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光,李艷峰
(1.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2.昆明學院,云南昆明650214)
魏晉南北朝時期僚人分布述論
王文光1,李艷峰2
(1.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2.昆明學院,云南昆明650214)
民族分布空間是中國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而對中國南方僚人分布的研究則是中國南方民族史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從民族史研究的角度看,通過對僚人分布區(qū)的梳理,可以看到現(xiàn)代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民族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盡管分布在不同的空間,但是都存在著內(nèi)在的歷史聯(lián)系;從世界民族發(fā)展的歷史角度來看,因為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打破了古代民族的自然分布界限,使古代民族的分布區(qū)發(fā)生了變化,形成了今天人們常常說的跨境民族。
空間;僚人分布;歷史傳統(tǒng);同源異流;分化融合
中國民族史傳統(tǒng)的研究有兩個基本維度,一個是民族源流發(fā)展史的研究,具有民族發(fā)展的時間意味,是縱向上對民族成分、民族名稱進行辨識;另一個就是民族分布空間的研究,是橫向上對民族分布空間的變化、變化動因及其后果進行研究,二者都具有強烈的歷史哲學色彩。
“僚”作為族稱始見于西晉張華的《博物志·異俗》:“荊州極西南界至蜀,諸民曰獠子,婦人妊娠七月而產(chǎn)。臨水生兒,便置水中。浮則取養(yǎng)之,沉便棄之,然千百多浮。既長,皆拔去上齒牙各一,以為身飾?!保?](P54)此后在中國的歷史文獻當中不斷有關(guān)于僚人的記載,經(jīng)過研究我們認為僚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史家對駱越的新族呼,反映了在社會動蕩、各民族遷徙頻繁、民族分化與融合加速的歷史背景下駱越的發(fā)展、變化,反映了漢族史家對于駱越的新認識。[2](P284)
魏晉南北朝時期以駱越為主體發(fā)展而來的僚人,成為分布在嶺南一直到今天越南北部、云貴高原東部和南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毗鄰區(qū)的重要民族群體。具體而言,從嶺南到越南北部是交州僚人的分布區(qū),又可以細分為交州南部僚人分布區(qū)和交州北部僚人分布區(qū),云貴高原東部和南部是寧州僚人的分布區(qū),四川盆地及其四周毗鄰區(qū)是“北僚”的分布區(qū)。值得強調(diào)的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交州、寧州以及“北僚”分布區(qū)的郡縣都經(jīng)歷過不同的分合,當然,盡管有郡縣的分分合合,但是在短時段內(nèi)僚人的分布實際上是沒有發(fā)生根本性變化的。
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交州都是僚人的核心分布區(qū)。在先秦、秦漢交州是駱越的核心分布區(qū),由于這個地區(qū)在不同的朝代政區(qū)設(shè)置的變化,所以交州的實際控制地方也是在變化的:三國東吳政權(quán)據(jù)有漢代的交趾刺史部為交州,所轄區(qū)域約為今天的廣東省大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大部、海南省以及越南的北部一帶。東吳景帝永安七年(公元264年)于交州北部分出廣州,轄區(qū)約為今天廣東省大部分、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北部。南部仍為交州,轄區(qū)約為今天廣東省雷州半島、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部,以及越南北部。南朝劉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又于交廣接界處的東部分出越州,轄區(qū)約為今天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南和廣東省西南。
(一)交州南部分布的僚人
交州南部有武平郡、九徳郡、新昌郡、交趾郡等,其轄境主要在今天的越南北部,是先秦、秦漢時期交趾駱越的主要分布區(q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為僚人傳統(tǒng)分布區(qū)。
武平郡分布的僚人。武平郡為三國東吳烏程侯建衡三年(公元271年)設(shè),治武定縣(今越南永福省永??h東南平州),約為今天越南河內(nèi)省北向的北干省、太原省。這兒是僚人的傳統(tǒng)分布區(qū),《晉書·陶璜傳》載:“皓以(陶)璜為使持節(jié)、都督交州諸軍事、前將軍、交州牧。武平、九徳、新昌土地阻險,夷僚勁悍,歷世不賓,璜征討,開置三郡,及九真屬國三十余縣?!保?](P1560)可見武平郡不但僚人眾多,而且還有強大的政治勢力。
新昌郡分布的僚人。新昌郡是西晉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新興郡(三國東吳烏程侯建衡三年設(shè))為新昌郡,治麊冷縣(今越南永福省安郎縣西夏雷鄉(xiāng)),約為今天越南北部紅河流域以東、錦江流域以西之地,即越南的河江省、宣光省、老街省、安沛省、福壽省、萊州省東部。南朝蕭梁時期交趾李賁作亂,后曾竄入此間“屈僚”中,《梁書·武帝下》載:“癸丑,交州刺史楊瞟克交趾嘉寧城,李賁竄入屈僚洞,交州平……是日,屈僚洞斬李賁,傳首京師?!保?](P90)文中提到的嘉寧城是三國東吳烏程侯建衡三年(公元271年)設(shè)嘉寧縣的縣治,當即今天越南河內(nèi)省最西北角。根據(jù)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嘉寧城”西北向的近處即是“屈僚”居處之地,屬新昌郡轄區(qū),約為今天越南黃蓮山最東南的紅河西岸一帶。
