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衡陽市戲劇發(fā)展現狀調查與研究。
〔關鍵詞〕衡陽市戲劇《甲申祭》
一、導語
衡陽,因地處衡山(南岳)之陽而得名,古稱“衡州”。
轄5縣2市5區(qū),人口800萬,面積1.53萬平方公里,素為交通樞紐、旅游勝地、工商重鎮(zhèn)、歷史文化名城,很多年前就被“亞太旅游聯合會”和“國際旅行商協會”評為“中國最具吸引力的二十個旅游城市”。
作為湖湘文化的淵藪之地:衡陽古城至少誕生和培育了王船山———我國明末清初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其生于衡陽,講學、著書、立說并隱居于衡陽,一生著述800多萬字,經、史、子、集無所不通,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集大成者,與西方黑格爾并譽為“東西方哲學史上最耀眼的雙子星座”。
同樣,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戲劇文化,古城衡陽亦有著其他兄弟地、市所不能比擬的極為凝重的戲劇文化積淀。
二、衡陽戲劇藝術發(fā)展的淵源與現狀
戲劇藝術———綜合藝術,又稱“第七藝術”;融文學、美術、表演、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門類于一爐,以語言、動作、場景、道具、效果等組合為表現手段,通過編劇、導演、演員等諸部門的協同創(chuàng)造,把生活中的矛盾沖突,情感搏擊尖銳、強烈、集中地呈現于舞臺,使觀眾感同身受,從而獲得具體、生動暢快淋漓的藝術快感。
衡陽,春秋戰(zhàn)國屬楚,自南梁至清朝,歷朝皆設州(郡)于此,先后轄有衡陽、衡山(含今衡東)、清泉(今衡南縣)、耒陽、常寧、攸縣、酃縣、安仁等縣,故稱衡州。古衡州枕南岳襟湘江,西引蒸水,東控耒河,既為湘南之門戶,又是湘北毗鄰各省經湖南入兩廣的通衢要道。因此,進入湘南的物資多在衡陽集散,北來文化傳入兩廣,衡陽亦每領風氣之光。
遠在南宋,古衡州的百戲歌舞(中國戲曲的雛形)亦已盛行。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文天祥在衡陽,寫有《衡州上元記》詳細記載了是年正月十五“州民為百戲之舞”的盛況(見《文山先生全集》·卷九)。
明代,南戲盛行。至遲在明嘉靖年間,衡州一帶已有戲曲活動。清乾隆刊《衡州府志·古跡》載;“在(耒陽)縣治西邊,有關夫子祠。嘉靖丙辰(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7年),里人譚仁夜宿其中,醉后唱‘大江東……,呼‘周倉,拿刀來!。
迄今,衡陽尚擁有專業(yè)藝術表演團體十一個,轄區(qū)七個縣(市)每地一個:分別為衡陽縣花鼓戲劇團、衡南縣花鼓戲劇團、衡山縣花鼓戲劇團、衡東縣花鼓戲劇團、祁東縣祁劇團、常寧市歌舞劇團、耒陽市藝術團;市直四個:分別為衡陽市湘劇團、衡陽市祁劇團、衡陽市花鼓戲劇團、衡陽市歌舞劇團。
上世紀末砍劇團成風。2008年第4期《半月談內部版》調查:上世紀50年代我國曾有地方戲曲劇種360多個,到了今天,全國僅有約60到80個劇種生存狀態(tài)尚好以外,其他多數劇種已實際消亡或瀕臨消亡,如山西省到上世紀80年代尚有地方戲曲劇種52個,現在僅剩28個;安徽省從建國初的27個銳減至目前的7個,其中的廬劇曾有27個劇團,現在只剩下2個。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更直接,言:有文字記載和演出活動的中國戲曲劇種,上個世紀50年代統(tǒng)計時有368個,到了2005年,這一數字成了267個。
衡陽當然也砍了一些劇團,譬如原有的衡陽市京劇團、耒陽市越劇團、祁東縣歌舞劇團等,都已不復存在,但現今至少還保留了一縣(市)一個劇團的建制?;蛟S,這其中帶有某種偶然,但這種偶然不也昭示著某種不可逆轉的、執(zhí)拗的必然?至少,在我省十數個地(市)中,這是獨有的(每地一劇團建制。);并且,市直所轄四個劇團擁有先后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劇團、劇種達三個之多:衡陽湘劇、祁劇、衡州花鼓戲等,這在全省地、市當中更加是難能之可貴的。
劇團尚存,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劇團、劇種不少———很難斷定這究竟是“幸”或是其他?是“財富”還是“包袱”?但我們仍然要由衷地感謝保住了一縣(市)一劇團建制的時任衡陽市文化部門的領導,感謝為劇團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時任衡陽市湘劇團團長洪載輝先生、時任衡陽市祁劇團團長廖大珠先生(已作古,盛年早逝)、時任衡陽市花鼓劇團團長劉少文先生。尤其是洪載輝先生,當年,他獲取信息之后,“鉆山打洞”一般,頂住各方壓力,克服種種困難,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功效,一步到位,申報成功,開創(chuàng)了衡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之先河。
1、衡陽湘劇
2004年首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代表性傳承人譚東波(國家二級作曲已退休)
夏傳進(國家二級演員)
衡陽湘劇藝術有限責任公司劇團成立于1950年10月,最早稱“衡陽統(tǒng)一湘劇團”,1958年定名為“衡陽市湘劇團”,2004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單位,2012年5月轉企改制名為“衡陽湘劇藝術有限責任公司”。
現在編在職78人(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22人。),退休人員41人。
“衡陽湘劇”———名為“湘劇”,其實與湖南的“湘劇”沒有太多淵源,現在的稱謂只是歷史留下的一個符號,如同早年,民間稱其為“衡州班子”或“衡州大戲班子”,亦稱“衡陽漢調”———最準確的稱謂應為中國“昆曲”———湖南省昆曲劇院(或稱“湘昆劇院”)。
受聯合國保護的中國“昆曲”六個院團,江蘇兩個,浙江兩個,北京一個,湖南也有一個,即“湖南湘昆劇院”———殊不知,此乃“衡陽湘劇”的分支所系,說得不客氣,算來它是屬“衡陽湘劇”的孫一輩了。湖南省文化部門領導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便數次來衡,要把“湖南昆劇院”的招牌掛與“衡陽湘劇”,遺憾,鑒于種種非藝術原因,計劃未能成行,遺憾之至??!
