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輝
瓶酒之論的得與失
——從干春松的 《中國思想典范轉移過程中的觀念變遷:以康有為論 “仁”看儒家觀念的轉變》談起
樊志輝
在全面評論 《中國思想典范轉移過程中的觀念變遷:以康有為論 “仁”看儒家觀念的轉變》這篇論文之前,筆者想先總結一下干春松教授說了什么和想說什么。
干春松教授的論文大致分三部分:引子——問題的由來;論文的核心部分——集中論述康有為對“仁”的觀念所做的現(xiàn)代性詮釋;結論。
該文并不是簡單地對康有為 “仁”的觀念進行文獻梳理,而是基于一個明確的問題意識:“回顧學科未定型時期的康有為等人的思想,有助于我們了解現(xiàn)代中國哲學形成的曲折性,更主要是可以讓我們理解中國思想本身的復雜性”,也即以康有為對儒家的核心概念 “仁”的重新定義和思考來分析這種曲折性和復雜性。馮友蘭以瓶酒之喻來說明中國哲學發(fā)展歷程中舊概念與新內(nèi)容的復雜關系。干春松認為馮友蘭以 “酒與瓶”的 “新與舊”對康有為和廖平的批評并不是十分有針對性的。這一見地是十分獨到的,即思想與其表達形式之間并非是像酒與瓶之間如此簡單。
該文的核心部分是通過對康有為論仁,來具體論述引論中提出問題。第一,仁為本;第二,仁與博愛、平等;第三,仁與智;第四,仁與勇;第五,仁與大同。這五個部分分三個層次:一是總論仁在儒門中的基礎性地位;二是在現(xiàn)代背景下闡釋傳統(tǒng) “三達德”的關系;三是論述仁與現(xiàn)代性價值理念的內(nèi)在關系,強調博愛、平等、大同這些現(xiàn)代價值理念乃是內(nèi)在的包含在儒門 “仁”的理念之中。通過立足于今文經(jīng)學傳統(tǒng)對儒家 “仁”的再詮釋,分析出康有為乃是力圖突顯儒家經(jīng)學的現(xiàn)代價值。
在結語處,干春松指出,康有為基于經(jīng)學的立場出發(fā)的理論創(chuàng)造,乃是試圖解決儒學價值與現(xiàn)代價值之間的復雜性。這一進路超出此后所引入的西方學科建制所提供的學術視野。干春松認同馮友蘭對康有為 “舊瓶裝新酒”的判斷,即試圖使用 “仁”這一舊瓶,裝入了現(xiàn)代西方的新酒,并以此擴展儒家價值在現(xiàn)代思想中的地位。但干春松并不接受馮氏所做出的 “新酒”已將舊瓶撐破的判斷,也即是所謂的舊瓶無法裝新酒。干春松認為,康有為的努力表明 “仁的觀念依然存在著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可能,而它與中國文化心理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則可以使之更能深入我們的觀念系統(tǒng),而為我們所接收?!庇纱?,干春松超越了一般性的瓶酒之論,而是關注陳酒和新酒的關系。其最終結論在于:“這些舊瓶中的 ‘陳酒’可以成
為我們反思 ‘新酒’的重要思想資源”。
筆者對南海圣人之論沒有專門性的研究,但十分欽佩干春松看問題的敏銳和研究思考進路的審慎。筆者的思考不在康有為的 “仁論”是否精當,在于從干春松對康有為的詮釋出發(fā),做進一步的思索。并將這種思索看做是干春松的大作所給予我們的啟示。
思考之一乃是瓶酒之論的閾限。
從晚清諸子,到今日諸賢,在遭遇西方文化與文明之后所作的思考,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然究其實無外乎是在古今中西、體用本末之間做思考和抉擇。中國近現(xiàn)代所遭遇的問題,是中西問題,還是古今問題,抑或是古今問題中夾雜著中西問題呢?無論是體用論話語,還是瓶酒論話語,都是中國學人面對現(xiàn)代性問題的獨特回應。馮友蘭的瓶酒論話語,是基于他的新實在論立場。馮友蘭以為中西之爭的實質是古今之爭。而解決之道在于如何用中國的古 (瓶)來承接西方的今 (酒),所謂接著講是與此相關的。今天中國學界普遍流行的所謂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化或所謂的西方哲學的中國化,都是和所謂的瓶酒之論聯(lián)系在一起的。
瓶酒之論,的確規(guī)避了體用論在處理中西問題時文化心理上的尷尬和邏輯上的不周延。但瓶酒之論隱含的問題在于:瓶、酒的可分離性,也即非一體性,這是有別于體用論的。誰的酒?誰的瓶?中國近現(xiàn)代哲學所面臨的真的是所謂瓶與酒的問題嗎?
讓我們回到干春松的思考主題:“中國思想典范轉移過程中的觀念變遷”。我們需要審視和追問的是中國思想典范轉移的根本是瓶的問題,還是酒的問題,抑或是其他問題。
如果 “瓶”指的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基本范疇、核心概念;“酒”指的是西方的現(xiàn)代性文化與文明。那么,中國的近現(xiàn)代哲學的根本問題真的就是所謂 “舊瓶裝新酒”(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尤其是其核心觀念的再詮釋,來承接和吸納西方的現(xiàn)代文化),或者是所謂的 “新瓶裝新酒”(全面引進西方的文化:酒和裝酒的瓶子),再或者是所謂 “新瓶裝舊酒”(用西方時髦的方法/范疇來詮釋中國傳統(tǒng)思想)。
在酒與瓶之間,做不斷的組合,雖然花樣翻新,新產(chǎn)品迭出,但總體感覺是缺乏創(chuàng)新,無法真實應對現(xiàn)代中國問題。
也許真實的問題是:我們是否可以用陳酒 (老酒)(中國傳統(tǒng)智慧)與西方的新酒 (西方現(xiàn)代文化)和西方的陳酒 (西方古典文明),勾兌出新酒,或者釀造出新酒。至于有現(xiàn)代中國學人勾兌或釀造出的新酒 (不同于來自于西方的新酒),裝在什么樣的瓶子 (本土的酒瓶,或西方的新瓶,再或是本土的新瓶),則取決于釀酒者的個體偏好和市場的大眾需求。
我們欣喜地發(fā)現(xiàn)干春松力圖通過對康有為思想的再詮釋,探索出超越 “瓶酒之論”的中國現(xiàn)代哲學建構之路:不是不假思索地引進新酒 (無論裝在什么瓶子,新的或舊的),而是讓舊瓶中的 “陳酒”成為我們反思 “新酒”的重要思想資源,或許在此基礎我們可以釀出 (或勾兌出)擁有自己品牌、包裝(瓶子)的新酒。
責任編輯:羅 蘋
B2
A
1000-7326(2015)03-0025-02
樊志輝,黑龍江大學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黑龍江 哈爾濱,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