交趾郡分布的僚人。據(jù)《陳書·文學·阮卓》載:“及平歐陽紇,交趾夷僚往往相聚為寇抄,卓奉使招慰。交趾通日南、象郡,多金翠珠貝珍怪之產(chǎn)?!保?](P472)交趾郡自從西漢設(shè)至魏晉六朝,治所、領(lǐng)縣均有移變,南宋陳朝的交趾郡屬交州,治龍編城(今越南北寧省仙游東),當為今天越南東北部一帶,約即廣寧省、涼山省、北江省、海防省、海洋省、北寧省、太平省、興安省、河內(nèi)省大部、南定省、寧平省、河南省、河平省,這里是交州南部僚人最為集中的地方,也是交州南部僚人政治勢力最強大的地方。
石碕分布的僚人。石碕在今天越南的東北角與中國廣西相連接的地區(qū),據(jù)《宋書·良吏·杜慧度傳》載,東晉安帝義熙七年(公元411年)春“竊據(jù)廣州”的盧循“襲破合浦,徑向交州”,對此杜慧度“率文武六千人距循于石碕”,先前被杜慧度之父瑗所殺的原九真太守“李遜子李弈、李脫等奔竄石碕,盤結(jié)俚、僚,各有部曲”,[6](P2263、2264)盧循就招引李弈等人共抗杜慧度,結(jié)果事敗身死。由此來看,分布在石碕的僚人有比較大的政治勢力和軍事力量(部曲),所以才能夠與反抗朝廷聯(lián)合。
(二)交州北部分布的僚人
交州北部又被稱為“廣州諸山”,也是僚人的重要分布區(qū)。據(jù)《宋書·夷蠻傳》記載:“廣州諸山并俚、僚,種類繁熾,前后屢為侵暴,歷世患苦之?!眲⑺螘r期的廣州,治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根據(jù)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劉宋孝武帝大明八年(公元464年)的廣州領(lǐng)16郡:義安郡、東官郡、南海郡、綏建郡、新會郡、晉康郡、新寧郡、高涼郡、蒼梧郡、永平郡、海昌郡、桂林郡、郁林郡、臨漳郡、寧浦郡、晉興郡,約為今天除去欽州市、北海市、桂林市以外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和除去韶關(guān)市、雷州半島外的廣東省。
廣州、越州分布的僚人。在整個南朝時期廣州、越州的僚人是十分活躍的,經(jīng)常發(fā)生反抗朝廷的事件。劉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析交州合浦郡、宋壽郡和廣州的臨漳郡,另新增一郡設(shè)越州,治臨漳(今廣西合浦縣北),轄區(qū)約為今天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南和廣東省西南,蕭齊基本沿襲而治。《南齊書·州郡上》記載:“廣州,鎮(zhèn)南海。濱際海隅,委輸交部,雖民戶不多,而俚僚猥雜,皆樓居山險,不肯賓服。西南二江,川源深遠,別置督護,專征討之……越州,鎮(zhèn)臨漳郡,本合浦北界也。夷僚叢居,隱伏巖障,寇盜不賓,略無編戶……元徽二年,以伯紹為刺史,始立州鎮(zhèn),穿山為城門,威服俚僚?!保?](P262、267)可見蕭齊時期的廣州、越州均有僚居處,《南齊書·張融傳》載:“帝曰:‘融殊貧,當序以佳祿。’出為封溪令……廣越嶂崄,僚賊執(zhí)融,將殺食之。”[8](P721)
西江督護、南江督護轄區(qū)內(nèi)分布的僚人。南朝蕭齊時期因俚僚不賓,所以在當時的廣州設(shè)西江督護、南江督護,梁朝沿襲。西江督護所涉地域大致為今天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部、東部、東北部、湖南省南部和廣東省西部。南江督護所治范圍當為南江流域一帶,即今天廣東省西南部。[9]梁武帝大同中,杜僧明、周文育跟隨廣州南江督護盧安興“頻征俚僚”“累征俚僚”。①此兩處引文見顧頡剛等點校:《陳書·杜僧明、周文育傳》(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64冊,共241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35、138頁。
湘州分布的僚人。湘州是西晉懷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分江州、荊州、廣州之地而設(shè),至隋以前置廢多次。南陳時期的湘州,治臨湘(今湖南省長沙市),所領(lǐng)郡縣不詳。南朝蕭齊時期的湘州領(lǐng)“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衡陽郡、營陽郡、湘東郡、邵陵郡、始興郡、臨賀郡、始安郡、齊
熙郡”,[10](P287~288)約為今天湖南省中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北部、廣東省北部?!蛾悤な寂d王叔陵傳》記載:“(宣帝太建)四年,遷都督湘衡桂武四州諸軍事、平南將軍、湘州刺史,侍中、使持節(jié)如故。諸州鎮(zhèn)聞其至,皆震恐股栗。叔陵日益暴橫,征伐夷僚,所得皆入己,絲毫不以賞賜?!保?1](P494)被湘州刺史陳叔陵征伐的“夷僚”分布區(qū)當為今天桂東北和粵北一帶。
西晉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分兩漢時期的益州刺史部南部設(shè)寧州,之后至隋朝州治及所轄區(qū)域稍有變化,約為今天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北部、貴州省西南方向大部分、云南省全境以及越南西北角一帶,寧州也是僚人分布的主要區(qū)域。
