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
(包頭師范學院 《陰山學刊》編輯部,內(nèi)蒙古 包頭 014030)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1]37,董卓“據(jù)有武庫甲兵,國家珍寶,威震天下”[1]118,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1]37,袁術(shù) “用河內(nèi)張炯之符命,遂僭號”[1]144劉表“跨蹈漢南”[1]149……《三國志》為我們刻畫了眾多雄豪之首。從對這些雄豪之首的評論中,特別是對三國奠基開國之君的塑造中,我們可以窺見出陳壽的部分領(lǐng)導思想。
在陳壽眼中,“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nèi),攬申、商之法術(shù),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yè)者,惟其明略最優(yōu)也?!保?]37他認為,曹操能夠敗袁術(shù)、破陶謙、殺呂布、滅袁紹、降劉琮、克馬超……由一個洛陽北部尉、議郎而成為一個取得漢之基業(yè)的領(lǐng)導者,無它,“惟其明略最優(yōu)也”。這里,陳壽明確表明,明略是成就領(lǐng)導者成功的資質(zhì)之一。
陳壽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諸多方面突出曹操是如何憑借其明略逐步代掌漢業(yè),爭得統(tǒng)一北方領(lǐng)導權(quán)的。
陳壽筆下的漢末,軍閥混戰(zhàn),天下大亂,各種勢力相峙,愚者自做“皇帝夢”,智者謀迎天子,以便舉起天子的大旗討伐不臣。當時袁紹手下的謀士看得很清楚,郭圖“說紹迎天子都鄴”[1]194,但袁紹聽不進去,因為他想當皇帝。至于袁術(shù),那更是看不到這一步。曹操則完全不同,他對待天子之廢立一向看得很重。他很清楚,要謀大事,漢天子這面旗幟是很重要的,誰把它舉起來,誰就能提高自己的權(quán)威,占有主動權(quán),就能以天子之名行己之欲,就會有威勢和力量。因此,他占有兗州之后,除了以武力爭衡天下外,一直在考慮迎歸天子的問題。
陳壽記載,曹操剛剛自領(lǐng)兗州牧,治中從事毛進言:“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民生廢業(yè),饑饉流亡,公家無經(jīng)歲之儲,百姓無安國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強,皆無經(jīng)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保?]258這些話,正合曹操的心意。于是他立即使從事王必到河內(nèi)太守張揚處“借路”西去長安,自此開始便有使者通天子。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秋八月,曹操在許,謀迎天子,部屬中的許多人覺得條件不具備,認為:“山東未平,韓逼、楊奉新將天子到洛陽,北連張楊,未可卒制”[2]212。荀 據(jù)引歷史,講述了迎納天子的好處,也指出了迎納天子的緊迫性。作為領(lǐng)導者,在屬下意見不統(tǒng)一的情況下,能夠善斷大事而識時務是很重要的。陳壽就描寫曹操力排眾議,建獨斷之明,采納了荀 的意見,奉迎漢獻帝遷都許昌。從而造成了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戰(zhàn)略優(yōu)勢,并為其后消滅北方割據(jù)勢力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chǔ)。
此時,“雖有大志,而見事遲”[1]12的割據(jù)另一方的領(lǐng)導者——袁紹,“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保?]133
曹操曾多次面臨軍糧匱乏的嚴峻局面,軍糧幾乎成了影響曹操此次戰(zhàn)略決策的關(guān)鍵。因此根據(jù)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和軍事形勢,逐步建立屯田制。(參見拙文《從三國鼎立看謀士集團的重要作用》)建安元年,曹操發(fā)布屯田令時明確指出:“夫定國之術(shù),在于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nóng)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保?]10“定國之術(shù),在于強兵足食”不是曹操的獨見,但他試圖取“先代之良式”,學習秦國商鞅的農(nóng)戰(zhàn)政策和漢武帝以軍人戍邊屯墾解決軍需之急的辦法,亦當時一種思想認識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他的明智之舉。屯田的成就,解除了糧荒,極大地支援了戰(zhàn)爭。所以曹操把它提高到“強兵足食”的高度大加贊譽。
