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論清末皖南的茶厘與茶厘局

2015-02-18 09:22:40
關鍵詞:清末皖南茶葉

袁 飛

(蚌埠學院 思政部,安徽 蚌埠 233030)

?

試論清末皖南的茶厘與茶厘局

袁飛

(蚌埠學院 思政部,安徽 蚌埠 233030)

摘要: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負責皖南團防事宜的張芾為了籌辦軍餉開始抽收茶厘。創(chuàng)設之初,皖南茶厘抽收數(shù)額不大,后抽收額度逐漸加大。同治元年(公元1861年),兩江總督曾國藩為了籌措軍餉,特設皖南茶厘局,專門負責皖南地區(qū)的茶稅、茶捐和茶厘,之后便形成了皖南茶厘局并由兩江總督直接管理的慣例,直至清亡。

關鍵詞:清末;皖南;茶葉;茶厘

清代對外貿易以茶、絲為大宗,其中茶葉在同治晚期以后呈下降趨勢,作為茶葉主產地之一的皖南受到頗大影響。近年來學術界對清代以降茶葉貿易的研究著力頗多,出現(xiàn)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對區(qū)域性——皖南——茶葉貿易研究卻顯得非常單薄,成果寥寥。這一狀況明顯與皖南作為主要茶葉產地的地位不符,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本文利用相關史料,擬就清末皖南“茶史”研究中的幾個重要問題作一初步考察,希望有拋磚引玉之效。

一、皖南茶厘

清末皖南茶務相關問題研究中,皖南茶厘這一問題始終回避不了。然就筆者目力所及,由于文獻資料等原因,目前學術界對皖南茶厘的探討還不夠深入,為此,筆者試對皖南茶厘的相關問題作一初步勾勒和探討,以求正于方家。

羅玉東認為:安徽創(chuàng)辦厘金始于咸豐七年,創(chuàng)辦人為勝保。按照羅氏看法,茶厘作為厘金的一種,最早也只能始于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那么皖南茶厘局的設立肯定也不早于咸豐七年。然而他的這一觀點又與其反駁“皖省厘金是由曾國藩創(chuàng)辦”所提出的證據(jù)明顯矛盾。羅氏的證據(jù)為:“勝保于咸豐七年六月奏請各省普律抽厘疏內所開列尚未抽厘之省分中已無皖省,可見安徽創(chuàng)辦厘金,并不在曾氏入皖后。”[1] 273-275依照羅氏的反駁材料,咸豐七年勝保上奏之前安徽厘金就已經開始抽收了,那么何來有勝保于咸豐七年創(chuàng)辦安徽厘金之說?由此,皖南茶厘也不可能于咸豐七年創(chuàng)立,皖南茶厘局的設立可能早于咸豐七年。循著這一線索,筆者仔細查閱了咸豐朝頭七年間兩江總督、安徽巡撫及負責防堵安徽境內太平軍的官員們的奏稿文牘,檢索到一些史料,或可澄清上述疑問。

咸豐四年底,受太平軍威脅皖南告急,兵部左侍郎皖南人王茂蔭薦舉已被革職的江西巡撫張芾前往皖南負責團防事宜。張芾至皖南后,一面組織團練,防堵太平軍;一面開始設局勸捐抽厘,籌辦軍餉。皖南茶厘于此時創(chuàng)設,這一結論可以從張芾的奏折及其他相關證據(jù)得到確認,具體如下:

張芾在《奏徽郡捐輸數(shù)目折》中云:“再,徽屬設局,抽收鹽、茶各項貨厘,并石臺、太平兩縣茶厘,接濟軍餉……計自咸豐五年五月起。”[2] 605-608王茂蔭于咸豐五年六月的奏疏中云:“各貨捐厘七千余串,茶引捐厘銀數(shù)萬兩……潘炳照藉稱學政清苦,于茶厘每引為扣二分五?!盵3] 416浙江巡撫何桂清于咸豐五年十一月的奏折中云:“……由紳士經手者有大捐、撥留義練續(xù)捐、卡厘、茶厘、屯溪捐項、漁亭捐項、截留休寧解款……”①《清文宗實錄》咸豐五年六月己未條:“學政沈祖懋信任潘炳照等,縱容練勇,聽其冒濫縱恣而不加禁,甚至抽扣茶厘……”[4] 卷170

眾所周知,清代厘金是由雷以諴于咸豐三年在揚州仙女廟首創(chuàng),次年得到清政府批準,已是學術界的共識②。之后,各地紛紛效仿,先后創(chuàng)辦厘卡,抽收厘金。因此,安徽創(chuàng)辦厘金當在咸豐四年及之后。又有曾國荃于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奏報皖南茶務的奏折中云:“同治元年,前督臣曾國藩所定皖南茶稅章程,系本原任左副都御史張芾所定茶章,復加參酌,每引合引捐厘費共收銀二兩八分……”③結合上述史料,我們可以確認:皖南茶厘是由張芾于咸豐五年創(chuàng)設。