牂柯郡分布的僚人?!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國,東接交趾,西有滇國,北有卭都國,各立君長……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為牂柯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賜其王印綬。后遂殺之。夷僚咸以竹王非血氣所生,甚重之,求為立后。”①顧頡剛等點校:《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32冊,共241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844頁。我們認為范曄《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在追述夜郎侯歷史時可能混入了自己當時的社會情況,即“僚”稱并未出現(xiàn)在西漢武帝時期。雖然如此,為充分利用史料、便于下面僚分布區(qū)的討論,我們也一起加以分析。另外關(guān)于夜郎竹王被殺及其族屬情況,各書所載有異?!度A陽國志·南中志》載為“夷濮”,《水經(jīng)·溫水注》則“夷濮”“夷僚”并舉。今人多有研究,看法不一。我們認為這種看似矛盾不一的稱謂使用實則反映了在僚人分布的西北部,僚人與濮,甚至昆明的接觸和融合。則牂柯郡與夜郎的分布區(qū)是重合的,據(jù)尤中先生考證夜郎人的分布范圍應是:“東北自今貴州省的鳳岡、黃平、余慶、凱里一帶起,往西南抵今云南省金平縣境內(nèi)的藤條江東岸和越南萊州境內(nèi)的南那河東岸;北自今貴州綏陽、遵義一帶起,往南經(jīng)廣西百色地區(qū)、云南文山州東部,抵越南北部的河江省一帶;西北自今貴州畢節(jié)地區(qū)的赤水河南岸起,往東南抵柳江流域地帶;東部自貴州獨山、廣西天峨一帶起,往西達今云南省境內(nèi)的南盤江中游東岸?!保?2](P200)大約為今天貴州省西南方向大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北部、云南省東南部一帶,東漢以后,牂柯郡的夜郎漸漸被歷史學家稱為僚人,遂有西晉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六月“牂柯僚二千余落內(nèi)屬”。[13](P74)此外,西晉張華的《博物志·異俗》所記載的“荊州極西南界至蜀,諸民曰僚子”②(晉)張華著,祝鴻杰譯注:《博物志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4頁。張華在“異俗”篇中談各地奇特怪異的風俗,表述中朝代混雜,地域多概指,空間界限不甚明確。,當中“荊州極西南界至蜀”這個區(qū)域指的也是牂柯郡一帶。這與《水經(jīng)·漾水注》“僚自牂柯北入”[14](P703)、宋郭允蹈《蜀鑒》“李壽縱僚于蜀”條所言李壽“從牂牁引僚入蜀境”[15](P52)的記載是相符的。
興古郡分布的僚人。三國蜀漢后主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蜀漢把牂柯郡西南部分為興古郡,治宛溫縣(今云南硯山縣北小維摩附近),約為今天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北一角、貴州西南一角、云南省東南部,以及越南最西北與中國接壤處一帶。依《三國志·蜀志·張嶷傳》裴松之引陳壽所作的《益部耆舊傳》注曰:“平南事訖,牂柯興古僚種復反?!保?6](P1051、1052)說明興古郡的僚人是很多的。
永昌郡分布的僚人。永昌郡是蜀漢襲東漢而設(shè),轄區(qū)與東漢相比稍有變化,約為今天中國境內(nèi)瀾滄江、漾鼻江、元江(禮社江)一線以西的云南省西南部,以及緬甸北部。據(jù)《三國志·蜀志·霍弋傳》記載:“時永昌郡夷僚恃險不賓,數(shù)為寇害,乃以弋領(lǐng)永昌太守,率偏軍討之?!保?7](P1008)永昌郡的僚人當為今天撣泰民族先民之一。
朱提郡分布的僚人。朱提郡為今天云南省東北部,與夜郎分布區(qū)相連接,據(jù)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西晉末年南夷校尉、寧州刺史魏興王遜討滅發(fā)建寧郡夜郎莊王墓的五茶夷后,曾“討惡僚剛夷數(shù)千落,威震南方”。[18](P374)
建寧郡分布的僚人。建寧郡三國蜀漢后主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設(shè),治味縣。建寧郡的談槀縣、伶丘縣是僚人的主要分布區(qū),談槀縣地在今天貴州省盤縣和云南省富源縣之間,伶丘,在談槀南,今黃泥河西向。《華陽國志·南中志》“建寧郡”條載:“談槀縣有濮、僚。伶丘縣,主僚。”[18](P410、411)
以成都為中心的廣大地區(qū)在晉朝以前是沒有僚人分布的,成漢政權(quán)建立之后,李勢把秦漢時期夜郎故地的僚人強行遷徙了一部分北上入蜀,從此蜀地開始有了僚人,根據(jù)《華陽國志·李特雄期壽勢志》記載:“晉康帝建元元年,壽卒,勢立,改元太和……勢驕淫不恤國事,中外離心。蜀土無僚,至是始從山出?!保?8](P693~694)這當是僚人北上入蜀的最早記載。此事于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北齊魏收《魏書》、唐房玄齡等《晉書》、唐令狐德棻《周書》、唐李延壽《北史》、唐杜佑《通典》、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所引南朝梁代益州人李膺《益州記》等史料中均有相似記載。相對于以嶺南為主的僚人,歷史學家便把蜀地的僚人稱為“北僚”,此稱當首見于《魏書·僚傳》:“其后朝廷以梁益二州控攝險遠,乃立巴州以統(tǒng)諸僚……所綰僚二十萬戶,彼謂北僚?!保?9](P2250)
