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性別偏好”:我們知道什么,還應該知道什么?

2015-02-25 02:34:40趙禹郴
西北人口 2015年4期
關鍵詞:性別比生育男孩

劉 華,姚 瑋,趙禹郴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a.經(jīng)濟管理學院b.中國糧食安全研究中心,南京210095)

“性別偏好”:我們知道什么,還應該知道什么?

劉華a,b,姚瑋a,趙禹郴a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a.經(jīng)濟管理學院b.中國糧食安全研究中心,南京210095)

性別偏好是影響人口性別比、家庭及社會人口結構和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關于性別偏好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受到更廣泛的重視。本文沿著一系列問題的邏輯鏈條,通過文獻綜述的方式重點回答以下問題,即何為性別偏好?性別偏好只是文化觀念問題嗎?經(jīng)濟發(fā)展是否必然弱化性別偏好?性別偏好的根源何在?家庭資源配置上是否存在性別偏好?在此基礎上指出尚未解決的問題與未來的研究方向。

性別偏好;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觀念;經(jīng)濟動機;家庭內(nèi)部資源配置

國內(nèi)外大量新聞報道、官方報告和學者研究都指出中國存在嚴重的性別失衡問題,具有沖擊力的數(shù)據(jù)佐證著這一問題存在的嚴重性,諸如“到2020年,中國處于婚齡的男性人數(shù)將比女性多出3000萬到4000萬,這意味著平均5個男性中將有一個找不到配偶”,“2010年中國出生性別比為118.08,遠遠高出聯(lián)合國確定的通常值域范圍102-107”等等。性別失衡不僅是個重大的人口問題,而且是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將對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和諧社會的建設產(chǎn)生重大的負面影響,造成諸多社會問題和矛盾,如家庭結構失衡、婚姻壓力、性犯罪和離婚率上升等等。然而性別失衡僅僅是冰山一角,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存在著諸多與男女平等不符的現(xiàn)象,從出生性別比的嚴重失衡到女童失學輟學率遠遠高于男童,從勞動力市場表現(xiàn)出的就業(yè)、收入與升遷等方面的男女性別差異,到非市場化勞動的男女家庭勞務分工和家庭決策差異,從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到男尊女卑的意識形態(tài)。歸根到底,造成性別失衡與不平等的根源在于性別偏好的存在,性別偏好滲透到家庭、企業(yè)以及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性別偏好是影響人口性別比、家庭及社會人口結構和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近年來,不論是相關學科,還是與其有關聯(lián)的研究組織機構,對于性別偏好問題的研究都在逐漸增多,這一問題也越來越受到更廣泛的重視。那么何為性別偏好?如何度量性別偏好?各個不同學科關于性別偏好研究的側重點與主要研究結論,得到了哪些共識?存在怎樣的分歧?不同國家在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均經(jīng)歷了怎樣的性別偏好的變遷?經(jīng)濟發(fā)展是否必然可以解決性別偏好問題?造成性別偏好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性別偏好是否貫徹于人的一生?在家庭資源的配置上是否存在性別偏好?這一系列問題的回答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性別偏好的現(xiàn)象,為制定符合國情的生育政策和預測未來人口出生性別比的變化提供科學、合理的參考依據(jù),有助于科學地預測性別偏好可能的變化趨勢,并將積極推動提高女童和婦女地位的相關政策措施的出臺與完善。開展關于性別偏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政策價值。本文將沿著上述問題的邏輯鏈條對已有文獻進行綜述,以期對上述問題給予解答,并從中指出尚未解決的問題與未來的可能研究方向。

一、何為性別偏好——性別偏好的內(nèi)涵與度量

性別偏好是指家庭內(nèi)部長輩對晚輩性別選擇的偏好[1],表現(xiàn)為對男女社會價值不同評判的“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現(xiàn)象,即對男性的偏好,而對于男性的偏好也就意味著對女性的歧視。性別偏好的內(nèi)涵比較豐富,它既可以指對某一性別的偏好,也可以指對孩子數(shù)量及結構的偏好。不同學者對性別偏好內(nèi)涵的認識也不盡相同,有的學者認為性別偏好可以分為歧視性的性別偏好和非歧視性的性別偏好[2]。也有學者把性別偏好分為兩類,一類是從個人喜好角度出發(fā),對某種性別的兒童有所偏好;另一種是從群體角度出發(fā),說明在父權主義家庭制度中,極端的兒子偏好成為一種群體心理固結,屬于歧視性的性別偏好[1]。

