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學
葉圣陶說過:“我們讀一篇東西,無論詩歌詞曲,總要像吃東西一樣,細細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來。”這種細細咀嚼、辨別滋味的過程,就是訓練誦讀、培養(yǎng)語感的過程。
誦讀,即出聲朗讀。《語文課程標準》在測評建議里說:“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根據(jù)階段目標,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評價學生的朗讀,可以從語音、語調(diào)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查,還應考查對內(nèi)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注意加強對文章朗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朗讀,在朗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笨磥?,應按照《標準》的“建議”,盡快摸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課堂誦讀測評標準。用這個標準來指導學生的誦讀,讓誦讀真正成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與發(fā)展的試金石。
但當前,誦讀測評存在的問題還很多:
1.單調(diào)。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誦讀測評,盡管注意了積極性導向,但相對于學生來講仍然是一種單調(diào)刺激。例如,“好”“讀得不差”“真有感情”等積極性測評語,在同一學生身上及不同學生身上頻繁使用,刺激過多,會使學生習以為常,從而使激勵作用“貶值”。
2.模糊。“好”“不錯”等測評語本身帶有很大的模糊性,學生難以具體了解“好在哪里”。這就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不清楚自己思維優(yōu)勢的可延傳性,缺乏針對性,難以有效發(fā)揮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作用。
3.頻繁。有一些教師喜歡就學生的某一閃光點加以頻繁表揚,這樣的表揚往往會造成“表揚廉價”,使學生產(chǎn)生厭煩心理。
4.夸大。有一些教師對學生的誦讀水平常常予以夸大,表揚過度。如,“你的誦讀比倪萍還棒”,“你長大后一定能成為了不起的播音員”,等等。這種表揚不利于學生對好的強化,反而會容易產(chǎn)生退縮、排斥心理,甚至認為教師也說謊。
教師測評語言設計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對自己誦讀情況的認識。那么,怎樣正確地進行朗誦測評呢?
1.準確性測評。對學生的測評語言要準確而得體,對學生的誦讀情況要有針對性地作出測評,使這些測評能給學生以提醒或糾正,從而收到理想的測評效果。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及時反饋信息,客觀地指出學生的長處及存在的缺點,讓學生一步步做到誦讀的基本要求:快慢適度,富有節(jié)奏,態(tài)度大方,語言流暢。這樣的測評語,才是準確得體的測評語,才能使學生的誦讀一次比一次好。
2.個性化測評。其實,測評不應拘于一種形式,應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課而異,因發(fā)生的情況而異。教師應全身心地投入,創(chuàng)造性地對學生進行測評。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生朗誦的優(yōu)點,讓學生得到新的肯定,使鼓勵的效果更好。
3.賞識性測評??突f:“使一個人發(fā)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美和鼓勵?!眱和绕涮焐矚g鼓勵和贊美,課堂上,教師和同學鼓勵的話語、滿意的微笑、贊賞的眼神、默許的點頭等,都能使學生感受到被賞識的快樂,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要用發(fā)展與欣賞的眼光來肯定與激勵學生,適時、適當?shù)募钣欣诩ぐl(fā)學生的誦讀興趣,樹立自信。
4.機智性測評。學生的語感、誦讀節(jié)奏感都需要培養(yǎng),學生在誦讀中出現(xiàn)的小錯誤,諸如,很長一段漏個字、加個字等,都是難免的??捎袝r學生的誦讀錯誤百出,或是對誦讀材料明顯處理不當,教師如果也是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負責任;若是見學生的表現(xiàn)與要求相差甚遠,教師干脆用“誰再來”的方法另請高明,頻繁地換學生,直至找到高手,才嘖嘖稱贊,這也是不可取的。好的教師應當善于巧妙、機智地誘導測評學生,做到引而不發(fā)。和諧幽默,一語道破,這樣的測評語,使教學信息的傳導風趣而高雅。
5.生動性測評。對于誦讀,大多測評主體習慣抽象測評,諸如,“讀得不熟練”、“讀得沒有感情”等。評語缺少變化,針對性差,堂堂語文課都采用,對被測評者與測評者都無益處。只有生動的測評,才能真正發(fā)揮測評的作用,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6.多元化測評。誦讀測評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時間、空間的制約,每一個體被測評的機會有限。因此,要提倡測評主體的多元化,測評主體除了教師、同學外,還可以是學生本人、家長等,通過多種渠道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