僚人北上以后,一度發(fā)展迅速、影響頗大,“布滿山谷,大為民患”,[18](P693~694)“攻破郡縣,為益州大患”。[19](P2249)巴蜀一帶是南朝和北朝各政權(quán)爭奪的重點地區(qū)之一,居處于此的僚人也經(jīng)常受到征討。正史中有關(guān)這一地區(qū)僚人的記載甚至比傳統(tǒng)僚人分布區(qū)還多。總的來說,北上僚人分布于蜀漢時期的益州北部,大約為今天四川盆地及其周邊毗鄰地區(qū),其北至今天的陜西漢中,東至今天重慶市。
漢中郡分布的僚人。漢中郡為戰(zhàn)國時期秦惠王十三年(公元前387年)設(shè),后世襲治,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漢中郡治南鄭(今陜西省漢中市),漢中地區(qū)歷來就是先秦時期華夏族和漢代以后漢族的主要分布區(qū),但一個偶然的歷史原因,蜀漢政權(quán)的張嶷遷徙了部分僚人進入漢中,漢中開始有僚人分布。根據(jù)《三國志·蜀志·張嶷傳》記載:“(張嶷)拜為牙門將,屬馬忠,北討汶山叛羌,南平四郡蠻夷,輒有籌畫戰(zhàn)克之功?!迸崴芍悏邸兑娌筷扰f傳》注曰:“牂柯興古僚種復反,忠令嶷領(lǐng)諸營往討,嶷內(nèi)招降得二千人,悉傳詣漢中。”[16](P1051、1052)因此漢中各地開始有僚人分布,例如漢中郡西樂城就有僚人分布,西樂城為三國蜀漢所筑,在今天陜西省勉縣東南漢江南岸?!端?jīng)·沔水注》載:“沔水又東逕西樂城北。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險固。城側(cè)有谷,謂之容裘谷,道通益州。山多群僚,諸葛亮筑以防遏。”[14](P970)在各方爭奪漢中地區(qū)的過程中,僚人也參加了相關(guān)的活動,《南齊書·李安民傳》載:“五僚亂漢中,敕安民回軍至魏興,事寧,還至夏口。”[20](P506)后來北魏將領(lǐng)趙遐鎮(zhèn)守南鄭時,蕭梁兵將數(shù)路攻城,“并扇動夷僚,規(guī)翻南鄭”。[21](P1147)到了北周時期,北周在漢中地區(qū)進行了郡縣的分置,設(shè)置了梁州,北周時的梁州領(lǐng)4郡11縣,與前代相比所轄范圍大大縮小,僅為今天的陜西省漢中市周邊一帶?!吨軙ち艂鳌?“天和三年,梁州恒稜僚叛,總管長史趙文表討之……后除文表為蓬州刺史,又大得僚和。建徳初,李暉為梁州總管,諸僚亦并從附?!保?9](P892)
蜀郡分布的僚人。蜀郡是北僚的又一個主要分布區(qū),約為今成都平原、四川省西南部一帶?!度A陽國志·蜀志》開篇即言此地物產(chǎn)豐饒,其中提到有僚人,“其寶則有璧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赭、堊、錦、繡、罽、牦、犀、象、氈、眊、丹黃、空青、桑、漆、麻、纻之饒,滇、僚、賨、僰僮仆六百之富?!保?8](P175)到了北周時期把蜀郡的一部分設(shè)置為“益州”,據(jù)《周書·庫狄峙傳》:“世宗初,(庫狄峙)為都督益潼等三十一州諸軍事、益州刺史。峙性寬和,尚清靜,甚為夷僚所安?!保?2](P570)則北周時期的“益州”,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和南北朝宋齊時期相較,大為縮小,其轄區(qū)僅為今天成都市及其周邊一帶,這里也有僚人分布。
巴郡分布的僚人。根據(jù)《華陽國志·李特雄期壽勢志》:“蜀土無僚,至是始從山出,自巴至犍為、梓潼,布滿山谷,大為民患。”①(晉)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年,第693-694頁。另,有學者認為此段話本源于“所載史事時有舛迕,而又好采詭謬碎事”的《晉書·李勢載記》,為《晉書》作者采擷《魏書·李勢傳》而來,且有“無據(jù)臆增”的成分。見蒙默:《“蜀本無僚”辨》,《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3期。則“自巴至犍為、梓潼”大約為今成都以東及周邊地區(qū)?!鞍汀钡氐牧湃耸且恢Р豢尚∮U的政治力量,在有關(guān)文獻中多有記載,被稱為“巴僚”。
江陽郡分布的僚人。江陽郡為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設(shè),東晉安帝時廢,西晉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又設(shè),治江陽(今四川省瀘州市),約為今天四川省東南端與貴州省、重慶市的交界一帶。據(jù)《華陽國志·后賢志(侯馥)》載:“(寧州刺史王遜)表(侯)馥為江陽太守,往江陽之沘源,撫恤蠻僚……雄征東大將軍李恭已在江陽。馥招降夷僚,修繕舟艦,為進取調(diào)?!保?8](P886)
巴西郡分布的僚人。巴西郡為西晉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設(shè)置,治閬中(今四川省閬中市),約為今天四川省南充、廣安、達州、廣元數(shù)地的交接毗鄰區(qū)?!稌x書·殷仲堪傳》“梁州以論求三郡,益州以本統(tǒng)有定,更相牽制,莫知所從。致令巴、宕二郡為群僚所覆,城邑空虛,士庶流亡,要害膏腴皆為僚有。”②以上兩處引文見顧頡剛等點校:《晉書·殷仲堪傳》(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46冊,共241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195頁。東晉末年譙縱據(jù)蜀稱王,安帝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劉裕以朱齡石為益州刺史討伐譙縱,譙縱手下將領(lǐng)譙道福逃于巴西僚中?!端螘ぶ忑g石傳》載:“道福聞彭模不守,率精銳五千兼行來赴,聞縱已走,道福眾亦散,乃逃于僚中,巴西民杜瑤縛送之,斬于軍門?!保?3](P1423)《魏書·僚傳》在敘述成漢政權(quán)敗亡時說:“建國中,李勢在蜀,諸僚始出巴西、渠川、廣漢、陽安、資中,攻破郡縣,為益州大患。勢內(nèi)外受敵,所以亡也。”[19](P2249)
