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區(qū)域文化視角對新聞傳播史研究的價值意義*

2015-03-17 23:54田中陽
關鍵詞:文化

田中陽

(湖南師范大學 新 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長 沙 410081)

區(qū)域文化與新聞的關系似不直接,而與文學的關系從有文學始就表現得很充分?!对娊洝返氖鍑L即為十五個地域的民間歌謠,宋人鄭樵曰:“鄉(xiāng)土之音曰風?!倍o則是產于楚地的詩歌,宋人黃伯思曰:“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直到當下的莫言、賈平凹等作家,都打著鮮明的區(qū)域文化印記。

在中國,新聞一直被視為文學的近鄰,這是因為:第一,在近現代,中國的報人很大一部分是由文學家擔任的,新聞學和文學家常常一身兩任;第二,支撐報刊生存和發(fā)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無論是俗化的“鴛鴦蝴蝶派”作家,還是如魯迅這樣的經典作家,都是“報刊作家”,都為報刊的發(fā)行量和影響力發(fā)揮過至為重要的作用;第三,近現代的新聞通訊和新聞評論常常不拘一格,重文彩,講可讀性,既是新聞精品,也是文學經典,比如梁啟超、譚嗣同、章太炎、黃遠生、邵飄萍、瞿秋白、胡政之、張季鸞、范長江、宋之的等新聞大家的作品都具有這樣的特質,毛澤東的新聞評論和消息更如詩詞般精警,可謂文如其人。翻閱中國近現代報刊,至今還氤氳著濃郁的文人的氣息、文學的氣息和文化的氣息。因此,研究中國近現代新聞傳播史不能僅僅只從“信息”、“事實”這樣的角度去研究,不能只看它的“真實性”、“時效性”和“傾向性”等等,同時也要看它的文化成因,它的生產者、傳播者的文化人的特質。他們的特質深深規(guī)約著報刊的生命軌跡,培育出報刊的特有風格和風采,而他們的特質常常打著深深的區(qū)域文化的印記。

同時,把媒體當作一個整體的生命存在來看,一方水土也會影響著一方的媒體。在新聞傳播史上,不能說所有的媒體都會受到區(qū)域文化的制約,但在言論比較自由的環(huán)境里,產生不少具有濃郁的區(qū)域文化特色的媒體應是必然的。區(qū)域文化是形成媒體個性風格,尤其是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它們成為媒體的文化基因,成為媒體生命存活的“DNA”。比如近現代京與滬的報刊、兩湖與江浙的報刊,改革開放新時期北京、上海、湖南、浙江、港臺的電視,都是有著鮮明的區(qū)域文化的特質的。要研究這些媒體,特別是研究它們的個性特征,弄清它們的“遺傳密碼”,區(qū)域文化也是十分重要的視角。

區(qū)域文化是在人類的聚落中產生和發(fā)展的,它以世代積淀的集體意識為內核形成一種網絡狀的文化形態(tài),風俗、民情、宗教、神話、方言、種族沿革、民間藝術、自然生態(tài),包括學術流派、文學傳統等等,組成一個不同層面、相互關聯的有機的系統。不同的區(qū)域有著不同的文化色彩,生活在不同的區(qū)域文化氛圍中的人,其生存方式也必具有某種特殊性,他的“行為模式及其符號化”也必然有著某種深刻的區(qū)域的烙印,區(qū)域文化對他的影響必然如遺傳基因一樣深植在他的意識和潛意識深處,他由此而成為一個具有鮮明的區(qū)域色彩的人。區(qū)域文化對人的影響古人早就關注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地域文化叢書》的編者札記曾列舉數例,說明古人對此一現象的關注:

“鄒人東近沂泗,多質實;南近滕魚,多豪俠;西近濟寧,多浮華;北近滋曲,多儉嗇。”(《鄒縣志》)

“平原故址,其地無高山危巒,其野少荊棘叢雜,馬頰高津,經流直下,無委蛇旁分之勢,故其人情亦平坦質實,機智不生。北近燕而不善悲歌,南近齊而不善夸詐,民醇俗茂,悃愊無華?!保ā读昕h志·序》)

