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核,王 寅,劉彩云
(1. 河北省承德縣綜合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承德 067400;2. 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河北 承德 067000;3. 河北鋼鐵集團礦業(yè)有限公司承德黑山鐵礦職工醫(yī)院,河北 承德 067412)
溫陽定痛蠲痹方治療原發(fā)性纖維肌痛綜合征臨床研究
周海核1,王 寅2,劉彩云3
(1. 河北省承德縣綜合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承德 067400;2. 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河北 承德 067000;3. 河北鋼鐵集團礦業(yè)有限公司承德黑山鐵礦職工醫(yī)院,河北 承德 067412)
目的 觀察溫陽定痛蠲痹方治療原發(fā)性纖維肌痛綜合征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296例原發(fā)性纖維肌痛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148例給予溫陽定痛蠲痹方治療,對照組148例給予阿米替林或胺苯環(huán)庚烯治療,療程均為4周,觀察2組療效。結果 經(jīng)治療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疼痛指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癥狀、體征好轉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結論 溫陽定痛蠲痹方治療原發(fā)性纖維肌痛綜合征療效滿意。
溫陽定痛蠲痹方;原發(fā)性纖維肌痛綜合征;阿米替林
原發(fā)性纖維肌痛綜合征是一種以全身多處肌肉疼痛及發(fā)僵為主,伴有疲乏無力等多種其他癥狀的非關節(jié)性風濕病。本病雖不危及生命,不造成臟器的損傷,但持續(xù)存在的癥狀常令患者難以忍受;且該病目前病因不清、病理生理不明,療效有限。筆者2005年2月—2012年5月用自擬溫陽定痛蠲痹方治療原發(fā)性纖維肌痛綜合征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上述時期門診診治原發(fā)性纖維肌痛綜合征患者296例,診斷參考1990年美國風濕病學學會的診斷標準[1]:①患者有持續(xù)3個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身體的左右側、腰的上下部及中軸骨骼(頸椎或前胸或胸椎或下背部)等部位同時疼痛時才認為是全身性疼痛。②用拇指按壓(按壓力約為4 kg)18個壓痛點中至少有11個疼痛,18個(9對)壓痛點包括枕部(雙側枕骨下肌肉附著處)、下頸部(雙側C5—7,橫突間隙前側)、斜方肌部(雙側斜方肌上緣中點)、岡上肌部(雙肩胛岡內緣岡上肌起點)、第2肋骨部(雙側第2肋骨與肋軟骨連接部上面)、肱骨外上髁部(雙側肱骨外上髁下緣2 cm處)、臀部(雙側臀外上象限,臀肌前皺襞處)、大轉子部(雙側大轉子突起的后緣)、膝部(雙側膝關節(jié)間隙上方內側脂肪墊處)。同時滿足上述2個條件者,可診為纖維肌痛綜合征。患者疼痛性質多樣,如刺痛、燒灼痛、刀割樣痛、鈍痛等;疼痛部位主要以肌肉為主;疼痛常伴發(fā)精神癥狀如焦慮、抑郁、睡眠不佳等,并常因此誘發(fā)發(fā)作或加重;以主觀疼痛為主,診斷治療上缺乏客觀的檢測依據(jù)。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148例,男17例,女131例;年齡27~69歲,平均48.2歲;病程2.1~29.2年,平均12.5年;伴有晨僵124例占83.78%,伴睡眠障礙133例占89.86%,伴疲勞感100例占67.56%,伴抑郁或焦慮癥狀121例占81.76%。對照組148例,男16例,女132例;年齡32~68歲,平均49.6歲;病程1.9~27年,平均12.9年;伴有晨僵127例占85.81%,伴睡眠障礙129例占87.16%,伴疲勞感102例占68.92%,伴抑郁或焦慮癥狀116例占78.38%。2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
1.2治療方法
1.2.1治療組 口服溫陽定痛蠲痹方煎劑。處方:黃芪60 g、制川烏9 g(先煎2 h)、桂枝9 g、麻黃9 g、當歸9 g、白芍9 g、炙甘草18 g、細辛3 g、通草6 g、大棗8枚、白芥子9 g、蜈蚣4條、延胡索9 g。1劑/d,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連服4周。