性別偏好程度很難精確地直接觀測,絕大多數(shù)研究一致認為性別偏好是可以度量的,然而在具體的定量化指標上存在分歧。已有文獻關于性別偏好的度量和識別方法方面,概括起來主要是從態(tài)度和行為兩方面予以測度,性別偏好行為通常是以出生性別比、遞進胎次比或分性別的兒童死亡率來衡量的,性別偏好態(tài)度可以用生育性別意愿和一些反映態(tài)度的變量(如從父母對不同性別的關心程度、孩子的性別構成對再生育、婚姻狀態(tài)的影響等角度)來反映。經(jīng)濟學研究方面一般以新生兒的性別比、父母關心程度、孩子性別構成對再生育、婚姻狀態(tài)影響等來檢驗性別偏好的程度[3]。人口學研究方面傾向于采用家庭對孩子的潛在數(shù)量需求及性別構成的問卷調(diào)查、以及婦女的生育史與避孕史來刻畫性別偏好的程度。其中有學者根據(jù)現(xiàn)有存活孩子的性別構成來分析婦女對避孕方法的選擇、避孕方法的使用時間和退出使用后的懷孕狀況來量化性別偏好[4];也有學者從子女角度通過構建反映性別偏好意識與性別偏好行為的一系列指標體系來衡量性別偏好[5]。各種關于性別偏好的測量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或適用條件,數(shù)據(jù)來源也將影響測量方法可行性及測量效果。已有關于度量性別偏好程度的問卷調(diào)查中,通常主要是通過詢問“在沒有政策干預的情況下生育意愿的數(shù)量和性別結構,以及在有政策生育數(shù)量限制情況下生育性別構成”來反映性別偏好的程度,可能存在兩個問題,其一意愿性的回答主觀性太強,其二性別偏好程度范圍較大,測度精確性有待提高。鑒于此,可通過設計隱含在不同假定條件下,通過增加選擇性生育所面臨的過程簡繁和費用高低的差異來更有效地識別性別偏好的程度。

二、性別偏好只是文化觀念問題嗎?——來自不同學科的探討

在性別偏好問題的實際研究中,不同學科對性別偏好問題的研究各有側重,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在所有與性別偏好問題有關的學科中,人口學、社會學和經(jīng)濟學是對性別偏好進行過較為集中研究的相關學科,本文將從這三個視角審視關于性別偏好的相關研究。

1.人口學視角下的性別偏好

人口學關于性別偏好的研究多集中于性別偏好與生育意愿[6][7]、生育行為[8][9]和人口出生性別比[10-12]之間的關系。性別偏好是影響生育性別選擇的動因,如果沒有性別偏好就不會存在生育性別選擇的行為。有實證研究表明已有孩子為女孩的父母再生育的可能性提高,且再生育為男孩的比例上升,這一現(xiàn)象在亞裔家庭更為顯著[13][14]。有學者指出性別偏好在中國農(nóng)民生育觀念和生育行為中具有核心地位[15];利用中國人口與生殖健康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就性別偏好對婦女生育行為的影響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性別偏好對中國婦女在家庭組建、流產(chǎn)選擇、生育間隔等方面具有重大影響[8];也有學者通過對育齡婦女生殖健康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只有女孩的婦女再次懷孕的比例明顯高于至少有一個男孩而再次懷孕婦女的比例,以往所生孩子的數(shù)量和性別是惟一決定下一個孩子出生性別比升高的原因,它與年齡、民族、受教育狀況和婚姻狀況無關[11]。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性別偏好是中國出生性別比失衡的重要原因,認為中國出生性別比上升不僅由于生育率下降導致性別選擇壓力的上升,而且也由于性別偏好增強所致[10];在低生育率的情況下,生育數(shù)量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減少,在性別偏好不變的情況下,盡管其生育男孩的意愿沒有增強,但性別偏好可能由于生育數(shù)量的減少而體現(xiàn)在生育行為中,一旦選擇技術可及,便轉化為生育性別選擇,致使出生性別比失衡[16]。

2.社會學視角下的性別偏好

社會學對性別偏好的認識觀點可以概括為文化決定論,即性別偏好多為男性偏好,文化習俗、倫理道德、價值判斷是產(chǎn)生男性偏好的主要原因[2][17-22]。在男性偏好的基礎上,更傾向于追求兒女雙全[23][24]。有學者開展人口流動和家庭結構變遷等方面對性別偏好影響的研究,認為性別偏好受到社會發(fā)展階段大環(huán)境和家庭發(fā)展階段小環(huán)境的影響[25][26]。還有學者通過問卷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青年農(nóng)民群體在社會環(huán)境和個人環(huán)境的作用下對家庭、對婚姻有了新的認識,其生育意愿正由傳統(tǒng)價值觀轉向注重自我價值、自我情感的訴求[27]。也有學者認為城鎮(zhèn)化未必可以淡化男孩偏好,因為城鎮(zhèn)化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改變?nèi)藗兊墓ぷ骱蜕罘绞?,而根植于人心底的思想和觀念的變化則復雜得多,并認為文化習俗是人們生育性別偏好的根本因素[28]。同時大量的研究表明男孩會顯著地降低家庭離婚的可能性[13][29]。