“瀟湘間無土山,無濁水,民乘是氣,往往清慧而文。”(劉禹錫:《送周魯儒序》)

“浙東多山,故剛勁而鄰于亢;浙西近澤,故文秀而失之靡?!保ā杜f浙江通志》)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復雜,橫跨六個溫度帶,可分為三個自然區(qū),形成十分多樣的區(qū)域文化地帶。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東、西、南、北、中,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極不平衡,差別甚遠,形成不同的人文社會環(huán)境。這些都形成“一方水土”,育出“一方人”。“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1],區(qū)域文化與區(qū)域的“人”的關系也當如此。對于稱之為“人學”的文學來說,區(qū)域文化可說是它成敗得失的“造化”和“主宰”;對于新聞傳播來說,盡管它是以“信息”為學科基點,但在中國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里,中國的新聞傳播“人文學”的特性十分突顯。我在《論中國傳播學的人文學特質》一文中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傳播的影響表現為:形成了“低俗化、人情化的傳播質地”,“皇權至上、權力本位的傳播機制”,“以傳者為本位,漠視受者,缺乏有效反饋的單向的、線性的、居高臨下的傳播向度和傳播過程”。[2]中國社會的人際傳播是一門關于“關系學”的學問,以人倫為本的文化構成了層層疊疊的金字塔式的人際關系,血緣、親緣、鄉(xiāng)緣等都可構成一種人際網絡,構成一個事業(yè)、團體、單位的人際群體。從這一點說,一地的新聞媒體成為鄉(xiāng)土的“同人”媒體是有必然性的。同時,媒體作為一個整體的生命存在體來看,它的經營和傳播主體的理念和思路,它的讀者、觀眾和聽眾的喜好和追求,它的傳播內容乃至傳播途徑,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區(qū)域文化的制約和影響。因此,研究一個媒體的生成機制、生命基因和生命軌跡,區(qū)域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價值視角。

研究區(qū)域文化與新聞傳播史的關系是一個涉及許多學科的大課題,也是一個大難題,限于篇幅,我僅以近現代京、滬的報刊作些比較,對湖湘文化與五四時期湖南報刊互動關系作點考察。前者是在“京滬沖突構造”的背景上進行比較,我認為這一“沖突構造”是貫穿自1840年以來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中中國文化沖突的一條主線,后者則孕育出了毛澤東這個影響中國歷史和中國新聞的巨子,以此見出區(qū)域文化對新聞傳播史的深刻影響力。

京滬之爭絕非僅僅是兩個城市之爭,兩種城市文化之爭,它更重要的意義體現在:它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之爭,中國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爭。它成為貫穿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的一條波瀾起伏的河流,它的輻射力布滿中國東西南北中的廣闊的空間。

北京是千年古都,這種特殊地位,使它成為傳統文化最為深厚的集聚中心。且不說故宮、長城、十三陵、東陵等名勝古跡,就連老百姓住的四合院,穿的服飾,樂的茶園、戲院,說的京腔,總之衣食住行,都有招有式,有靈有魂。而上海原僅是一個小漁村,它發(fā)軔于舊城廂外的北面和西面的江濱漁村及農村田野,故有“上海灘”之稱,是鴉片戰(zhàn)爭后作為中國開埠的口岸,因外貿的發(fā)展而繁榮起來的城市。19世紀50年代,上海外貿超過廣州成為中國最大的通商口岸。上海是個因商而興的城市,它不是“傳統的四合城”,立足于江濱海灘,傳統文化的積淀稀薄,而外來文化則極易登陸。盡管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上海是各國租界的所在地,擁有十里洋場,但西方現代文明也給了它生命的活力,給了它一種現代文明的質地。