1.2.2對照組 口服阿米替林10 mg,根據(jù)病情可緩慢增至20~30 mg;或胺苯環(huán)庚烯10~40 mg。均為睡前一次性口服,連服4周。
1.3觀察項目 觀察2組治療前后疼痛指數(shù)(0~10級,0為無疼痛,10為疼痛最重)[2]及臨床癥狀與體征(痛點、晨僵、抑郁、睡眠、疲勞等)的變化。
1.4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疼痛程度、臨床癥狀與體征減輕90%以上;顯效:疼痛程度、臨床癥狀與體征減輕50%以上;有效:疼痛程度、臨床癥狀與體征改善不足50%;無效:疼痛程度、臨床癥狀與體征均無明顯變化。
1.5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治愈38例,顯效30例,有效32例,無效48例,總有效率67.57%。治療組治愈87例,顯效25例,有效29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95.27%。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22組疼痛指數(shù)比較 對照組治療前疼痛指數(shù)為(7.3±1.0)分,治療后為(4.4±1.1)分;治療組治療前疼痛指數(shù)為(7.2±1.1)分,治療后為(2.6±1.0)分。治療后2組疼痛指數(sh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2組臨床癥狀與體征比較 對照組治療后痛點減少5個以上89例(60.14%),晨僵改善85例(57.43%),疲乏好轉100例(67.57%),抑郁好轉99例(66.89%),睡眠好轉98例(66.22%)。治療組治療后痛點減少5個以上130例(87.84%),晨僵改善140例(94.6%),疲乏好轉142例(95.95%),抑郁好轉136例(91.89%),睡眠好轉135例(91.22%)。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3.1原發(fā)性纖維肌痛綜合征病機 原發(fā)性纖維肌痛綜合征屬中醫(yī)學“痹證”之“周痹”“肌痹”“骨痹”范疇,也包括了“郁證”“失眠”等相關表現(xiàn)。而中醫(yī)“痹證”的病因病機,早在《素問·痹論》中就有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不與風寒濕合,故不為痹?!薄饵S帝內經(jīng)》專辟“痹論”篇,對其病因、發(fā)病、證候分類及演變均有記載,為后世醫(yī)家認識痹病奠定了基礎。歷經(jīng)后世醫(yī)家對痹證理論日臻完善,總結了痹證的病因病機:①正氣不足。《素問遺篇·刺法論》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薄吨T病源候論·風病·風濕痹候》言:“由血氣虛,則受風濕?!闭龤庠诎l(fā)病中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正虛感邪而發(fā)病,因正氣不足,抗邪無力,特別是肺與皮毛功能低下,衛(wèi)氣虛弱,外邪得以乘虛侵襲人體;正虛生邪而發(fā)病,因正氣不足,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行、輸布障礙,產生痰飲、水濕、瘀血,阻于經(jīng)隧,深入關節(jié)筋脈。正氣不足是痹病的內在因素和病變的基礎。②外邪入侵,風、寒、濕、熱之邪乘虛侵襲人體痹阻脈絡、肌腠。故病機為稟賦素虛,陰陽失調,氣血不足,營衛(wèi)不和,或者脾虛肝郁,以致風寒濕熱之邪乘虛內侵而致病。綜上,原發(fā)性纖維肌痛綜合征的主要病因病機為“病初陰寒之邪痹阻筋脈肌腠,久則虛在心脾,內實在肝郁,產生痰飲、水濕、瘀血,阻于經(jīng)隧,深入關節(jié)筋脈合而致病”。