懷漢郡分布的僚人。南朝劉宋政權(quán)的懷漢郡,明代王祎《大事記續(xù)編》談起劉宋“懷漢郡”,曰“不詳”①文淵閣《四庫全書·大事記續(xù)編·卷三十六》影印本。。另,《南齊書·州郡下》“梁州”條有“懷漢郡”,轄“永豐,綏成,預德”②顧頡剛等點校:《南齊書·州郡下》(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58冊,共241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91頁。按:顧頡剛版本的《南齊書·州郡下》為“懷安郡”,在注文(第308頁)中言有其他版本為“懷漢郡”,本文此處取“懷漢郡”一稱。3縣亦曰不詳,但是文獻的記載說明懷漢郡內(nèi)的確有僚人分布?!端螘ば⑽涞郾炯o》載:“(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三月壬戌……梁州僚求內(nèi)屬,立懷漢郡。”[24](P119)
東宕渠僚郡、越嶲僚郡、沈黎僚郡、甘松僚郡、始平僚郡等郡分布的僚人,到了南朝蕭齊政權(quán)時期,由于北僚的勢力更加強大,所以設(shè)置了專門管理僚人的僚郡,對僚人進行治理。據(jù)《南齊書·州郡下》:“益州,鎮(zhèn)成都……東宕渠僚郡,宕渠、平州、漢初。北部都尉。越嶲僚郡。沈黎僚郡,蠶陵令,無戶數(shù)。甘松僚郡。始平僚郡?!保?0](P298、302)南朝蕭齊政權(quán)的“益州”和劉宋政權(quán)的“益州”轄區(qū)一樣,③與西晉時期的益州相較,主要變化是不再領(lǐng)有朱提郡和牂柯郡,同時向東展擴,領(lǐng)有原來梁州南部的巴郡和涪陵郡。約為今天成都市、西昌市、重慶市及其周邊一帶。東宕渠僚郡,治宕渠縣(今重慶合川市),則東宕渠僚郡轄區(qū)約為今天四川省南充市至重慶市合川市一帶。越嶲僚郡,約為今天四川省西南部西昌市一帶。此處和北上僚人出發(fā)地“牂柯”相距不遠,山水相連?!短藉居钣洝δ衔鞯谰拧贰皫Q州”條載:“故《十道志》云:‘魏晉以還,蠻僚恃險抄竊,乍服乍叛。’是也。至齊,彼夷長或來納款,因為越嶲僚郡以統(tǒng)之?!保?5](P1615~1616)沈黎僚郡,治所在今四川省漢源縣東北。甘松僚郡,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置甘松郡,治所在當時的懷道縣(今甘肅省宕昌縣西南),隋開皇初郡廢。此地距離之前北魏有僚人分布的梁州很近。北魏在和江南相繼各朝爭奪巴蜀一帶的過程中也設(shè)有梁州,乃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改仇池鎮(zhèn)而來,治今天甘肅省西和縣西南、西漢水北岸,后又更名為南秦州,所轄域限約為今天甘肅省東南端與陜西省西南端交界一帶?!段簳な雷诩o》就載:“是月(按: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十一月),梁州再破反僚?!保?6](P203)若“甘松僚郡”和北周“甘松郡”為同一地區(qū),則當是僚人分布的最西北方。始平僚郡,治所在今四川省三臺縣西北。
南廣郡蒙山分布的僚人。南朝蕭齊初年,時議“錢貨轉(zhuǎn)少,宜更廣鑄,重其銖兩,以防民奸”,武帝永明八年(公元490年)劉悛上奏曰:“南廣郡界蒙山下,有城名蒙城……從蒙城渡水南百許步……鄧通,南安人,漢文帝賜嚴道縣銅山鑄錢,今蒙山近青衣水南,青衣左側(cè)并是故秦之嚴道地。青衣縣又改名漢嘉。且蒙山去南安二百里,案此必是通所鑄。近喚蒙山僚出,云‘甚可經(jīng)略’。此議若立,潤利無極。”④以上兩處引文見顧頡剛等點校:《南齊書·劉悛傳》(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59冊,共241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653頁。從文中“蒙山”“蒙城渡水南百許步”“鄧通”“漢文帝”“嚴道縣銅山”“青衣縣又改名漢嘉”“蒙山去南安二百里”等表述判斷,此蒙山當位于今天四川省雅安市北名山、蘆山兩縣之間,此處距當時的沈黎僚郡郡治(今四川漢源縣北)甚近。三國蜀漢后主延熙中設(shè)南廣郡,治南廣縣(今四川省筠連縣西南),南朝梁以后廢。
巴東郡、建平郡分布的僚人。東漢獻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改固陵郡為巴東郡,治魚復縣(今重慶市奉節(jié)東),其后至隋唐多有廢置及改名。三國時期東吳設(shè)建平郡,治巫山縣(今重慶市巫山縣北),晉移治今巫山縣,隋朝文帝開皇初廢。劉宋孝武帝大明八年(公元464年)的巴東、建平二郡屬荊州,即今天重慶市奉節(jié)、巫山一帶。《梁書·良吏傳》載:“(南朝劉宋明帝)泰始初,(孫謙)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為司徒參軍,言之明帝,擢為明威將軍、巴東建平二郡太守……至郡,布恩惠之化,蠻僚懷之,競餉金寶,謙慰喻而遣,一無所納?!保?7](P772)此為《梁書》追述孫謙于劉宋“巴東建平二郡”的撫柔德治,其中明言當?shù)赜辛湃朔植肌?/p>
巴州分布的僚人。歷史上有多個巴州,此處“在南之日”的“巴州”不可詳知,但是從“巴西廣袤一千”“若彼立州”等語判斷,此處的“巴州”與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公元514年)設(shè)立、治在歸化郡(今四川省巴中市東)的“巴州”當無甚異處。據(jù)《魏書·邢巒傳》載:“昔在南之日,以其統(tǒng)綰勢難,故增立巴州,鎮(zhèn)靜夷僚,梁州藉利,因而表罷……巴西廣袤一千,戶余四萬,若彼立州,鎮(zhèn)攝華僚,則大帖民情。從墊江已還,不復勞征,自為國有。”[28](P1439、1442)
卭、笮等地分布的僚人。據(jù)《魏書·僚傳》:“僚者,蓋南蠻之別種,自漢中達于卭笮川洞之間,所在皆有?!保?9](P2248)這里的“卭”“笮”當指秦漢時期西南地區(qū)的兩個民族群體,他們分布于今天四川省成都市西南的雅安、漢源、西昌這一廣大地區(qū)內(nèi),由此說明僚人已經(jīng)開始向邊遠地區(qū)滲透。
