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曉
(貴州民族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0)
客籍文人的貴州印象
——以楊慎為例
劉蘇曉
(貴州民族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0)
貴州地處祖國邊疆,雖有壯美的風光和多元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卻因經(jīng)濟、文化、交通相對落后致使外人對貴州了解甚少。明代文人楊慎流放滇南期間創(chuàng)作了許多與貴州相關(guān)的詩文,對貴州的風土人情、民間文化有著不同的見解。對其詩文中的貴州人文、風物、經(jīng)濟等方面進行考查,有助于研究客籍文人楊慎的貴州印象及其詩文對貴州的影響。
客籍文人;貴州印象;楊慎;詩文
貴州,一個好山好水奇異美麗的地方,它地處中國西南角,立于云貴高原大地。特殊的地理自然環(huán)境孕育了山川景致的千姿百態(tài),溶洞景觀壯麗多彩,多元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和革命遺跡聞名遐爾。但明朝之前,由于貴州經(jīng)濟不發(fā)達,地形條件被描述為:“尺寸皆山,欲求所謂平原曠野者積數(shù)十里而不得袤丈”[1],加之交通的不便致使與外界聯(lián)系甚少,世人對貴州的風土人情、民間文化有著不同的見解,甚至留下“西南蠻夷”“夜郎自大”等的印象。明代建省后,貴州的社會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都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文人官員或貶謫入黔或途經(jīng)于此,他們在此潛心著學,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為貴州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24歲的楊慎參加殿試獲得第一名,被授翰林撰修。后由于在繼嗣問題上觸忤嘉靖皇帝,終身被貶云南。他一生潛心于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成為明代文學家,及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在明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楊慎的眾多詩歌中有不少寫于黔地,內(nèi)容包含了貴州歷史、人文、經(jīng)濟等方面的印象,解讀它們有助于還原一個真實的貴州。
明朝嘉靖三年“大禮議”爆發(fā),楊慎與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于左順門,撼門大哭,自言“國家養(yǎng)士百五十年,仗節(jié)死義,正在今日!”世宗大怒,當場杖斃十幾人,而楊慎也被貶云南,終身不得赦還。在流放滇南的幾十年間,楊慎多次途經(jīng)貴州至滇或返回四川老家探望。這片廣闊的貴州地域有著鮮為人知的奇山異水,又有苗、彝等少數(shù)民族風情。楊慎將這些一一攝入筆下,為貴州留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山水詩作和人物風情畫。
1.黔中奇景
貴州高原山地居多,海拔高,形態(tài)各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古時尚未開發(fā),山多路險。楊慎多次由貴州取道,走過許多荒山峻嶺。每到一處便會詩性大發(fā),記錄下貴州這片奇異的雄山大川。
他曾翻越平越(今福泉縣)七盤嶺,寫下兒歌《七盤勞歌》:
一盤溪谷低,仰首愁攀躋。蠶巖白云上,鳥道金天西。
二盤行漸難,谷口野風寒。石蹬愁旋馬,行人各解鞍。
三盤雨霧堆,側(cè)徑轉(zhuǎn)迂回。前旌正延佇,駿騎莫相催。
四盤連翠微,峰日隱晴暉。石齒嚙人足,樹枝罥人衣。
五盤勢更高,俯見棲鳥巢。巖巒暫相倚,人馬同時勞。
六盤穹攀緣,真似上青天。下瞰已峻絕,上望更巍然。
七盤險棧平,眺望倚分明。西征通蜀道,北望指秦城。
