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蘭
(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在依法治國背景下加強中學生法制觀教育
陳永蘭
(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在依法治國的今天,充分認識新時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識,已經成為新課改條件下學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新課題,作為法制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課,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理所當然的擔當起重要角色。
依法治國中學生法制觀教育
1.法制教育觀念相對單薄
在現階段的中學教育中,受制于客觀環(huán)境應試教育升學率的影響,很多學校都將文化課作為教學重點,而對旨在提高中學生法律素質的法律政治課安排很少,甚至沒有。[1]
2.法制教育的內容相對枯燥
政治課教學中涉及的法律,教師只是簡單錯略地介紹一下國家的基本法律法規(guī),知識枯燥乏味,缺少聯系中學生的實際案例來設置教學內容,因此就對教育中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缺乏吸引力。
3.法制教育的方式相對單一
學校的法制教育主要采取單一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師對于教材中出現的法律知識只是簡單的讓學生自己看看,或者只限于理論講述,缺少針對性的實踐活動。
1.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今形勢下,青少年普遍缺乏認識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提高青少年對法制教育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教師開展教育工作的重點。我們可以運用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案例,深入淺出,以案說法,以法治理,以德育人,把法與德灌輸到青少年的內心深處,時刻使其警醒。另外,教師可在教學中尋求形式新穎的教學方式,例如:運用法制天地、法制園地、法制長廊、法制漫畫、法治現場等形式,形成多類型、多內容的法制宣傳教育,創(chuàng)建青少年維權活動小組,使學生愿意參與到其中來,同時開展模擬法庭教育,讓青少年自己扮演法官和當事人,在法制實踐中提高他們,幫助他們,同時也時刻提醒著他們,樹立正氣,改掉惡習,分清真、善、美。提高對法制教育的學習興趣。[2]
2.堅持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統(tǒng)一
在中學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師不光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還要把法制教育滲透到思想教育中,以此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中學生課程學習比較多,學習壓力較大,導致學生本身就有很大的心理負擔,因此對學生的心理教育也是至關重要的。令每一位學生具有良好的心態(tài)和堅強的意志力是十分難得不易的。這和我們教師也是有直接關系的。良好的心態(tài)包括對法律的認知能力和對法律行為的表現方式,所以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應該把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3]
在學校內和學校外很多學生的違法行為都是因為其自身沒有很強的意志力,無法控制和抑制自己的情緒,導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在思想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控能力提高學生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性和意志力是非常關鍵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課中重視開導學生的思想情緒,使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老師對于情緒低落甚至遇到困難心靈受到傷害的學生要更加關心,耐心開導,并可運用身邊案例及新聞故事講述與他們,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保護自己,也不傷害他人。遠離犯罪的道路。[4]
3.在進行課堂教育的同時還需要重視課外教育
把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教師利用課本教材再加上自己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是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重要途徑。雖然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學生可以學到相關的法律知識,但同時由于中學生的課程比較多,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法律知識的時間總是有限的,與此同時這就需要學生重視對課堂外法律知識的學習。(1)在課堂外,學生可以通過觀看一些典型的法律節(jié)目來學習法律知識,如法律講堂、法律視野、社會與法等等法律節(jié)目。這些節(jié)目都有助于學生在課堂外學習法律知識,并且內容比較廣泛,可以擴展學生的法律知識面。(2)同時,教師在組織學生外出活動時也應該傳授學生法律知識,令學生起到保護自己的作用,讓學生在活動時遵紀守法。(3)家長應督促學生在課外時間經常閱讀一些法律書籍,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條款,不斷開拓自己的法律視野,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因此,在進行法制教育時,應該利用課堂教育和課外教育相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維護自己的權益。[5]
不難看出,在整過法制教育教學的滲透過程中,一方面,教師有著十分明確的法制滲透的教育目標,通過營造和諧而濃厚的法制教氛圍和恰當的案例,使學生也能主動接受了教師的觀點;另一方面學生接受教師的意見的同時,心理也處于無戒備狀態(tài),消除了對抗情緒和逆反心理,使學生不知不覺的接受了法制教育。從而體現了“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4.法制教育滲透的藝術性
中學思想政治課程內容中有很多知識點涉及到法律的,如果僅從內容上去講法律條文既枯燥、又抽象,學生難以接受理解?!吨行W法制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法制教育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這就要求作為教師的我們施教手段和方式應力避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依據不同的教育內容、教育目的、教育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在講“多彩的消費—消費品質量的法律保障及消費權益法律保障”時,教師通過發(fā)動學生收集案例,如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商品售出概不退貨”、“打折商品概不三包”等事例,在討論中得出經營者應如何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從而讓學生知道,消費水平會受收入水平、物價水平,商品的性能、質量等因素的影響,國家在產品質量上的強制性規(guī)范則是消費水平的重要保障。利用真實生動、貼近生活的直觀例子,使中學生在交流互動中自覺就接受了法律知識的熏陶,擴大了學生的法律意識層面。
如此實施教學,勢必會取得積極的效果:其一,課堂氛圍和諧,學生思維活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充分體現;其二,教師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誘導、啟發(fā)、點撥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在自悟中明白深刻的道理,從而達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1]陳蜜.中學法制教育問題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3(5)
[2]張雷.我國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述論[J].山東省團校學報,2015(1)
[3]李文柱.讓法治教育滲透到思想政治課教學中[J].新視角,2010(12)
[4]施佳友.論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D].西南大學,2008(12)
[5]陳俊珂.中小學法制教育途徑的思考與探討[J].天津教育,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