“衡陽湘劇”的精髓就是“昆曲”。
四百多年前,明天啟七年(公元1579年)雅而又雅的昆曲吳音,隨著明神宗第七子桂端王朱瀛就藩衡州,來到湖湘,來到湘南,來到鄉(xiāng)村田野的廣袤大地,嗣后,衍生成湖南一地方大劇種———“衡陽湘劇”,一駐就是數百年。
“昆曲”造就了“衡陽湘劇”,“衡陽湘劇”視“昆曲”為魂靈,衡陽湘劇團、桂陽湘劇團(衡陽湘劇的分支)大部分獲獎劇目都為昆曲。衡陽湘劇團至今尚保留了連“蘇昆”、“浙昆”都不曾有過的“昆曲”最原始劇目《桂寶勸農》等。
君不見———“昆曲”這朵中國藝術寶庫中的“幽蘭”,上至聯合國、中國政府,下至中國民眾,為了她的保存與繁衍,煞費苦心,但收效不大。而“衡陽湘劇”這朵植根于湘南大地的“野蘭”,無需苦留,無需保護,芬芬芳芳了數百年,叫人匪夷所思!
我們說:“衡陽湘劇”———這是一個極有意味的藝術現象。
紅極一時的昆曲幽蘭,曾幾何時,碩果僅存于江、浙;于京、滬。前者是幽蘭的發(fā)祥地,后者為人滿至患的都市、口岸。在外?。ㄋ拇ù▌∮幸稽c昆曲音樂),在農村,能夠與當地區(qū)域文化,民間藝術如此之融合,達到“每秋冬之際,笙歌無虛日”(清乾隆刊《衡陽縣志》載)之盛況———換言之,“昆曲”生命活力的如此這般顯現,在全中國絕無僅有,只此一例。湖南是農業(yè)大省,衡陽是農業(yè)大市,衡州方言與軟語吳音相去甚遠,但“衡陽湘劇”硬是把“昆曲”這朵溫室里的蘭花留住了,栽活了,這,不說是奇跡,也是一個特例。她縱橫十數縣,且波及廣東、江西;延續(xù)數百年,為當地民眾所喜聞樂見。
我們有理由這樣說:衡陽湘劇是高雅文化與地域文化混然一體結合完美的“雅俗共賞”的戲劇文化藝術之杰作,在中國戲曲藝術史上都不多見。
2、祁劇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少君(國家一級演員)
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江中華(國家一級演員)
費建楚(國家二級演員)
衡陽市祁劇藝術有限公司劇團成立于上世紀50年代初,2006年、2008年先后被列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5月18日轉企為“衡陽祁劇藝術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現有人員166人,其中退休人員56人,在職人員110人。
祁劇———以發(fā)源地小縣城“祁陽”字頭命名,比京劇還要更早流傳的古老大劇種,歷史悠久,流布甚廣,被喻為中國戲曲藝術的“活化石”。
祁劇壽高幾許?至少500年。我省戲劇理論家、研究員孫文輝先生在對祁劇劇神焦德認真考證之后,依據儺戲文化原理,大膽放言:祁劇起源很早……確切地說,應該是宋徽宗宣和年間(亦即1119—1125年)(見《祁劇研究文集》之《祁劇的生死存亡》)。無論何種說法,指向都非常明確,即:祁劇的確是歷史悠久。
況且,不止時間上的宏遠,還兼輝煌的存活。1790年,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為乾隆皇帝八十大壽演出,被認為是京劇肇始之時。當時他們唱吹腔、高撥子、二黃。不久,吸收秦腔實現“京秦合流”,西皮、二黃聲腔體系形成。清光緒二年始出現“京劇”劇種之名,逐漸對全國造成燎原之勢。其時,全國三百多個地方戲曲劇種雖然都有各自的優(yōu)勢,但也只能在相對狹窄的勢力范圍內活動。就在京劇以“國粹”身份統(tǒng)一天下的形勢下,唯祁劇藝人敢對京劇叫板:“祁陽弟子遍天下”。在徽班北上進京之前,京劇尚在襁褓之初,祁劇就已成功地征服了湘南城鄉(xiāng),并先于他們向外擴張,只不過路線與徽班背道而馳:大舉南下廣東廣西;數次東進江西、福建。湖南邵陽籍戲劇家劉回春主編的《祁劇志》,對此展示了權威的資料。(見《祁劇研究文集》胡建國之《被歷史遺忘的輝煌》)。
“祁陽弟子遍天下”———此言毫不夸張。在湖南,祁劇占據了衡陽、邵陽、零陵、黔陽、郴州、婁底等大半個省區(qū);在省外,足跡遍及桂、粵、閩、贛、黔、滇及新疆,甚至潮汕、港澳,湘南鄉(xiāng)音一度曾唱響外埠洋場,其影響之大不言而喻。祁劇流布區(qū)中,有的省、區(qū)地方劇種本身便是祁劇的派生體。廣西邕劇劇目中,有“祁桂路”之說,祁桂路的220個傳統(tǒng)劇目中,有196個與祁劇相同。老一輩戲劇家歐陽予倩甚至認為“廣東漢劇是祁劇從閩西流傳到梅縣、潮洲后發(fā)展而成的?!保ㄒ姟镀顒≈尽罚?/p>
鑒于上述種種,我國文學藝術泰斗郭沫若先生有評價:“祁劇”是全國名列第二的優(yōu)秀劇。
3、衡州花鼓戲
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楊小蘭(國家二級演員已退休)
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廖寒梅(國家二級演員已退休)
聶龍衡(國家三級演員已退休)
衡陽衡州花鼓戲藝術有限責任公司劇團成立于1949年10月,最早稱“得勝衡劇團”,1950年12月由市政府整編為衡劇工作隊配合土改,1954年正名為“衡陽市花鼓戲劇團”。2010年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2012年5月轉企改制名為“衡陽衡州花鼓戲藝術有限責任公司”。
現在編在職49人(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17人,初級職稱19人),外聘的青年演員14人,返聘退休人員4人。退休人員47人(提前退休21人)。
衡州花鼓戲,是一種流行于我省湘南地區(qū)的民間小戲劇種。各地的名稱不同,衡陽、衡南、耒陽、常寧一帶稱之為“馬燈”,攸縣、茶陵一帶稱為“地花鼓”,安仁一帶稱為“花燈”,永興江左一帶也叫“花燈”,江右則叫“唱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曾稱“衡劇”,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命名“衡陽花鼓戲”,1983年編修《中國戲劇志·湖南卷》時定名“衡州花鼓戲”。