七盤嶺高而險阻,從一盤攀越至七盤,山勢漸高,道路漸險,顯露了不一樣的景色。一盤谷深道狹愁攀巖;二盤谷口風寒馬難行;三盤雨霧堆砌行走其間莫相催;至四盤,青翠的樹木掩映在山腰幽深處,人行其中樹枝纏繞;五盤山勢更高,人馬與巖巒相依俯瞰鳥巢;六盤高似青天;至七盤,險道漸平,眺望遠處路途分明,好似能夠通達四方。由此可見黔中山路的險絕。
雖然貴州地勢險峻,楊慎卻在這見到了不一樣的高原奇景。在《七星關(guān)新橋》中描繪了畢節(jié)城西的七星橋,“架壑盤巖嵌碧空,驅(qū)山鞭石計玄功”,它橫架在山溝之上,如在碧空之中,如神人驅(qū)石助秦皇造橋,并有“星梁天柱撐銀漢”的非凡氣勢,詩中突顯了山橋凌空險麗之景,詩人登臨仙境之情。對貴州歷史上有名的奇泉,楊慎在《圣泉篇》中有著詳細的描述:在貴州中部,有一處泉水,它如“龍圖天生水,羲晝山出泉”,好似開天辟地之時就已存在?!跋⑼ぁ蓖斓匾粯佑邢虚L,億萬年來沒有變化,又同帝臺翻倒的瓊漿,地底涌出的泉水,如上古神話一樣美好。詩人極盡贊美之詞,描繪了圣泉的幽美與奇特。
2.黔地文化
(1)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描寫。古時貴州大部地區(qū)屬夜郎國范圍,是春秋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西南夷”地區(qū)勢力最大的國家。《史記》記載:“西南夷君長以十數(shù),以夜郎最大”[2],其統(tǒng)治地區(qū)包括貴州大部和滇東、桂西北一帶。楊慎進入夜郎地后看到不少與中原文化迥異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并在其詩文中有所提及。在《夜郎曲》中看到少數(shù)民族無拘無束猶“野鹿”一樣自在,他們唱著夜郎古歌,也就是今思南歌,聲音婉轉(zhuǎn)悠揚。《羅甸曲》中看到苗族人長發(fā)盤髻,身穿青衣配銀飾,以牛角盛酒,習俗與內(nèi)地迥異,雖與村民語言不通,但通過苗人“馬郎與苗女,跳月釃蘆笙”,楊慎還是感受到了“咿呀各有情”。楊慎在《滇程記》中記載了貴州新添衛(wèi)少數(shù)民族風俗。他們重視拜山神、樹神、獵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靈,重視祭祖節(jié)日“謂之退鬼”,并對各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有著詳細的記載。生活在這里的人民不但開發(fā)了祖國的西南地區(qū),還在這里創(chuàng)造了歷史悠久的區(qū)域文化,豐富了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
(2)發(fā)展中的黔地中原文化。貴州少數(shù)民族雖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但中國大眾的傳統(tǒng)文化還是深深影響著貴州。當楊慎第一次入黔到達羅甸時,正值元宵佳節(jié)。讓他沒想到的是,這里的元宵節(jié)也頗為熱鬧,在《踏莎行·貴州尾灑驛元夕》中寫到:“羅甸林中,新盤山下,村燈社鼓元宵夜。東風卷地瘴云開,月明滿野寒星掛”。這一天的羅甸,東風吹開了云霧,明月滿野,星掛枝頭,村燈社鼓鬧元宵,熠熠生光,節(jié)日氣氛竟不比中原遜色。《滇程記》中記載了在貴州治城,楊慎看到這里華夷雜居,“男女服食皆同中原”,通中國文字,原因是“蓋先代宦與商流落者”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雜居,在逐漸的融合中融入了中原文化也改變了當?shù)氐娘L俗。這里有中州后裔,衣冠皆同中原,但男女不同;有當?shù)孛褡迨芡馕幕绊?,重信義,不欺詐;還有漢人與少數(shù)民族通婚,世代在這里居住。
貴州雖地處西南,但社會經(jīng)濟、文化生活都與中原息息相關(guān)。明代貴州建省以后,中央政權(quán)重視教育,在各地新修官學:“創(chuàng)辦了一批辦學、司學、府州縣學、書院及社學,并不斷向國子監(jiān)輸送生員,同時開科取士,教育狀況大為改觀?!盵3]各種官員到貴州任職,文人入黔,他們新辦書院,為黔中學子做實事,如王陽明龍場悟道,形成自己的“心學”哲學體系,并在龍場驛附近修筑書院教授徒弟。由于貴州文化基礎(chǔ)薄弱,師資欠缺,黔中文人大都拜客籍文士為師,如明末貴陽人謝三秀,得到在黔任職的吳國論的賞識,認為他是黔中不可多得的人才。此后,貴州文人輩起,教育大步往前進,儒家文化在貴州的傳播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地方風俗。
