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20世紀以來茶陵派學術史研究
——茶陵派歷史地位研究之回顧

2015-03-13 04:25司馬周江蘇理工學院中文系江蘇常州213001
名作欣賞 2015年8期
關鍵詞:詩派學術界流派

⊙司馬周[江蘇理工學院中文系, 江蘇 常州 213001]

20世紀以來茶陵派學術史研究
——茶陵派歷史地位研究之回顧

⊙司馬周[江蘇理工學院中文系, 江蘇 常州 213001]

茶陵派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除了有少數(shù)論文專門評價外,大部分學者在文章中有所涉及。審視20世紀以來的這些論文,可以了解學者們對茶陵派的歷史地位褒貶不一,有否定者,有肯定者,有辯證對待者。在爭論中,學術界對茶陵派歷史地位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其在歷史上的存在形態(tài)以及糾偏起衰和引領示范作用基本得到承認,但這一方面仍有繼續(xù)深入研究的必要。

20世紀以來 茶陵派 學術史 歷史地位

李東陽所領導的茶陵派在明中期文風轉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學術界對其過渡作用開始關注,研究成果的數(shù)量和質量逐漸豐富,研究呈上升趨勢。本文擬對茶陵派歷史地位相關研究進行回顧,總結其所取得的成績與不足,考察其研究特點,不揣淺陋,以就教方家。

茶陵派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除了有少數(shù)論文專門評價外,大部分學者在文章中有所涉及。審視這些文章,可以知曉研究者對茶陵派歷史定位評價不一。具體評價分類如下:

一類觀點是否定茶陵派的歷史價值,既包括對歷史作用的否定,也包括對歷史事實的否定。對茶陵派歷史作用的否定是以郭預衡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元明清卷》一書為代表,他認為以李東陽為宗主的茶陵派,特色并不多。而對茶陵派存在的歷史事實的否定以阮國華的《李東陽融合臺閣與山林的文學思想》(《文學遺產(chǎn)》1993年第4期)一文為代表,否認茶陵派曾經(jīng)作為一個派別的存在,認為其并非文學派系,只是一種松散、自發(fā)的文學交往和認同。

另一類觀點是肯定茶陵派的歷史地位,承認其在明中葉文壇發(fā)揮了重要的過渡作用。以馬美信撰寫的《李東陽在明代文學發(fā)展中占有怎樣的地位》(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古典文學三百題》)、日本學者前野直彬在其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等觀點為代表,他們提出,茶陵派的文學理論和文學創(chuàng)作上承“三楊”臺閣體,下啟“七子”復古派,承前啟后的作用非常明顯。

還有一類觀點提出茶陵派雖然一方面沿襲了臺閣體的文風,但另一方面對臺閣體末流弊端糾偏起衰,同時為后來“七子”的復古之風開創(chuàng)了先河,功與過要區(qū)分對待。郭紹虞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吳志達的《明清文學史·明代卷》、袁行霈的《中國文學史》等著作的評價具有代表性,他們指出,茶陵派的出現(xiàn)不僅糾正了臺閣體“緩冗沓”之習,而且開啟了“前七子”句摹字竊,矜才使氣的復古風氣,其創(chuàng)作局限與歷史貢獻要一分為二。

茶陵派活動時間以天順八年(1464)李東陽考中進士作為活動的開始,正德七年(1512)李東陽致仕作為活動的消歇,前后長達五十年之久。從永樂初到成化、弘治間,是明代太平時期,經(jīng)濟繁榮,政局穩(wěn)定,文風趨于雍容平易,以“三楊”美化時政,歌功頌德的臺閣體為代表。而成化以后,由于時局的變化,臺閣體文風的弊端日漸顯現(xiàn),文學創(chuàng)新和審美回歸的呼聲越來越高。以李東陽為代表的茶陵派順應文學潮流,擔綱歷史賦予的重任,用深厚雄渾之體,一洗“緩冗沓”之習,廓清了臺閣體的迷霧,給文壇帶了清新之氣。茶陵派與臺閣體的關系,在拙文《茶陵派與臺閣體文化心態(tài)的比較》(《前沿》2010年第9期)、《茶陵派與臺閣體社會環(huán)境之比較》(《作家》2009年第6期)中有詳細論述。