衡州花鼓戲的表演具有載歌載舞、輕松活潑的藝術特點。歌舞與劇情結合緊密,有的戲的主要情節(jié)都是以歌舞形式出現。從角色行當來看,該劇種早期僅有旦行、丑行兩種,后期生、旦、凈、丑各行才逐漸完備。班中因人員少,演員一般一專多能,可以兼演不同行當的角色。它的表演有濃厚的歌舞色彩,如《采蓮》、《砍樵》、《磨豆腐》等里邊的劃船、砍柴、磨豆腐等動作,都是根據實際生活加以提煉和美化的舞蹈動作,還有一些戲的主要情節(jié)都是通過歌舞來表現的。另外一個表演特色就是表演非常細膩,甚至夸張,在《藍橋會》中名旦張秋生扮演藍瑞蓮,與小生相遇時,抖開手巾,羞答答遮住半邊臉,卻從指縫中暗送秋波,二人分手時,她低眉回首,眼淚簌簌而下,演得活靈活現,十分真實感人。衡州花鼓戲的唱腔是很有地域特色的,受師道音樂和佛教音樂影響,曲調很活潑,用吶子和鑼鼓伴奏,衡州花鼓戲主要有吶子牌子、川子調、小調三種主要聲腔,并有少數雜腔,音調高亢、熱烈、抒情,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和田野山歌風味,表演形式貼近生活。
衡州花鼓戲———在我省龐大的花鼓戲群體中,是唯一以地域“衡州”命名的地方小戲劇種,也是迄今為止我省地市一級為數極少的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花鼓戲劇團。
4、衡陽市歌舞劇團
1965成立,始稱“衡陽地區(qū)毛澤東思想文藝輕騎隊”,1984年,原衡陽地、市合并,改稱“衡陽市歌劇團”、“衡陽市歌舞劇團”,2012年改制,為“衡陽市歌舞劇團有限責任公司”。該團曾涌現了名動國際的青年作曲藝術家:莫伍平。1991年4月,大洋彼岸的荷蘭舉辦了四場“中國現代音樂會”,轟動世界,七位中國大陸青年作曲家應邀出席,他們分別是:譚盾、瞿小松,陳其綱、許舒亞、莫伍平,何訓田、郭文景。其中的莫伍平便出自當年的衡陽市歌舞劇團。1992年,莫氏大型器樂作品弦樂四重奏《村祭》獲香港國際音樂創(chuàng)作大賽“金獎”。
2001年,推出大型原創(chuàng)輕音樂劇《假如今生再來……》參演湖南省“第三屆新劇目調演”,獲“田漢新劇目獎”,同時獲9項單項獎,年末,該劇獲兩年一度的湖南省“五個一工程”大獎。實現了省級“五個一工程”大獎在我市戲劇界“零”的突破。
現單位實有82人,其中,在編20人,離退休34人(其中提前退休人員11人),撫恤2人,聘用27人。人員技術構成:共有專業(yè)技術人員44人(其中,副高職稱1人,中級8人,初級8人,聘用27人未評職稱),工勤人員3人。年齡構成:在崗人員中,51—60歲1人,41—50歲5人,31-40歲12人,30歲以下29人(其中聘用人員27人)。
細細韻味,有些驚訝:中國戲曲藝術的兩端———“極雅”(“衡陽湘劇”)和“大俗”(“衡州花鼓戲”)在衡陽的戲劇文化遺產中得以同時體現:上天和老祖宗真是太眷顧我們衡陽戲劇人了———至少,在漫長的戲劇文化溶合過程中,體現了古衡州人由來已久的大度、寬容之“集體無意識”(又曰:“集體潛意識”;或曰:“文化基因”)———我們實在當引以為自豪,好好珍惜,若視而不見,聽之任之,舍近求遠,本末倒置,那實在對不起老祖宗,對不起這份厚重的珍貴遺產,除非我們霸蠻要捧著“金飯碗”去四方乞討?
三、衡陽戲劇曾經有過的輝煌
衡陽戲劇有過輝煌。
表現為兩個高峰和一個次高峰:
1、建國初期,1952年10月,譚保成先生等“衡陽湘劇”人隨湖南代表團遠赴北京,以昆曲散折《醉打山門》獻演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首演:吉祥劇院;觀眾:包括中國戲劇泰斗梅蘭芳先生和眾多外國著名藝術家在內的近千觀眾———演出在暴雨般的掌聲中結束,觀眾對“衡陽湘劇”藝術家們別具一格的表演,爐火純青的技藝報以最熱烈的掌聲。梅蘭芳先生立馬趕到后臺,緊握著譚保成的手,說:“祝賀你演出成功!《醉打山門》這個戲我們京劇里也有,沒有你這么演出的,你的演出可說是別開生面,祝賀,衷心地祝賀!”
成功!巨大空前的成功!一出《醉打》,轟動京華!袁四海,李少春驅車前往,登門求教;著名戲劇理論家周貽白先生多次與譚保成深入長談,意猶未盡……前蘇聯藝術工作團成員,莫斯科木偶藝術劇院藝術指導,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演員”,“斯大林獎金”獲得者奧布拉茲卓夫對譚保成的表演藝術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在莫斯科報紙撰文稱譚保成的表演為“魔鬼的藝術”,盛贊《醉打山門》的魯智深演得鬼斧神工,美妙絕倫。
“衡陽湘劇”人譚保成先生以其精湛的演技,卓絕的功夫征服了北京,理所當然獲全國戲曲匯演表演“一等獎”,與常香玉、紅線女等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躋身戲曲藝術表演大師行列;
2、上世紀1993年9月26日至10月4日,文化部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行“全國地方戲曲交流演出”,時任衡陽市藝術研究所(原衡陽市戲劇工作室)所長劉和平先生創(chuàng)作,交由衡陽市祁劇團演出的新編大型歷史劇《甲申祭》,代表湖南省參加演出,一舉奪得“優(yōu)秀劇目獎”等12項大獎。同年12月,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邀請進京參加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100周年文藝演出,于12月22日、23日在首都人民劇場獻演兩場。獲“文華戲劇大獎”、“曹禺戲劇文學獎”等十余項國家大獎,成就了一批衡陽籍戲劇藝術家———我市文化系統(tǒng)的“一級”各類高級戲劇人才,皆出自此?。ㄒ怀龊脩驅F、乃至整個文化系統(tǒng)、整座城市有何等重要?。?/p>
3、衡東花鼓劇團的周季子先生,可視為一座次高峰,他從事戲劇事業(yè)幾十年,雖沒有令人眩目的高峰,但他兢兢業(yè)業(yè),數十年如一日,自編、自導、自演,為花鼓小戲的現代戲建設,為劇團如何走進農家,為當年衡東縣入選“全國文化大縣”、衡東縣花鼓劇團成為“國家級優(yōu)秀劇團”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出戲,出人,從來就是衡陽戲劇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半個多世紀以來,產生了:
名動國際的戲曲表演藝術大師譚保成先生;
風靡全國的“金牌編劇”劉和平先生;
紅極一時的“獲獎專業(yè)戶”周季子先生;
網絡人稱“湖南怪才”的國家一級編劇莫江陵先生;(現任職于浙江省藝術研究院。)
還有上世紀七十年代家喻戶曉的經典花鼓戲《補鍋》之作家譚州先生;
以及現在還活躍在舞臺一線的“湖南戲曲界最好的生角”(湖南省藝術研究所原所長鄒世毅先生語)國家一級演員江中華先生;
湖南戲曲界最好的旦角之一國家一級演員張少君女士;
刀馬旦國家一級演員鄧春燕女士等。
四、衡陽戲劇的沉寂與人才流失
而今,譚老先生作古已久;劉和平遠走他鄉(xiāng),長駐京城,與家鄉(xiāng)衡陽基本絕緣;周季子年事已高,退休多年,雖也還顯現于山界之內,但種種緣故,老先生已明顯褪化了當年的睿銳,常表現得力不從心……
其實,也勿須遮遮掩掩,閃爍其辭,確切說來,自上世紀1993年《甲申祭》之后,衡陽的戲劇活動就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tài),有人曾極具悲劇色彩地斷言———《甲申祭》是衡陽戲劇時代的結束。有些偏頗,但事實基本如此:此后衡陽的戲劇作品再無出其右。雖也不乏進省之戲,但大都為“應景”或“尊命”之作,局促,生澀,無大件,無利器,乃至2006年省第二屆“藝術節(jié)”竟至棄權。
……
何故!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大環(huán)境的改變———曾經風光無限的中國戲劇,20世紀80年代以來,漸失芳華,舉步維艱。
戲劇有觀眾才有市場,有市場才有利益?,F在的票務市場由三部分構成,觀眾掏錢購買、企業(yè)贊助包場、政府買單,只有第一部分發(fā)育得好了,市場才能進入良性循環(huán),而現在是第一部分越來越小,市場也越來越小。
“過去一個戲連演連滿幾個月的盛況經??吹?,現在一個新戲能演十場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談到逐漸減少的觀眾時說,過去滬劇在市郊十縣農村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但是近年來隨著上海市郊城市化步伐加快,滬劇送戲下鄉(xiāng)遇到困難,往往演一場換一個地方,不僅演出成本高、損耗大,而且“根據地”的農村觀眾也有日漸減少的趨勢,這些都直接導致劇團的生存危機。
一些劇團一直勉強維持甚至難以為繼,演出團體艱難的生存處境無疑使戲曲劇種的生存“雪上加霜”,茅善玉告訴人們,由于演出收入不足,即便是國家級劇團的上海滬劇院也面臨資金缺口巨大的困難局面。
劇團普遍面臨的問題是,負擔重,有的已近潰散;經濟狀況拮據,工資不能保證,人才流失、斷層現象嚴重;一些瀕臨消亡的戲曲劇種,資料散落民間,因無經費搶救,藝術遺產有失傳的危險;戲曲創(chuàng)作與演出市場嚴重脫節(jié),演出場所設備陳舊不堪……福建莆仙戲劇團最優(yōu)秀的一級演員、戲劇“梅花獎”得主王少媛,堅決辭去了團長和藝校校長的職務,改行離去。她說,我不能一輩子都耗在戲上,一個月幾百元的工資難以維持生計。
我省藝術研究所原所長鄒世毅先生說,戲曲面臨的尷尬是一個普遍現象。全省目前的地方戲劇有19種,但是很多劇種已經沒有了專業(yè)演出團體,大多數的劇種只剩下一個表演團體,形成了真正的“天下第一團”現象,比如昆劇、巴陵戲、荊河戲、邵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苗歌劇、話劇等等。還有一些地方大戲劇種和地方小戲劇種,專業(yè)表演團體日益減少,比如湘劇、辰河戲、常德漢劇等等,都只存在兩三個專業(yè)表演團體,只有長沙花鼓戲,還存有10余個專業(yè)表演團體。目前全省到2005年底登記在冊的專業(yè)表演團體共89個,實際上能夠開展演出的僅67個,能夠堅持半年以上演出并且全年演出場次在100場以上的劇團不到40個。
中國戲曲面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非常殘酷的現實,
戲曲是農耕文化的產物,戲劇的傳承和新的戲劇范型的產生,都曾依附著群眾性的農業(yè)祭祀活動的蓬勃開展。而農業(yè)生產實現工業(yè)化后,這種以祭祀為媒體,或以祭祀儀典獲得復活的舞臺戲劇,就將失去生存的大部土壤。當代人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于農業(yè)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當代人的情感形式必然不同于農業(yè)社會人們的情感形式。從這一角度來看,戲曲必然宣泄不了當代人的情感。因此,戲劇的危機就發(fā)生了。
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以戲劇為主要娛樂方式的時代已過去,人們的生活方式變了,戲劇已不再是“莎士比亞”時代了。
這一切自然直接波及影響著衡陽戲劇。
我們知道,戲劇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更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在中國這個特殊的國度里,戲劇行為的產生、發(fā)展與否,首先,取決于領導的重視與否,無此,一切都歸于寂靜。當年《甲申祭》得以誕生,市里高層有時任市委宣傳部常務付部長李正南先生(盛年早逝)的鼎力扶持,李公原任市文化局長,也曾是業(yè)余戲劇作家,對寫戲是津津樂道,樂此不疲,他甚至還親自去《甲申祭》劇組作明史講座!次有主管副局長(后為局長)鄧開善先生的全力以赴,毫不夸張地說———鄧公的最大政績就是出臺了《甲申祭》;再有時任文藝科科長譚岳南先生,(盛年早逝)此公被衡陽戲劇界譽為“知心領導”,在專業(yè)人員中,口碑極佳,其心之熱,之細,不可多得,幾多專業(yè)人員全是因他而動———如此,天時、地利、人和全數占盡,《甲申祭》焉得不成?