總而言之,北京文化是以傳統的禮義文化為底蘊的文化,作為千年古都,它較多地帶有古老皇城的面貌,和鄉(xiāng)土社會保留著較多的聯系。在近現代,北京的市民和農民基本上是同“根”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呈現著傳統農業(yè)文化的最一般的特征,古老封閉的四合院正是中國傳統農業(yè)文化的象征。在老舍、鄧友梅、劉心武等京派作家提供的市民世界里,士農的心態(tài)構成了北京市民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的總體文化背景。而上海文化是一種較多地受到西方現代文明浸染的文化,“洋涇浜文化”是一個形象而貼切的命名。吳福輝對這種雜色的文化作過深刻的分析。他認為,上海成了各種文化與人種的混合容器,既有中外文化與人種的匯合,還有中國內部的“移民文化”組合,這種特殊的文化形態(tài),可稱之為“洋涇浜文化”?!啊鬀茕骸辉~在上海方言里涵義豐富,大約用來指一切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既新又舊,非驢非馬的人和事”。但“海派文化即使是一種洋涇浜文化,洋涇浜文化里面的‘中方’,它的基質仍是吳越文化?!保?]因此,上海文化既是一種開放的先進文化,也是一種世俗化的講實利的商業(yè)化文化,既是西方現代文化在中國的橋頭堡,又體現出受吳越文化濡染的“細民文化”的特質。

京、海文化對兩地報人和報刊無疑是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的,比如北京成為“衛(wèi)道”的“國粹派”中心,上海成為尚金尚俗的“鴛蝴派”大本營,就能說明問題。

京派近鄉(xiāng),海派近商,構成沖突。在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思想文化界,發(fā)生過多次中西文化、傳統與現代文化的論爭,北京成為“衛(wèi)道”的“國粹派”中心。京派執(zhí)著于民族立場,執(zhí)著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本位。五四時期,在北京對新文化運動持反對立場的劉師培、黃侃、章士釗等辦起了針鋒相對的刊物。劉師培曾與楊度發(fā)起成立籌安會,1917年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學文科教授。1919年1月1日與黃侃等成立“國故月刊”社,創(chuàng)刊《國故》。他們有感于“國學淪喪”,以“昌明中國固有之學術”為宗旨。他們直接針對的是由胡適擔任顧問,由傅斯年、羅家倫領導的《新潮》雜志,成為“國粹”派代表。章士釗曾任反清的《蘇報》主筆,后主辦《甲寅》雜志?!都滓冯s志1914年5月創(chuàng)刊于日本東京,是《新青年》之前最有影響的進步期刊之一,其時,它的作者群陣容強大,有蔡元培、梁漱溟、吳承仕、沈鈞儒、黃侃、錢基博、陳三立、章太炎、楊樹達、葉德輝、陳獨秀等。1917年1月,章士釗將《甲寅》辦在北京,改月刊為日刊,后創(chuàng)辦周刊,而轉向保守主義立場。有學者認為,“甲寅派”有前后之分,前期“甲寅派”醞釀于《獨立周報》時期,出現于《甲寅》月刊時期,形成于《甲寅》日刊時期,后期“甲寅派”形成于《甲寅》周刊時期。前期“甲寅派”主張政治調和,后期“甲寅派”主張文化保守。1921年2月至1922年9月章士釗第二次到歐洲考察,回國后他的思想從新舊調和完全回歸傳統,走向所謂“全面反動”?!凹滓敝芸瘯r期章士釗的思想文化主張主要表現為:反對新文化運動;主張以農立國;主張恢復讀經和整頓學風。[4]與北京“國粹派”遙相呼應的有南京的“學衡派”。南京亦為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以“京海沖突構造”這一文化主線來考量,南京亦應在“京”的范疇?!皩W衡派”因《學衡》雜志得名。這是由南京東南大學一些教授辦的刊物,主編是英文系教授吳宓,重要同人有英文系主任梅光迪和生物系主任胡先骕等人。《學衡雜志簡章》表述其刊宗旨為:“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評之職事。”《簡章》還聲稱:“本雜志于國學則立以切實之功夫,為精確之研究,然后整理而條析之,明其源流,著其旨要,以見吾國文化,有可與日月爭光之價值?!彼麄兣c北京的“國粹派”無疑是聲氣相投的。此時,由上海商務印書館主辦的《東方雜志》也加入了“國粹派”的行列,代表人物是主編杜亞泉。上海受西方思想文化自由的影響較深,思想文化多元。杜亞泉以傖父為筆名,發(fā)表了《迷亂之現代人心》[5]、《何謂新思想》[6]等文,與《新青年》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抗衡,直接與陳獨秀論戰(zhàn)。杜亞泉鼓吹儒家的君道臣節(jié)、名教綱常是中國的文明和“國基”,是論世修己的“國是”,而西洋學說輸入中國,則導致“國基”動搖,“國是”喪失,精神界破產,救中國與世界惟有儒家的名教綱常。他甚至認為,西洋學說的輸入,“直與猩紅熱梅毒之輸入無異”。[5]五四時期“國粹派”雖然南北均有,但根基無疑在北京,重心無疑在北京,軸心無疑在北京。