由于太平軍的影響,皖南茶厘在創(chuàng)設之初抽收數(shù)額不大。按照張芾的統(tǒng)計,從咸豐五年五月至咸豐九年底,鹽茶各項貨厘共抽收厘銀194 000余兩、洋銀近139 000圓、制錢71 500余串[2] 605-608,可見當時茶厘抽收數(shù)額較少。咸豐七年之后,加大了茶厘抽收力度,所抽茶厘快速增加。同治以降,皖南茶厘年均抽收達30余萬兩白銀[5] 卷332。之后,一直保持在這個水平。咸豐五年至七年間主要撥歸浙江巡撫何桂清用作軍餉。為了牢牢控制皖南茶厘這一財源,咸豐七年四月,何桂清升任兩江總督,便將調撥皖南茶厘之權帶至兩江總督任上,并將皖南茶厘改歸江南充餉,用作長江水師餉源[6] 2884,由兩江總督派員赴皖南抽收。同治八年,安徽巡撫福濟、英翰等先后奏請將皖南茶厘收歸皖省,皖南茶厘仍歸江南充餉的格局仍沒有被打破[1] 274-275。

同治元年(公元1861年)之前,皖南茶葉每引為100斤,每引征收茶引銀三錢、茶厘銀三錢,茶捐銀六錢,公費銀三分,共一兩二錢三分,此外在出徽境途中還要逢卡繳厘金。同治元年,兩江總督曾國藩制定章程,每引改為120斤,繳正項引銀三錢,公費銀三分,捐銀八錢,厘銀九錢五分,共繳銀二兩零八分。零星小販販賣毛茶,每120斤抽厘金錢100文,不及一石之零頭免抽厘。所有引票、捐票、厘票,俱用三聯(lián)票式[7] 卷93。同治二年,曾國藩要求:茶葉每引加捐庫平銀四錢,共繳銀二兩四錢八分。同治五年十二月,兩江總督李鴻章規(guī)定:自次年春起裁去引捐厘三票,改用落地稅照,以歸簡便,其稅仍完二兩四錢八分[8] 149。

二、皖南茶厘局

皖南茶厘局是清季皖南厘金史上的一個重要機構,是討論皖南茶務不可繞過的問題,然因文獻資料的不足,目前對皖南茶厘局的探討比較簡單。筆者以《整飭皖茶文牘》一書為中心,結合其他史料,試對皖南茶厘局相關情況作一初步勾勒。

皖南茶厘局,初名皖南茶引局,由兩江總督曾國藩于同治元年在徽州創(chuàng)設[9] 411。初設于休寧縣屯溪,徽州府屬六縣(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及池州府石埭(今石臺縣)和寧國府太平設分局,此外還設太廈巡檢衙門、深渡分卡、街口分卡等[10],因此,駐于屯溪的茶厘局又稱為“茶厘總局”,通常稱為“皖南茶厘局”,主要負責八縣茶葉稅捐的征收、撥解及茶務事宜的管理[8] 149。茶厘局起初“由皖南道督辦,安慶牙厘總局綜理,省中派員駐局經管”[9] 411,后皖南茶厘局皆由道員或道員銜候補官員總辦[11] 1088,各縣分局則由總局派員會同各縣“會辦”。《祁門縣志》載,同治元年,徽州各屬縣設立茶厘分局,“祁有茶局自是年始”[8] 149。皖南茶厘捐稅系當時兩江總督曾國藩軍餉的一大來源,因此曾氏一直將皖南茶厘局牢牢控制不放,久之便形成了皖南茶厘局由兩江總督直接管理的慣例,一直至清亡。

皖南茶厘局設立后,不僅抽收茶厘,還包括茶引正稅、茶捐及公費銀。茶厘局將所收稅厘銀兩按照各自的用途于“每月之望”,或通過錢莊,或通過皖南糧臺“匯兌茶稅”,分別“匯解金陵支應局、江南鹽巡道衙門”,公費銀除留作本局和各分局卡的用費外,還要撥給“金陵督捕營、婺源紫陽書院、休寧中西學堂、大通義渡、屯溪公濟保嬰院、太廈巡檢司”[10]。其中,“婺源縣書院每年膏火銀四百兩,屯溪嬰堂每月經費銀六十兩”;八分公費內,“以三分歸各分卡收濟局用,以一分解歸徽府作彈壓辦公經費,其馀四分悉歸總局一切開支公用?!盵12] 卷10下