3.經(jīng)濟學視角下的性別偏好

經(jīng)濟學對性別偏好的研究主要圍繞貝克爾經(jīng)典的成本效用理論和數(shù)量質量替代理論為主,并在此基礎上運用計量經(jīng)濟模型開展相關的實證研究,從經(jīng)濟發(fā)展、產(chǎn)業(yè)結構調(diào)整和相關政策法規(guī)等角度來探討性別偏好問題。恩格斯明確指出,只有婦女可以大量地、社會規(guī)模地參加生產(chǎn),且家務勞動只占她們極少的工夫,婦女的解放、婦女同男子平等才有可能。這就意味著性別偏好的根本性改變源于經(jīng)濟地位或者經(jīng)濟基礎的改變。有學者指出城市化、女性教育水平上升以及勞動參與率提高都會逐漸地降低性別偏好[30];并通過實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且婦女收入增加,性別偏好呈現(xiàn)出弱化趨勢,與之相反,性別分工對婦女更加不利,即使經(jīng)濟在一定程度上發(fā)展了,性別偏好仍很強[20];進一步實證研究表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技術的進步,使得腦力勞動生產(chǎn)率相對于體力勞動逐漸上升,進而縮小了男女工資差異,女性地位有所上升,性別偏好顯著下降[3]??紤]到養(yǎng)老問題,中國父母通常表現(xiàn)出明顯的男孩偏好[31];而在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養(yǎng)老問題不突出的發(fā)達國家如加拿大,大多數(shù)父母沒有明顯的性別偏好[32]。有學者對亞洲部分國家(如中國、印度、朝鮮和韓國)關于男孩偏好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這幾個經(jīng)濟和社會都在不斷發(fā)展的國家,男孩偏好依然堅挺,其主要原因是在這些國家的家庭中,考慮到女性對一個家庭的價值,不論結婚時有嫁妝與否,養(yǎng)育女孩都是不受鼓勵的[30]。也有學者對子女出生性別與家庭年收入和父母親勞動時間之間的經(jīng)驗關系和作用機制做了較深入的研究,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家庭中,男孩的出生對家庭收入的增加多于女孩的出生對家庭收入的增加,并對二孩家庭孩次順序對家庭收入的影響做了比較,發(fā)現(xiàn)頭孩女孩二孩男孩的家庭收入最高,而孩子為男孩一孩家庭,其父親會花更多的時間更加努力的工作,家庭收入也比一孩女孩的家庭高[33]。

三、經(jīng)濟發(fā)展是否必然弱化性別偏好?

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都存在著性別偏好的現(xiàn)象[34][35],即使在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國家也不例外。通過考察不同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qū)以及同一個國家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性別偏好的變化,將有助于理解經(jīng)濟發(fā)展與性別偏好之間的關系。

1.歐美發(fā)達國家性別偏好的客觀考察

在歐美一些發(fā)達國家性別偏好的研究中,學者們發(fā)現(xiàn)發(fā)達國家也存在性別偏好現(xiàn)象,并且在早期發(fā)展階段的男孩偏好更為顯著,從長期來看性別偏好的程度逐漸減少,但就現(xiàn)階段而言,性別偏好仍然存在但并不易被察覺[34]。在西歐歷史上存在過顯著的性別偏好,19世紀前英格蘭貴族家庭對男孩的照顧好于女孩,父母也更傾向于生育男孩[36],很多人持有女性教育無用論的觀點,男孩與女孩受教育差別[37],長期存在著女性死亡率過高的現(xiàn)象[38],在18世紀中后期意大利經(jīng)濟危機期間,由于家庭資源有限,女孩和婦女營養(yǎng)惡化,女性死亡增加。在德國,第一個孩子是男孩的家庭更傾向于不再生育[39];英國的外來人口中存在著性別偏好[40]。美國心理學家波尼絲·洛特(1994)在其個人專著《婦女的生活》中提到,要求做人工授精的絕大多數(shù)夫婦要求通過性別選擇技術生育男孩。有學者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男孩偏好對生育率的影響沒有預想中的那么大,因為自然界的生物過程可以保證大多數(shù)夫婦在較低的生育次數(shù)就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家庭結構和數(shù)量[41]。但是1969—1995年美國白人新生嬰兒性別比例顯著下降[42];對歐洲17個國家的研究表明歐洲的家庭更偏好于孩子性別的多樣化[43][44];對加拿大父母性別偏好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兒女雙全是首要愿望,大多數(shù)父母表示第一胎生男生女都可以接受,其中被調(diào)查的婦女大多數(shù)沒有性別偏好[32];還有學者提出有的發(fā)達國家更是出現(xiàn)了女孩偏好[45]。

2.亞洲國家性別偏好的客觀考察

關于性別偏好的研究,學界普遍認為在亞洲性別偏好較明顯,在韓國、印度、中國臺灣、孟加拉等國家和地區(qū)具有明顯的性別偏好[30][46-48]。中國大陸同樣具有明顯的性別偏好現(xiàn)象,有研究從新生兒的性別比例失衡[49]、遵循計劃生育政策程度[50]、受教育機會的性別差異[61]等方面證實了這一點。有學者通過調(diào)查中國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投資情況,發(fā)現(xiàn)如果考慮到養(yǎng)老和健康問題,父母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男孩偏好;父母對子女婚前的投資沒有明顯差別,而在婚姻狀態(tài)改變時父母對于男孩和女孩的投資會有差別[30]。中國城鎮(zhèn)父母對男孩和女孩的人均教育投入按年齡段分有所不同,在孩子13-15歲階段,對男孩投入相對較高,在孩子15-18歲階段,對女孩投入相對較高[52];也有研究通過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36%的婦女承認嬰兒性別影響了其墮胎選擇[53]。

