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春田、張春平 編輯/任 紅
劉馥一家三代治水
文/劉春田、張春平 編輯/任 紅
七門堰前的劉信塑像。
陳壽在《三國志》里,專門給六位刺史立了一傳。其中有一位被立為標桿的揚州刺史,名叫劉馥,因匹馬赴合肥造空城,屯田興教修水利,深得百姓愛戴和曹操賞識。但是,這樣一位頗有文治武功的名守,卻因建言曹操的一首《短歌行》而冤死。劉馥死后,曹操后悔不已,命以三公厚禮葬之。但是,悔恨終究喚不回消逝的生命。
劉馥(?-208年),字元穎,沛國相縣(今安徽濉溪縣西北)人。東漢末年曹操的部下,揚州刺史。他在治理揚州期間興修水利,并修造城壘以加強城池的守備,頗有功績。
劉馥修建的芍陂、茄陂、七門、吳塘等水利工程滋養(yǎng)了江淮一方兒女,有的沿用至今。他的兒子劉靖雖貴為王侯,但仍承繼父志,修筑了京城地區(qū)有史以來最早、最大的水利工程:戾陵堰和車箱渠。孫子劉弘為鎮(zhèn)北將軍,接續(xù)祖業(yè),“親臨山川,指授規(guī)略”,派兵為工,召王為民,大修水利,使荒廢的設施重新恢復了效益。劉門三杰,獻身水利,澤被一方。
“精達事機,威恩兼著,故能肅齊萬里”,這是陳壽在《三國志》里對劉馥的評價,短短幾句話十分恰當?shù)馗爬ǔ隽藙サ倪h見卓識。東漢末年,劉馥曾到揚州避亂,后在建安初年勸服袁術的手下戚寄和秦翊投奔曹操。曹操十分高興,便任命劉馥為司徒府掾。但是,此時的曹操正南北雙憂,北面與袁紹在官渡對壘,而南面孫策攻殺了轄區(qū)的揚州刺史,并與當?shù)剀婈犗萑虢┏?。分身乏術的曹操問計于劉馥,劉馥提出了三點意見,獲曹操肯定,隨后劉馥被任命為揚州刺史。
上任后的劉馥單槍匹馬來到殘破的空城合肥,新建了揚州的官衙。同時,在當?shù)嘏d辦學校,進行大規(guī)模屯田,蓄水灌溉稻田,并招安了地方武裝勢力,民心歸聚,數(shù)萬名逃難的江淮人又都回到了原居地。劉馥在任的數(shù)年期間,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人口迅速增長,名人雅士匯聚,深得民心。
劉馥雖為名守,但最讓人稱道、得以留名史冊的還是他對水利事業(yè)所作出的突出貢獻。我國古代受條件所限,人工灌溉的水源主要來自地下和地表,而以江河湖沼等地表水居多。地表水雖然易于獲取,但水量受季節(jié)和氣候影響較大,水量往往不能便捷地滿足農業(yè)灌溉需求。于是,古人就想方設法建造了很多類似于水庫的人工陂塘,用以存儲水分,調節(jié)江河流量。正是這種看似再普通不過的陂塘,使百姓一次次地免于洪災。
據(jù)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陂塘是位于安徽壽縣的芍陂,為春秋時期楚國名將孫叔敖所建。至魏時,芍陂荒廢,建安五年,劉馥在淮南屯田,“興治芍陂以溉稻田”,實現(xiàn)了“官民有蓄”。同時,劉馥看到了陂塘的巨大效用,引以為用,在河南固始縣和安徽懷寧縣分別修建了茹陂和吳陂,使沿河陂塘呈串珠狀,一個接著另一個,頗似長藤結瓜。
在劉馥所修的水利工程中,工程量最大、影響也最長遠的當屬“七門三堰”?!捌唛T三堰”位于安徽舒城縣,包含七門堰、烏羊堰和槽牘堰,它充分利用天然的陂、蕩、塘、溝,因勢利導,加以修造后形成自流灌溉網。兩千余年來,灌溉江淮腹地十余萬畝田地,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系統(tǒng)性水利工程。后人感于“三堰余澤”,在七門堰堰口,立起了一座“三劉祠”,用以紀念劉信、劉馥和劉顯三位為這個古代著名灌溉工程作出貢獻的官員。