同樣,“鴛蝴派”也并不拘囿于上海,它分布的地域寬廣,有南派北派之分,但其大本營在上海也是無疑義的。上海小說的繁榮從晚清就開始了,到民國初年已十分風行,這是與近代上海市民社會的興起密切相關的。民國建立以后,上海因為社會經濟的劇烈變化,造成了人們對于文化生活的新的要求和趣味,寫作成為職業(yè),閱讀成為消費。在這樣的背景下,新的小說成為一種文化形式,融入整個都市生活中,“鴛蝴派”獲得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傍x蝴派”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適合現代都市商業(yè)運作機制的文化形式,它的人物、故事、道德價值觀和形式都類型化,這種類型化使它容易找到固定的消費群體?!傍x蝴派”對于中國近現代新聞傳播史的作用不可小覷,它不但有自己主控的報刊,如民初上海的《小說叢報》、《小說月報》、《禮拜六》等,而且很多革命的、進步的、在思想文化界頗具影響的報刊也在副刊登載“鴛蝴派”作品,以擴大銷售量。比如“鴛蝴派”主將徐枕亞在《民權報》副刊連載長篇小說《玉梨魂》,李定夷在《民權報》和《中華民報》副刊上連載長篇小說《鴛鴦潮》、《隕玉怨》、《茜窗淚影》等,吳雙熱在附贈的《民權畫報》連載長篇小說《蘭娘哀史》,并在《民權報》副刊連載另一長篇小說《孽冤鏡》等。直到二三十年代,張恨水等還一直活躍在報壇,他的《金粉世家》從1927年2月14日連載于《世界日報》,到1932年5月22日才結束,《啼笑姻緣》也于1930年連載于上?!缎侣剤蟆犯笨犊旎盍帧贰K麄兂蔀檫@些報刊所倚重的文化人。“鴛蝴派”主控的報刊最有代表性的是《禮拜六》雜志?!抖Y拜六》創(chuàng)刊于1914年,前后有200期,前100期出版于1914年6月—1916年4月,后100期出刊于1921年3月—1923年2月。《禮拜六》登載創(chuàng)作和翻譯哀情小說、倫理小說、社會小說、偵探小說、俠情小說等,它的辦刊宗旨是消閑、娛樂。在中國的現代化歷史進程中,“鴛蝴派”一直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在“京海沖突構架”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一角。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園成立的文學研究會發(fā)表“宣言”說:“將文藝當作高興時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蔽膶W研究會提倡“為人生”的文學,沈雁冰接編“鴛蝴派”的《小說月報》經全面革新,成為其會刊。但事實上,消閑、娛樂一直是文學的一項功能,也一直是媒體的一項功能。新中國成立后,在大陸的“鴛蝴派”銷聲匿跡,但在臺港一直很紅火,瓊瑤的言情文學,金庸的武俠文學即為代表。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文藝的消閑、娛樂功能受到尊重,“鴛蝴”在大陸也火了起來。說到底,“鴛蝴派”是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在市民社會興起產生的一種文化文學樣式,在它的內容和導向有益無害的前提下,應當尊重它的存在。