有學者研究了上世紀90年代韓國的社會發(fā)展與性別偏好關系,通過對1991年和2003年兩年的韓國國家生育和家庭健康調(diào)查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韓國在上世紀90年末期的經(jīng)濟、教育和社會的發(fā)展水平進入了發(fā)達國家的行列,但其出生性別比卻顯示男性偏好還在不斷加強,主要是國家公共政策影響不力在作祟,當韓國實行增強女性教育水平和提高婦女社會勞動參與率的相關政策,男性偏好出現(xiàn)了減弱的趨勢[54]。有學者利用印度兒童生存方面的微觀數(shù)據(jù),對印度人口性別失衡做了研究,發(fā)現(xiàn)女孩死亡率過高,特別是在1-5歲年齡段內(nèi),并指出這一年齡段的女孩疫苗注射不夠重視可以解釋20%-30%的女性死亡率、營養(yǎng)不良可以解釋20%、對于疾病治療的區(qū)別對待也可以解釋一小部分[55];有學者提出印度的男孩偏好影響了生育決策,進而改變了家庭中孩子的數(shù)量規(guī)模、性別比例和家庭結構,并發(fā)現(xiàn)小規(guī)模家庭比大規(guī)模家庭的男孩比例要高,社會和經(jīng)濟水平相對落后的夫婦傾向于并且在實際上生養(yǎng)較高比重的男孩[56]。

四、性別偏好的根源

要想解決性別偏好問題,就必須深入探討性別偏好背后的動因,明確地回答性別偏好的根源是什么?本文將從以下三方面指出已有文獻的貢獻。

1.社會文化習俗影響

文化因素對人們性別觀念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很強的控制力,并往往于無形之中對人類的行為進行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在法治觀念尚未健全的人治社會中,傳統(tǒng)的文化和習俗的邊界模糊但束縛力量極強,往往會對人們?nèi)粘I钪械母黝悰Q策,如生育、教育、婚喪等,發(fā)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現(xiàn)代的性別研究中,男權制思想認為,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不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會改變的,因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義卻認為,這一性別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變的,因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全社會和文化人為建構起來的[57]。就性別偏好的成因,有學者認為是出于精神層面的原因,即具有頑固的男孩偏好[58];有學者從文化角度開展分析[19][60][61]。對于性別偏好的原因,有研究從婚嫁模式的角度給出了解釋,指出招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家庭內(nèi)部的權力結構,有助于降低男孩偏好[62]。還有研究從家庭的生育結構與女性家庭地位的關系入手,對性別偏好問題進行了解釋,指出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與第一胎孩子的性別密切相關,并發(fā)現(xiàn)生育男孩會使婦女的家庭地位提高,家庭會對該婦女進行更多地資源配給,而且她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會變好;如果婦女所生育的第一胎為男孩,這會提高該婦女在家庭消費中的決策地位,這一現(xiàn)象在農(nóng)村比在城市更為明顯[65]。也有學者提出傳統(tǒng)的性道德不利于女性也是男性偏好的部分原因[66]。一項跨國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具有儒家文化傳統(tǒng)的國家如韓國和臺灣其男孩偏好最強,進而指出文化傳統(tǒng)對性別偏好具有較大影響[67],但同樣具有儒家文化背景的新加坡通過政府政策的干預,成功降低了性別偏好[68],由此說明文化因素的影響在其他外在因素的干預下是有可能改變的。

2.經(jīng)濟動機

關于性別偏好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人口學和社會學領域,相對缺乏來自經(jīng)濟學的分析,而性別偏好是一種經(jīng)濟理性的表現(xiàn),探究其經(jīng)濟動因,理論和實證地考察其影響因素具有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有研究認為父母更偏好于男孩是因為男孩帶來的直接效用更大,或者男孩的凈成本較低[69],指出女性在經(jīng)濟上對于家庭的期望貢獻比男性低是形成性別偏好的原因[30],男孩帶來的效用以傳宗接代為主;其次是養(yǎng)兒防老,提供勞動力,女孩則體現(xiàn)在精神需求[5],加之傳統(tǒng)男娶女嫁的婚姻模式,擴大了經(jīng)濟效應的差距,進而強化了男孩偏好[70]。有學者認為農(nóng)民偏好男孩是源于風險最小化的追求,其中風險包括社會治安、傳宗接代和養(yǎng)老三方面[71];有研究提出婦女在經(jīng)濟上對男性的依賴是父母對兒童性別偏好的主要原因,在婦女完全依賴男人的社會里,安全感等于成活的兒子數(shù);在婦女獲得相對獨立的地區(qū),男孩女孩就可能同樣提供經(jīng)濟保障,婦女地位高的地區(qū),兒子偏好較緩和[72]。

3.政策與制度影響

在一項橫跨中國、印度、朝鮮和韓國的關于男孩偏好的研究中,學者發(fā)現(xiàn),在這幾個經(jīng)濟和社會都在不斷發(fā)展的國家,男孩偏好依然堅挺,其歸因于這些國家相似的家庭制度[30]。有學者從制度層面對中國的性別偏好問題開展研究[20],發(fā)現(xiàn)政府和社會若不采取措施來平衡家庭體制中男女之間的價值平等的觀念,光靠城市化、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就業(yè)因素來改變男孩偏好這一社會現(xiàn)象的效果是緩慢的。中國素有“養(yǎng)兒防老”之說,有調(diào)查顯示30.16%的農(nóng)民主要是出于“養(yǎng)兒防老”的目的而生育[73],已有研究表明養(yǎng)老功能傾向于兒子,發(fā)現(xiàn)兒子提供的生活照料超過女兒,女兒對父母經(jīng)濟支持隨著父母年齡增加而下降,兒子則相對平衡[74]。養(yǎng)兒防老這一傳統(tǒng)生育觀念正在遭受當代社會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嚴峻考驗,學者發(fā)現(xiàn)由于男女收入差距的縮小和父輩收入的提高,養(yǎng)老的期望從主要依靠男性轉為依靠全部子女,性別已不再是家庭資源分配的明顯分水嶺[75]。在“養(yǎng)兒防老”一說中,“養(yǎng)兒”實際上就相當于一種長輩們對自己老年生活的一種投資,其意圖和效果都接近于現(xiàn)代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城鄉(xiāng)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使每個社會成員都能相對平等地分享社會發(fā)展的成果是社會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隨著新農(nóng)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在全國大多數(shù)農(nóng)村的廣泛實施和進一步完善,其對性別偏好的影響、相關政策的效果評估仍有待時間檢驗。

五、家庭資源配置是否存在性別偏好?

