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良 霍禮歡 李勇剛
甘薯溫室催芽高效快繁育苗技術
張治良 霍禮歡 李勇剛
薯苗是甘薯豐產的基礎。傳統(tǒng)的甘薯育苗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床溫不易控制、易爛床、繁殖系數低、管理費工、能源浪費等現象,成為甘薯規(guī)?;⒓s化生產的瓶頸。為了適應甘薯生產快速發(fā)展的需要,商洛市農科所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創(chuàng)新出了甘薯日光溫室集中催芽快速高效育苗技術,通過大面積示范推廣,實現了商洛甘薯的良種化、規(guī)?;?、集約化和高效化發(fā)展。該技術的優(yōu)點,一是通過對種薯進行集中高溫催芽、分床排薯,提高了溫室土地利用率,節(jié)約了能源,減少了爛床率,且管理簡便。節(jié)約能源80%以上,苗床爛薯率降低到2%以下。二是出苗快,苗齊苗壯,栽植成活率高。出苗時間提前15~20天,秧苗整齊健壯,田間栽植成活率達到98%,并可使地膜栽培的栽植時間提前到4月上旬。三是以苗繁苗,快速擴繁,繁殖系數大幅提高。為新品種初期快速擴繁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繁殖系數提高5~10倍。四是成本降低,效益提高。1 m2排薯量降至20 kg,千株薯苗生產成本降低1.8元,繁育成本大大降低,育苗效益顯著提高。五是減少了病害傳播機會,保證了新品種的使用壽命。改帶根拔苗為高剪苗,切斷了薯塊病菌的傳播途徑,生產的薯苗健壯無病,延長了新品種的使用年限。六是抗逆性強,薯苗經過消毒,泥漿蘸根,生根快,抗逆性強,結薯部位多,成活率高,豐產基礎好。七是采用夏薯留種,加速了新品種推廣進程?,F將該育苗技術簡要介紹如下:
選擇具有原品種皮色、肉色、形狀等特征明顯的種薯,要求皮色鮮艷光滑,薯塊大小適中,無病無害,未受凍害、澇害和機械損害,生命力強健。一般要經過窖選、消毒選、上床選。
集中催芽前浸種滅菌。溫湯浸種即用51~54℃溫水浸種10分鐘。藥劑浸種常用50%多菌靈500~800倍液浸種10分鐘或50%代森銨200~300倍液浸種10分鐘。
日光溫室內電熱溫床催芽。1 000 W電熱線鋪設面積5 m2為宜,電熱線用土或柴草均勻覆蓋,嚴禁電熱線外露和相互交叉。通電后使床溫穩(wěn)定在30℃時,將嚴格挑選并分級的種薯按級別整齊地堆放于電熱催芽床上。薯塊堆放高度30~50 cm,四周用保溫材料覆蓋,保持床溫在35~37℃。2~3天種薯爆花后,用溫水淋濕薯層,保持30~33℃。每天及時向催芽床補足水分。10~12天后待90%薯塊芽長1 cm時,將床溫降至20~25℃,分床排薯。
排薯時,種薯頭尾相對,方向一致,陽面朝上,上平下不平,長芽排邊。一般1 m2排薯量在20~25 kg,具體排薯量要以選擇的品種而確定。排好種薯后用水滲透苗床,用營養(yǎng)土覆蓋,厚度3 cm為宜,保持床面溫潤、膨松。
種薯上床后,要正確運用溫度、水分、空氣、肥料等條件,創(chuàng)造薯塊最佳生長環(huán)境,縮短育苗進程。苗床管理應以催為主,以控為輔,催控結合,看苗管理。出苗到齊苗階段,要盡可能提高床溫,減少水分蒸發(fā),有條件的可在棚內加一層膜。苗高4 cm時,追肥補水1次,這一時期要特別注意棚內溫度、濕度的控制,一般要求棚內溫度在28~35℃,濕度80%左右。晴天中午應及時通風降溫,防止棚溫過高燒苗。苗高15~20 cm時,溫度降至20℃,煉苗2~3天,即可剪苗。
將鍛煉過的薯苗進行高剪,即剪去上部10~15 cm扦插,基部留2~3節(jié)不剪,即留高腳苗,以利數日后萌發(fā)2~3株新苗,同時可克服傳統(tǒng)拔苗越拔越少且攜帶病毒的缺點。
剪下的扦插苗在提前準備好的苗床中扦插,株距15 cm,行距20 cm,澆好水,溫度控制在20~30℃,約1周左右,插枝生根,2周以后又可作為母株再次提供插枝莖段供扦插,即二次栽插。第2次剪苗每株再留2~3節(jié),繼續(xù)萌發(fā)新苗,以此類推。這樣薯母長出的1株薯苗可剪苗20株左右,以苗繁苗,提高繁殖系數,增加薯苗供應量。
母床高腳苗和扦插苗都要加強管理。二茬及以后各茬秧苗,每次剪苗后都應視情況追肥灌水,追肥以速效性氮肥為主,1 m2追施尿素30~50 g,或噴施0.5%尿素+0.2%磷酸二氫鉀混合液,促苗生長,同時控制好溫濕度。隨著薯苗漸大,應逐漸增加煉苗力度,當薯苗快達標時應停止?jié)菜⒔夷捗?。生產中要強調的是必須實行高剪苗,嚴禁貼地面剪苗,剪茬應不低于3 cm,這樣既可切斷薯塊病菌的傳播途徑,又可利于下茬苗快速成芽生長。規(guī)?;a或人多作業(yè)的應事先進行培訓。
用干凈泥土,加入生根劑、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辛硫磷,加水和成稀漿。將薯苗根部蘸上泥漿,整齊碼放在陰涼潮濕地面,以利于薯苗鍛煉生根、防治病蟲害。
苗高20~25 cm,節(jié)間5~7個,莖粗,具有一定韌性,基部無氣生根,頂三葉齊平,葉片肥厚,葉色深綠,剪口乳汁多,百株苗重600 g以上,無病蟲害。
張治良,霍禮歡,李勇剛,陜西省商洛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郵編726000。
201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