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麗麗
摘 要: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教育家,他首創(chuàng)私塾,有教無類,廣收門徒,號稱弟子三千,賢達者72人。孔子及其弟子開辟了儒學學派,為繼承、傳播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他的教育主張、目的和方法,直到今天仍然閃爍著熠熠光輝。鑒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在其去逝第二年起,就開始受到歷代君王追封和祭奠。其封號從漢代的褒成宣尼公一路提升到唐代的文宣王,到清順治時期被追封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可見其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的崇高地位。
關(guān)鍵詞:孔子 儒家 治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c)-0255-02
孔子的教育活動主要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孔子的“而立”之年前后,是教育的發(fā)端時期;第二階段是魯昭公在位之時孔子自齊返魯?shù)阶龉僦?,大約在其40~50歲這10年之間。這個階段,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和提高,弟子開始遍及諸候各國,也開始越來越引起上層社會和普通百姓的廣泛關(guān)注;第三階段是孔子晚年時期,在78歲從衛(wèi)國返回魯國,從而結(jié)束長達14年的顛沛流離生活后,到其辭世,孔子進行了晚年的教育活動,期間他刪詩書、定禮樂,開始對學術(shù)進行集成總結(jié)。孔子去逝后,他的部分弟子及再傳弟子繼承和發(fā)揚了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繼續(xù)從事教育活動,從而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
私塾式直接傳授形式,是孔子實行教育的主要手段。孔子教育目標,并非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某種技能或?qū)iL的人才,而是使之“成人”,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怎樣“做人、做事、做官”,而且以因材施教、因人給藥為原則??v觀孔子及儒家的治學方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學思并重
“學思并重”是孔子鮮明的教育觀點,他認為學與思是進德修業(yè)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一個人要增長學識,必須進行認真學習和深入思考,也就是說,學習和思考二者缺一不可。在《論語·為政》篇里,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是研習前人之知識經(jīng)驗,思是深入探究事理本原。學而思是將已經(jīng)學習和掌握的知識,加以研究整理,當占有知識材料以后,一定要進行分析思考,才能消化理解,才能使之有條理、成系統(tǒng)。光學習,不開動腦筋去思考,就會迷惑不解。
思而學是將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端倪和疑問,回到知識中加以擴充驗證和糾正。二者相互為用,互為補益。孔子反對把學習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上,更反對唯心主義的冥想式思維方法,而是主張在博學多識的基礎上發(fā)揮思考辨析能力。孔子在《衛(wèi)靈公》篇說:“吾嘗終日不思、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他是在告誡大家,學是思的前提,與其胡思亂想,不得其法,不如靜下心來勤于學習,只有先有一定的知識材料作基礎,才能在學的基礎上進行有效思考,才能有自己的思想,從而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否則就是憑空胡思亂想??鬃又鲝堅趯W習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是符合教與學客觀規(guī)律的。因為,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智力的關(guān)鍵。思維能力是在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教育教學,必須用基本事實的知識來發(fā)展和增長學生的思考能力。
2 由博而約
在《論語﹒雍也》篇里,孔子說:“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笨鬃诱J為具備這樣能文知禮的人具備了兩個方面的特征:一是明辨是非—廣泛學習各種典籍,就會有一些精髓沉淀下來,成為生命的組成部分。就像船的壓艙石一樣,在使船凝重的同時,也避免了輕??;二是有“禮”的約束——“禮”是確保人與人之間正常交往的一種規(guī)范,是知識凝練于外化行為的具體表現(xiàn),有“禮”的約束,人的言行就不會傷及別人的利益,這樣,他的思想和行動就和諧地統(tǒng)一于“禮”,自然不會有悖于仁道了。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這一思想,他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指出學習修業(yè)的正確途徑,不但要博學多識,詳盡地解說,最終目的還在于融會貫通后返歸到簡約去,即由博返約。荀子提出“兼陳萬物而中懸衡焉”,教人去掉十蔽,中正地來權(quán)衡事物。他說:“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不與?!边@些都是講由博返約、以約馭博的道理。
真理原本是至簡至約的,即所謂的大道至簡。博學詳說是手段,歸于簡約才是目的。博學多識了,思想境界就會得到一個升華,“簡約而不簡單”,深入淺出,就是通常所說的書越讀越薄。
蘇軾曾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博觀”,就是讀萬卷書,走萬里路,多經(jīng)歷世事。經(jīng)史子集,諸子百家,古今中外,無所不包。走萬里路,天南海北,自然人文,盡收眼底。增知識,長閱歷,融入社會,踏實實踐,這是成長的必經(jīng)途徑?!凹s取”就是將所習得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進行再處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將知識進行加工提煉,化繁為簡。
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一文中說,我們需要的是精華,不是糟粕,更不是全部打包,如果只是一味地攫取而不知道理解消化,那就容易產(chǎn)生“邯鄲學步”的后果。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如今的書籍種類品目繁多,但很多人實際上難以做到博覽群書。近年有關(guān)部門調(diào)查顯示,我國的人均圖書閱讀量為4.3本,而韓國是10本,俄羅斯超過20本,以色列居然達到60本。我們的讀書量不但少得可憐,而且休閑化、娛樂化與實用化閱讀成為主要閱讀方式,品讀經(jīng)典的數(shù)量少之又少。而更令人擔憂的是,現(xiàn)在許多青少年熱衷于看動畫、讀漫畫、玩游戲,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閱讀數(shù)量極為有限。很難想象,這樣的博學狀況會產(chǎn)生怎樣的約取效果。
3 溫故知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是孔子膾炙人口一句至理名言??鬃诱J為溫故知新是為師為學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條件,細推起來,溫故知新有三層含義。