渠州、蓬州、通州等地分布的僚人。南朝蕭梁武帝大同三年(公元537)設(shè)渠州,治今四川省渠縣;北周武帝天和四年(公元569年)設(shè)蓬州,治安固縣(今四川營山縣東北);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改萬州為通州,治石城縣(今四川達縣)。《周書·李輝傳》載:“(北周武帝)建徳元年,(李輝)出為總管梁洋等十州諸軍事、梁州刺史。時渠、蓬二州生僚,積年侵暴,輝至州綏撫,并來歸附。璽書勞之?!雹兕欘R剛等點校:《周書·李輝傳》(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76冊,共241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41頁。關(guān)于“李輝”,《周書·獠傳》中記為“李暉”,見第078冊,第892頁。另據(jù)《周書·辛昂傳》載:“亮又以昂威信布于宕渠,遂表為渠州刺史。俄轉(zhuǎn)通州刺史。昂推誠布信,甚得夷僚歡心。秩滿還京,首領(lǐng)皆隨昂詣闕朝覲?!保?9](P699)《周書·僚傳》又載:“后除(趙)文表為蓬州刺史,又大得僚和?!保?9](P892)由此可見,因為地方官執(zhí)行民族政策較好,所以僚人都來“歸附”,或者是“大得僚和”、或者是“甚得夷僚歡心”。
資州分布的僚人。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設(shè)資州,治陽安縣(今四川簡陽市西北),北周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移治資陽縣(今四川資陽市)。
《周書·陸騰傳》載:“二年(按,北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資州盤石民反,殺郡守,據(jù)險自守,州軍不能制。騰率軍討擊,盡破斬之。而蠻、僚兵及所在蜂起,山路險阻,難得掩襲。騰遂量山川形勢,隨便開道。蠻、僚畏威,承風請服?!保?0](P471)
陵州分布的僚人。北周孝閔帝元年(公元557年)設(shè)陵州,治普寧縣(今四川省仁壽縣東)。據(jù)《周書·僚傳》:“魏恭帝三年,陵州木籠僚反……保定二年,鐵山僚又反,抄斷江路?!保?9](P891)
第一,從民族史研究的角度看,通過對僚人分布區(qū)的梳理,可以看到現(xiàn)代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民族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盡管分布在不同的空間,但是都存在著內(nèi)在的歷史聯(lián)系,這種內(nèi)在的歷史聯(lián)系表現(xiàn)為:以交州北部以及寧州的僚人為主體發(fā)展而來的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中國境內(nèi)的壯族、布依族、水族、毛南族、仫佬族、侗族、仡佬族與僚人有著緊密的民族源流關(guān)系。這樣的結(jié)論在當下批駁了部分海外學者認為中國民族識別的“建構(gòu)”論。從對僚人分布區(qū)的考證我們看到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各民族的發(fā)展是有歷史傳統(tǒng)的。關(guān)于中國民族識別的“建構(gòu)”論是不尊重中國各民族發(fā)展歷史的,或者說是對中國各民族發(fā)展歷史知之甚少而得出的片面結(jié)論,甚至是錯誤的結(jié)論。
第二,從世界民族發(fā)展的歷史角度來看,因為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打破了古代民族的自然分布界限,使古代民族的分布區(qū)發(fā)生了變化,形成了今天人們常常說的跨境民族,因此通過對魏晉南北朝時期僚人分布區(qū)的研究可以看到:以交州南部的僚人為主體發(fā)展而來的越南京族、儂族、岱族等民族與僚人有著緊密的民族源流關(guān)系,當安南封建王朝獨立后,特別是到了近現(xiàn)代隨著越南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中越兩國邊界的日益明確與劃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僚人分布區(qū)被人為地進行了劃分,成為中國和越南兩個國家的領(lǐng)土,在各種內(nèi)外因素的影響與制約下,僚人的后裔也被劃歸中國和越南兩個國家,同一個近親民族群體便分屬不同的國家,由于所屬國家的社會制度、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水平不同、民族政策不同,各民族在不同國度內(nèi)的政治經(jīng)濟地位不同,便導致了歷史上有共源關(guān)系的民族群體分而為不同的民族,開始向著現(xiàn)代民族發(fā)展,最終形成了具有同源異流關(guān)系的民族。這些事實反映了世界范圍內(nèi)民族歷史發(fā)展的多樣性與復雜性,[31]因此在解決國際民族問題時必須對民族的歷史發(fā)展進行必要的研究。
第三,從民族的形成與發(fā)展的空間變化角度來看,民族的分化與融合是一個歷史常態(tài),例如北僚雖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曾經(jīng)廣泛分布在成都平原一直到漢中,但是由于這些地區(qū)自古以來都是華夏和后來漢族的核心分布區(qū),所以進入這些地區(qū)的僚人在濃厚的漢文化環(huán)境中,漸漸與漢民族融合,因此元明清以后,成都平原和漢中地區(qū)都沒有了僚人后裔,由此可以說明在民族發(fā)展的長時段視角中,民族的分化與融合實際上就是民族自我認同的選擇或者放棄,就中國民族的發(fā)展歷史來看,就是有的民族消亡了,與此同時又有新的民族產(chǎn)生。