而周寅賓的《明代的茶陵詩派》、廖可斌的《茶陵派與復古派》、陳書錄師的《明代前七子“宗漢崇唐”心態(tài)膨脹的誘因》等論文則較為深入地探討茶陵派與前七子的關系,他們認為茶陵派與復古派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并存。黃卓越先生在《明弘正間審美主義傾向之流布》(《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一文中從美學角度評價茶陵派與復古派的關系,認為茶陵派從定性上而言,體現(xiàn)了鮮明的過渡性,具備了積極開拓新的美學理念的意識,新舊交替印痕在其流派上得以顯現(xiàn)。

目前,學術界對茶陵派歷史地位的評價以林家驪、孫寶的《茶陵詩派新論》(《文學評論》2009年第5期)一文為代表,他高度肯定了茶陵派的歷史作用。作者提出,盡管明初流派紛呈,但這些流派群體結構松散,有創(chuàng)作主張而無綱領,創(chuàng)作水平參差不齊、流傳作品稀少,它們很難與茶陵詩派并駕齊驅,茶陵詩派應該可以明確稱之為明代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詩歌流派。茶陵詩派對“前后七子”的復古運動具有引導作用,對此后的性靈派、唐宋派、竟陵派等在理論構建和文學創(chuàng)作上有示范作用,從這點來論,茶陵詩派可以算得上是明代詩派全面走向成熟的開端。

因而上述第三類觀點較為辯證地看待和評價了茶陵派的歷史地位。

除了對茶陵派歷史地位的研究外,對于茶陵派究竟算不算一個詩歌流派,學術界觀點也不一致。正如前文所言,有少數(shù)學者不認同其為一個文學流派,其中以阮國華、何宗美為代表,何宗美在《文學遺產(chǎn)》(2012年第6期)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茶陵派“非派”試論——“茶陵派”命名由來及相關問題的考辨》的文章。作者提出,茶陵派當初并非為一個“詩歌流派”,是被后人不斷層累和重塑的結果。該觀點是對學術界普遍認可的“茶陵派”曾作為一個詩歌流派存在于明代文學史上這一傳統(tǒng)觀點的挑戰(zhàn)和否認。

何宗美教授這篇論文對茶陵派一些共性問題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他通過《四庫全書·東江家藏集提要》不同版本的比較,錢謙益對待李東陽目的等的研究,將學術界在茶陵派研究過程中往往忽視的問題梳理清楚。當然,何宗美教授在研究中也明確表示,茶陵派在歷史上有四種形態(tài):一是原始形態(tài)的“茶陵派”;二是以復古派為主線的文學史中的“茶陵派”;三是以程嘉燧、錢謙益為代表的反復古派為主線的文學史中的“茶陵派”;四是今天文學史通常所說的“茶陵派”。同時,文章提出,將“茶陵派非派”這一問題提出來進行研討,其目的不在于爭論茶陵派究竟是不是一個文學流派,而在于通過反思和實證的研究澄清茶陵派錯綜復雜的形成史及其相關問題。

其實,何教授將“茶陵派非派”問題提出來探討是非常有必要,而且很有意義的。尤其是何教授一方面認為茶陵派并非一個詩歌流派,另一方面也承認其在文學史上有四種存在形態(tài)。這兩個觀點是自相矛盾的,所謂的“四種形態(tài)”其實質就是我們現(xiàn)代人如何看待古代的文學流派。

對于“否定茶陵派存在事實”這一學術論點,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持反對意見,認為茶陵派在明代詩歌史上的確是一個文學流派。

縱覽中外文學發(fā)展史,一般而言,凡是在創(chuàng)作主張和藝術風格上表現(xiàn)出相同或相近的作家,無論他們是否構成或者組建成文學社團,都可視為一個文學流派。從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流變史來看,文學流派通常表現(xiàn)形態(tài)有兩種①:一種類型是具備明確的文學主張和組織形式的自覺集合體,是一類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如明代“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云間派,清代的桐城派、浙西詞派等;另一種類型是不完全具有甚至根本不具有明確的文學主張和組織形式,但在客觀上因為創(chuàng)作風格相同或相近而構成的名義上的詩歌流派,這一類詩歌流派與前者不同,但學術界基本認可其作為流派存在的事實,如唐代的田園詩派、邊塞詩派,宋代的江西詩派、江湖詩派,明代的唐宋派,清代的陽湖文派、常州詞派等。