七門堰始建于劉信,其建筑歷史頗為曲折。漢高祖7年(公元前200年),劉信為羹頡侯,食邑于舒。他見“舒城水源出于西山之峻嶺,勢若建瓴”,便“于七門嶺下,阻河筑堰,曰七門”。到了東漢末年,七門堰因為年久失修,水利設施荒廢,曹操實行屯田,揚州刺史劉馥便“守淮南,大開稻田”,決定重修七門堰。他在“興利莫先于七門、曹責諸堰,淺者睿之,塞者疏之,倒灌者閘之,泛濫者堤之,則利興矣”的思想認識下,“循羹頡侯故跡,斷龍舒水”,疏浚了淤廢的七門堰故道,同時,在周瑜城左側的龍舒水右岸增建烏羊堰,在縣治附近的龍舒水左側增修槽牘堰,形成后世所稱的“七門三堰”。這大大恢復了七門堰的灌溉效能,而且還把引水灌溉與防洪排澇結合起來,使灌溉面積擴大到“千余頃”。到了明代,縣令劉顯再次對“七門三堰”進行大規(guī)模疏浚,在擴大灌溉面積的同時,制定了“上五蕩用忙水”、“下十蕩用閑水”的用水辦法,和“正夫水”、“掛夫水”的管理制度。
上:曹操酒醉,因劉馥建言而刺死劉馥。
下:次日,曹操酒醒,想到劉馥多有功績,十分懊悔,賜厚禮送葬。圖自遼寧美術出版社1982年第1版三國連環(huán)畫《赤壁之戰(zhàn)》。
二千多年來,七門三堰時興時廢,歷經滄桑。解放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七門三堰灌區(qū)納入杭沛干渠,成為淠史杭灌區(qū)的一個組成部分,效益雙倍發(fā)揮。
劉馥之子劉靖雖然也官至將軍,但他秉父遺風,守地修渠治水。有人說,劉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名守的兒子如何煉成名守”,這話并非沒有道理。他開拓邊守,屯據(jù)險要,興修水利,使百姓獲益,去世后被追贈為征北將軍,進封建成鄉(xiāng)侯,謚曰景侯。
黃初年間,劉靖由黃門侍郎升任廬江太守,所在的合肥地區(qū)正是當年父親劉馥治所。踏上父親拋頭顱灑熱血的故土,物是人非,劉靖感慨萬千。耳濡目染間,劉靖在治水上沿用其父的富民之術、為政之道。由于任上有功,劉靖后來遷為鎮(zhèn)北將軍,假節(jié)都督河北諸軍事,成為封疆大吏,一代名守。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在永定河上興建了京城地區(qū)有史以來最大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戾陵堰和車箱渠。
戾陵堰始建于嘉平二年,即公元250年,距今已1700多年。這項水利工程由兩部分組成:其一在灅水(即今永定河)上修一道水壩,高約二點五米,長約七十余米,寬約九十米。壩不高但很寬??菟竟?jié)可以蓄水,提高水位,洪水季節(jié)又能順利行洪。設計者充分考慮了永定河不同年份、不同季節(jié)水量差別大的特點。這條壩以石景山為依托,東西走向,在四平山和石景山之間形成了一個小水庫。工程之二,在石景山和黑頭山之間的地形缺口處,鑿穿小山梁修通一條渠道稱為車箱渠。渠道和高梁河溝通,經昌平、密云、通縣一帶,綿延四五百里,灌溉二十多萬畝土地。
