”,在任何方面都不加管束和引導,比如說對孩子的不禮貌行為不加管束,不引導孩子養(yǎng)成傾聽的習慣等。而事實上,我們常說的規(guī)則意識,顧及他人和場合的言行舉止,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都需要家長的介入和適時、恰當?shù)母深A。讓孩子自然、自由的發(fā)展,絕對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家長尊重孩子的天性、在尊重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有意識地引導。而且,要真正做到“自然、自由的發(fā)展”,家長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2.孩子良好的開端不在于“學知識”
早教是為孩子更好的發(fā)展提供環(huán)境支持,但對孩子實施早教不是為了“培養(yǎng)神童”,或簡單理解為“提早學知識”。首先,孩子要學的東西絕對不局限于“知識”,他要在操作中不斷鍛煉手指的靈活度,要學會聽指令、表達需求,要在集體化的環(huán)境中學會等待,這些都得在大量的游戲和玩耍中獲得,遠比單純學知識要豐富。這也就是為什么“早教機構教什么,孩子學什么”不能用一兩句話來概括回答。
同時,學前教育中有一個核心理論,叫“成熟發(fā)展論”,其基本觀點就是,如果孩子的身心發(fā)展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他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到等他發(fā)育成熟輕輕松松就能做到的事情。所以,何必事倍功半地讓孩子去學呢?
當然,像識字、認掛圖這一類的知識學習,并不是不可以用來和孩子互動,但不要“撿了芝麻丟西瓜”,過分追求外在的結(jié)果。6歲前的孩子無時無刻不在吸收和學習,但對他而言,學習這些內(nèi)容的過程遠比結(jié)果重要。
家長對待早教機構的心態(tài):好奇而茫然
接觸了很多家長之后,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走進早教機構的家長都有著一樣的心態(tài):好奇而茫然。早教機構在中國的發(fā)展有十年左右,最近幾年才遍地開花,家有適齡寶寶的家長都對早教機構有幾分好奇和躍躍欲試。好奇早教機構到底是什么樣的,也好奇早教機構究竟在教什么,更加好奇自己的寶寶能否在其中有所收獲,正是這些好奇讓家長們走進了早教機構的大門。
但當我問家長期望通過早教班讓孩子有哪些收獲時,大部分的家長的反應都是茫然的,有的只能說出比較模糊的幾點,比如“希望他有機會跟其他的小朋友接觸”、“能坐得下來”、“玩得開心”等等。說到底,家長重視上早教班這事,難免有些從眾心理。
不可否認,現(xiàn)在的私立早教機構也深諳家長的心理,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進行課程設置,而早教機構的教學理念和宗旨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早教機構源自歐美,主打“運動”、“體能”理念,有的來自日韓,突出“全腦”、“創(chuàng)意”理念,有的則立足于本土,強調(diào)“精細動作”、“專注力”理念。每種教學理念聽上去都很有道理,對孩子都很重要,但如果家長在早教市場上走上一圈,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教學理念有時會“打架”,本來就已經(jīng)看花眼的家長此刻就更會覺得無從選擇了。
在面對這么多的早教機構時,我和大家分享兩個心得:
1.早教機構所宣傳的這些教育理念,其實就是他們的特色所在,特色明確的早教機構更加容易讓人印象深刻。對于以營利為目的的早教機構,這無可厚非,但對于孩子而言,每個年齡段都有其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這些并不是某種單獨的“特色”可以完全覆蓋的。家長們需要做的是在進入早教機構前,對孩子這個階段的發(fā)展有一個簡單的了解,比如手的精細動作和大動作能力等,這樣無論是面對怎樣的理念與特色,心中都會有一桿秤。
2.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發(fā)展不同,需求自然也不同,同時每個家長的經(jīng)濟實力也不盡相同,這就意味著早教班的選擇需依孩子的個性特點以及經(jīng)濟情況量力而行。
最后,回到“要早教嗎”這個問題。我堅定地告訴各位家長,這是必須的;但如何開展早教,卻可以有很多的答案。不管上不上早教班,家長的作用和付出、親身示范、互動陪伴都是無可替代的。當然,家長的參與和配合會讓寶寶上早教班的過程更加有意義,請期待本系列文章的第二篇:上早教班,花錢買“省心”,還是花錢買“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