曹操推行屯田政策的成功,所顯示出來的意義是非同尋常的。它使北方的農(nóng)業(yè)在一個較短時期內(nèi)得到了比較好、比較快的恢復和發(fā)展,王粲在《從軍詩》中說“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四望無煙火。但見林與丘。城郭生榛棘。蹊徑無所由。 蒲竟廣澤。葭葦夾長流。日夕涼風發(fā)。翩翩漂吾舟。寒蟬在樹鳴。鸛鵠摩天游。客子多悲傷。淚下不可收。朝入譙郡界。曠然消人憂。雞鳴達四境。黍稷盈原疇。館宅充 里。士女滿莊馗。自非賢圣國。誰能享斯休。詩人美樂土。雖客猶愿留。"[2](卷二十七·詩戊)反映的雖是局部景象,但應當說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把在長期戰(zhàn)亂中凋敝不堪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重新振作起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功勞。屯田使長期戰(zhàn)亂中被迫離開土地或被剝奪土地的農(nóng)民,重新和土地結(jié)合了起來,流民生機無著,最終會走向反抗的道路,從曹操來說,這自然也是他緩和階級矛盾、調(diào)整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一種手段。而施行屯田給曹操帶來的直接和最大的收獲,則是解決了長期為之擔憂的軍糧問題。“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谷。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1]10
最能體現(xiàn)曹操軍事謀略之役的是官渡之戰(zhàn)。曹操本是處于劣勢,然而他能夠顧全大局,正確分析客觀條件,采納別人的正確意見,因而能避實就虛,使戰(zhàn)爭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轉(zhuǎn)化,贏得了勝利。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軍顏良等人圍攻白馬,曹操采納謀士荀攸計,先進軍延津,做出渡河襲擊袁軍的陣勢,誤導袁軍分兵西向后,“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馀里,良大驚,來逆戰(zhàn)。使張遼、關(guān)羽前登,擊破,斬良。遂解白馬圍”[1]13。曹軍突然殺到,使袁軍措手不及,大敗。曹操救出白馬軍民,沿河西撤。袁紹派兵來追,曹操設計“騎解鞍放馬。是時,白馬輜重就道?!保?]13引得追軍爭搶輜重,陣行混亂。曹操率領(lǐng)僅有的騎兵突然殺出,打破追兵,初戰(zhàn)得勝。
戰(zhàn)爭的勝負往往取決于雙方的主要策略者的戰(zhàn)略思想和戰(zhàn)術(shù)得失。因此,探討戰(zhàn)爭勝負的原因常常講雙方指揮者的得與失。官渡之戰(zhàn)曹袁雙方特別重視軍糧,當袁均新運來一批糧食時,沮授曾建議“遣將蔣奇別為支軍于表,以斷曹公之鈔”[1]136,袁紹不予采納。這時因家人犯事而投靠曹軍的許攸,把袁軍新運糧食的情況告訴了曹操,曹操立即率領(lǐng)5 000兵馬燒袁紹的軍糧。而此時的袁紹并沒有采納張 救烏巢的建議,一意孤行攻打曹操大營。結(jié)果不僅沒有攻下曹操大營,反而軍糧被燒。應該說,袁紹采取上述任何一項措施都不會失敗,但他缺乏曹操的明略和善斷。無怪乎曹操稱他為:“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眾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我奉也?!保?]12正是曹操對敵方領(lǐng)導者——袁紹有很深的認識,才能以弱勝強。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保?]35備因險據(jù)守?!疤孀灾翝h中拔出諸軍”[1]192,離開了漢中,那么新的防線設在哪里呢?“(曹操)使真(曹真)至武郡迎曹洪等還屯陳倉?!保?]192善于度地用勢的曹操,不惜大步后退,決定把防線建在漢中與關(guān)中之間的交通要沖、歷代兵家必爭的陳倉。這一決策雖然是防御性的,但卻是正確的。它有效地扼制住了劉備、諸葛亮前進之勢,終三國之季,諸葛亮始終未能超過陳倉一線?!埃ㄕ挛辶辏┒?,亮復出散關(guān),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保?]621這里,陳壽向我們展示了曹操的明略——放棄局部利益爭取全局主動的大局觀。
陳壽認為,較之曹操,劉備“機權(quán)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竟能為漢中王,蜀之領(lǐng)導,緣于他具有陳壽所認同的領(lǐng)導者資質(zhì)之一——仁德,陳壽說:“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1]601。
作為領(lǐng)導者,唯有以仁統(tǒng)天下,部屬、人民才會追隨左右,那么被陳壽定位為“仁君”的劉備,是如何“弘毅寬厚”的呢?陳壽從三個方面略加論述:
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了這樣一則軼事:“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筒蝗檀?,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保?]588在這段敘述中,劉備對于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都能寬厚待之,使其不忍殺之,可見他是一個相當寬厚的人。劉備的這一人格特質(zhì),是其成就功業(yè)的最大利器。
