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民,何欣欣,于沛昊
“金毓黻與東北邊疆史地研究論壇”綜述
沈一民,何欣欣,于沛昊
2014年12月20—21日,由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和中國遼金暨契丹女真史研究會、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共同主辦、中國邊疆史地研究雜志社協辦的“金毓黻與東北邊疆史地研究論壇”在黑龍江大學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光明日報社、華中師范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等近20個單位的5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與會學者圍繞金毓黻學術貢獻、東北史研究、民族史研究、高句麗研究、渤海史研究、金史研究等6個主題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討論。
金毓黻學術貢獻方面,中國遼金暨契丹女真史研究會會長宋德金作了主旨發(fā)言,指出金毓黻的貢獻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在中國史學史學科上具有奠基作用。二是在宋遼金史研究上頗有建樹,提出“三史兼治”的觀點。三是對東北歷史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具有重要貢獻。吉林省社會科學院付百臣對《金毓黻全集》的整理情況進行了介紹。華中師范大學周國林從中國邊疆史地研究脈絡中把握金毓黻的貢獻,從與日本學者的爭鳴中體會金毓黻的愛國精神。黑龍江大學霍明琨認為正是西北學的發(fā)達和在日本“滿蒙學”的刺激下,金毓黻提出了“東北學”的概念,在《靜晤室日記》中更是對其概念、范式、方法、目標等進行了剖析。
東北史研究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邢廣程作了主旨發(fā)言,高屋建瓴地指出東北邊疆史地研究具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李大龍從概念角度進行釋意,“東北地區(qū)”既無法涵蓋東北民族的活動空間,也無法反映疆域范圍的變化,“東北地域”更為準確。就族群而言,東北地域的文化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本土化特征明顯的族群文化,一是交融特征明顯的混合型族群文化。東北師范大學李德山指出在國內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國外研究大量出現的情況下,學者在信息收集方面手段落后,直接導致東北史研究的諸多困境。黑河學院師清芳指出俄羅斯對于黑龍江中上游的研究已經超越中國學者,國內的相關譯介較為薄弱。
民族史研究方面,黑龍江大學周喜峰立足于黑龍江八旗軍隊,指出城鎮(zhèn)駐防、駐守卡倫、定期巡邊等方式對東北邊疆防御的貢獻。佳木斯大學劉敏分析了赫哲族對東北邊防的貢獻,赫哲族文化對東北文化多樣性、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貢獻。牡丹江師范學院盧偉從滿族三仙女傳說入手,指出愛新覺羅氏起源并不等同于滿族起源。黑龍江大學沈一民考察了肅慎族系騎射習俗的形成過程,指出以“楛矢石砮”為代表的射箭形成很早,但馬的引入則遲至漢魏時期。直至女真時期,肅慎族系才最終掌握了騎射技能。
高句麗研究方面,通化師范學院耿鐵華圍繞金毓黻關于《好太王碑》的釋讀與考證,展示了《好太王碑》各家拓本的異同以及金毓黻考察集安的足跡。通化師范學院李樂營對金毓黻《東北通史》中“兩個高句麗”問題進行解剖,結合考古學、文獻學等手段,指出并不存在古高句麗國,槁離就是朱蒙高句麗。中國社會科學院范恩實梳理、回顧了2014年國內的高句麗研究。
渤海史研究方面,黑龍江省博物館劉曉東結合考古報告,對渤海文字瓦模印文字進行了詳細分類,論證了與唐長安城文字瓦的一致性。哈爾濱師范大學郝慶云指出渤海國締造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具有五點獨特之處。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梁玉多梳理了韓國的渤海史研究歷程及內部的觀點差異。
金史研究方面,吉林大學程尼娜綜析了2013年國內金史研究,指出除政治與政治制度史仍為重點外,社會史和文化史研究成為新熱點,研究隊伍也呈現出年輕化、全國化的可喜態(tài)勢。哈爾濱師范大學李秀蓮強調了出河店之戰(zhàn)的重要性,并指出淶流水誓師之地就是《大金得勝陀頌碑》所在之地。黑龍江大學吳樹國從按出虎水地域集團角度出發(fā),指出不遣阿疎事件實際上是遼對舊有體制的堅持與完顏部南拓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阿骨打反遼。黑龍江大學魏影分析了張元濟對《金史》百衲本的貢獻。
本次會議不僅集聚了國內東北史研究的著名學者,而且與會學者對黑龍江大學東北史教師團隊的研究給予了高度評價,體現出黑龍江大學在東北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
〔責任編輯:曹金鐘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