其次,“劇本,劇本,一劇之本”。戲劇欲成常青之樹,源頭就是戲劇文本,有了好劇本,什么時候都可擁有主動,無有好劇本,一切都是空中樓閣。遙想當年,衡陽的劇作家群是怎樣的一個盛況!開起改稿會,足足可坐三桌:老有“戲劇工作室”(現稱“藝術研究所”)的劉文恒、卿聲浩、童隆杰、徐家瑤、陳興儀、“市花”的劉冠群、外加耒陽的孔劍爾、常寧的郭云山、劉佩云、胡傳忠、張唏昌、衡東的周季子、祁東的何遠新、陳云飛、衡陽的劉保魯、衡南的何照機、徐康立、衡山的汪禮運、陳亞超;中年有劉和平、莫江陵、肖仲春、譚奇友、楊小明;青年有賀文鍵、周作君、湯和平;農民作者有羅星城、羅卓如、羅開華……如今,走的走了,老的老了,作官的從政了,經商的賺錢去了,所剩不足一二。
“流水落花春去也”———自上世紀的1993年《甲申祭》之后至本世紀的2008年,衡陽戲劇至少沉寂了十五載,人才更是流失四方。
五、衡陽戲劇在新時期的慢熱
終于,有了2008,(這個在中國人心中記憶猶新的“奧運”之年)衡陽戲劇終于有了新的啟動,且出手不凡,連連數年在省文化廳的專業(yè)口目標管理積分排行榜上排頭名。
讓我們看看這些個大規(guī)模戲劇實踐活動日程表:
先是2008年度的“衡陽市劇本改稿會”;
繼而是“2008年全市專業(yè)藝術表演團體新創(chuàng)?。ü?jié))目巡回觀摩評比匯演”;
再后是全市“劇本創(chuàng)作提高班”的如期舉行;
2009年衡陽市祁劇團與湖南省祁劇團強強聯手,共同打造大型古裝祁劇《夢蝶》,一舉奪得當年湖南省第三屆藝術節(jié)“最高獎”;又榮獲第一屆湖南省文學藝術獎和衡陽市首屆文學藝術獎;并入圍2011-2012國家文化部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資助劇目。
衡陽市花鼓戲劇團原創(chuàng)古裝花鼓喜劇《喜盈門》也在省第三屆“藝術節(jié)”奪得“銀獎”,排名靠前,單項獎,如劇本、導演、音樂獎等多達十余項;
2010年,舉辦全市青年演員“折子戲”專場匯演,參演青年演員達六、七十人次之多;
2011年夏秋之際,湖南省藝術研究所、衡陽市藝術研究所聯袂常寧市歌舞劇團,共同打造原創(chuàng)大型紅色歌劇《夏明翰》,七月參加湖南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全省優(yōu)秀劇目暨新創(chuàng)劇目展演”(此次展演唯一的縣級劇團)獲好評;2012年12月11日,湖南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表彰會在長沙召開,歌劇《夏明翰》獲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2011年,又以衡陽縣西渡鎮(zhèn)夏明翰文化宮為基地,成功地舉辦了又一次全市“專業(yè)表演藝術團體新創(chuàng)?。ü?jié))評比匯演”,所不同的是此次規(guī)模更甚于之前,多數劇團傾巢而動,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觀眾反響之強烈,竟出現因觀眾太多,太熱烈,劇場不堪承受而被迫暫停演出的罕見場面……
或許,這些活動,這些場面,呈現在上個世紀,或者更久遠的年代,無須張揚———中國戲劇藝術(或曰戲劇文化)自有其獨特之魅力和廣闊之市場———但時至二十一世紀之今日,戲劇早已不是時代的寵兒,早就淡化出廣大觀眾的眼球。湖南戲劇明顯后退,甚至為“大踏步地后退”,昔日的湖南乃戲劇大省,尤其是戲劇文本之強省。以著名劇作家陳建秋先生為首的湖南省“谷雨戲劇文學社”集合了本省老、中、青三代以及各種類型、各路流派的優(yōu)秀劇作家,稱雄中國劇壇,(僅岳陽一家,就連續(xù)三屆獲得“曹禺戲劇文學獎”)令許多兄弟省、市不敢望其項背,自嘆弗如———而這一切,皆成“明日黃花”……
然,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之,長時間不為省內同行看好的衡陽戲劇文化或曰戲劇活動卻悄然而“動”,且動靜越鬧越大。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從2008年至今,幾乎是每年一大“動”的這些戲劇活動,在開展之前或之際,衡陽市文化局基本上是在國家財政沒有一分錢投入的狀況下進行的,同樣,下屬縣(市)文化局、劇團也是如此。說到此,不免令人有些自形慚穢,有些沮喪,有些黯然,歷來“貴”為湖南“老二”的衡陽市,同樣是國家的劇團,同樣是為人民的生活提供精神食糧,兄弟地(市)可以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兩百萬的投入,而我們衡陽,排個大戲,能夠有個一、二十萬的投入,便是歡喜得不得了,還不敢聲張,惟恐有人眼紅。這樣的描述一點不夸張:能夠排戲,能夠獲得國家財政哪怕是象征性的投入,就已使得衡陽的戲劇人受寵若驚,幾有“大紅大紫”之感覺了。2003年,省第二屆“藝術節(jié)”之前,祁東縣祁劇團,選定了劇目,省請導演已進場,一切行將就位,但就因為差“兩”萬元,劇團被迫停排,導演打道回府,鑒此,衡陽市文化局在第二屆省“藝術節(jié)”棄權———“剃光頭”。(堂堂八百萬人口的湖南省第二大城市,居然拿不出“兩萬元”排戲?)但這的的確確又是真真切切的現實,時至今日,衡陽的劇團絕大部分拿不滿自己的實際工資,更有甚者:衡南縣花鼓戲劇團從上世紀的1997年起,全團演職員工就沒有拿過國家的一分錢工資……不禁要問:難道衡陽戲劇人是“后娘”養(yǎng)的不成!然偏就是這些“后娘”養(yǎng)的“賤”兒“賤”女們,無論生存條件有多么的艱辛,日復一日地堅守在戲劇一線,為生存,為人民大眾提供精神食糧,付出了人們難以想象的勞作。就是這個衡南縣花鼓劇團,在2011年西渡夏明翰文化宮全市“專業(yè)表演藝術團體新創(chuàng)?。ü?jié))評比匯演”的第三天,掀起了劇場效果的高潮,觀眾如癡如醉,掌聲一遍一遍響徹全場,人們放縱著自己的情感,喝彩聲,叫罵聲,一浪高過一浪……
久違了這樣的場面:五味雜陳,百感交織,感動?遺憾?內疚?……
何以衡陽戲劇界有了2008之后的變遷?
中國的戲劇文化太需要領導者們的高度重視,設若一個劇種,一出戲,一個劇團能得到領導,主管領導甚或是一把手領導的重視,又或是高度重視———那實在是戲劇從業(yè)者們的幸中之大幸!
中國戲劇藝術(或曰戲劇文化)實在是博大精深之至,她的實踐完善之過程亦同樣是艱辛困苦之至———領導援手,貴人相助,八方配合,缺一不可!早已是名動天下的衡陽籍著名劇作家劉和平有一句至理名言,稱:“在當今,在中國,要想成為一個戲劇家,首先必須是一個社會活動家?!敝锌现痢皇呛推酵狙约暗摹吧鐣顒蛹摇痹谌藗兊哪X海中則時常生生地幻化為一個化緣途中的和尚:他那么老,走得那么難,穿得那么少,人又那么瘦,拄著一根長長的木棍———路人常會不自覺地投去憐憫之一瞥,但他混然不覺,焦灼的目光始終盯著前方,……然只要路人伸得手來,哪怕是什么也不曾有,甚至是扔來一根香蕉皮,他一樣趕緊湊上前去,忙不迭地合十作揖、磕頭致意,口中還不厭其煩地念念有詞:“有勞施主,有勞諸位大慈大悲的仁心施主,吾乃西天取經之大唐高僧是也……”
現實中的衡陽“戲劇人”形象,也就如此,好不到哪去,可能更差———化緣的和尚都不是,就是“乞丐”———高點級別的“叫花子”。對比任何兄弟地、市的劇團生存狀態(tài),我們衡陽劇團什么時候都是貨真價實的“倒數”第一。
衡陽戲劇人究竟怎么了?