建安十二年(207年)“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笋v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此到當陽,眾十余萬”[1]591。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從張松建議,派法正邀請劉備入川襄助自己對付張魯,劉備率數(shù)萬步卒入蜀,與劉璋會于涪。期間,張松、法正、龐統(tǒng)皆勸劉備襲殺劉璋,劉備以初來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輕舉妄動為由拒絕?!皬埶闪罘ㄕ紫戎?,及謀臣龐統(tǒng)進說,便可於會所襲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倉卒?!保?]594劉備因義,不忍攻劉琮、劉璋,此舉使得劉琮左右及荊州之人多有歸附。
劉備入主西蜀后,“及董和、黃權(quán)、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懿、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保?]595能用忌恨之人,且“處之顯任”,這顯示出劉備以德攏人之能事。
陳壽塑造劉備平時“少語言,善下人”[1]587。
在他任徐州牧、豫州牧時,亦秉持仁德之風,不妄取百姓一物,所到之處雞犬不擾。連袁紹也不得不承認“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p>
漢末紛爭之際,哪個軍閥不害民,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1]194,袁術(shù)“奢淫肆欲,征斂無度,百姓苦之?!保?]142“荒侈滋甚,后宮數(shù)百皆服綺 ,馀粱肉,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1]144。
較之董卓、袁紹,劉備于顛沛流離之際,仍能以民為本,甘冒被俘的危險而不忍拋棄人民。陳壽這樣記述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比到當陽,眾十余萬,輜重數(shù)千兩,日行十余里,別遣關(guān)羽乘船數(shù)百艘,使會江陵?;蛑^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1]591劉備從新野撤往江夏,路經(jīng)襄陽時,很多荊州士人投靠劉備,到當陽時,竟有十余萬眾,有人勸說劉備拋棄他們,輕騎前進,劉備不忍,結(jié)果被曹軍追擊,大敗于長坂。
此外,在劉備入主西川的過程中,“厚樹恩德,以收眾心?!保?]594其愛民之心及仁者風范再次呈現(xiàn)。
劉備正是憑著這種仁政德治,使人民對他信賴、擁護,使諸葛亮、張飛、關(guān)羽等部屬對他誓死效力。
關(guān)羽、張飛二人皆為劉備部屬,然而劉備始終以兄弟之情待之,“先主(指劉備)與二人(指關(guān)羽、張飛)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保?]630領(lǐng)導者與下屬同寢同食,是在高位者將在下位者提升至同等的地位,如此殊榮,二人自然對劉備誓死效忠,甘為知己者死。即便是曹操以“偏將軍、漢壽亭侯”表關(guān)羽,關(guān)羽也“心神無久留之意”?!拔釞?quán)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保?]631從關(guān)羽的話中側(cè)面說明了劉備以誠相待,故而能得人死力這點。
無獨有偶,說此話的還不止關(guān)羽一人,諸葛亮也立言:“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何也?“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边@一殊遇即是以誠待士,陳壽借諸葛亮之口體現(xiàn)了劉備如何以誠待士,“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保?]618
特別是托孤遺言,充分體現(xiàn)劉備重大義、成大業(yè)、無私心的一面?!熬ㄖ钢T葛亮)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保?]617
劉備作為領(lǐng)導者不同凡響之處,正是表現(xiàn)在他對孔明等下屬的信任方面。在戰(zhàn)斗攻防這類智謀方面,劉備雖遠不及曹操,但在作為領(lǐng)導者非常重要的包容力、守信義、重真誠等方面,可以說劉備是三國時期的德高之士。這種仁者風范實為劉備領(lǐng)導風格最大特色。劉備也正是靠著“仁”“義”號召部屬,作為民眾向心力基礎(chǔ),無怪乎早期程昱就勸說曹操:“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1]10