卡西爾認為,人就是符號,就是文化——作為活動的主體它就是“符號活動”、“符號功能”,作為這種活動的實現就是“文化”、“文化世界”;同樣,文化無非是人的外化、對象化,無非是符號活動的現實化和具體化。[7]總之,人創(chuàng)造了文化,文化又創(chuàng)造了人?!氨本┤恕焙汀吧虾H恕薄⒈本﹫笕撕蜕虾笕送瑯邮潜本┪幕蜕虾N幕找彼茉斓漠a品,他們創(chuàng)造了這種文化,又成為這種文化的載體。在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中,中國的城市文化基本上按照“京派”和“海派”的路子在走。當然,它們在呈現各自的個性的時候,也不斷加大著融合的力度。它們的文化差異既有歷史的又有時代的,還有地域的,如滿清“旗人文化”對北京文化的影響,吳越文化對上海文化的影響,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從這樣的視野來研究中國新聞傳播史,我們就會有一些新的視野和新的角度。

湖湘文化是中國一個省區(qū)的文化。在中國近現代,湘籍人才燦若星河。近代有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黃興、蔡鍔等,他們是創(chuàng)造這段歷史的巨子;尤其在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歷史階段,產生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杰出的政治、軍事和文化諸方面的人才群體,形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帶著鮮明的湖湘文化精神印記的中國革命道路模式。在中國近現代歷史征程中,湖湘巨子引領潮流,乘風破浪,改天換地,鐵肩擔道義,大筆寫春秋,乃至一舉手一投足一吟哦,都與滄海桑田相連。為什么在中國近現代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湖南會出現這么多的鼎立天下的人才?為什么在這個歷史時期湖南出現的這些人才都是政治、軍事和文化方面的,而缺失科學和經濟方面的巨才?“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在這里又一次得到有力的印證,湖湘一地的文化氛圍是育成這些歷史巨子的沃土。一棵參天大樹,它的根系會伸及很遠很遠,但它最初總是生長在一個具體的院落里、田地里或山巒上,它后來的成才,它的材質、品性等等,與它最初植根的這塊土壤息息相關。毛澤東直到25歲才第一次出省境,他正式閱讀到《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則已經是1919年12月至1920年7月由于“驅張”運動第二次出省境去北京和上海這段時間,這時他已經27歲了。即是說,毛澤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都是在湖南度過的,而且主要是在長沙、湘潭、湘鄉(xiāng)這個區(qū)域度過的,在這一期間,對他的德、才、識、學最切近的影響,當屬湖南本土的學術氛圍、文化氛圍,包括民風、民氣、民俗等。心理學家的研究證實,一個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所經歷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包括區(qū)域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其一生的思維方式、心理定勢和價值觀將有著決定性影響。①比如皮亞杰的認識發(fā)展階段理論、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都有此研究結論。一個人一出生就必然顯身于某種特有的文化傳統和特有的區(qū)域文化氛圍中。區(qū)域間的彼此相對隔離和一區(qū)域與其他區(qū)域的不可重疊性,以及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環(huán)境和文化人的存在,是某種傳統文化得以形成和保存的重要條件。文化在它的自我發(fā)展中,塑造出同類的“文化人”,而“文化人”對此一文化的不斷闡釋,又使它不斷積淀為一種更為深厚的文化傳統,形成一種更為沉穩(wěn)的文化機制,這種文化機制就會形成某種定勢影響。個體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模式將隨個體的死亡而消失,但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卻保持著巨大的歷史慣性,這種歷史慣性也就是傳統。而傳統一旦形成了某種心理定勢,就會以一種“心理遺傳”的形式代代相因。所謂的心理定勢,即表現出心理活動的趨同性。在湖湘長大的毛澤東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他對中國新聞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從湖湘文化對毛澤東“心理定勢”的影響的視角去研究中國歷史和中國新聞,也是對中國歷史和中國新聞的一種“DNA”的考察。

湖湘文化是多層多面的,人們長期以來討論的與近現代湘籍人才景觀密切相關的湖湘文化,實際是指濫殤于南宋時期,由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王夫之集其大成,影響湖南乃至中國數百年歷史進程的區(qū)域性文化思想流派。近代湖湘文化由書齋走向社會,成其大,成其勢,成為治國平天下的學問,成為影響近現代中國歷史進程的顯學,是和近代湘籍政要的悉心闡揚和身體力行分不開的。近代湖湘文化是儒家政治文化在湖南特有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中延續(xù)和光大的,它最主要的價值取向是朝向政治的,形成“政治本位”、“經世情結”、“原道精神”等相互關連的精神特質。湖湘文化的“學問”學風和由此培育出的治國平天下的人才群體,以及由此而滋生的湖南社會以天下為己任、“舍我其誰”的民風三者互動,產生了湖南社會一種良性運轉的社會機制和文化心理機制。

