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婷 熊尚全 林 超
?
活血化瘀法對心血瘀阻型ACS血清GMP-140的影響※
● 王 婷 熊尚全 林 超
目的: 觀察活血化瘀法中藥治療心血瘀阻型急性冠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血清GMP-140的影響。方法:60例ACS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予中藥配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TnT水平、血清GMP-140的水平。結果:1. 兩組患者治療后CTnT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兩組治療后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2.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漿GMP-140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兩組治療前后差值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結論:活血化瘀法可以降低心血瘀阻型ACS患者血清GMP-140水平。
活血化瘀法 心血瘀阻 GMP-140
急性冠脈綜合征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粥樣斑塊破裂或糜爛,并發(fā)血栓形成,導致病變血管完全性或非完全性閉塞。在我國每年因ACS死亡的人數超過30萬,其發(fā)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已經成為威脅健康的主要疾病。血清GMP-140參與了從白細胞的粘附到不穩(wěn)定斑塊及血栓形成與破裂的全過程,故降低其水平可達到治療及預防ACS的目的[1]?,F(xiàn)將我們觀察活血化瘀法對心血瘀阻型ACS患者血清GMP-140水平影響的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篩選自2014年9月1 日至2015年4月30日,在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心病科就診的ACS患者。本研究共選取符合標準的60例患者,年齡39~78歲,平均(62.83±9.57)歲。其中男性33例,平均(58.18±9.44)歲;女性27例,平均(71.77±5.80)歲。其中急性心肌梗死41例,不穩(wěn)定心絞痛19例;ST段抬高者25例,ST段壓低者28例,ST段無明顯抬高或壓低者7例。按照患者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治療組,每組各3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因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2007年公布的《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診斷和治療指南》[2],及2011年公布的《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3]制定。
1.2.2 中醫(yī)辨證標準 心血瘀阻證參照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研究會活血化瘀學術會議制定的《血瘀證診斷標準》制定,包括心絞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口唇及齒齦紫暗,舌下脈絡曲張,脈弦、澀、結代或無脈等癥狀或體征。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者;②年齡在30~80歲之間。
1.4 排除標準 ①經冠狀動脈造影術證實為心肌橋或X綜合征者;②合并心臟瓣膜病變、心房纖顫等需要使用口服華法林者;③血小板<100×109/L者;④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調脂穩(wěn)定斑塊、硝酸酯類、控制血壓、控制血糖等;STEMI患者可予以再灌注治療,包括溶栓、PCI術等,NSTEMI和UAP可予PCI術等。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予活血化瘀中藥內服治療。每組均治療1個月。
活血化瘀中藥:血府逐瘀湯(當歸9g,生地9g,桃仁12g,紅花9g,枳殼6g,赤芍6g,柴胡3g,川芎4.5g,桔梗4.5g,牛膝9g),為我院全成分顆粒,相當于上述藥材原生藥飲片劑量,加溫開水150mL充分溶解,每日早晚飯后溫服。
1.6 療效評價 檢測治療前后CTnT水平,同時記錄發(fā)病1月內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頑固性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治療前后各采上肢肘靜脈血1.5mL,并予以編號,采用雙抗體兩步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法檢測GMP-140活性。
治療過程中對照組1例女患者中途放棄治療,治療組2例男患者中途失去聯(lián)系,57例患者完成實驗。
2.1 兩組CTnT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CTnT水平均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兩組治療后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說明兩組治療后CTnT水平相當。見表1。
表1 兩組CTnT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1。
2.2 兩組血漿GMP-140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漿GMP-140水平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且治療組在降低血漿GMP-140水平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漿GMP-140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差值比較,△P<0.05。
ACS是否發(fā)生主要取決于粥樣斑塊的穩(wěn)定性,與斑塊大小無直接關系,炎癥在導致斑塊不穩(wěn)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穩(wěn)定的斑塊在外因如情緒激動、劇烈運動或寒冷刺激作用下,使纖維帽破裂,脂質溢出,血小板和內皮下的粘附因子發(fā)生聚集和粘附,形成富含血小板的白血栓,使管腔發(fā)生閉塞。血小板黏附聚集是造成冠脈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的前提條件,在穩(wěn)定性心絞痛演變?yōu)锳CS中扮演了關鍵角色[4]。
GMP-140是目前所知反映血小板活化與釋放反映最特異的標志物[5]。ACS患者的血漿GMP-140表達明顯增加,其參與了從白細胞的粘附到不穩(wěn)定斑塊的破裂及血栓的形成全過程[1]。臨床研究證實,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清GMP-140水平明顯升高。
ACS屬于中醫(yī)學“胸痹”、“心痛”的范疇,其病位在心。有研究發(fā)現(xiàn)ACS中醫(yī)證型以虛實夾雜最為多見,血瘀與氣虛是最常見的標實與本虛證型[6-8];亦有臨床實踐證實ACS中氣滯血瘀證所占比例最高[9-10]。因此可見心血瘀阻證是ACS的最主要證型。血脈運行不暢為瘀,其阻滯于心,心脈痹阻,不通則痛,則發(fā)為胸痹心痛。血瘀為胸痹的基本病機,貫穿于ACS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療的關鍵。故本實驗選用活血化瘀中藥來治療ACS。血府逐瘀湯為活血化瘀的代表方劑。其既行血分瘀滯,又解氣分郁結,祛瘀與養(yǎng)血同施,則活血而無耗血之慮,行氣又無傷陰之弊。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氣行,為治胸中血瘀證之良方。
本實驗結果顯示兩種治療方法在降低CTnT含量上均有明顯效果,且兩者在降低CTnT水平的效果相當。但是治療組對ACS心血瘀阻型在降低血漿GMP-140水平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可推測活血化瘀法治療心血瘀阻型ACS,可能通過降低GMP-140水平,起到抗血小板聚集、抗炎等療效,到達治療目的。
[1]楊麗霞.冠心病患者血清P-選擇素變化的臨床意義[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9(2):135.
[2]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S].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4):295.
[3]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S].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8):675-690.
[4]Moliterno DJ.Advances in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ACS and PCI[J].J Interv Cardiol,2008,21(1):18-24.
[5]劉 芳,沈小梅.老年急性冠脈綜合癥病人血小板P選擇素與血小板參數的變化及相關性探討[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6(4):388-390.
[6]吳煥林,阮新民,楊小波,等.319例冠心病患者證候分布規(guī)律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7,27(6):498-500.
[7]衷敬柏,董紹英,王 階,等.2689例冠心病心絞痛證候要素的文獻統(tǒng)計分析[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6,13(5):100-101.
[8]石 剛,劉 婷.冠心病常見臨床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中醫(yī)藥刊,2007,25(8):1675-1676.
[9]張 鷗,馬涵英,張維君.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中醫(yī)辨證分型與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的關系研究[J].中國醫(yī)藥,2012,7(5):532-534.
[10]馬涵英,張 鷗,王立群,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中醫(yī)辨證分型與冠狀動脈SYNTAX積分及短期預后的關系[J].中國醫(yī)藥,2013,8(2):154-156.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校管課題(No.XB2014011)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35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