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大偉
曾任美國財政部駐華經濟與金融特使、世界銀行中國和蒙古局局長。現(xiàn)任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及全球經濟與發(fā)展項目高級研究員
中國龐大的人口數(shù)量以及驚人的經濟增長速度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引發(fā)了一些擔憂,如今,這種感覺對很多人而言更是顯得不可避免。尤其是美國,除了感到自己將失去世界的主導地位之外,同時也對中國的發(fā)展前景有些許憂心。而實際上,中國在向下一個經濟發(fā)展目標邁進的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zhàn)。
在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里,中國經濟規(guī)模由最初只有美國的八分之一達到如今的一半有余。和上一個十年10%的增長速度相比,中國經濟增長目前正在明顯放緩。在2015年,中國的增長目標很可能定在7%。然而即使在這樣相對較低的增長速度下,中國仍將在十年左右超越美國而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并且在本世紀中期達到美國的兩倍。但是,這一切推論的結果也并非必然。歷史上也不乏那些曾經高速發(fā)展一段時期,但之后增速又陡降甚至停止增長的例子。
或許,將造成中國經濟蹣跚不前的原因有許多。例如,多年來依靠出口與投資保持經濟增長的中國,如今正在嘗試通過實施一連串艱難的結構性改革讓經濟轉型——轉向更多地依靠消費需求以及生產創(chuàng)新。
當然,中國政府進行經濟改革的步子邁得非常謹慎,因而調整的速度也很慢。就下一步動作來看,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實際上如同行走在刀鋒上。一方面,這種漸進式的改革可能讓中國經濟在長時期內保持可持續(xù)增長;而另一方面,有一種可能也在不斷增加,那就是:由于改革不夠及時,而使經濟急劇放慢的情況難以避免。
我們尚未看到有人能夠準確地預見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前景,因而,對中國正在進行的經濟改革觀察的一個有趣的看點就是,其改革的速度是否足以帶來所需要的結構性轉變。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中國這輪經濟改革的方向是否正確、速度是否夠快,它無疑都將對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的影響。
除此之外,中國還面臨著環(huán)境惡化的挑戰(zhàn)——環(huán)境治理的成本將會十分高昂。除此之外,中國面臨的人口挑戰(zhàn)也是史無前例的,到2030年,隨著中國勞動力人口達到頂峰,其人口總數(shù)將逐步下降。
在諸多約束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在因素之中,還有一個非常值得考察的方面,就是中國在國家治理體系方面尚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達龍·阿西莫格魯和詹姆斯·羅賓遜在《國家為何會失敗》一書中,曾經列舉了一些引人注目的例子對此加以說明。按照他們指出的觀點,民主政治體系是促進社會創(chuàng)新、提升國民收入水平的必要因素。
我們對世界歷史上各國經濟發(fā)展的研究表明,盡管技術創(chuàng)新確實是經濟長期增長的基礎,但民主政治建設則是人們擁有創(chuàng)新動力的必要條件。中國也許會在短期內持續(xù)增長,但是如果在這方面不取得重要的進步,這將給整個國家長期的繁榮帶來重大阻礙。
在這個快速發(fā)展的國家,目前很多關鍵的經濟決策依舊是由高層精英做出的。即使中國在第二個十年保持增長,其某些制度上的問題仍可能對創(chuàng)新產生限制。盡管中國已經做出了很多改變,但是它仍然是我們所說的汲取型社會制度——資源更多地納入國家以及少部分精英人士的手中。在本質上,汲取型國家與促進普遍繁榮的創(chuàng)新是相互對立的,因為創(chuàng)新性的改變會威脅到精英群體所努力維護的政治與經濟權力。
還要談到的一個因素是人口。根據美國的預測,中國人口將在2030年達到頂峰,然后在余下的70年里下降40%。在人口與勞動力減少的背景下,中國不可避免地要進入一個漫長的調整進程。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的經濟難以達到良好發(fā)展的水平。勞動力的持續(xù)增長將會更有利于經濟的發(fā)展,而美國的人口預計在本世紀內實現(xiàn)持續(xù)的增長,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國的移民政策。到本世紀末,中美兩國的人口總數(shù)的差別將明顯減小,兩國人口數(shù)量之比將會從如今的4:1降至2:1。
從以上種種因素來看,可以預見的一種可能的情況是:中國將在不久即超越美國而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但是美國也可能將在本世紀后期再度超越中國,重新奪回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地位。
顯而易見,預測幾十年之后的事顯得過于投機。中國也許將進行重大的社會治理體系的轉型,從而令其在將來的時間里保持持續(xù)增長的態(tài)勢,并讓人民獲得高收入。不若如此,中國也許將會看到其增長率的急劇降低,以及在全球經濟中相對地位的停滯或下降的局面。當然,從近期的趨勢可以判斷,中國將在本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內作為世界上最大經濟體而存在,但是,僅僅根據已有的跡象來類推更遙遠的將來,顯然是一種十分不成熟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