在五四時期②所謂五四時期,從全國來講是以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創(chuàng)刊為始到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為止的這個時期,湖南與此相對應的標志性事件是1915年9月1日湖南《大公報》創(chuàng)刊,1921年10月中共湖南支部成立,它們成為湖南這個歷史時期迄止的界碑。,湖南成為全國報刊的重鎮(zhèn),這和湖湘文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湖湘文化賦予湖南報刊一種特有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品質,形成湖南社會一種新的文化環(huán)境,孕育出了以毛澤東、蔡和森為代表的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的湘籍人才群體。

毛澤東17歲才走出韶山沖,18歲來到長沙求學,從1913年春季至1918年夏季共5年半時間,他都在湖南一師求學;自1920年秋季到1921年冬季共1年半時間,毛澤東擔任第一師范附屬小學主事,并兼過師范部國文教師。在一師學習和工作的期間,基本是在“五四時期”,毛澤東由一名改良主義的信仰者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在這個時期,毛澤東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運動,參加驅湯、驅傅、驅張、湖南自治、湖南立憲等政治運動,并成為卓越的青年政治領袖;同時他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從事新聞工作,創(chuàng)辦《湘江評論》,主編《新湖南》雜志,組織“平民通訊社”,發(fā)表數十篇激濁揚清的時事論文。在這期間,毛澤東經歷了一個艱難尋“路”的過程。他最終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選擇“走俄國人的路”,我認為是與湖湘文化的影響分不開的。毛澤東1936年曾告訴斯諾他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歷史節(jié)點:

1920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們組織起來了,在這項工作中我開始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俄國革命歷史的影響的指引。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間,讀了許多關于俄國情況的書。我熱心地搜尋那時候能找到的為數不多的用中文寫的共產主義書籍。有三本書特別深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這三本書是:《共產黨宣言》,陳望道譯,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階級斗爭》,考茨基著;《社會主義史》,柯卡普著。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而且從此我也認為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8]

毛澤東這時接受的主要是馬克思關于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這是他一生最為認同的思想。這個時期,他與在法國的蔡和森等新民學會會員積極探討救國之路,最終他否定了許多“于理論上說得好聽,事實上是做不到的”學說和主張,認識到:“俄國式的革命,是無論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9],“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即所謂勞農主義,用階級專政的方法,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宜采用”。[10]從此,階級斗爭學說就成為了毛澤東認識中國與世界,分析歷史與現實,制定革命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論指南。毛澤東所說的特別深地銘刻在他心中的三本書所闡釋的只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某些部分,但毛澤東就憑此建立起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可見這三本書所闡述的主要內容——階級斗爭和階級專政的思想,與他原有的思想文化儲備和思想文化期待一拍即合。在后來的革命生涯中,“政權”、“階級”、“專政”、“革命”這幾個關鍵詞他從來都沒有淡忘過,尤其是在大革命時期、抗戰(zhàn)時期和抗戰(zhàn)勝利后與蔣介石政府打交道的時候,毛澤東與陳獨秀、王明等黨的領導人相比,特立獨行,從來不忘“領導權”問題、“槍桿子”問題。到建國后,毛澤東一直強調“政治”是“統帥”,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的思想,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基本路線。由毛澤東接受階級斗爭學說的迅捷以及后來他對階級專政特立獨行的表現,可見到湖湘文化中的“政治本位”觀念和心理定勢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

