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晗
偶然看見倪萍博客里的一篇文章,懷念姥姥做的食物,有這樣一段:“茭瓜,咱們叫西葫蘆,是姥姥地里最不值錢的東西了,可姥姥每次做的茭瓜餅都一片也不剩。大擦銃把它打成粗絲,半盆茭瓜絲、半瓢面、半勺鹽拌在一起,打上兩個雞蛋,那就是上品的茭瓜餅。鍋上抹了油,姥姥一勺一勺把面糊攤進(jìn)鍋里,我們圍在鐵鍋邊,熟一個吃一個?!?/p>
這段描寫深深觸動了我。首先是因為我們老家也有茭瓜餅(北京人叫糊塌子),對這種食物的做法十分了解。再就是,這種“圍在鐵鍋邊,熟一個吃一個”的情態(tài),是似曾相識的。不光是茭瓜餅,還有地瓜餅、土豆餅、蔥油餅,都是趁熱吃的好,熟一個吃一個更是極好。
小時候,四處亂跑活動量大,總是餓得快,或許也是嘴饞的緣故,便常在開飯前跑到廚房灶邊,看菜熟了沒有。大型家庭聚會的時候,往往要做很多菜,我就會在炸魚或者燉雞剛出鍋的時候,過去討一塊嘗嘗。小黃花魚裹了面糊炸,這是老家有客人來時常見的菜,剛出鍋時外皮焦香,剝開面皮,里面魚肉鮮嫩,咸淡適中,可以一連吃上幾條。等到飯點(diǎn)兒來臨,這一大盆魚被端上桌去,往往已經(jīng)涼掉了,我便再也不碰。我年幼得寵時,每當(dāng)奶奶家燉雞,就能夠吃到一個雞腿,也是剛做熟時,奶奶偷偷夾出來給我,我便用苞米葉包著在院子里慢慢啃。后來,長大了,慢慢就失去了桌上如果有一只雞就一定能吃到一只雞腿的待遇,但還是喜歡到廚房轉(zhuǎn)轉(zhuǎn),那些排骨啊肘子啊在鍋里煮著的時候最香,真端上桌正兒八經(jīng)吃起來,倒沒有太大意思。
我在外地上學(xué)的時候常常想念爸爸做的蔥油餅,回家總提起。我爸起先并不覺得他做的蔥油餅有什么特別好吃的,但既然我喜歡,就決定加強(qiáng)練習(xí)。有了電餅鐺,不需要特別控制火候,蔥油餅做得越發(fā)漂亮。加上自家的油好,蔥花也放得多,每次都忍不住吃好多,在廚房趁熱多吃一些。
只有在爸爸面前,我還是從前那個小孩子,可以肆無忌憚地說,“熟了沒有,我要撕一塊嘗嘗”。他也會說“趁熱吃吧”。理解了倪萍為何如此深情地懷念姥姥,不過是因為,我們都懷念可以撒嬌的童年,以及童年里那些無限寵愛自己的人。只有在他或她面前,我們才可以任性地做回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