女性生命權被剝奪是性別偏好最為惡劣的表現(xiàn),往往女性在家庭內(nèi)部的商品、閑暇、家庭決策權等資源的分配上也處于劣勢地位,如果性別偏好從出生到成長過程一直存在,即生育性別選擇和家庭內(nèi)部資源的性別差異同時共存,將導致女性一直處于不利地位,呈現(xiàn)惡性循環(huán),進而加深性別不平等的程度。性別偏好是否進一步延伸到孩子的人力資本投資——這一重要的家庭內(nèi)部資源分配上,中國現(xiàn)實情況如何?在人力資本投資上是否存在性別偏好?在出生權不平等的基礎上,家庭內(nèi)部資源的獲取是否加劇了性別不平等?如何打破這一鏈條,有效地削弱根除性別偏好?這一系列問題的回答均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政策價值。

大量研究顯示,家庭內(nèi)部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性別差異。家庭中的人力資本投資通常優(yōu)先考慮男性,在最重要的兩種人力資本投資形式——醫(yī)療保健和教育方面,婦女都受到歧視,與男孩相比,女孩罹患營養(yǎng)不良的比例較高[76],生病后得到診治的幾率較低[77],獲得醫(yī)療服務的質量較差[78],女孩在出生地點、疾病治療等方面受到歧視,死亡率偏高[64],在中國農(nóng)村貧困地區(qū)這一現(xiàn)象更為嚴重[79]。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女孩受教育的機會總是低于男孩[80-84]。在家庭經(jīng)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女孩的歧視會加劇,其生存狀況更容易惡化[85],女孩更可能輟學,教育投入明顯小于男孩[87],上高中、大學的幾率也明顯小于男孩[88],女孩承擔的家務勞動時間顯著高于男孩[86]。汪三貴等[89]利用西部地區(qū)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在住家學生中,女孩貧血的發(fā)生率、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數(shù)學成績上顯著落后于男孩;在離開男孩偏好思想表現(xiàn)更直接的家庭環(huán)境,在統(tǒng)一的飲食供給和教育環(huán)境中,住校學生健康和教育的性別差異減小或消失,但其縮小是建立在住校導致男孩利益犧牲為前提。

六、簡要評述及未來展望

不可否認,性別偏好長期以來一直是個文化習俗問題,但它卻不僅僅只是一個文化觀念問題。有不少學者指出男孩偏好歸根結底是一種落后的生育文化在作祟,進行文化教育、重塑人們的生育觀念,就可以改變社會上重男輕女的相關行為。姑且不論實施上述教育的難度有多大,單從個體對社會認知的差異性來看,實施觀念教育只是大多數(shù)學者的一廂情愿。把營造男女平等的希望寄托于重塑千百年來的生育觀念上,難免顯得不切實際。我們承認文化觀念的重要性,但不能忽視其他學科及相關因素對性別偏好問題的研究和影響。從已有文獻來看,單從一個學科或角度很難全面、透徹地理解性別偏好問題,需要多學科、多維度的復合視角,開展全方位的綜合性研究,才是通往問題彼岸的必經(jīng)之路。

迄今為止關于經(jīng)濟發(fā)展與性別偏好的關系仍然存在很大爭議,如果性別偏好會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有所弱化,那么中國出生性別比可能會伴隨著經(jīng)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發(fā)生轉變,并逐漸恢復正常。如果這一假設成立,那么解決中國出生性別比失衡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發(fā)展而非治理,反之亦然。已有文獻發(fā)現(xiàn)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性別偏好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上的弱化,但經(jīng)濟發(fā)展弱化性別偏好的必然性是有條件限制的,需要外在大環(huán)境和相關政策的支持,單純依靠經(jīng)濟發(fā)展來削弱或者消除性別偏好是不可能的。必須充分認識性別偏好同時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應深入開展關于性別偏好原因的研究,并采取綜合性治理的思路來消除性別偏好。