據(jù)史料記載,劉靖在戾陵堰的修建過程中,“登梁山以觀源流,相濕水以度形式”,觀察地形,勘察漯水。在北地的朔風聲中,他選定的地址上修筑了戾陵主堰,取水口位于上游北岸。此堰因在戾陵附近,故而得名。在戾陵水門,下接一條引水干渠,因形似車箱,故名車箱渠。通過車箱渠分出一部分河水,平地導流,注入薊城西北的高梁河。再沿高梁河西岸開支渠,以達到灌溉農田、發(fā)展水稻生產的目的。這是一項巨大的水利工程,也可以說是一件功在千秋的政績。它在山洪爆發(fā)的時候可以用來防洪,山洪乘堨東下,使農田免遭山洪侵害。渠堰修好后,在平時可用以灌溉稻田,“灌田歲二千頃,凡所封地百余萬畝”,取得巨大的經濟收益,同時由于水利條件的改善,提高了水稻的產量,致使“水溉灌薊南北,三更種稻,邊民利之”。
《水經注》是一部為《水經》作注,并在原書基礎上大加補充的巨著,不僅記述河川源地、流向、支流注入處,而且還較詳細地記述了流經地區(qū)的地形、城鎮(zhèn)、建置沿革、農田水利、土地物產、有關歷史事件等。其中湖泊類型名稱有14個,即湖、澤、海、坈、陂、浦、淵、潭、池、藪、渚、塘、淀、沼等。
時間到了西晉初年,雖然劉靖興建的戾陵堰和車箱渠仍然發(fā)揮著灌溉農田的作用,但是到了元康四年(294年),幽州地區(qū)先后發(fā)生兩次地震,嚴重破壞了戾陵堰的結構,工程基本被毀。元康五年六月,洪水暴發(fā),沖毀戾陵堰四分之三的建筑,北崖及水門也被沖垮七十多丈,造成車箱渠漫溢。戾陵堰被沖毀后,渠堰幾乎淤塞廢棄。劉靖的兒子劉弘見此情景,決意修復,便親自帶人翻山越嶺,查勘地形,規(guī)劃方案。但是,由于戰(zhàn)亂和疫病流行,當?shù)氐那鄩涯炅魇乐?,一時難以找到足夠的勞工。劉弘就給附近的駐軍將領關內侯逄惲去信,請他派兵前來援助治水工程。沒想到,逄惲十分重視,親自帶領兩千多名將士,不帶長刀帶長鎬,奔赴而來。更讓人意外的是,附近的王侯貴族聽到這個消息后,主動帶人前來幫忙,甚至連烏丸、鮮卑等少數(shù)民族的騎兵也紛紛下馬修堰。經過四萬多軍民近半年時間的共同努力,起長岸,立石渠,修主遏,治水門,最終讓堰壩門廣四丈,立水遏五尺,興復載利,通塞之宜,準遵舊制。戾陵堰和車箱渠舊貌煥新顏,再次滋潤一方百姓。戾陵堰和車箱渠不僅見證了一段軍民治水的佳話,而且還見證了我國各族人民為著一個共同的治水理想而同甘共苦的歷史。
劉弘通過這次對戾陵堰和車箱渠的重建,筑起長岸,修復了水門和主壩,在北岸還建有護岸的堤防,并抬高了水門,減少了流量,加強了該項工程的穩(wěn)固性以及對水勢的控制,進一步擴大了灌溉面積。
在中國水利史上,一門三代獻身于同一個水利工程的例子非常罕見。劉氏三代即為如此,蔡東藩在《兩晉演義》中評價道“弘父子以保境成名”,而孫盛在《晉陽秋》中評價道“自靖至弘,世不曠名,而有政事才?!焙髞?,在石景山南麓發(fā)現(xiàn)的明代《重修凈土寺添置田畝碑記》中,開頭就說“且夫凈土寺,古劉師堰石記云”,這充分說明了該堰及其修筑者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出,在北京古代的水利發(fā)展史上劉靖父子所作出的不朽貢獻。
劉氏父子所修筑的戾陵堰與車箱渠幾度興復,為京城周圍的農業(yè)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對北京地區(qū)的開發(fā)產生了久遠的影響,在北京城市發(fā)展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其歷史功績不亞于元朝郭守敬對元大都水系的改造。因此,許多水利方面的研究都把它與四川岷江上的都江堰相比較,視為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代表。