第一,“故”即歷史,指的是既往歷史所流傳下來的各種文化知識?!靶隆笔侵府斚律鐣船F(xiàn)在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鬃右蟮茏蛹纫诜磸筒粩嗟亓私庹莆者^去的政治歷史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清晰認知當前社會實際。第二,“溫故知新”亦是一個從已知到未知,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的過程和方法。已有的知識是已經(jīng)被認知的成果,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是對已往知識做出未來發(fā)展趨勢的判斷和預測??鬃右蟮茏釉跍亓曉兄R的同時,進行積極思考,學思并用,將知識進一步深化、外化,從而獲得新的知識、啟發(fā)和觀點??鬃雍苌朴谶\用已有的文獻資料、歷史規(guī)律來推斷未來的發(fā)展趨勢,甚至從過去的朝代推測將來的社會。有一次,子張問孔子:“十世可知也?”孔子胸有成竹地答道:“殷因與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笨鬃诱J為:殷朝沿襲夏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和所增設的,都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襲殷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和所增設的也是可以知道的。因此,如果有人繼承周朝而君臨天下,即使以后百代也是可以推測而知的。第三,“溫故知新”也可以理解為溫故創(chuàng)新。溫故是方法,而創(chuàng)新是目的。學習掌握已有的知識,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在教育教學中、社會生活中、“修齊治平”中不斷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對問題有獨到的見解和解決處理方法。孔子一生雖自稱述而不作,而事實上是有述有作,是當時知識的集大成者。他編寫、整理的詩、書、禮、樂、易、春秋等流傳后世的寶貴文獻就是他溫故知新的結(jié)晶。endprint
4 為學步驟
《禮記·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边@說的是為學的五個層次和依次遞進的五個階段?!安W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惟有博大和寬容,海納百川,才能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這是為學的第一階段,缺少這一階段,為學就會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刨根問底,認清事物本質(zhì)。三為慎思,辯證思考,探求真諦,用思考消除疑慮,把握規(guī)律。學問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的“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zhèn)坞y析,良莠不分,一頭霧水。識別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zhèn)?,這就是“明辯之”,是為學的第四階段?!昂V行”是為學的最后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踐履所學,鍥而不舍,只有具有明確目標、堅定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實現(xiàn)“知行合一”,進而成就卓越。今天的我們應當秉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理念,勿忘砥礪品格、增益智慧之要務,堅持實現(xiàn)自我價值、造福國家社會之宗旨,厚德載物,開拓創(chuàng)新,教化育人。
5 下學上達
在《論語·憲問》篇里,孔子曰:“下學而上達”。所謂下學,指平日倫常之事;所謂上達,指的是中和位育之理。即指學習人情事理,由平日基本倫常之事入手,從最切身、最經(jīng)常接觸、最容易做到之事做起,從中領(lǐng)悟深層玄妙之理,進而體認自然的法則和人類社會之理。如此學其事而通其理,上下才能貫通。
格物、致知,能近取辟,父父、子子、夫夫、婦婦,仁義禮智信等,可謂是下達的主要內(nèi)容,特別是“三綱五?!保侨寮揖V常倫理的核心,盡管其中有應該拋棄的成分,但其主體思想的指導意義時至今日仍具有指導意義。
上達的核心思想可以歸納為四個字:“中和位育”?!爸泻臀挥彼膫€字最早見于《中庸》?!吨杏埂氛f:“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爸泻臀挥笔且粋€系統(tǒng)的體系?!爸小奔粗姓⑶‘?、適度的意思,即處理客觀事物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和”的本義是指音樂上的眾音之間的協(xié)調(diào)關(guān)系,后來引申為不同事物之間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的狀態(tài)?!昂汀辈⒉皇侵敢环较麥缌肆硪环剑窃诔姓J雙方差異的情況下實現(xiàn)和諧相處,即“求同存異、兼容并包”,妥協(xié)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我的關(guān)系,“和”要求人們能夠在相異性很強的社會中與不同的社會個體友好相處、共生共榮,因為自然、社會、人之間本來就是一個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生命循環(huán)系統(tǒng)。
《中庸》里又說:“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我們也可以將“位”引申理解為“秩序”,“育”引申理解為“發(fā)展”。人們將遵循客觀自然規(guī)律與經(jīng)濟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作為人類處理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準則,正是體現(xiàn)了安其“位”而遵其秩序。萬物處其所處,位在其位,這就是宇宙的自然,只有這樣,萬物才會井然有序地化育長養(yǎng),實現(xiàn)萬物的和諧共生?!拔挥彼枷胍l(fā)了我們對自然界生長現(xiàn)狀,以及人類自身生存現(xiàn)狀和環(huán)境的思考。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以及人與其所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是人類與自然萬物各自“安所遂生”的必要條件和基本要求。
“中和”與“位育”之間是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guān)系,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中和”是靈魂,它統(tǒng)帥“中和位育”整體,而“位育”、則是“中和位育”精神的最終目標?!爸小笔翘斓亍拔弧钡那疤幔昂汀笔侨f物“育”的基礎;只有天地萬物的存在狀況適中才能“安其位”,只有天地萬物之間和睦相處才能做到“遂其生”?!爸泻汀笆恰蔽挥?的前提,而“位育”則是“中和”的歸宿。
儒家的“中和位育”教育思想從人心與宇宙的同一性出發(fā),揭示了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的運動發(fā)展規(guī)律,勉勵每一位學生,要從中正平和的人道入手,至誠無止,自強不息。這種教育理念在我們構(gòu)建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今天,仍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2] 劉師培.孔門論學之旨見張先覺劉師培書話[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 夏中義.謁梁啟超書[J].文藝爭鳴,1997(4):16-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