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杰斌,張春秀
(玉林師范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關于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三點思考
□孔杰斌,張春秀
(玉林師范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本文認為,要提高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效果,在授課時可以從以下這三方面著手:一、重視文體的特征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二、適當運用對比教學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視野;三、適當選講作品選以外的作品,讓學生全面了解文體的面貌及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貌。
古代文學;文體;對比教學;作品選
中國古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基礎主干課程,肩負著提高學生素質與傳承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近年來,古代文學的基礎性地位越來越受到輕視,教學質量的不斷下降,逐漸引起了國內各高校專家學者的重視,許多專家學者也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措施。筆者在日常的教學中對此亦形成了一些看法,在此不揣淺陋,也談談自己的觀點,以就教于方家。竊以為,文學史教材,包括作品選編寫存在的某些缺陷、教學方法上的陳舊,是導致古代文學教學效果不佳的兩個原因。筆者以為,在授課時對文學史教材和作品選的內容進行調整和重新整合,在教學方法上能適當運用對比法,對于要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優(yōu)化古代文學課堂的教學效果,能起到促進的作用。下面試作詳細的論述。
當前高校通行的文學史教材的編寫方式多是以時代為經,作家為緯,這對于學生了解某些階段的文學發(fā)展面貌固然有利,然這樣的編寫方式并非立足于文體本位,其后果是導致學生對于文體的特征和變化的認識十分模糊。趙義山先生對此曾有專論:“中文系的學生學了幾年的文學史,不少人能按照‘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思路,對某些朝代的文學發(fā)展概況有大致的了解,但如果要具體到某一文體的體式結構與發(fā)展變化這些真正屬于‘文學’之‘史’的內容,恐怕就難有清楚的認識,也難言其詳了……存在這些問題,我們認為,這與多年來我們在古代文學研究與教學中所持有的歷史本位主義原則有極大的關系……人們在探討文學發(fā)展歷史時,不是真正立足文學本位,而是有意無意地立足社會歷史;不是注重研究文學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而是注重探討社會對文學的影響;不是把文學作為一種藝術美文去研究它的審美構成,而是過分重視文學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及其社會文化內涵?!盵1]
趙義山先生一語道出了當前高校古代文學史教學的弊病,相信這也是很多教師在日常的文學史教學中所產生的困惑。我們認為,教師在講授文學史時,就應該要講清楚“文學”發(fā)展之“史”,要讓學生了解各文體的特征及發(fā)展規(guī)律。然由于現行文學教材的編寫模式以及高校依此模式安排教學內容和進度,要達到上述要求并非易事。要改善這一局面,筆者認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有意識地給學生梳理各種文體的特征及發(fā)展走向。以漢代辭賦的教學為例,筆者所采用的教材是袁行霈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漢代辭賦分屬秦漢文學的第二章“司馬相如與西漢辭賦”和第五章“東漢辭賦”,中間還綜合了散文、詩歌等章節(jié)。在授課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教材存在這樣的缺點:賦體的發(fā)展脈絡勾勒得并不清晰,對賦體各階段特點的介紹也語焉不詳。如第二章“司馬相如與西漢辭賦”,在正式介紹西漢辭賦之前,對于賦的起源只有簡短的幾句話:“賦是漢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顯其時代精神的一種文學樣式。它是在遠承《詩經》賦頌傳統(tǒng),近仿《楚辭》的基礎上,兼收戰(zhàn)國縱橫之文的鋪張恣肆之風和先秦諸子作品的相關因素,最后綜合而成的一種新文體”[2]。在第一節(jié)“騷體賦及九體”,論及騷體賦的代表作家賈誼及其《鵩鳥賦》,對于《鵩鳥賦》的體制只有這樣簡短的兩句話“在體制上,則表現為沿襲楚騷句式,多用兮字,通篇用韻,形式整齊,富于抒情色彩。”[3]那么騷體賦的特征是什么,它與后來的新體大賦有何區(qū)別?賈誼之后,騷體賦的發(fā)展又是如何?如此等等,教材均沒有作出具體詳細的介紹。甚至有學生認為,在漢大賦盛行時期,騷體賦便消失了。鑒于此,筆者把教材的第二章和第五章獨立出來,梳理了漢賦的起源、發(fā)展、興盛和轉變過程,通過講授具體的作品,引導學生概括出騷體賦、漢大賦、抒情小賦的主要特征。同樣的方法還可在宋詞教學中應用。眾所周知,宋詞是宋代的代表性文體。但是,因為通行的文學史教材在編排宋代文學時,往往把詩、詞、散文、小說等文體“共冶一爐”,所以宋詞的發(fā)展脈絡被分割得支離破碎。這需要教師在授課時把宋詞單獨列出,梳理其從晚唐五代至南宋末的發(fā)展脈絡,并詳細分析宋詞在各發(fā)展階段的特征。
本文所謂對比教學法,主要針對以下三種情況:一是將古代文學中同屬一系列題材的文本進行對比;二是將古代文學作品與現當代文學作品、外國文學作品進行對比,分析它們在文學元素(主題、人物、情節(jié)等)的異同;三是對于某些有爭議的作品或文學現象,可列舉學界的多種觀點,讓學生對比分析。筆者認為,在古代文學史的教學中運用對比法,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視野,從而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試分述之:
第一種情況最適合用于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世代積累型作品的教學中。所謂世代積累型是指不同時代的人對同一種題材進行不斷加工完善,最后由文人編訂而成的作品。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要講授的作品與其前代同題材的作品進行對比,讓學生思考文本中人物、情節(jié)、線索、沖突、主題等文學元素的變化。如《西廂記》的教學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眾所周知,《西廂記》的故事來源于唐代元稹的《鶯鶯傳》傳奇,隨后又經歷了宋、金、元時期民間和文人的重新闡釋。在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前布置學生細讀《鶯鶯傳》和《西廂記》,讓他們思考《西廂記》是如何在人物、情節(jié)、沖突、主題等方面對《鶯鶯傳》進行創(chuàng)新和超越。接著在課堂上讓學生展開討論,最后,教師再加以點撥和總結。通過這樣操作,不但使教學水到渠成,而且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這種方法同樣適用于學生比較熟悉的文本的教學中。如漢樂府名篇《陌上?!罚贿x入高中語文教材。學生對作品比較熟悉,要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并不容易。但是,筆者想到《陌上?!肥怯伞吧V小蹦割}演變而來的,此前的相關文本有上古時禹與涂山氏在桑中遇合的神話傳說、《詩經》中的“桑中”篇目、漢代以“桑中之事”為題材的同類型故事,如《魯秋潔婦傳》、《陳辯女傳》等。因此,在正式分析文本之前,筆者首先把上述文本列舉出來,并逐一作簡要的介紹。然后,筆者讓學生思考《陌上桑》在寫作手法和結局處理上,是怎樣對前代作品進行創(chuàng)新和超越的。通過這樣處理,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欲望就被激發(fā)了,最后經過學生的討論和筆者的講解,結論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
再看第二種情況,教師將古代文學作品與現當代文學作品、外國文學作品作比較,引導學生從主題、情節(jié)、人物、內涵等方面思考二者的異同。如漢樂府名篇《孔雀東南飛》,這也是一篇被選入高中教材的作品。對于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主題等,學生早已如數家珍。在這種情況下,筆者對授課的內容作了更深層次的處理。如同樣是分析焦母的形象,筆者將其放到東方文化中“母子一體”的文化現象中去分析。因為在古代東方,女性愛情普遍受到壓抑,無法張揚,于是將愛的力量注入兒子身上,而這種愛一般都伴隨著對其自由意志、獨立人格的剝奪,焦母就是其中的典型。在中外名著中,“焦母”式的女人還有許多,如《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寒夜》中的汪文宣母、《原野》中的焦大星母、《大雷雨》中的卡巴諾娃、《兒子與情人》中的莫萊爾太太,等等。因此,筆者引導學生把焦母與上述作品的人物進行對比,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看問題的視野也會更加開闊。又如上古神話的教學,我國的神話可分為創(chuàng)世神話、始祖神話、洪水神話、英雄神話等,而外國神話,如希臘神話、希伯來神話、日本神話等,亦有相同的神話類型。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筆者把外國神話,特別是希臘神話中的相關篇目作了簡要的介紹,這樣處理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他們課后主動去查找相關的作品閱讀;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比,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思考中外神話在民族精神、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差別。
當然,這種教學法雖然能促進課堂的教學效果,但同時對教師文化素養(yǎng)的要求也較高,這需要教師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yǎng)。
最后看第三種情況。大學的教育與中學的應試教育有本質的不同,它更注重鍛煉學生的思維。筆者認為,要達到這個目的,學術的熏陶是其中的一條途徑。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對一部(篇)作品或一種文學現象存在多種看法是屢見不鮮的事情,教師在講授古代文學史時,也會不可避免地碰到類似的問題。對于這種情況,筆者的做法是,把學界的相關論點列舉出來,引導學生去思考,將其作為鍛煉學生思維的途徑。如講授《古詩十九首》之一的《涉江采芙蓉》,關于該詩的作者,學界的說法有兩種:一是游子;二是思婦。這兩種觀點都有其合理性。筆者首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然后讓學生就以上兩種說法進行簡單的辯論。最后,筆者才把具體的學術觀點列出來,進行點評。又如漢樂府名篇《江南》,詩句十分質樸易懂: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該文句雖然質樸,然其思想內涵則可有多重解讀,主要包括以下三種:第一種是朱東潤先生的“勞動愉悅說”;第二種是“愛情隱喻說”,以魚喻男,蓮喻女,說魚與蓮戲,實等于說男與女戲。持這種觀點的如游國恩的《中國文學史》、吉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史》,聞一多先生的《說魚》等;第三種是“向往自由說”,持此觀點的有王富仁先生《魚,自由的象征》。筆者在講解時也是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列舉上述三種學術觀點,并逐一講解,學生同時也可以對上述觀點進行辨析,逐漸形成自己的一些見解??偟膩碚f,這種教法能讓學生體會到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欣喜,既鍛煉了思維,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古代文學課程可以分為文學史與作品選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在講授文學史的過程中,必定會穿插作品的講解。