毛澤東的新聞思想和實踐也是政治本位的,也是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耙渭肄k報”是毛澤東新聞思想和新聞實踐的總綱,也集中體現了湖湘文化的影響及毛澤東“五四”時期在湖南的新聞思想和新聞實踐與他后來新聞思想和新聞實踐的歷史關聯。毛澤東一直要求政治家辦報,一直強調把新聞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作為政治工具,作為黨的喉舌,黨的旗幟。黨性,成為毛澤東新聞思想的核心。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革命領袖強調黨報的黨性原則,強調它的階級性、政治性,是一個傳統,一種共性。但是,像毛澤東如此絕對地要求報紙成為階級斗爭的工具,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并把它徹底地工具化,則是十分獨特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沒有明確提出過“要政治家辦報”的主張。馬克思、恩格斯沒有提出過“黨性”這個概念,但提出了系統的無產階級新聞事業(yè)的基本原則。列寧則明確提出了“黨性”的概念。1905年他在《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一文中指出:“如果我們黨有蠱惑人心的傾向,如果黨性基礎(綱領、策略規(guī)則、組織經驗)十分缺乏或者薄弱、動搖,那么毫無疑問,這個危險是很嚴重的?!钡袑幍摹包h性”內涵并非就是政治,就是階級斗爭。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列寧領導蘇維埃俄國完成了工作重點由政治斗爭向經濟建設的戰(zhàn)略轉移,同時也領導蘇維埃報刊實現了相應的工作重點的轉移。他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一文中明確提出:“報刊應該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工具?!保?1]在他的許多著作中,不斷圍繞這一觀點進行闡述,諸如:“報刊應當成為我們加強勞動者的自覺紀律、改變資本主義社會陳舊的即完全無用的工作方法或偷懶方法的首要工具”,“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節(jié)省人力、防止目前我們深受其害的駭人聽聞的盜竊產品的行為方面取得實際成績,——所有這些,應當成為我們蘇維埃報刊的主要內容。”[11]“我們的報刊應該成為鞭策落后者的工具,成為教育人們積極工作、遵守勞動紀律、加強組織的工具?!保?1]無論是馬克思、恩格斯還是列寧,都沒有強調“要政治家辦報”這樣的原則,也沒有把黨報完全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而列寧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更強調黨報應把為經濟建設服務作為中心任務。

在新民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根本任務是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在這一時期,毛澤東強調“政治家辦報”,強調黨報必須無條件地為這個中心服務。這是正確的,是順應時勢之舉。1925年12月毛澤東在《〈政治周報〉發(fā)刊理由》中即開宗明義指出:“為什么出版《政治周報》?為了革命?!保?2]1940年2月他在《〈中國工人〉發(fā)刊詞》中強調:“團結自己和團結人民,為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為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而奮斗,這就是中國工人階級當前的任務?!吨袊と恕返某霭妫褪菫榱诉@一個任務?!保?2]1941年5月在《延安〈解放日報〉發(fā)刊詞》中他亦開宗明義指出:“本報之使命為何?團結全國人民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一語足以盡之。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總路線,也就是本報的使命?!保?2]1948年8月他在一段指示中寫道:“各地黨報必須無條件地宣傳中央的路線和政策?!保?2]在腥風血雨、炮火連天的時代,毛澤東對黨的新聞工作提出這種要求是服務于服從于時代主題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之所以由弱變強,由小變大,能夠比較迅速地推翻三座大山的黑暗統治,黨的新聞的這種全心全意的輿論配合,是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的。而毛澤東則是黨在那個時代新聞工作的靈魂。

新中國建立之初,毛澤東比較重視新聞為經濟服務的功能,在1949年3月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在他的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通訊社報紙廣播電臺的工作,都是圍繞著生產建設這一個中心工作并為這個中心工作服務的?!保?2]這個報告“說明了在全國勝利的局面下,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須以生產建設為中心……指出了中國由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yōu)樯鐣髁x社會的發(fā)展方向”。[13]毛澤東這個報告的基本精神成為1949年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定的“共同綱領”的基本指導思想。由于定位正確,建國之初,我國的新聞事業(yè)配合黨的中心工作進行了大量的經濟宣傳,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國蓬蓬勃勃的經濟建設,對推動國民經濟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不久毛澤東就開始離開這個基本定位,把階級斗爭、政治斗爭作為主要目標,把新聞變?yōu)殡A級斗爭、政治斗爭的工具。這種變化從他建國之初親自發(fā)動和領導文藝界、學術界的“三次批判”運動,即對電影《武訓傳》的抵制、對俞平伯《〈紅樓夢〉研究》的批判以及反胡風運動,就開始了。從1957年反右至1976年毛澤東去世這二十年,新聞成了階級斗爭的工具、政治運動的工具。盡管60年代初有某些調整,但極左的航向并未改變。1962年9月八屆十中全會把階級斗爭作為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主要矛盾,新聞成了重災區(qū)。