第四,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僚人分布區(qū)的空間變化中,我們看到民族分布的空間并不是永恒不變的,民族的分布空間變化也是一個歷史過程,民族的形成發(fā)展與民族分布的空間變化是如影相隨的,民族分布空間的變化反映了民族的遷徙流動、分化與融合,例如中國當代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壯族、布依族、水族、毛南族、仫佬族、侗族、仡佬族等民族基本上都是分布在廣西、貴州、云南三省區(qū),從中就可以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僚人分布對這些現(xiàn)代民族分布的影響與歷史變遷。
[1]張華.博物志全譯[M].祝鴻杰,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2]王文光,李曉斌.百越民族發(fā)展演變史——從越、僚到壯侗語族各民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顧頡剛,等.晉書·陶璜傳(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44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顧頡剛,等.梁書·武帝下(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61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顧頡剛,等.陳書·文學·阮卓(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65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6]顧頡剛,等.宋書·良吏·杜慧度傳(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57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7]顧頡剛,等.南齊書·州郡上(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58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8]顧頡剛,等.南齊書·張融傳(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60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9]彭豐文.西江督護與南朝嶺南開發(fā)[J].廣西民族研究,2004,(4).
[10]顧頡剛,等.南齊書·州郡下(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58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1]顧頡剛,等.陳書·始興王叔陵傳(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65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2]尤中.中華民族發(fā)展史(第1卷)[M].昆明:晨光出版社,2007.
[13]顧頡剛,等.晉書·武帝紀(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40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4]酈道元.水經(jīng)注全譯[M].陳橋驛,等,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15]郭允蹈,王云五.叢書集成初編·蜀鑒[M].長沙:商務印書館,1937.
[16]顧頡剛,等.三國志·蜀志·張嶷傳(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38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7]顧頡剛,等.三國志·蜀志·霍弋傳(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38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8]常璩,劉琳.華陽國志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4.
[19]顧頡剛,等.魏書·獠傳(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71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0]顧頡剛,等.南齊書·李安民傳(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59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1]顧頡剛,等.魏書·趙遐傳(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69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2]顧頡剛,等.周書·庫狄峙傳(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77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3]顧頡剛,等.宋書·朱齡石傳(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54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4]顧頡剛,等.