如果按照上述流派標準來評價茶陵派的話,它應當屬第二類流派類型。原因如下:首先,茶陵派作為一個詩人群體,沒有形成嚴密的組織結構,其組成成員也比較松散,流派的活動時間、活動人員都并不固定,尤其是流派中很多成員都身居官位,調(diào)動相對頻繁,李東陽的門生中不少人考取進士后,便分散到各地任職為官,在京城者很少,故其詩派成員的群體聚會非常少。據(jù)可考文獻,茶陵派中僅少數(shù)成員能夠聚集在一起飲酒唱和,如李東陽在《聯(lián)句錄》中就詳細記載了流派成員聚會酬唱的情況,該書記載的成員中有姓名可考者44人。其次,茶陵派盡管擁有文學綱領和派別領袖陽,但在當時既沒有明確給自己的流派命名,也沒有明確將《麓堂詩話》作為整個流派的詩論綱領來指導成員的文學創(chuàng)作。茶陵派之所以能夠構成流派,主要是由于李東陽的個人創(chuàng)作魅力、其身份地位等因素使然。最后,茶陵派是因為其宗主李東陽祖籍湖南茶陵(今湖南省茶陵縣)而著稱。其流派成員來自全國各地,郭瑞林在《應給“茶陵派”重新命名》(《學術研究》2004年第10期)一文中考證了26位成員,發(fā)現(xiàn)這26人中絕大部分為外省籍人士,湘籍作家五分之一還不到,只有寥寥四人。所以其成員并非局限于湖南茶陵或北京一地,因此我們在考慮茶陵派成員時,不以籍貫作為限制,主要從此人與李東陽的關系以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風格、詩文理論等方面進行考慮。綜上所述,茶陵派已經(jīng)具備作為一個文學流派應有的顯性或隱性條件。

筆者在博士論文《茶陵派研究》(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中曾探討過“茶陵派”名稱的演變,認為“茶陵派”名稱,始見于明代徐泰的《詩談》:“廬陵楊士奇,格律清純,實開西涯之派,文則弱矣。”雖名為“西涯之派”,其實指茶陵派,可見當時徐泰已確認茶陵派為一個詩歌流派。清初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則有“西涯一派”的稱謂:“吾友程孟陽讀懷麓之詩,為之

發(fā)其指意,洗刷其眉宇,百五十年之后,西涯一派煥然復開生面。”而到四庫館臣則常用“茶陵一派”“長沙一派”等稱呼“茶陵派”:“其(顧清)詩清新婉麗,天趣盎然。文章簡煉醇雅,自嫻法律?!诓枇暌慌芍?,亦挺然翹楚矣?!雹凇捌洌懞啠┪牧x蘊未深,而平正樸實,于長沙一派為近。”③民國時陳田最終確立了“茶陵詩派”的命名:“文莊(邵寶)詩格平衍,其蘊藉入古處,則學為之也。在茶陵詩派中,不失為第二流?!雹苓@一觀點與材料曾被不少學者直接或間接采用。薛泉在《論茶陵派之成立》(《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一文中較認為茶陵派的確立毋庸置疑,它是一個由后人從實踐和理論上加以總結、并予以冠名的松散文學流派,是明代特定社會文化背景與文學傳統(tǒng)積淀等多種因素整合、作用的結果。目前學術界基本上接受了茶陵派作為一個詩歌流派的事實。

另外,還有極個別學者對“茶陵派”的這一名稱表示質疑,認為其名稱不妥。如郭瑞林在《應給“茶陵派”重新命名》一文中,建議給“茶陵派”重新命名,他認為“茶陵派”名不副實,沒能準確地揭示這一詩派的特征,而且容易誤導他人,可以“李東陽詩派”或“京都詩派”或“法度派(或音調(diào)派)”命名。此論雖有新意,但實不可取。正如薛泉在《茶陵派之成立》文章中所反駁的:“一般而論,文學流派名稱具有約定俗成性,茶陵派之名稱,自清中葉以來已為不少人接受和熟知,若貿(mào)然重新命名,容易造成混亂,實無必要?!?/p>

茶陵派對后代文學的影響也是學術界比較關心的一個話題。茶陵派除了影響臺閣體、“前七子”文學思潮外,馬美信先生在文章中指出茶陵派還對“公安派”和“性靈派”產(chǎn)生深遠影響,并為后來錢謙益所宗。⑤不過作者并沒有對此觀點給予充分的論證。

對于茶陵派歷史地位的研究學術界專論較少,大都伴隨著其詩話或文學創(chuàng)作的研究來分析,對茶陵派歷史地位的評價學術界認識逐漸趨于一致,對其詩歌流派存在的事實也基本予以接受。

20世紀以來,學術界對于茶陵派歷史地位的研究,具有下述幾個特點:

(一)學術觀點頗具爭議性。學術界對茶陵派歷史地位具有較大的爭論,有學者研究認為茶陵派是一個松散的文學團體,不能稱其為流派;有學者則充分肯定茶陵派在文學史上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具有較高地位;而有的學者則主張從兩個方面評價茶陵派的歷史地位,一方面肯定其文學成就,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其流弊和短板。雖然觀點不一,但在爭論聲中我們對歷史上的茶陵派的認識越來越清晰,爭議并非無價值。茶陵派之所以能引起學術界的爭論,最大根源就在于我們?nèi)绾握J識古代詩文流派。作為一個特定歷史的產(chǎn)物,我們不可能以西方的流派標準或今人的文學觀點來進行審視。其產(chǎn)生既然有歷史的必然性,我們就能只能以當時的文學標準來觀照它。毫無疑問,茶陵派作為一個詩文流派存在于中國文學史上,這是無可厚非的,“存在即合理”,茶陵派的誕生既與明前期的臺閣文學和陳莊體文學流弊有關,也是文學自身求異創(chuàng)新的結果,它在明中期文壇具有前承后繼的作用,不僅糾正了臺閣體末流的文學弊端,也開啟了明代復古文學的先河,其歷史作用是不容忽視和抹殺的。

(二)研究角度具有差異性。對茶陵派歷史的研究,離不開對茶陵派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和詩歌理論的分析,不可能脫離具體事實來談。從現(xiàn)在學術成果看,學術界在談及茶陵派歷史地位時,視角具有多樣性:有的論文是直接探討其歷史地位,如魏青的《略論茶陵派在明詩史上的地位》;有的是在李東陽及茶陵派的全面介紹中論及其歷史地位,如王山的《明代文學史上的李東陽和茶陵派》;有的是在文學史中介紹茶陵派時予以論述,如各種文學史;有的則是通過茶陵派與明中期文壇其他文學流派的比較和沖突顯其地位,如廖可斌的《茶陵派與復古派》,陳書錄師的《明代前七子“宗漢宗唐”心態(tài)膨脹的誘因》等;有的則是在茶陵派是否成立這一角度來闡述茶陵派應有的歷史作用。盡管視角各異,但學術界對茶陵派歷史地位的認識越來越明了。目前學術界對茶陵派歷史地位的認識基本形成共識,茶陵派是明中期一個重要的過渡文學流派。

(三)研究方法具有多樣性。在有關茶陵派歷史地位研究中,大多數(shù)文學史用傳統(tǒng)的理論分析法,這對于我們明確認識茶陵派歷史地位很有幫助,而且他們作為文學史,側重觀點介紹為主,不可能較深入研究某一問題。大多數(shù)論文也依然采用傳統(tǒng)研究方法,以理論分析為主,文本解讀為輔,如魏青、林家驪等人的論文;有的文章則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來探討,如廖可斌、阮國華等人的文章;也有的學者采用文獻考證與文本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以何宗美、薛泉、郭瑞林等的文章為代表。研究方法的不同,學術思路的差異,為茶陵派歷史地位的研究提供了廣闊空間,有助于學術界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全面而深入地認識茶陵派歷史地位,同時也為學術界的進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20世紀以來,關于茶陵派歷史地位的探討呈整體上升趨,使學術界對茶陵派歷史地位的認識越來越清晰,承認其在文壇發(fā)揮的糾偏起衰和引領示范作用,但相關研究仍有不少空間,有不少問題還沒有進一步明確和加以解決,尤其是對茶陵派流派的認定等問題,仍有待學術界深入挖掘文獻,期待學術界有更多此類成果出現(xiàn)。

① 參考劉建軍:《文學流派》,《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分冊》,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952頁。

④ 陳田:《“邵寶”條》,《明詩紀事·丙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7頁。

⑤ 馬美信:《李東陽在明代文學發(fā)展中占有怎樣的地位》,《古典文學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31頁。

作 者:司馬周,江蘇理工學院中文系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明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編 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世紀以來茶陵派學術史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3ZWC015);江蘇省2014年度高?!扒嗨{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yǎng)對象資助項目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詩派學術界流派
《詩》第27卷·三個“十”特大卷征稿
國內(nèi)學術界馬克思民生思想研究述評
當代詩詞史稿(八)——“三友詩派”給我們的啟示
趙建忠《紅學流派批評史論》序
國內(nèi)學界關于日本“印太戰(zhàn)略”分析的研究綜述
百川何以爭流
——關于戲曲流派傳承的再討論
新時期紅軍長征研究文獻綜述 
莫以【流派】論得失
專題·21世紀中國現(xiàn)代詩群流派大聯(lián)展
略論江湖詩派產(chǎn)生、發(fā)展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