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忌
應重視對高中語文“文學作品”教學的研究
□吳忌
要重視對高中語文文學性作品教學進行研究,教材中文學性作品大量存在是事實,《課程標準》、《高考大綱》對語文教學文學性及人文性也有明確要求;應對照實際教學中文情耗損的事實,承諾展開文學性保持研究,希望通過課堂實驗找到文情耗損的原因及文學性保持的途徑與方法。
高中語文教學;文學作品;文情耗損;文學性保持
一
高中語文是不是“文學”的語文,這是一個首先要考查的問題。但我愿意給出肯定的答案?!拔膶W作品”在中學語文教育中的存在不容懷疑,有諸多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作品在語文教材里存在。這些文學作品的“文體”被教材一一標明,各冊必修課本都對不同類別的文學作品分類教學,目標明確,內容依文體主要“特征”安排;而選修教材則直接分文體編撰,人教版有《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小說欣賞》、《外國詩歌散文欣賞》、《外國小說欣賞》、《中外戲劇名作欣賞》等。這些教材“文學的意圖”明顯。標明文學的文體就是提示作品的“文學性”,是對“文學”存在進行宣言。將教材注明為“欣賞”,是對這些作品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提出具體要求?!靶蕾p”也是對教學效果提出要求,必須在文學層面教學,必須“文學性”審美,學生必須藉此獲得“文學的美感”,培養(yǎng)“審美的技能”,養(yǎng)成“美讀”習慣。我們應當明確編者意圖,在教學中盡可能多地落實語文課的語文味。
語文味應該就是文學的意味。我認同中學語文必須是文學的語文,至少大部分是文學的語文。但問題是我們教出了“文學的意味”嗎?似乎并不盡然。許多時候,我們教學詩歌沒有詩味,教學小說也沒有小說味……語文課堂除了老師瑣碎的闡釋,除了留給學生簡單而死板的課后作業(yè),似乎對這些文學作品的文學屬性表達得并不鮮明,或被忽視,或被所謂的分析以及練習消解。這就是教學語文的困惑,也就是我們提出在應試語境下,有必要對高中語文進行文學作品閱讀之“文學性耗損與保持”研究的緣由。
我們將“文情”理解為“文學性”的異語表達,“文”即文學性,“情”則是對文學作品之文學意蘊的著重和突出;或者是對“文學性”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分述。“文情并茂”無論是對課文的評價,還是對教學風格的評價,都是一種理想的境界。
二
中學語文教學之“文學語文”依據什么,僅是教材選用了詩歌、散文、小說、戲劇這些文學文本嗎?是,也不僅僅是。眾所周知,任何文學文本都可以進行非文學性閱讀。因此,我們必須考察中學語文教學的依據,也即考察我們不得不研讀,不得不依其行事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墩n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必須“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更要“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的育人功能”;要注重“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正因為“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chuàng)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因此我們必須“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tài)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
《課程標準》將這一目標具體為“在閱讀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边M而“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
于此同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之教學原則,也同時體現在年復一年的《高考大綱》中。對于“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古代詩文,《大綱》提出了完全相同的要求,而且要求“能寫作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文章”。在作文的發(fā)展等級里,也要求“有文采”,“有創(chuàng)新”。也就是說,對文學作品進行文學性質的解讀,是我們必須的功課。即便高考,你也繞不過“文學作品”。作為高中語文,它要求凡屬性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文本,必須在“文學”的層面進行教學設計。因為這些文學作品一旦成了教材,其“文學性”自然就是教學的標的。我們應該使出“文學的教學手段”,課堂也應組織得有“文學氛圍”,使學生有一定的“文學的收獲”。
其實,這些目標早已由教材的編者具體落實在語文課本的“教材說明”、“單元說明”、“研討與練習”之中。我們據此明了高中語文“文學性”目標的充分存在。
“文學性”不僅僅因為這些被選入教材的文學作品而存在,“文學性”其實就是語言的“修飾性”,是一種語言的唯美屬性。當人有能力對言語進行“文學性”修飾時,他就可在更深層面理解他者的語言,“美化”自己的語言。如此,此人的語言能力就已到達了表達的化境。即可以創(chuàng)新,富于文采。因為把語言說得有意味,自古至今都是我們表達交流的最高訴求。因此,從語文課獲得文學的意味,獲得賦予語言具有文學意味的能力,才真正是我們學習語文的動機。而人類的情感,往往更多依賴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形式表達與寄托。我們若不能透徹這些文學的言語,就不可抵達人類的精神家園,自己的靈魂也將無所皈依。明確這一點,對于正確理解中學語文教學為什么選錄如此多的文學作品,進而準確把握語文教材,謀求語文課良好的教學實效,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三
語文課堂有沒有“文學性”的實際存在,是一部分教師有還是所有教師都有?有的程度多少,是否達到了課程目標要求?這要從“外部”考察當下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從“內部”進行仔細而深入的反思?!巴獠俊笔撬叩目陀^考察,“內部”則是行業(yè)內執(zhí)業(yè)者的自我反省。我疑惑的是,在實施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明顯地忽視或者缺失了語文的“文學性”呢?