宋書·孝武帝本紀(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50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5]樂史,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劍南西道九(第3冊,全9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6]顧頡剛,等.魏書·世宗紀(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66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7]顧頡剛,等.梁書·良吏傳(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63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8]顧頡剛,等.魏書·邢巒傳(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69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9]顧頡剛,等.周書·辛昂傳(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78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0]顧頡剛,等.周書·陸騰傳(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第077冊,共241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1]王文光,姜丹[J].世界民族,2008,(4).
Distribution of the Liao People in the Period of Wei,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ANGWen-Guang1,LIYan-feng2
(1.Southwestern Frontier Ethnic Studies,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Yunnan University,Kunming,650091,Yunnan,China; 2.Kunming College,Kunming,650214,Yunnan,China)
Ethnic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Chinese ethnic history research,and the research of the Liao people in south China is amajor element in the research of China's southern ethnic history.The research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iao peop le in the period ofWei,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shows the following implications.There is a relation of origin and branch betweenmany ancient ethnic groups,so the constructivism of Chinese ethnic identification is one-sided,or even wrong.From the historical aspect of world ethnic development,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modern ethnic countries broke the natural distribution ofancient ethnic groups,cross border ethnic groupswith the same origin are formed,which reflects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ethnic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space;distribution of the Liao people;historical tradition;different branch with the same origin;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K235
A
1006-723X(2015)03-0117-07
〔責任編輯:李官〕
云南大學“211工程”民族學重點學科建設(shè)項目(MZ12ZD02);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中國西南民族的由來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團隊研究成果。
王文光,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民族史研究;
李艷峰,女,昆明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南方民族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