3.黔中氣候與經(jīng)濟
楊慎經(jīng)過貴州大部分地區(qū),貴州的天氣在其詩作中有一定的體現(xiàn)。如《烏撒喜晴》:
易見黃河清,難逢烏撒晴。陰霾既已豁,險道況復平。
蜀日杳千里,滇云惟十程。江花與江草,異國看春生。
烏撒在今威寧縣,明時諺語云:“烏撒天,常披氈;三日不下雨,便是真神仙”。這一天,楊慎途經(jīng)于此,天氣放晴,感嘆到“易見黃河清,難逢烏撒晴”,黃河一千年能見到一次清澈,而烏撒晴卻比黃河清更難。難得的晴天讓詩人在“異國”看到春天的生機與活力,讓人在疲憊的旅途中為之一振。此外,描寫貴州多雨的詩歌還有《乙酒元日新添館中喜晴》、《羅甸曲》《風雨》等。除了在詩歌中描寫多雨,還記錄了貴州氣候的溫潤,如《盤江行(貴州)》:“可憐盤江河,年年瘴癘多。青草二三月,綠煙生碧波,行人好經(jīng)過。”在盤江一帶,二三月青草已長,山間日氣蒸騰,江水迅猛,綠波騰起。溫暖的氣候加上濕潤的空氣在樹林間形成霧氣,久散不去,令外省人生畏。貴州大部地區(qū)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但這里空氣濕潤,雨量大,旅途中經(jīng)常雨潤濕衣,風吹刺骨,冬季還得在冰上行走。
城市的發(fā)展對貴州經(jīng)濟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明朝時貴州設(shè)立衛(wèi)所,各地屯堡遍布,人口慢慢聚集,形成城市,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的經(jīng)濟交流,貴州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但楊慎到達此地時,黔地經(jīng)濟依然無法和中原相比,他在《層臺驛》中寫到:
陡坡千百蹬,破店兩三家。濕灶薪無焰,磽田飯有沙。
瘦兵宵泣血,猛虎晝磨牙。行路難如此,羈愁一倍加。
在畢節(jié)地區(qū)的層臺驛館休息,看到這里僅“破店兩三家”,經(jīng)濟落后。田地貧瘠,灶臺濕潤沒有薪火,十分冷清。而在旅途中,這種荒無人煙的景象時常出現(xiàn),使人感覺還在遠古時期。道路的艱難和沿途的荒涼,讓本就疲憊的旅途更加的惆悵。
交通的發(fā)展對經(jīng)濟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楊慎多次往返川滇,對貴州永寧河的開通感慨甚深,曾作詩《永寧河》:
永寧河水接川河,今古漁商竟幾過。
試看江門來往岸,石頭篙眼劇蜂窩。
永寧河是連接川滇之路,航道的開通連通了三地,商賈漁船由此經(jīng)過,加強了貴州與外部的聯(lián)系,對改變貴州因山高路險而導致的經(jīng)濟落后起到了積極作用。
楊慎的詩歌創(chuàng)作涉及了自然、人文、經(jīng)濟等多方面內(nèi)容,對向外宣傳貴州起到了積極作用。從旅游形象上說,貴州是名副其實的“山之國”,走遍全省,舉目都是高山和丘陵,平地甚少,明初政治家、文學家劉伯溫就曾說過:“江南萬條水,云貴萬重山?!币酝藗儗F州并無特殊印象,只知道這里山高路遠,沒有太多的風景。通過前文可以看到,楊慎人我們描繪了一個琦麗的貴州:喀斯特式的獨特地貌和厚重多彩的民族文化。他為外人開辟了一個了解美麗貴州的文學之路,向世人展示了不一樣的貴州。從文化上,貴州文化教育一度落后于中原地區(qū),這是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但明以后貴州教育發(fā)展迅速,楊慎在《貴州鄉(xiāng)試錄》中給予了充分肯定。文中論述到,我們不能認為地方偏遠就不能夠出人才,“相如起于巴蜀,九齡出于五嶺,歐陽詹挺于閩海,姜公輔生于愛州”,這四人皆出于邊遠地區(qū)而有所作為?,F(xiàn)在的貴州“三試駿事,分經(jīng)閱卷,文則彬彬,有中州之風,其敢以遐異衡逖改鑒乎”,貴州文人善文章,有中原文風之美。這里人才輩出,非水土所能困也。并贊嘆到,自太祖高皇帝以來,廣設(shè)學?!鞍倌暌詠?,道潤德治,文覿武匿。昔也鬼方,今也拱帝鄉(xiāng);昔也夜郎,今也觀國光”。今天的貴州,已不是當初的“鬼方”,教育迅猛發(fā)展,貴州之士“磨礪脫穎,括羽入彀”,學識長進,在遙遠的地方,也閃耀國光。
