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建明
有感于李紳的退變
文/ 劉建明
提及中唐詩人李紳,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他的兩首《憫農(nóng)》詩卻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其一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二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比魡螐倪@兩首詩給人的印象來判斷,李紳肯定是個生活非常儉樸、一心為民的好官、清官,否則也不會寫出這樣情真意切、寓意深遠的詩句。
然而,可嘆的是,李紳步入仕途飛黃騰達之后,卻再也沒有了詩歌里的憫農(nóng)之心,逐漸蛻變成了一個花天酒地、濫施淫威的腐官。他在當淮南節(jié)度使時,對百姓疾苦極為漠視,“以舊宰相鎮(zhèn)一方,恣威權”,連狡吏奸豪都“潛形疊跡”,普通百姓“懼罹不測,渡江淮者眾矣”。隨著官職的升高,他后來竟“漸次豪奢”,一餐的耗費經(jīng)常多達幾百貫甚至上千貫,并且他極愛吃雞舌,每餐一盤,要耗費活雞三百多只,院后宰殺的雞更是堆積如山。與他同一時代的韓愈、賈島、劉禹錫、李賀等人,無不對其嗤之以鼻。李紳死后,被定性為酷吏,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
從“粒粒皆辛苦”到“食雞舌三百”,從憂患“農(nóng)夫猶餓死”到逼迫“渡江淮者眾”,李紳逐漸走向了奢侈享樂、腐敗墮落的不歸之路,甚至以高壓手段欺凌官吏和百姓,完全站到了群眾的對立面,這著實令人痛心,發(fā)人深省。曾經(jīng)的憫農(nóng)惜糧之人,何以前后判若兩人?
究其原因,主要還在于李紳隨著職位的變遷和身份的變化,理想信念逐漸喪失、為民意識日益淡薄所致。歷史和現(xiàn)實告訴我們,為官從政,地位的變化蘊藏著極大的風險,待遇的趨優(yōu)潛伏著極大的禍患,權力的升遷面臨著極大的考驗。
如果理想信念選擇錯位、褪色變質(zhì),那些意志薄弱者就很難經(jīng)受住權力、金錢、美色等形形色色的誘惑和考驗,最終會為其所俘虜,一步步滑向腐化墮落的深淵。縱觀近年來那些被查處的貪污腐敗分子,他們的人生軌跡大體相同,即都經(jīng)歷過苦難的童年、奮斗的青年、上升的中年,最后都走向悲慘的晚年,他們的血淚教訓也幾乎相同,那就是喪失了理想信念和黨性原則。毋庸置疑,理想信念是共產(chǎn)黨人的政治靈魂、精神支柱、前進動力和防腐利器,決定著黨員干部的價值追求,支配著黨員干部的思想和行動。對于領導干部而言,如果沒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就可能導致政治上變質(zhì)、精神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事實一再證明,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作為領導干部,理應以李紳為戒,在對待理想信念問題上,絕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動搖和含糊。一定要自覺加強黨性修養(yǎng)和黨性鍛煉,時刻不忘黨員身份職責,常思常想“入黨做什么,當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用“三嚴三實”要求照好理想信念之鏡,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理念,真正把理想信念內(nèi)化于心、外踐于行,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以敬畏之心對待權,以淡泊之心對待位,以平和之心對待名,以知足之心對待利,切實筑牢拒腐防變的防線,守住廉潔自律的底線,這樣才能永葆共產(chǎn)黨員的政治本色,固守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家園,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