在一千多年的時間里,永定河水通過戾陵堰、車箱渠哺育了這里的人民,繁榮了農業(yè)經濟,為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但是,戾陵堰修成以后,曾多次毀于洪水。它巨大的灌溉效益吸引許多有識之士不畏艱難多次重修,譬如北魏幽州刺史裴延儁于公元519年也重修過戾陵堰。《魏書》裴延儁傳有:“轉北平將軍幽州刺史,范陽有舊督亢渠、經五十里,漁陽燕郡有故戾陵諸堰,廣袤三十里,皆廢毀多時,莫能修復。時水旱不調,民多饑餒,延儁謂疏通舊遺跡勢必可成,乃表求營造……未幾而就,溉田百萬余畝、為利十倍,百姓至今賴之?!睆倪@段記載中可以注意到兩個問題:其一,“漁陽燕郡有故戾陵諸堰”,說明從劉弘到裴延儁的二百余年間,戾陵堰被長期使用過,以至在裴延儁重新修復戾陵堰時,河道中還有幾條廢堰體的遺跡;其二,修復后的戾陵堰、車箱渠達到相當規(guī)模,它和督亢渠兩處水利工程灌溉面積之和又達到了一百多萬畝,為利十倍,取得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
北齊斛律羨也維修、利用、擴展了這個水利工程。《北齊書》斛律金傳:“天統(tǒng)元年斛律羨官出幽州刺史,導高梁水北合于易京,東會于潞,因以灌田,邊儲歲積,轉漕用省,公私獲利焉?!?/p>
隋、唐有引永定河水廣開稻田的記載。遼史有“狼山神、戾陵陂”的記述。金、元在開運河的同時,充分考慮了繼續(xù)發(fā)揮這項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
但是,由于年代久遠,有關戾陵堰、車箱渠的史料非常稀少。以酈道元《水經注》卷十四《鮑丘水》中著錄的“劉靖碑”及其“遏表”記載,是目前我們追溯、研究其具體情形和水利貢獻的最詳細線索。《水經注》里寫到:“鮑丘水人潞,通得鮑丘之稱矣。高梁水注之,首受灅水于戾陵堰?!滨U丘水即今溫榆河,灅水即今永定河,它勾畫了這一水利工程的走向:經戾陵堰攔截的永定河水,從車箱渠進入高梁河后匯人溫榆河,再流入通縣境內的潞水。
2014年6月1日,北京,盧溝橋仿佛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靜靜地立于永定河上,橋下的河水因干旱已變得很淺,橋上那些石獅依舊昂然臥伏在石柱上,石獅身上殘缺坑洼的印記記錄著歷史的創(chuàng)傷。 攝影/蘇陽/東方IC
《馬可·波羅游記》插圖,白利桑干河(即永定河)和河面上的盧溝橋(西方稱“馬可·波羅橋”)。 攝影/文化傳播/FOTOE
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鄭肇經《中國水利史》、侯仁之《北京歷代城市建設中的河湖水系及其利用》和蔡蕃《北京古運河和城市供水研究》等多部論著都有對戾陵堰、車箱渠的介紹或研究。近年來,被視作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戾陵堰、車箱渠的定位問題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借助考古發(fā)現(xiàn)的深入和現(xiàn)代勘探技術的進步,重新確認戾陵堰、車箱渠的位置、形狀和走向似乎也有了更充分的條件。2011年,北京水利史研究會和永定河管理處聯(lián)合發(fā)起的“尋跡戾陵堰、車箱渠”系列科考活動,將這一古老命題再次推向人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