我們不妨廣泛地檢索一下語文教師的所謂《教學設計》,跟蹤其課堂教學,或者直接訊問一個語文教師對于語文教學其“文學性”的認識有多深;我們也可以直接考量那些執(zhí)教者的“文學性思維”習慣與能力,以及分析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的闡釋性語言——我們以為,文學作品應該用什么性質的語言來闡釋,是實用性的說明,還是文學性的渲染與轉述?這也是我始終糾結的問題——我們從中不難看出,語文課堂上的“文學性”是有所欠缺的。
更令人擔憂的是,多數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絲毫沒有“文學的趣味”,且不愿意于此努力。如果語文教師沒有文學性思維,語文課沒有文學目標,語文課堂沒有任何對于文學的審美活動,則學生就不能從語文課上獲得“文學的”能力,獲得“文學的”美感。
不僅僅是語文課沒有語言的趣味,教師的話語技巧也往往缺乏修辭的智慧之美。甚至,我們闡釋這些文學作品的言語沒有了“人的情感和溫度”,更不及人類思想的深邃之美。那么,我們的學生對這樣的語文課自然就不感興趣了。如此,雖然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還在,但逃課或者“宰予晝寢”就是一種必然了。
四
我以為中學語文課,“文學性”的喪失就是“文學”的喪失。那些被選入教材的文學文本一旦被我們的教學消弭了文學性,其作為文學文本也同樣不存在,或者只屬一種荒唐的存在。因為即使我們面對的就是實實在在的文學作品,確實是在以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本為教材,只要我們不能教出這些作品的文學性,學生不能獲得文學性的審美,這就等于消解了這些文學作品的文學本質。
這樣的語文就只能是“應用文的語文”。因為它離語言藝術或者人文精神,離人類的情感以及人性的復雜就相當遙遠了。于此教育我們的青年,就未必是一種“人的教育”。這于我們要求的基礎教育應該全面培養(yǎng)人的目標就相距甚遠了。
可能有的人會認為,“語文的工具性”目標只要求語文以及語文教學給學生提供語文知識的范本,使學生能夠準確使用日常語言,達到閱讀應用文,表達工作和生活需求的目的,能夠進行廣泛的社會交際即可。他們可能認為,“文學性”并不是語文課的目的。這其實是大錯特錯的事情?!陡咧姓Z文課程標準》一再強調高中語文“人文性”的存在。對于高中語文來說,人文性目標應該高于工具性目標。這里的人文性更多就是通過文學作品的文學性來體現的。因此我們也必須通過對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文學性課文進行文學性解讀來落實之。
五
我個人的經驗,在以往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深感語文文學性的重要。這必須重視。同時,也深感落實或者體現這種文學性相當艱難。這應當反思。
我們有時候確實是把“文學作品”教學成了“非文學作品”,甚至純粹就是一堆凌亂的語言文字材料而已,或者只是某一知識的語言文字載體,或者是某種思想的語言文字載體。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只是引導了學生接受這些知識,明確這些思想,以為這就完成了語文的教學任務。
文學作品的文學性已經被我們消弭殆盡。而許多語文老師自身的教學語言也干癟得不成樣子。其所從事的語文教學根本就沒有文學的趣味可言。當然,這可以解釋為老師個人文學修養(yǎng)有所欠缺。而教師“人文修養(yǎng)的欠缺”并不是語文教育無趣的根本性問題,無視或者不屑于“文學語文”才是根本性的問題。觀念決定一切。我認為,如果一個語文老師個人缺乏了必須的文學素養(yǎng),無論語言的,情感的,趣味的,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
語文教師欠缺了文學趣味的原因也值得探究。細究我們欠缺的內容,它是不是包括,我們可能在日久天長的教書生活里,喪失了對生活的激情,喪失了文學性言說的激情,喪失了文學的想象力,聯(lián)想力,對于自己的教學語言根本就沒有積極修辭的沖動。
確實,有的老師并不想把言語說得更生動,更鮮明,上課就是應差事。下了課,自己的生活也深陷沒有激情,沒有發(fā)現,無所感悟,無所歡樂的職業(yè)病態(tài)之中。
那么,若如此,我們語文老師個人,其對于文學而言,“這個人”就實際不存在了。而對于語文教育,也必定是一個多余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不合格的老師,至少是一個沒有言語趣味沒有人格魅力的老師。
這實質是一個十分普遍,也十分嚴重的問題。因為這樣的人并不在少數,這樣的語文課比比皆是。這也就是我提出這個問題進行探索的緣由。我希望有細致深入的后續(xù)研究。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松縣第二中學)
[責編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