不說中國戲劇在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顯赫地位,就說當今,戲劇不景氣至多也就一、二十年間的光景,之前,或之中,戲劇人,衡陽戲劇人,衡陽戲劇部門,做了多少工作,為國家,為政府,為老百姓,在整個文化戰(zhàn)線,她幾乎占據大半壁江山,有時甚至是全部。我們知道,中國至少目前還是一個農業(yè)大國,湖南是農業(yè)大省,衡陽是典型的農業(yè)大市,戲劇文化實在是地市一級文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上個世紀,至少是九十年代之前,太多文化圈內人都深知,基層文化局,尤其是地、市一級,其實可直呼為“戲劇局”,你抓好了劇團,你上了戲,你絕對就是稱職的文化局長。當然,現如今,大、小環(huán)境都有很大的變化,但,變化再大,也不至于劇團立馬就成了包袱,何況實際情況還根本遠未至此!就現今而言,地市一級的文化工作,尤其是群眾文化工作,主力軍是誰?尖刀班是誰?消防隊是誰?還仍然主要是戲劇戰(zhàn)線,戲劇人(抑或是變形、變種但骨子、靈魂依然如故的戲劇人!)———這是任何人都立馬視而能見的客觀事實———戲劇戰(zhàn)線,戲劇人———過去,現在,乃至將來都是,必定是文化戰(zhàn)線的主力,核心,逃都逃不掉?。?
……
想要馬兒跑,總要喂點草吧,戲劇人不是金槍不倒之身,他(她)也是凡夫俗子,也是人。他(她)們不難么?“塘里洗澡廟里歇,演戲天光到墨黑”。他(她)們不愁么?“劇團不死又不活,還要想著搞創(chuàng)作?!薄浀?009年衡陽市祁劇團在運作《夢蝶》一戲上省之際,因資金短缺,時任團長的廖大珠先生,帶頭集資,為完成這次運作做奉獻,這本一“義舉”,是當要大為褒獎的壯懷之舉———這是為衡陽的戲劇事業(yè),為祁劇團的開拓發(fā)展作無可非議的大大之好事,不是營私,更不是做壞事!可他當時給人的感覺就象在做“地下工作”,或者說做“賊”,偷偷摸摸,鬼鬼祟祟。按說他不是這種性格這種作派的人,他從來豪爽,直接,人稱文化系統(tǒng)“廖癲子”。后來明白了,上頭領導尚未有此意象,他的動作有“違規(guī)”之嫌,當視為“個人行為”,所以要小心翼翼,所以要加強“風險意識”,所以要好好地“委曲”自己一回。后來事終成,大珠先生在十數年未見的“慶功會”上也著實風光了一遭……
設問:假如未成,會咋樣?
要知道,大珠先生乃一資深老團長,當年《甲申祭》就出自他任內的衡陽市祁劇團;省首屆“藝術節(jié)”衡陽市的赴省參演劇目《家園淚》也出自他任內的衡陽市花鼓劇團———他尚如此,何況人乎。
有些不明白了:劇團團長不搞戲,做甚?
文化部門不抓戲,干甚?
搞戲就那么難?做其他工作就那么易么?在人世,在當今,要想做任何一件象模像樣的事情,都難———尤其你還想做得更好,甚至是做到極致,更是難上加難。戲劇戰(zhàn)線是地、市一級文化工作中顯而易見最能出成效,又最具影響力的渠道,我們有這么多劇團,有這么豐厚的戲劇遺產,還有那么多“死不改悔”、“永遠都不得明和白”的鐵桿戲劇人,又如何不駕熟就輕,從容而上,非要舍近求遠而另辟他徑呢?
衡陽的戲劇人實在是“乖”而又“乖”,可愛的不得了。他們從來就不對上級領導的投入做任何非份之設想,他們早就習慣了因地制宜,量體裁衣,“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們深知,國家的金錢來之不易,他們不會也不敢亂花一分錢,他們只是力求爭得更多的戲劇實踐機會,你看市花鼓劇團那班“猛鬼”,搞起創(chuàng)作戲來,認真得娘爺都不識;他們當然也想能在更大的舞臺上亮亮相,得個獎。這些年的頻繁戲劇活動,至少讓劇團的演職員工有了得獎(一紙榮譽證書,沒有一分錢)的機會,每次匯演之后,總有人緊緊拉著市文化局局長們的手,一謝再謝……
抑或是我們的戲劇之路跋涉得太過艱辛,尚在這重新征戰(zhàn)之初,一切都難見端倪,一切都處在不可捉摸的千變萬化之中,但心中深深的感恩之情一樣油然而至,腦海之中極其自然地浮現出一張張可親、可敬、可愛的面孔;一幅幅撩人情懷,揮之不去的群像……
是的,衡陽缺好劇本,尤其是精品力作。平心而論,好劇本是不太容易那么輕而易舉得到的———又豈止是衡陽。一方面,大量平庸之作堆積如山,一方面,精品力作少之又少,幾乎在世界范圍內都存在“劇本荒”———這是一個極為嚴酷的存在。但我們不求一步登天,扎扎實實做好每一步工作,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每一位劇作家的主觀能動性,起碼會使好作品產生的可能性先有之,繼而越來越大,越來越多。
要知道,衡陽的劇本創(chuàng)作能量,至少現階段在全省地、市級不算弱項———目前的湖南省“谷雨戲劇文學社”,集中了目前全省的“一線”編劇近三十人,衡陽市曾占有五人:劉和平、莫江陵、楊小明、賀文鍵、周作君———全省十數個地、市(包括省直)不是每地都有,一些地區(qū)長期空缺。
衡陽,又豈獨缺好編劇———
迄今,市直四個劇團已全然沒有在職的導演、作曲、舞美設計等,幾乎是整個“二度”戲劇創(chuàng)作都呈空蕩蕩狀……
不能再猶豫,不能再觀望,某個層面說來,這很可能就是“最后一班車”了,再過若干年,目前尚在職的絕大部分“一度”、“二度”創(chuàng)作人員都會因年齡而退出舞臺,到那時,想在戲劇口想做任何有實際意義的事情,都是難之又難了……
我們無法不說———愛之愈深,盼之愈切,責之愈重……
六、衡陽地方劇種保護及專業(yè)院團改革狀況
無疑,戲曲藝術亟需保護和搶救,慢不得:她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財富,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以特殊的方式折射出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千百年來凝聚于其中的思想情感、倫理道德與價值觀念,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
但如何好生保護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tǒng)工程:中國戲曲劇種數量眾多,分布面廣,其文化與藝術內涵各有差異,因而并不是所有劇種都有保護與搶救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在有限的條件下,戲曲保護要分清層次。一些音樂唱腔、表演程序、曲牌曲譜價值不大的劇種,可以優(yōu)勝汰劣,順其自然,但必須收集整理資料、實物,留下聲像資料;一些有著豐厚文化和悠久歷史、卻又與現實和市場相脫節(jié)的劇種,可以將其博物館化。當然政府要用特殊政策給其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支持,使其能夠延續(xù)“香火”;還有一些要喚起人們重新認識,促使它們煥發(fā)藝術青春。一些比較活躍的劇種,要引導他們在市場中不斷獲得新生。
