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
生活在北京的呂海巖沒有想到,離北京只有三四個小時車程的地方,竟然有人窮得吃不起大米、白面。
離北京這么近,竟然這么窮
2014年11月,呂海巖聽說自己的老上級、臺灣“老爹”在河北霸州有項目,便約了以前的同事一起去探望。到了那里,呂海巖發(fā)現(xiàn)“老爹”的辦公室里堆滿了米、面、油、衣服等。大家笑侃“老爹”開起糧油店了。原來“老爹”在籌集物資,準備送往河北淶源等貧困山區(qū)。
呂海巖跟隨“老爹”一起去送援助物資。到了那里,所見所聞讓他大吃一驚——留在村子里的基本是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和孩子,屋子四面透風,灶臺是土砌的,11月的天氣老人們有的還穿著單衣,薄薄的被子破破爛爛地堆在炕上。通過和村民交談得知他們這里冬天不供暖氣,也沒有其他取暖設施,只有在做飯的時候才舍得點火,一天里就靠那一點灶火帶來些熱氣。呂海巖明白“老爹”為什么執(zhí)意要做這件事了,臨回北京前,“老爹”告訴他如果有可能在北京也籌集些物資,這里需要幫助的村民很多,很多人今年的過冬問題都沒有辦法解決。
11月23日,呂海巖回到北京立刻開始行動起來。他先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發(fā)布了消息,把在當地拍的村民家里的照片發(fā)出來,立刻引起朋友圈的關注,大家紛紛詢問情況,表示愿意捐衣捐物。呂海巖還告訴大家,所有的捐助物資每天都有明細發(fā)布,這些物資最后集中起來會找車統(tǒng)一送往當地,不經過任何機構,直接發(fā)放到村民手中。捐助人如果有愿意去當地的,可以在送物資的時候一起去。
呂海巖在自己經營的位于通州的“煙斗咖啡”門口搭起帳篷,將照片和情況貼在帳篷外面,告訴附近居民現(xiàn)在山區(qū)最需要的是過冬的衣物和棉被,以及糧油。這樣四周的街坊鄰居也知道了這件事,紛紛送來了需要的物資。通州人民的熱心出乎呂海巖的意外,“我本來想著以朋友圈為主,因為里面有不少事業(yè)成功的人士,可以提供些幫助。而通州區(qū)的募集只是順帶著做一下,沒想到反響那么大,每天源源不斷有人送東西來,通州時訊還報道了這件事。”更讓大家意外的是,還有些物資是從上海、江西等地寄過來的,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得知了這件事,也不知道他們是誰。
東西越來越多,很快,找地方放置這些物資成了令人頭疼的事。沒辦法,呂海巖把庫房中存放的以前開賓館剩下的床和家具拉出來放在街邊以低價賣掉,有的直接讓收破爛的拉走,這樣把三層的倉庫騰出來,安置捐助物資。
“煙斗咖啡”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們一起整理這些物資,包括將每個季節(jié)、男女老幼、上衣褲子鞋等一一分開打包,以便于到現(xiàn)場發(fā)放。每天還有兩個人站在寒風中守著帳篷為前來咨詢的人們介紹情況、接收物資。
大雪封山前將物資安全運送到山區(qū)
12月的北京在刮了幾場大風之后,氣溫驟然下降。呂海巖有些著急,山里的老鄉(xiāng)們不知怎么樣了,在這樣的寒冷之中那些老人還能堅持多久?他開始加緊募集車輛,準備盡快把物資送過去。上次臨走的時候,他們曾托當地的一位志愿者收集貧困戶的信息。那位志愿者40多歲,家境尚好,兒子在北京讀大學,他愿意出力做這件事幫助自己的鄉(xiāng)親。