毛澤東強調“要政治家辦報”,強調新聞以政治為本位,還表現在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強調黨的主要領導人要關注新聞、指導新聞和把控新聞。他努力身體力行,成為這方面的表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中,沒有誰像毛澤東如此重視宣傳輿論工作。他說過:“首先制造輿論,奪取政權,然后解決所有制問題,再大大發(fā)展生產力,這是一般規(guī)律……這個一般規(guī)律,對無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都是適用的,基本上是一致的?!保?3]在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他說:“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是要先造成輿論,總要先做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階級是這樣,反革命的階級也是這樣?!币虼嗣珴蓶|對包括新聞在內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從來沒有放松過,尤其對作為黨的喉舌的新聞更倍加重視。1956年他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告誡全黨:“要抓報紙。中央、各級黨委,凡是出版報紙的地方,都要把辦報看成大事?!保?3]1957年他在省市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會上要求:“書記要親自管報紙,親自寫文章?!保?3]1958年他在給中共廣西省委第一書記劉建勛和省長韋國清的信中對省委主要領導如何辦報紙?zhí)岢隽私ㄗh,信寫道:“省報問題是一個極重要問題,值得認真研究,同《廣西日報》的編輯們一道,包括版面、新聞、社論、理論、文藝等項。鉆進去,想了又想,分析又分析,同各省報紙比較又比較,幾個月時間就可以找出一條道路來的。精心寫作社論是一項極重要任務,你們自己,宣傳部長,秘書長,報紙總編輯,要共同研究。第一書記掛帥,動手修改一些重要的社論,是必要的。一張省報,對于全省工作,全體人民,有極大的組織、鼓舞、激勵、批判、推動的作用。”[13]

柳詒徵在《中國文化史·緒論》中說:“歷史之學,最重因果。人事不能有因而無果,亦不能有果而無因。治歷史者,職在綜合人類過去時代復雜之事實,推求其因果而為之解析,以昭示來茲,舍此無所謂史學也?!保?4]研究新聞傳播史也不例外。在新聞傳播史特質形成的過程中,區(qū)域文化作為“遺傳基因”,應是不能忽略的事實,應當實事求是地去分析它,以對新聞傳播史承先啟后的因果關系有更透徹全面的解讀。

[1]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節(jié)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田中陽.論中國傳播學的人文學特質[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34(2):95-99.

[3] 吳福輝.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M].長沙:湖南敎育出版社,1995.

[4] 郭雙林.前后 “甲寅派”考[J].近代史研究,2008,(3):13.

[5] 傖父.迷亂之現代人心[J].東方雜志,1918,15(4):6-7.

[6] 傖父.何謂新思想[J].東方雜志,1918,16(11):9-10.

[7] [德]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8] 斯諾,樂山.西行漫記[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9] 毛澤東.致蔡和森等的信[J].新民學會會員通信集(第2集),1920.

[10]毛澤東.新民學會會務報告 (第2號)[J].新民學會資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9.

[11]列寧.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12]毛澤東.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

[1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4-1425.

[14]柳詒徵,蔡尚思.中國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窺探文化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構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三穗县| 娄底市| 平顺县| 观塘区| 志丹县| 孝昌县| 开原市| 仪陇县| 天长市| 喀喇| 定陶县| 曲阳县| 莆田市| 揭东县| 肃北| 辽中县| 抚顺县| 靖江市| 什邡市| 贵定县| 若尔盖县| 大理市| 温宿县| 合水县| 禄劝| 会泽县| 平乐县| 无锡市| 霍城县| 内黄县| 霸州市| 山东省| 共和县| 浮梁县| 达孜县| 永清县| 旺苍县| 蒲城县| 贵定县| 丹凤县| 渭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