將仁德作為劉備的突出品質(zhì)大書特書,是陳壽有意為之。《華陽國志》記載陳壽曾“初應州命,衛(wèi)將軍主簿”[3](《后賢志·陳壽傳》)。衛(wèi)將軍指姜維,“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薄敖s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于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保?]708因此,陳壽在姜維為衛(wèi)將軍后,愿為之效力,任衛(wèi)將軍主簿。然而,蜀漢后主景耀元年(258年)宦官黃皓竊據(jù)權(quán)柄,排斥打擊異己,《晉書·陳壽傳》說:“宦人黃皓專弄權(quán)威,大臣皆曲意附之,壽獨不為之屈,由是屢被譴黜?!保?](《陳壽傳》)陳壽“獨不為之屈”的原因在于他認為黃皓缺乏領(lǐng)導者應有的仁德,在他看來,黃皓為人“奸險”[1]661“操弄威柄”[1]661,不足為之效命。因此,結(jié)合自身經(jīng)歷,陳壽將仁德與智謀并舉,把仁德視為領(lǐng)導者必不可少的質(zhì)素。
曹操、劉備均屬于創(chuàng)業(yè)型領(lǐng)導,對于守業(yè)型領(lǐng)導,陳壽又是強調(diào)哪一點呢?陳壽借孫策之口表達了他的思想,“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1]738可見,與天下爭衡取業(yè)靠的是明略(即決機),保江山守業(yè)依的是任才(舉賢任能)。
俗話說,創(chuàng)業(yè)難,守業(yè)更難,作為守業(yè)之主,孫權(quán)“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yè)。”[1]766在陳壽看來,正是他的知人善任,才使得其麾下人才濟濟,周瑜之后有魯肅,魯肅之后有呂蒙,呂蒙之后有陸遜。沒有出現(xiàn)像蜀國人才凋敝、諸葛亮逝后后繼無人的狀況。
對領(lǐng)導者的任才陳壽強調(diào)三個方面:
一是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孫權(quán)繼承父兄之業(yè)時,“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保?]742面臨嚴峻的形勢,孫權(quán)“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周瑜、程普、呂范等為將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保?]742廣開賢路,是孫權(quán)充分解決人才來源問題的一個方式,難怪諸葛亮不得不承認東吳“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保?]613
二是勇于打破常規(guī)。一方面孫權(quán)取才不論出身,他“納魯肅于凡品”[1]747、“拔呂蒙于行陳”[1]747、任陸遜于“威名未著”[1]904,其他臣子如步騭、黃蓋、潘璋、周泰、丁奉、谷利、丁覽、闞澤、張梁等都出身微賤,但孫權(quán)對他們基本上做到不拘一格和一視同仁。另一方面,孫權(quán)用才不搞論資排輩,破格選拔年輕人。如周瑜被任命為大都督指揮赤壁之戰(zhàn)時年僅23歲。魯肅見孫權(quán)時才28歲,資深的張昭勸孫權(quán):“肅年少粗疏,未可用。”[1]844孫權(quán)卻“不以介意,益貴重之(指魯肅)?!保?]844呂蒙20多歲時就被拜為橫野中郎將。陸遜被任命為大都督時年僅36歲。能夠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特別是對年輕人的選拔使用,尤需要領(lǐng)導者的膽識。正是孫權(quán)啟用了這些年輕人,才使東吳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三是知人善任。有了人才,并不等于會用人;不善于使用人才,就不能發(fā)揮人才的作用。知人、用人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要做到知人善任、舉賢任能,需要領(lǐng)導者的獨具慧眼和魄力。陳壽通過載錄孫權(quán)的言論體現(xiàn)了這一點。孫權(quán)在用人的時候,善于發(fā)現(xiàn)屬下的優(yōu)點,發(fā)揮他們的長處。如他與陸遜論及周瑜、魯肅、呂蒙時說:“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yè),此一快也。后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shù)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 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肿用魃贂r,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1]852對于屬下的缺點,陳壽認為孫權(quán)的做法是“允當”的,即“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薄肮乱嗨≈?,不茍責也?!保?]852