不僅是楊慎,許多入黔的外籍文人也留下了許多對黔地的贊譽之詞。如黃果樹瀑布,詩文家們?yōu)樗前蹴绲臍鈩莺托燮娴木跋笏鶅A倒,寫出許多篇華美瑰麗的詩文;徐霞客在在貴州游歷期間在《徐霞客游記》中對安順則留下“幽居在深谷”、“絕世而獨立”的評價;如黃平飛云崖,在歷代文人的題詠下有著“黔中第一奇境”“貴州第一名勝”等美譽。此外,還有王守仁、吳國倫、趙翼、鐘惺等,都是頗有名氣的詩文家,他們的題詠為黔中山川增色不少,貴州的奇異山水在客籍文人的詩作下得以展現(xiàn)其風采,并為外人所熟知。百年來,文人學者的到來也為貴州文化走出大山做出卓越的貢獻:“貴州文化的發(fā)展,一批出色文人學者的產(chǎn)生,又與客籍文人的教示、獎掖有密切關(guān)系。他們游宦或游歷入黔,還留下了大量文學藝術(shù)作品和學術(shù)著作,直接間接地陶染了黔中文藝家和學者。有的雖未涉足黔境,但黔人出外游學、游幕,與外籍文人交游,得其指款或推許,使黔人揚名于中州或江淮,或?qū)W成歸教南域,對黔中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傊形幕某删?,是客籍文人與黔中人民共同努力所取得的”[4]。
楊慎被貶云南多年,多次取道貴州入滇或者由黔回蜀,詩文中關(guān)于貴州的部分是他整個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黔期間,他的足跡遍布貴州大部地區(qū),并多次途經(jīng)。在他回京無望后,對貴州的研究更加深刻仔細,也從一個被貶云南的外省人眼中,更加客觀地反應(yīng)了真實的貴州。對貴州印象的改觀,需要借助這些客籍文人的客觀印象,更需要能夠清醒地認識自身,并在今后的發(fā)展中找到正確的方向,取長補短,最終讓貴州以一個嶄新的姿態(tài)站在歷史的舞臺上。
[1]田雯.黔書(1-2 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5:1.
[2](漢)司馬遷.史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513.
[3]何仁仲.貴州通史(第 2卷)[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337-338.
[4]黃萬機.客籍文人與貴州文化[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
Guizhou Impression from Guest Scholar-Yang Shen
LIU Su-xiao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Guiyang,Guizhou550000,China)
Guest Scholar;Guizhou impression;Yang Shen;poetry
1009—0673(2015)02—0053—04
I222.7
A
2015—02—07
劉蘇曉(1989— ),女,貴州興義人,貴州民族大學文學院2013級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詩學。
責任編輯:雷勵
Summary:Guizhou is located in the frontier of the motherland,despite the spectacular scenery and diverse ethnic culture,becauseof economic,cultural,traffic is relatively backward so that outsiders Guizhou poorly understood.YangShen exile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created a lot of southern Yunnan and Guizhou-related poetry,Guizhou customs,folk culture hasa different view.Through the poetry of Humanitiesof Guizhou,scenery,economic and other aspectsof the test,Hakka research scholar Yang Shen Guizhou impression and impact on the poetry of Gui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