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張克純在阿爾勒攝影節(jié)領獎的時候一直半低著頭,羞澀地只是說:“謝謝!”從現(xiàn)場拍回的照片看,他似乎對這次獲獎真的很意外——衣著樸素,表情僵硬,背著攝影包就上領獎臺了。
我是從王征老師的朋友圈里看到張克純獲得本屆阿爾勒發(fā)現(xiàn)獎,并接著轉發(fā)到我的朋友圈。本以為會受到圈里攝影朋友的關注,但結果是:3人點贊,2人評論。其中一人說:“現(xiàn)在80后都敢稱藝術家了?”我想說:80后為什么就不能是藝術家?80后還是世界足球先生呢!
我不知道為什么大家對這位年輕攝影師的獲獎反應如此冷淡,僅僅因為他的年齡還不夠藝術家嗎?要知道,我們身邊有很多的藝術家其實一點都不藝術,不僅不藝術,而且很沒勁。想起去年的一次攝影活動,一位自稱是老攝影藝術家的前輩,在主席臺仔細敷述著他這一輩子拍攝過的地方,我捧著老先生的攝影集,一幅幅與之對應,200多頁一張不差,老藝術家記憶力還真好。不過那本攝影集實在不怎么藝術。
相反,我們對藝術家的定位不是太高,而是太低,太低,實在是太低。不僅是攝影,很多領域的所謂藝術家大多是哄老百姓的娛樂品味。而真正有思想的創(chuàng)作者,就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他們這么年輕,怎么能稱藝術家呢?
張克純的《北流活活》耗時近4年,從東營的黃河入??谥钡角嗪5狞S河源頭,他用一種儀式般的奏鳴方法,毫不討巧地讓自身退回到足夠遠的距離,甚至,無從躲藏時他會進入畫中,與物象中的“某個人”互換位置。他騎著自行車,馱著70斤重的設備(大畫幅相機)和行囊,沿著大河一路行走。更可貴的是,他作品中透露出的不是淺薄的詩意,而是充滿理性的慎密。這就像勒夫在賽后說,世界杯決賽中格策的那個進球是教練組早已安排好的一樣,令人不可思議。
我無意把中國攝影師的此次獲獎抬高到何種的位置,也不是要爭論藝術家的年齡范疇,但我們不時地需要擦拭一下自己的雙眼,防止那些塵土蒙蔽了我們一貫傲慢的內心。
數(shù)碼攝影201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