已有文獻從社會文化習俗、經(jīng)濟和政策等方面開展了有益的探索,然而關于性別偏好形成的原因及其機理方面尚缺乏更進一步的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與此同時,就性別偏好本身而言,也并非是一成不變的,社會文化、經(jīng)濟動因和政策與制度的變化必然影響性別偏好。中國是否會像一些發(fā)達國家,伴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勞動力市場的開放、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和工資的提高,性別偏好會有所弱化?中國有“養(yǎng)兒防老”之說,隨著社會養(yǎng)老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性別偏好是否會有所減弱?財產(chǎn)繼承制度、宗教規(guī)定的行為規(guī)范,以及婚姻和家庭組成的規(guī)則、文化傳統(tǒng)、婚嫁模式等因素對性別偏好影響如何?相關政策法規(guī)的出臺和變動將強化性別偏好還是弱化性別偏好?如何對這些問題進行量化研究?這一系列問題的回答將有助于合理地預測性別偏好可能的變化趨勢,為有效地消除性別不平等提供可供參考的科學依據(jù)。中國正處于社會經(jīng)濟結構急劇變革的時期,不停地出現(xiàn)新問題、新特點、新趨勢,伴隨著產(chǎn)業(yè)結構的調(diào)整與升級、各項制度的變革和社會保障的進一步完善,經(jīng)濟水平、文化觀念和社會資源的配給方式均有所改變,性別偏好也將隨之變化,因此關于性別偏好的研究是一個長期、復雜、動態(tài)的過程,需要連續(xù)的跟蹤性研究,更需要用發(fā)展的視角開展深入地認識和廣泛的研究。

[1]李冬莉.國外的性別偏好研究以及對我們的啟示[J].人口研究,1998(1):67-70.

[2]穆光宗.近年來中國出生性別比升高偏高現(xiàn)象的理論解釋[J].人口與經(jīng)濟,1995(1):48-51.

[3]郭凱明,顏色.性別偏好與人口轉型[J].經(jīng)濟學(季刊),2011(4):1209-1234.

[4]陳萍.性別偏好的量化衡量及其在生育率關系的探討[J].中國人口科學,1993(2):42-47.

[5]劉鴻雁,顧寶昌.中國農(nóng)村地區(qū)性別偏好及其行為表現(xiàn)[J].中國人口科學,1998(2):17-24.

[6]莫麗霞.當前我國農(nóng)村居民的生育意愿與性別偏好研究[J].人口研究,2005(2):62-68.

[7]石人炳,江麗娜.性別偏好與性別選擇性生育技術利用意愿——中國與德國、英國和美國的比較[J].人口學刊,2011(1):10-15.

[8]陳衛(wèi).性別偏好與中國婦女生育行為[J].人口研究,2002(2):14-22.

[9]宋健,陶椰.性別偏好如何影響家庭生育數(shù)量?——來自中國城市家庭的實證研究[J].人口學刊,2012(5):3-11.

[10]李南,馬科斯·費爾德曼,什瑞帕德·圖加普卡.男孩偏好和出生性別比[J].人口與經(jīng)濟,1999(增刊):19-26.

[11]喬曉春.性別偏好、性別選擇與出生性別比[J].中國人口科學,2004(1):14-22.

[12]王欽池.生育水平、性別偏好和出生性別比——兼論出生性別比的監(jiān)測方法[J].人口學刊,2013(2):5-14.

[13]Dahl,G.and E.Moretti.The Demand for Son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8,75 (4):1085-1120.

[14]Abrevaya,J.Are There Missing Girls in the United States?Evidence from Birth Data[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Applied Economics,2009,1(2):1-34.

[15]穆光宗,陳俊杰.中國農(nóng)民生育需求的層次結構[J].人口研究,1996(2):25-33.

[16]劉華,鐘甫寧,朱晶.計劃生育政策影響了出生性別比嗎?——基于微觀行為主體的考察.工作論文,2013.

[17]顧寶昌.論生育和生育轉變:數(shù)量、時間和性別[J].人口研究,1992(6):1-7.

[18]姚遠.老年人社會價值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關系的文化思考[J].人口研究,1999(5):44-50.

[19]李冬莉.儒家文化和性別偏好:一個分析框架[J].婦女研究論叢,2000(4):29-33.

[20]李冬莉.經(jīng)濟發(fā)展和家庭制度變遷對農(nóng)民性別偏好的影響:三個模式的比較[J].婦女研究論叢,2001(3):21-28.

[21]劉爽.中國育齡夫婦的生育“性別偏好”[J].人口研究,2005(3):2-10.

[22]梁宏.性別偏好治理分析:以廣東2+42個跟蹤項目點為例[J].南方人口,2010(2):7-12.

[23]盛亦男.“男孩偏好”的家族制度影響研究[J].南方人口,2012(4):8-15.

[24]辜勝阻.農(nóng)村生育觀的探索[J].社會學研究,1986(5):66-71.

[25]孫戎.性格偏好與家庭關系新格局[J].婦女研究論叢,1993(2):20-24.

[26]風笑天,張青松.二十年城鄉(xiāng)居民生育意愿變遷研究[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2(5):21-31.

[27]雷洪,史錚.農(nóng)村青年生育性別偏好研究——基于湖北省8市16鎮(zhèn)31村的調(diào)查[J].中國青年研究,2004(11):118-128.

[28]張翼.我國嬰兒出生性別比在持續(xù)上升[EB/OL].中國網(wǎng),2002.

[30]Das Gupta M.,Jiang Zhenghua,B.Li,Z.Xie,W.Chung and H.Bae.Why is Son preference So Persistent in East and South Asia?A Cross-Country Study of China,India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3,40(2):153-187.

[31]Leung M.C.M,Zhang J.Gender Preference,Biased Sex Ratio,and Parental Investments in Single-child Households[J].Review of Economics of the Household,2008,6(2):91-110.