但是,某些作品因文學價值不高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重要,往往未能納入作品選的編寫中,這對于學生全面了解作家創(chuàng)作的風貌是十分不利的。如郁賢皓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教程》,這是一部將文學史概說和作品結合起來的教材。該教材在簡介李清照詞風時云:“前期詞多涉閨情相思,不乏清新優(yōu)美之作;南渡后所作,每多故國之思與身世之感,風格一變?yōu)榈突赝褶D、凄苦深沉?!盵4]這段文字較準確地概括出李清照前后期詞風的差異。但是,在其后的作品選講時,卻只選取了李清照后期的詞作《聲聲慢》一首。又如在評價明代詩人李夢陽的詩風時,教材是這樣概述的:“……而以格調高古、風格遒勁、氣勢雄健見稱,詞意深刻而微婉。由于過分強調復古,其詩流于形式的模擬,缺乏創(chuàng)新,為世人詬病?!盵5]可見,李夢陽詩作的優(yōu)缺點都是十分明顯的。但在選取作品時,編選者卻只選取了《秋望》一首,該詩抒發(fā)了感時懷古的幽情,風格雄渾勁健,慷慨悲涼,是李夢陽詩作中文學價值較高的一首。筆者以為,編選者若能再選取李夢陽一到兩首缺乏新意的模仿之作,那么學生會更好的了解李夢陽詩歌創(chuàng)作的缺陷。
再者,某些文學樣式因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高,導致很多作品選沒有把它們選入其中,這對于學生了解這些文體的面貌是十分不利的。如大多數文學史教材都有介紹話本小說與說唱文學章節(jié),內容包括話本的定義、種類,諸宮調的定義及形式等。但大多數作品選只選取比較重要的作品供學生閱讀,如郁賢皓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只選取了話本《碾玉觀音》,而諸宮調作品則無一篇入選。李道英、劉孝嚴二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所選的作品較全,有《西廂記諸宮調》和話本小說,但所選話本小說全屬于小說話本,而講史話本和說經話本則無一作品入選。筆者認為,對于文學史教材已有提及的,但并沒有入選作品選的篇目,教師在授課時可適當列出一到兩篇供學生閱讀并講解。如說經話本,今僅存《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什么是“詩話”,教材是這樣定義的:“至于‘詩話’一體,王國維在所作‘跋’語種說:‘其稱詩話,非唐、宋士夫所謂詩話,以其中有詩有話,故得此名。’”[6]又謂“就‘詩’與‘話’的關系看,‘話’是主體,演說蘊含佛理的故事;‘詩’是一種輔助手段,便于聽眾或讀者加深對故事的理解。”[7]雖然教材對于“詩的解釋比較詳細,但是依然比較抽象,而目前大多數作品選都沒有選入《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哪怕只是其中一部分。筆者以為,既然現存說經話本僅存《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一種,要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話本中“詩”與“話”的組合形態(tài),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并就其中的某些部分作簡要的介紹。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也是一項長遠而艱巨的工程,上述內容只是筆者在日常教學中所引起的一些思考和所作的微薄努力,旨在拋磚引玉,希專家能批評指正。 ■
[1]趙義山,萬偉成. 讓文學課教學回歸文學的理論探索與實踐[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4):550.
[2][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55,156.
[4][5]郁賢皓.中國古代文學教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311,380.
[6][7]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05.
【責任編輯 潘琰佩】
Three Thoughts about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KONG Jie-bin,ZHANG Chun-xiu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there were three aspects need to be embarked on when comes to teaching. First, stress on stylistic features and its law of development. Second, use of contrast teaching method properly, arous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broadening their horizon. Finally, introduce some works beyond the textbook to the students, so as to provide them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both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he author’s creative features.
Ancient Literature, Literary Form, Contrast Teaching, Selected Works
G642.4
A
1004-4671(2015)03-0107-04
2015-02-20
孔杰斌(1983~),男,廣東南海人,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講師,古代文學專業(yè)博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