表1 茶厘局稅捐厘費支出表[10] [12]

注:以光緒二十三年為例,前后略有變化,除了厘金收入在咸豐、同治、光緒三朝變化較大外,其他部分變動不大。

皖南茶厘局總辦由兩江總督任命,茶厘局其他屬員設置則由總辦決定,各分局卡或由總辦決定或由總辦會同知縣協(xié)商辦理。茶厘局設有總辦、文案、差遣、書識、賬目、稽核、監(jiān)秤等名目,每月支薪金銀292兩,各分局卡委員薪費500余兩。茶厘局人員、費用等情況,各分局卡的情況因史料缺乏暫不討論。

總之,茶厘作為厘金的一種,是許多地方政府和地方大吏的主要財源之一,地位非常重要。皖南歷來就是著名的產茶之地,茶葉貿易非常興盛,清末以降,茶葉貿易雖呈下降趨勢,卻沒有改變茶厘的重要地位,兩江總督對其控制絲毫不懈。鑒于此,本文就皖南茶史研究中兩個回避不了的問題進行初步探討,勾勒出這兩個主題的基本輪廓,期望能夠有利于皖南茶史研究的深入。

表2 茶厘局人員簡表[10] [12]

注釋:

①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浙江巡撫何桂清奏咸豐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檔號:03-4272-014。

②關于厘金首創(chuàng)雖有爭論,周育民《關于厘金創(chuàng)始的考訂》(載《清史研究》2006年第3期)一文已作了詳細而令人信服的探討。

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朱批奏折,兩江總督曾國荃奏,光緒十一年五月初一日,檔號:04-01-35-0564-012。

參考文獻:

[1] 羅玉東.中國厘金史[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

[2] 張芾.張文毅公(芾)奏稿[M]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3] 王茂蔭.王少宰奏議[M]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

[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文宗實錄[M] .北京:中華書局,1985.

[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穆宗實錄[M] .北京:中華書局,1985.

[6] 曾國荃.曾忠襄公奏議[M] //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

[7] 席裕福.皇朝政典類纂[M] .臺北:文海出版社,1982.

[8] (清)周溶.同治《祁門縣志》[M] // 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55.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9]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詩文[M] ,長沙:岳麓書社,1995.

[10] 程雨亭.整飭皖茶文牘[M] //葉明.茶書集成.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

[11] 張之洞.張之洞全集[M]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2] 麥仲華.皇朝經世文新編[M] .臺北:文海出版公司,1977.

The Tea Tax and Tea Tax Bureau of Southern Anhui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YUAN Fei

(Teach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Bengbu University, Bengbu 233030, China)

Abstract:In 1855, Zhang Fu, who was in charge of regimental matters in southern Anhui, began to collect tea likin. At the beginning, the number of tea likin was small but increased gradually afterwards. In 1861, to raise the soldier’s pay, Zheng Guofan, the Liangjiang governor, set up Southern Anhui Tea Likin Bureau, which took charge of collecting tea tax, tea donation and tea likin. Later, the usual practice of the bureau directly managed by the governor has been adopted until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Key words:the late Qing Dynasty;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tea; tea tax

中圖分類號:K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463 (2015)01-0138-03

作者簡介:袁飛(1980-),男,安徽當涂人,蚌埠學院思政部副教授,博士。

收稿日期:2014-03-27

猜你喜歡
清末皖南茶葉
行走皖南
《茶葉通訊》簡介
茶葉通訊(2022年2期)2022-11-15 08:53:56
《皖南的秋天》《余暉》
《馬頭墻》、《皖南印象》之二
藏族對茶葉情有獨鐘
創(chuàng)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2
《皖南印象》
連云港文學(2020年6期)2020-03-17 01:40:06
香噴噴的茶葉
快樂語文(2018年36期)2018-03-12 00:56:02
清末書院改學堂
東方教育(2016年11期)2017-01-16 01:20:08
簡述清末西方中國觀的轉變
論清末粵漢鐵路風潮對粵港地區(qū)報業(yè)的影響
新聞界(2016年7期)2016-12-23 14:58:46
云阳县| 葵青区| 新邵县| 旅游| 澄城县| 清水县| 兴城市| 雅江县| 凌源市| 庆安县| 广东省| 佛冈县| 资兴市| 辉县市| 盐城市| 平定县| 辽宁省| 花莲县| 若尔盖县| 突泉县| 内丘县| 杭锦旗| 密云县| 城固县| 宣威市| 普定县| 寿宁县| 当涂县| 莫力| 宁都县| 东海县| 克什克腾旗| 荆门市| 藁城市| 新余市| 花垣县| 浠水县| 东阳市| 抚宁县| 马龙县| 平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