3.2原發(fā)性纖維肌痛綜合征治則治法 對于該病的治療,筆者采用“多法聯(lián)用、標本兼治”的治療原則,采用溫陽定痛蠲痹方施治。該方由當歸四逆湯加味而成,具有以下特點:①益氣溫陽、養(yǎng)血通脈以補正氣。本方中黃芪性甘味微溫,具有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利血通脈的作用,能夠大補元氣,氣旺則血行,祛瘀而不傷正;配當歸、白芍補血和血,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甘草、大棗之甘,益氣健脾,既助歸、芍補血,又助烏、桂、辛通陽;白芍、甘草酸甘緩急,舒筋止痛;更加通草通血脈,使陰血充,客寒除,陽氣振,經(jīng)脈通,手足溫而痹痛止。②溫經(jīng)散寒、祛風除濕以祛外邪。方中以制川烏、麻黃、桂枝溫通經(jīng)脈、散寒止痛、發(fā)汗宣痹,與細辛合而祛風除內外之寒;川烏功擅搜風定痛;通草淡滲利濕。③祛痰散結、利氣通絡以止痹痛。方中白芥子能祛經(jīng)絡之痰,并能利氣散結;延胡索活血行氣以止痹痛;與功擅搜風剔絡之蜈蚣合用,共奏溫陽通滯、通絡止痛、祛瘀、消痰、散結之功。近代醫(yī)家張錫純論蜈蚣“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jīng)絡,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性有微毒,而轉善解毒,凡一切瘡瘍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風,內治肝風萌動,癲癇眩暈,抽掣瘛疭,小兒臍風,外治經(jīng)絡中風,口眼歪斜,手足麻木”?,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當歸、桂枝、細辛、白芍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緩解組織缺血缺氧及組織水腫等作用。黃芪、當歸具有雙向調節(jié)免疫力的作用(在正常和免疫低下的狀態(tài)下,黃芪和當歸具有增強免疫的作用;在病理性免疫反應異常增高的狀態(tài)下,黃芪和當歸具有減輕免疫反應的作用)[3]。蜈蚣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強體質[4]。當歸、桂枝、白芍、甘草、延胡索、川烏、蜈蚣、細辛等均有顯著的鎮(zhèn)痛、鎮(zhèn)靜作用,當歸、白芍、甘草、延胡索有解痙作用,川烏還有局麻作用。白芍的有效成分白芍總苷對免疫功能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甘草有糖皮質激素樣作用,有解痙,增強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功能、抗過敏等作用[5]。甘草可調和川烏的作用,白芍與川烏配伍能增強川烏鎮(zhèn)痛抗炎抗風濕作用[6]。方中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甘草、通草、烏頭均有抗菌、消炎作用,對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當歸具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促進紅細胞生成的作用,抗損傷、抗氧化、抗衰老、抗炎及增強免疫力[7]。綜觀全方,切合病機,標本兼治,故療效確切。
[1] 陸再英,鐘南山. 內科學[M].7 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908
[2] 戴京璋,王海彤,王瑞平,等. 中醫(yī)藥綜合治療原發(fā)性纖維肌痛綜合癥197例[J].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中醫(yī)臨床版,2005,12(5):19
[3] 宋錦葉,孟立強,李曉玫. 黃芪與當歸的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進展[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08,9(9):833-834
[4] 朱步先,何紹奇,朱勝華,等. 朱良春用藥經(jīng)驗[M]. 上海:上海中醫(yī)學院出版社,1989:120
[5] 高立珍,龐學豐. 類風濕關節(jié)炎辨治心得[J]. 中醫(yī)雜志,2009,7(7):598-599
[6] 秦林,彭欣,張少華,等. 川烏配伍白芍對炎癥因子及自由基的影響[J]. 中國中藥雜志,2000,25(6):370-373
[7] 夏泉,張平,李紹平,等. 當歸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時珍國醫(yī)國藥,2004,15(3):164-165
承德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fā)展指導計劃項目(201121119)
10.3969/j.issn.1008-8849.2015.04.015
R593.21
B
1008-8849(2015)04-0384-02
201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