[32]Janette McDougal,David J.G.Edward.Parental Preferences for Sex of Children in Canada [J].Sex Roles,1999,41(7-8),615-626.

[33]羅凱.子女性別偏好對農(nóng)戶收入的影響分析[J].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2011(1):37-48.

[34]Williamson.Sons or Daughters?[M]Beverley Hills,CA:Sage Publications.1976.

[35]Ronald Freedman,Lolagene C.Coombs,Ming-Cheng Chang and Te-Hsiung Sun.Trends in Fertility,F(xiàn)amily Size Preferences,and Practice of Family Planning:Taiwan,1965-1973[J].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1974,5(9):270-288.

[36]Mendelson S.P.Crawford.Women in Early Modern England,1550-1720[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80-85.

[37]Georges Duby,Natalie Zemon Davis,Michelle Perrot,Arlette Farge,Pauline Schmitt Pantel. A History of Women in the West:Renaissance and Enlightenment Paradoxes[M].Cambri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102-105.

[38]Alter.G.M.Matteo and P.Nystedt.Gender Differences in Mortality,in Bengtsson,T.,C. Campbell,and J,Lee(eds.),Life under Pressure:Mortality and Living Standards in Europe and Asia,1700-1900.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04:328-332.

[39]Hank K.H.Kohler.Sex Preferences for Children Revisited:New Evidence from Germany[J]. Population,2003,58(1):133-144.

[40]Ellis,J.Son Preference and Culture,Working Paper,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2008.

[41]Arnold F.The Effect of Sex Preference on Fertility and Family Planning:Empirical Evidence[J].Demography,1987,(23-24):44-55.

[42]Marcus M.,J.Kiely,F(xiàn).Xu,M,McGeehin,R.Jackson,and T.Sinks.Changing Sex Ratio in the United States,1996-1995[J].Fertility and Sterility,1998,70(2):270-273.

[43]Anderson G K,Hank M Ronsen,A.Vikat.Gendering Family Composition:Sex Preferences for Children and Childbearing Behavior in the Nordic Countries[J].Demography,2006,43(2):255-267.

[44]Hank K,H.Kohler.Gender Preferences for Children in Europe:Empirical Results from 17 FFS Countries[J].Demographic Research,2000,2(1).

[45]Sakai H.Some Determinants and Influences of Daughter Preference[J].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1996,(19):33-38.

[46]Das N.Sex Preference and Fertility Behavior:A Study of Recent Indian Data[J].Demography,1987,24(4):517-530.

[47]Muhuri P.,S.Preston.Effects of Family Composition on Mortality Differentials by Sex among Children in Matlab,Bangladesh[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91,17(3),415-434.

[48]Lin,W.Do Taiwanese Parents Still Favor Boys over Girls.Working Paper,Peking Univer-sity,2009.

[49]Johanson S.,O.Nygren.The Missing Girls of China:A New Demographic Account[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91,17(1):35-51.

[50]Li J.,R.Cooney.Son Preference and the One Child Policy in China:1979—1988[J].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1993,12(3):277-296.

[51]Wang W.Son Preference and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of Children in China—I Wish You Were a Boy![J].Gender Issues,2005,22(2):3-30.

[52]Yueh L.Parental Investment in Children’s Human Capital in Urban China[J].Applied E-conomics,2006,38(18):2089-2111.

[53]Chu J.Prenatal Sex Determination and Sex-Selective Abortion in Rural Central China[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2001,27(2):259-281.

[54]Chung W,Gupta M D.The Decline of Son Preference in South Korea:The Roles of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2007,33(4):757-783.

[55]Emily Osters.Proximate Sources of Population Sex Imbalance in India[J].Demography,2009,46(2):325-339.

[56]Shelley Clark.Son Preference and Sex Composition of Children:Evidence from India[J]. Demography,2000,37(1):95-108.

[57]李銀河.婦女:最漫長的革命[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7.

[58]解振明.中國農(nóng)民生育需求的變化[J].人口研究,1997(2):13-19.

[60]劉中一.性別偏好的生成——一個生命歷程理論視角的考察[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108-111.

[61]郭維明.文化因素對性別偏好的決定作用[J].人口學刊,2006(2):8-12.

[62]嚴梅福.婚嫁模式影響婦女生育性別偏好的實驗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1995(5):11-16. [63]嚴梅福,毛菊元,盧繼杰.探索降低出生性別比的治本之途——湖北大冶市變革婚嫁模式實踐[J].人口與經(jīng)濟,1999(5):18-24.

[64]李樹茁,朱楚珠,韓世紅.陜西省涇陽縣1994-1996年兒童死亡調(diào)查結果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1999(2):43-52.

[65]吳曉瑜,李力行.母以子貴:性別偏好與婦女的家庭地位——來自中國營養(yǎng)健康調(diào)查的證據(jù)[J].經(jīng)濟學(季刊),2011(10):869-886.

[66]馬瀛通,風立天,陳友華,冷眸.再論出生性別比若干問題[J].人口與經(jīng)濟,1998(5):10-17.

[67]Fred Amold,Eddie C Y Kuo.The Value of Daughters and Sons: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Gender Preferences of Parent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1984,15(2):299-318.

[68]郭振羽.家族主意與社會變遷[M].香港亞太研究所出版社,1991:185.

[69]Ben-Porath Y,D F Welch.Do Sex Preferences Really Matter?[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6,90(2):285-307.