正是基于對人才的正確認識,孫權(quán)才能揚長避短,遣周瑜破曹操十萬大軍于赤壁;納魯肅“竟長江所及"于榻上;派呂蒙殺關(guān)羽于荊州,取回夢寐以求的南郡;識陸遜摧克劉備大軍于 亭。摒除張昭、顧雍等老臣“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云肅年少粗疏,未可用”[1]844“吳下業(yè)業(yè),若軍果行,恐必致亂(針對甘寧獻策襲黃祖之事)”[1]859的擔心。
孫權(quán)早期善于任才,使他能獨霸江東,也使孫吳在魏蜀吳三國之中立國歷時最久。然而,陳壽也明確地指出,也正是孫權(quán)晚年不善用人,“性多嫌忌,果于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于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于者哉?其后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1]766孫權(quán)為了監(jiān)視屬下,專門設置了兩個官職——校事和察戰(zhàn),這使很多屬下無辜受到陷害,他卻還大加重用這些校事官。
特別是魏遼東太守公孫淵向?qū)O權(quán)稱臣一事。孫權(quán)“遣舒、綜還,使太常張彌、執(zhí)金吾許晏、將軍賀達等將兵萬人,金寶珍貨,九錫備物,乘海授淵”[1]758。而“舉朝大臣,自丞相雍已下皆諫,以為淵未可信,而寵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數(shù)百護送舒、綜,權(quán)終不聽。淵果斬彌等,送其首于魏,沒其兵資。”[1]258以致孫權(quán)大怒,張昭見孫權(quán)如此剛愎自用,一氣之下裝病在家。此時的孫權(quán)與“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1]194的袁紹無二。而這是陳壽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陳壽因自己生不逢時,在蜀漢時期,遇黃皓弄權(quán)而屢遭譴黜,入晉后,又遇朝政松弛,政綱不舉,助晉代魏的功臣元勛把持權(quán)柄,嫉賢妒能。陳壽雖才學出眾,但因來自降國蜀土,遭到權(quán)臣的歧視。陳壽雖曾得到張華的賞識,而終遭茍勖排擠。以他出眾的才華,而未得其施展,故《華陽國志》說他:“位望不充其才,當時冤之?!保?](《后賢志·陳壽傳》)所以他在《三國志》中對吳主“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周瑜語)[1]843-844“大王以能容賢蓄眾,故海內(nèi)望風”(劉基語)[1]878的描述,既是對賢君任才的渴望,也是他懷才不遇之情的抒發(fā)。
其實,對于明略、仁德、任才三點,陳壽在敘述三位領(lǐng)導時都或多或少地有所涉及,本文只是為了分析方便,才分別從他們的側(cè)重面來談。
在陳壽看來,劉備“機權(quán)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孫權(quán)“性多嫌忌,果于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于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于者哉?其后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惫识悏壅J為領(lǐng)導者應既有明略之智,兼具仁者之德,又不乏任才之能。陳壽認為,明略、仁德、任才三者相輔相成:有明略之智的領(lǐng)導,自然行明略之事,如以德治國,善用人才;有仁德之范的領(lǐng)導自然“信義著于四海”[1]613,才能“總攬英雄”[1]613,任人為賢;有任才之能的領(lǐng)導必是明智、有德行之人,“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暗之后。”[1]608三國之領(lǐng)導及其后繼者正是因為缺乏其中一二而未能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故而在《三國志》中,陳壽有許多勸誡領(lǐng)導者的善言,諸如勸后主劉禪:“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保?]618再如魏明帝大興宮殿,勞民傷財,陳壽借高柔之口勸誡:“二虜狡猾,潛自講肄,謀動干戈,未圖束手。宜畜養(yǎng)將士,繕治甲兵,以逸待之,而頃興造殿舍,上下勞擾;若使吳、蜀知人虛實,通謀并勢,復俱送死,甚不易也。昔漢文惜十家之資,不營小臺之娛;去病慮匈奴之害,不遑治第之事。況今所損者非惟百金之費,所憂者非徒北狄之患乎?可粗成見所營立,以充朝宴之儀。乞罷作者,使得就農(nóng)。”[1]463《三國志·魏書》中的《陳群傳》《辛毗傳》《楊阜傳》,《三國志·吳書》中的《陸凱傳》《賀邵傳》等都載有諸如此類從明略、仁德、任才方面來勸誡帝王的言辭表疏。
:
[1]【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M].長沙:岳麓書社,2008.
[2]【梁】蕭統(tǒng),【唐】李善注.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97.
[3]【晉】常璩.華陽國志譯注[M].成都:四川大學,2007.
[4]【唐】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