戲曲大家族中的各門類劇種,它們的發(fā)展情況不一樣:昆曲是發(fā)展得最完整、幽雅的古典藝術的代表;京劇既有古典性又有民間性,高度程序化的舞臺表演藝術,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地方戲情況復雜,但更靈活,大體上不同程度地具有這種兩重性;而廣大的民間小戲發(fā)展程度最低,其自身負荷不大,從某一方面說,又成為一種優(yōu)勢。但無論屬于哪一種情況,它們活動在現代社會里,都有生存發(fā)展的權利,都有“推陳出新”的要求,都有與時代結合的任務。就古典戲曲來說,它們“推陳出新”的任務主要在于保護、搶救,在于有計劃地把大量古典名著搬上舞臺,提高它們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舞臺性。倒不必花很大的力量去完成創(chuàng)作演出現代戲的任務,做過分了反而會破壞它與歌舞結合得最完美的藝術形態(tài);譬如我們的“衡陽湘劇”,應當在此點上多做考慮。
平心而論,這些年以來,我們劇團在這方面做了工作,盡了自己的綿薄之力。無論是衡陽湘劇、祁劇,還是衡州花鼓戲,概不例外。
祁劇為推動我市地方戲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fā)展,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提高當代大學生藝術素養(yǎng),根據《湖南省戲曲文化進校園工程實施方案》,今年,組織發(fā)起一次面向衡陽各高校的巡回演出,旨在讓祁劇傳統(tǒng)藝術走進大學校園,讓廣大學生朋友對流傳五百多年的祁劇藝術有一個近距離的接觸與了解,同時活躍大學校園生活,提高校園文化品位,為傳統(tǒng)戲曲藝術培養(yǎng)年輕觀眾。
衡州花鼓戲拓展新的演出模式,不斷提高演出質量。年完成“惠民下鄉(xiāng)”、“政府買單、群眾看戲”演出85場。營業(yè)性演出達300場以上。2013年公司創(chuàng)作了以“十八大”精神為題材的花鼓獨角戲,在每場公益文化活動大戲開演前作為宣傳“三下鄉(xiāng)”活動實際意義的形式演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公司。此外,每年的節(jié)假日、“非遺日”、社區(qū),廣場等文化活動演出也受到了廣大市民的熱烈歡迎和喜愛。
衡陽湘劇加大對市場的研究,根據市場需求,觀眾喜好創(chuàng)作生產,從而提高作品的經濟效益。同時還要重視作品的藝術性,把握好質和量的關系,既要拓展演出市場,增強盈利能力,也要抓好精品創(chuàng)作,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加強制度建設,重視人才培養(yǎng)。目前劇團有一批30歲以下的青年演職員工,充實著藝術人才隊伍。
戲劇的生命力在于被當下觀眾自愿接受。
中國傳統(tǒng)的戲劇文化在新世紀的命運,最終都是由當代觀眾的棄取來決定的。官方的關注、專家的呼號、國粹的認定、獎杯的鼓勵,其實都無足輕重。當代觀眾的認可,是一種今天的生命狀態(tài)與一種遙遠的生命狀態(tài)的驀然遇合,相見恨晚,哪怕僅僅是輕輕一段,不知由來卻又深深入耳、揮之不去。這是一種超越理性的感性接受,也是藝術的傳承與哲學和科學傳承最大的不同。
余秋雨先生強調:城市中的市民口味曾對戲劇藝術的成熟作了關鍵性的催發(fā),那么,戲劇以后發(fā)展的主體航道,也還是在城市中。最重要的戲劇現象,最杰出的戲劇作品,都無法離開熱鬧街市中各色人等的聚合;即便是在鄉(xiāng)間阡陌間孕育的曲調和故事,即便是在遠村貧舍中寫出的劇本和唱詞,也需要在人頭濟濟的城市顯身,才有可能成為一種有影響的社會存在,留之于歷史。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應正視散布在廣闊原野間的戲劇品類的存在,它們在某種意義上一直在與城市演出競爭。流浪戲班并不拒絕向風靡都市的一代名劇學習,又以自己獨特的辦法維系著廣大的農村觀眾,到一定的時候,它們的作品,就向城市進發(fā)了。原先占據著都市舞臺的戲劇品類,未必永遠具有抵擋它們的力量。鄉(xiāng)村和城市,本應擁有不同的文化方式,不必“農村包圍城市”。但是,即使在鄉(xiāng)村,地方戲曲也應不斷創(chuàng)新。
由此而來,一個尖銳而又迫切的問題橫亙在我們面前:劇團體制改革。
戲劇專業(yè)藝術表演團體當然需要改制:但前提是越改越好———而非相反。
藝術行業(yè)的改制和一般的改制不一樣,有其特殊性,它本身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企業(yè)。產業(yè)的特征是,規(guī)?;a,市場化運作,以賺取最大利潤為目的。這些,劇團基本上是不具備的。不管怎樣在注重社會效益的同時注重經濟效益,對國有劇團來說,應該永遠還是強調社會效益第一。
如果簡單地把國有劇團轉制為民營劇團,或是簡單地把國有劇團的事業(yè)身份轉換為企業(yè)身份,以及簡單地用國有企業(yè)的改革模式來改革國有劇團,這樣做,確實是和優(yōu)勝劣汰死活由之的市場規(guī)律接軌了,但勢必會削弱建設先進文化的基礎力量,會逐步減少文化的屬性。
戲劇藝術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和商品屬性,決定了組織戲劇作品創(chuàng)作生產的各級劇團,既具有文化事業(yè)的公益性特征,又具有文化產業(yè)的效益性特征,而正是這兩種特征的交合使得國有劇團的體制改革呈現出許多特殊且復雜的因素。
新時期以來的二十多年,從中央到各地的國有劇團,大都經歷了承包制、整合資源合并制、專業(yè)技術人員提前退休制、剝離制等等改革實踐,在不斷完善經驗的基礎上,到本世紀初,以布局結構調整和實行演出補貼制、考評聘任制,建立國家與院團新型關系為內容的國有劇團體制改革,取得了進展。然而,劇團體制改革落后于其他事業(yè)單位體制的改革,是不爭的事實。
如何進一步深化劇團體制改革?