12月13日,呂海巖和志愿者們開著12輛車向河北淶源出發(fā)了,為了能多帶些東西,一位志愿者還租了一輛廂式貨車。這次他們共帶了1噸多米、1噸多面、70多桶食用油、幾十包棉衣和被褥,其中有志愿者專門買的一批棉大衣。出發(fā)前呂海巖向大家強調了紀律:不許喝當地老百姓的水,不許吃他們給的任何東西。汽油費和過路費則自理。他說,這樣的規(guī)定不是因為怕當地的食物和水不衛(wèi)生,而是因為當地不通自來水,村民喝的水都是河流的水截流沉淀之后取來的,非常寶貴。他們也會把家里最寶貴的食物拿出來,就算是一個雞蛋、一個凍柿子,也是他們辛苦省下來的。咱們既然是去幫助人家的,就不能給人家添麻煩。
臨行前呂海巖心里早已確定好了第一個要去的人家,是一個有兩位80多歲老人的貧困家庭。老大爺癱瘓在床,兒子也癱瘓,只有老太太每天湊合著做點飯,家中沒有一點收入來源,也不是村里的低保戶。呂海巖上次和“老爹”去的時候,最后來的這家,當時物資都分完了,只剩下了一袋米和一桶油,呂海巖把身上的幾百塊錢留給了老人,那時他就想下次來的時候一定先到這家看看。
到了那里,推開老人歪歪斜斜的屋門,呂海巖看到屋里全是煙,大家都被嗆得咳嗽起來。兩位老人看到呂海巖非常高興,老大爺說,老太太一生火家里就全是煙,現(xiàn)在下午兩點多了,他們還沒有吃早飯。大家為老人留下了足夠多的糧油和過冬的衣物。還有一戶人家也讓呂海巖牽腸掛肚,一家5口人,3個癱瘓,1個是聾子,1個是啞巴。
發(fā)放到一個村子的時候,他們遇到了麻煩,村長開著帕薩特來了,告訴他們不許擅自發(fā)放物資,必須把物資先統(tǒng)一交到村委會。無奈之下,他們只好帶著遺憾離開。
讓孩子們不要像老一輩那樣生活
回北京的路上,大家一反去時的歡聲笑語,都變得很沉默,“去之前還有人質疑,那里真像你說的那么窮嗎?去了之后大家都很受觸動,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怎么能再幫一幫他們?!眳魏r說。當地人的樸實也讓大家很感動,去之前還有些擔心把物資卸下來之后會不會被搶,沒想到當地人非常守規(guī)矩,不在名單之內的根本不會過來拿東西。當地產柿子,村民們紛紛拿出柿子要送給志愿者。呂海巖說幸虧他們這次去得及時,再過一陣如果下雪就封山了,車根本進不去。這次發(fā)放的物資,糧油可以夠每家吃到過年,衣服被褥這個冬天也沒有問題了。
回來之后,呂海巖開始考慮另一個問題,如何幫助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們。援助物資畢竟是有限的行為,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有一個未來,不要再像老一輩人那樣生活。作為一個6歲孩子的爸爸,想到那天孩子們拿著志愿者帶去的巧克力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剝開包裝紙;想到孩子們一臉喜悅、小心翼翼地捧著他們帶去的文具,生怕弄壞了,他就覺得很心疼。下一步,呂海巖打算把助學的事情做起來,當地的孩子一個月只需要200多塊錢就夠上學所有的開銷了,和志愿者們商量了一下這件事,大家紛紛表示愿意“領養(yǎng)”。
現(xiàn)在走進“煙斗咖啡”,走廊里堆放著米面糧油,有些妨礙走路。呂海巖說這些都是這兩天又收到的,倉庫里還有不少沒能送走的衣服,他打算以后在當地找一個倉庫,每次物資攢夠了就雇一個大貨車送過去,“不然的話去一趟十幾輛車,費用加起來也得兩萬多,省下來又可以買不少糧油了?!眳魏r說,他們會持續(xù)地援助這些老鄉(xiāng)們,如果有讀者也想援助物資,可以關注他們的微信“yd1512176663”,他們會在微信上發(fā)布所需要的物資信息,大家可以根據具體的需求來援助。
(編輯·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