[70]賽明明.我國出生人口性別偏好的經(jīng)濟學分析[J].理論導刊,2013(4):36-40.

[71]彭希哲,戴星翼.試析風險最小化原則在生育決定中的作用[J].人口研究,1993(6):2-7.

[72]Mead T Cain.Patriarchal Structure and Demographic Change,Women’s Position and Demographic Change[M].Clearendon Press-Oxford,1993.

[73]徐勤.兒子與女兒對父母支持的比較研究[J].人口研究,1996(5):23-31.

[74]宋璐,李樹茁.當代農(nóng)村家庭養(yǎng)老性別分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75]楊立雄,李星瑤.性別偏好的弱化與家庭養(yǎng)老的自適應——基于常州市農(nóng)村的調(diào)查[J].江海學刊,2008(1):112-118.

[76]Sen A,Sengupta S.Malnutrition of Rural Children and the Sex Bias[J].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1983,18(19/21):855-864.

[77]宋月萍.衛(wèi)生服務可及性提高是否能促進兒童就醫(yī)性別公平?[J].中國藥物經(jīng)濟學,2008 (3):30-41.

[78]Jonsson PM,Schmidt I,Sparring V,Tomson G.Gender Equity in Health Care in Sweden:Minor Improvements Since the 1990s[J].Health Policy,2006,77(1):24-36.

[79]李樹茁,朱楚珠.中國出生性別比和女嬰生存狀況分析[J].人口與經(jīng)濟,1996(1):13-18. [

80]Broaded CM,Liu C.Family Background,Gender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Urban China[J].The China Quarterly,1996,145:53-86.

[81]Shapiro D,Oleko Tambashe B.Gender,Poverty,F(xiàn)amily Structure,and Investments in Children’s Education in Kinshasa,Congo[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1,20(4):359-375.

[82]Cobb-Clark D,Connolly M,Worswick C.Post-migration Investments in Education and Job Search:a Famil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2005,18(4):663-690.

[83]Aslam M,Kingdon GG.Gender and Household Education Expenditure in Pakistan[J].Applied Economics,2008,40(20):2573-2591.

[84]Lincove J A.Determinants of Schooling for Boys and Girls in Nigeria Under a Policy of Free Primary Education[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9,28(4):474-484.

[85]李樹茁,Cupta.家庭資源約束、性別歧視和女孩生存——中國、韓國和印度的比較研究[J].人口與經(jīng)濟,1999(3):3-10.

[86]Philip H Brown,Albert Park.Education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2,21(6):523-541.

[87]Emily Hannum.Market Transition,Educational Disparities,and Family Strategies in Rural China:New Evidence on Gender Stra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Demography,2005,4(2):275-299.

[88]Emily Hannum,Peggy Kong,Yuping Zhang.Family Sources of Educational Gender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A Critical Assess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09,29(5):474-486.

[89]汪三貴,曾俊霞,史耀疆,羅仁福,張林秀.西部貧困地區(qū)小學生健康與教育性別差異研究[J].農(nóng)業(yè)技術經(jīng)濟,2012(6):4-14.

lly Bedard,Olivier Deschenes.Sex P

,Marital Dissolution,and the Economic Status of Women[J].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2005,(2):411-434.

Gender Preference:What Do We Know and What Do We Still Need to Know?

LIU Huaa,b,YAO Weia,ZHAO Yu-chenb

(a.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China Food Security Research Center,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5)

Gender preferen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sex ratio at birth,population structure of family and society,as well as social stability.In recent years,research on gender preference has draw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a series of issues by exploring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try to provid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What is gender preference?Is gender preference only a matter of cultural values?Wil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evitably weaken gender preference?What are the causes of gender preference?Does gender preference exist in intra-household resource allocation?Finally,we discuss some unresolved problems and research efforts needed in the future.

Gender Preference;Economic Development;Cultural Values;Economic Motivation;Intra-Household Resource Allocation

C924.24

A

1007-0672(2015)04-0017-07

2014-12-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編號:71361140370),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編號:14ZDA038),江蘇省社科基地重點項目(編號:13JDA007),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編號:SKCX2015003),江蘇省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

劉華,女,河北涿州人,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性別問題與農(nóng)村發(fā)展。

猜你喜歡
性別比生育男孩
男孩的『自信缺失癥』
男孩今年六十歲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8
決不允許虐待不能生育的婦女
紅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0
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七連降”
應對生育潮需早做準備
不能生育導致家庭破裂
醫(yī)改和生育 兩大重點有看頭
老男孩
小說月刊(2014年5期)2014-04-19 02:36:46
韓國女性公民社會組織參與出生性別比治理的經(jīng)驗與啟示
男孩John
铜陵市| 安龙县| 治多县| 安西县| 奇台县| 长沙县| 长岭县| 河池市| 北宁市| 韩城市| 嵊泗县| 益阳市| 建水县| 故城县| 即墨市| 蓝山县| 阆中市| 平远县| 许昌市| 仙游县| 交城县| 合作市| 饶平县| 永春县| 晋城| 冕宁县| 怀宁县| 城固县| 修水县| 白朗县| 阳江市| 通化市| 中宁县| 武夷山市| 满洲里市| 宜良县| 新巴尔虎左旗| 林芝县| 昌宁县| 玉田县| 朔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