首先恐怕要澄清幾種看法。
1劇團體制改革是為了給財政減負擔?在近30年的劇團改革中,特別是縣級事業(yè)單位的基層院團改革中,部分領導思想中存在這樣的認識,在相對貧困地區(qū)中此種認識更甚。把劇團“轉企”視為是減少“吃皇糧”人員的指標,這明顯導致了對劇團改革的逆反心理。
2劇團體制改革不是花哨的政績工程。
3劇團體制改革不只是文化界、劇團自身的事情。從解放和發(fā)展藝術生產力的目標來看劇團的改革,自始至終困擾著改革院團的問題就是“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的問題。因此,文化體制(包括劇團)的改革不是文化界而是全社會的事情。只有全社會特別是政府各相關部門共同關注、通力協作,才真正有可能使我們的劇團通過深化改革而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
目前深化劇團體制改革的幾種做法。
1集團捆綁、整體轉制法。特點是將演出生產單位(劇團)、經營單位{演出公司)、演出場地(劇場)進行資源整合。
2媒體代管、全面促銷法。特點是依托媒體的宣傳優(yōu)勢幫助打造產品品牌從而獲得較好的市場效益。
3區(qū)別特性、分類管理法。比如,上海市各劇團的分類管理為代表。上海將劇團分為幾類:一是確定重點扶持的京劇院、昆劇院,在實施兩院整合后由市委宣傳部直接管理;二是依托上海大劇院,管理交響樂團、芭蕾舞團、歌劇院、民樂團等全額撥款單位;其余實行差額撥款的院團管理。
4自我調整、揚長避短法。允許優(yōu)秀演藝人員向外流動,其余藝術人員則安排作群文輔導和“非遺”傳承工作。
5企業(yè)兼并、身份轉化法。劇團被演出公司兼并,演員身份轉換后進入產業(yè)基地。
6自主轉企、員工持股法。
進一步深化劇團體制改革的建議。
1要充分發(fā)揮藝術工作者在深化劇團改革中的主體作用,要通過深入細致的工作來調動廣大藝術工作者投身改革的熱情和積極性,要使藝術工作者真正享受到改革的效益并通過深化改革得到實惠。
2要通過合理的評估辦法,區(qū)別出國家應繼續(xù)加大扶持力度的重點院團和可以逐步轉企改制的一般院團。對于應由國家繼續(xù)扶持的重點院團,要促其深化內部機制改革,要明確其創(chuàng)作推廣演出社會主義主流文藝的責任和義務。
3要統(tǒng)籌兼顧、合理布局。使其資源得到整合,市場得到拓展,活力得到增強,效益得到提升。深化劇團的改革,不僅有單位本身的體制改革和機制轉換問題,還有個國家統(tǒng)籌兼顧、合理布局的問題。
4提倡“和衷共濟,一團兩制”的理念。有些劇團考慮剝離舞臺美術部門和票務營銷部門,這是“結構性”狀態(tài)中的“一團兩制”,有些劇團則在進人機制上考慮“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這是“建構性”過渡中的“一團兩制”。之所以應當在適當的時候提出并落實“一團兩制”理念,首先,這有利于實現劇團改革的平穩(wěn)過渡,其次,,有利于通過“演”而優(yōu)則“事”(事業(yè)編制)實現對藝術人才的選拔和吸引,第三,這有利于彌合“非事即企”或“非企即事”間的政策法規(guī)“壁壘”,第四,無論是“結構性”狀態(tài)還是“建構性”過渡,“一團兩制”的理念還可以拓展到某一地區(qū)乃至全國劇團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就“建構性”過渡而言,在地區(qū)格局內可考慮兩類劇團率先轉企改制:一類是意識形態(tài)屬性較弱的雜技、木偶、皮影等,一類是伴隨小農經濟生產方式而從事藝術生產的某些曲藝、小戲團體等。就“結構性”狀態(tài)而言,在地區(qū)格局中要考慮同類品種的劇團“優(yōu)存劣汰”。
自2012年5月18日正式掛牌改制,衡陽專業(yè)院團的體制改革在全省諸地市中是來得最快,搞得最徹底,但效果如何呢———如果把其他大部分地市的改制狀況比作是“錦上添花”,我們則是出現了諸多問題。
請看劇團的心聲。
衡陽湘劇團給政府的建議———國有文藝演出院團是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中堅力量,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承擔著重要使命。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部關于加快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通知》“按照區(qū)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根據國有文藝院團的不同性質和功能,明確不同的改革任務。地方戲曲、曲藝等國有文藝院團中,演出?。ㄇ┓N屬瀕危稀有且具有重要文化遺產價值的,經批準可不再保留文藝院團建制,允許其轉為公益性的保護傳承機構,或將相關保護傳承職能連同相關人員、編制和經費轉入當地文化館、群藝館、藝術院校、藝術研究院所等機構,專門從事研究、傳承和展演”。
建議:建立“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心”,全額事業(yè)編制單位。將衡陽湘劇保護傳承職能連同相關人員、編制和經費轉入傳承中心。
祁劇團請求:加快組建“非遺”傳承中心。我市現有三家國家級戲曲“非遺”保護單位,其苦于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戲曲人才青黃不接,傳承人無傳習所,技藝得不到傳承,為有效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此,請相關部門遵照2012年市政府在我市專業(yè)文藝團體現場辦公會議的指示精神,加快解決組建我市“非遺”傳承中心。
……
坦率地說,人們至今尚未找到能夠讓表演藝術團體在新的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具有活力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既符合市場規(guī)律,又符合藝術規(guī)律的劇團改革途徑———我們猶如過河“卒子”,只能進(改)不能退(不改)———當然有大前提:只能夠,也只應該是越改越好,而絕非相反!
七、結語
這些年來,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對專業(yè)劇團的投入力度:2007年增加人均約800元;2008年開展了政府買單,群眾看戲活動,列入預算達五十萬;2010年又增加了人均2000元,對劇團的差額撥款從百分之三十增加到現今的百分之六十。
由此可見,各級領導對我們的戲劇藝術、對劇團是不乏關愛與呵護的。
但,我們的底子太薄了,一系列的生存困難仍時時刻刻在無情地困擾著我們:各項經費嚴重不足、專業(yè)人才大量流失、辦公環(huán)境極其簡陋、舞臺演出設施太落后、演出服裝太陳舊;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市直四個專業(yè)藝術表演團體竟無一劇場!沒有演出場地,自然便無法正常演出,而不能正常演出便根本無法談及票房收入,連正常的排練都要東挪西移,朝不保夕……
盡管如此,他們無怨無悔,他們依然在義無反顧地艱難地向前爬行著!
他們很現實,從未奢求振興我們的地方戲劇,使之某一日再呈輝煌,但是,好好保護她乃是我們戲劇從業(yè)者們義不容辭的天職和良心??!
衡陽戲劇人從不敢言放棄,即便是再難,再苦,再累,堅持,緊咬牙根堅持!但我們心頭有一“怕”———怕從此以往,無人再進劇團,那真如滅頂之災啊?。。?/p>
我們殷切地期望:
在不太長的時間里,建立和健全一整套的符合現代企業(yè)管理和現代藝術生產規(guī)律、有利于出人、出戲、出效益的內部運營機制;
培養(yǎng)造就一支懂文化、會經營、善管理的經營管理隊伍以及業(yè)務精、素質強、勇于創(chuàng)新的專業(yè)技術隊伍,努力創(chuàng)作出富有衡陽特色,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精品力作;
同時,著力于固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硬件設施的更新改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藝術人才的培養(yǎng)及引進;
演職員工生活的改善、福利提高等等方面;
讓這一切取得顯著進展,為繁榮我市文化事業(yè),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做出我們衡州戲劇人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文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