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瑜
摘要:新生兒黃疸指新生兒期,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在體內(nèi)積聚而導致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xiàn)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征的病癥。文章通過對病癥的分析從而總結出一系列有效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黃疸
1 定義
新生兒黃疸指新生兒期,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在體內(nèi)積聚而導致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xiàn)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征的病癥,若新生兒血中膽紅素超過5~7mg/dl(成人超過2mg/dl)即可出現(xiàn)肉眼黃疸。
2 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
2.1膽紅素生成較多(紅細胞破壞增多)。
2.2轉(zhuǎn)運膽紅素能力不足。
2.3肝臟功能不成熟(肝臟攝取、結合、排泄膽紅素能力低下)。
2.4腸肝循環(huán)增加。
2.5正常腸道菌群尚未建立。
3 新生兒黃疸分類
3.1生理性黃疸。
3.2病理性黃疸。
4 生理性黃疸膽紅素性質(zhì):以間接膽紅素為主
由于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而產(chǎn)生。常見于50%的足月兒及80%的早產(chǎn)兒。主要由于肝臟葡萄糖醛酸轉(zhuǎn)移酶不足及生后短時期內(nèi)紅細胞破壞過多所致。其臨床一般情況好,吸乳及反應好,哭聲大,對于早產(chǎn)兒所謂"生理性黃疸"的概念已沒有價值,因為早產(chǎn)兒尤其是極低出生體重兒,即使TCB在正常范圍也有可能發(fā)生膽紅素腦病。
黃疸出現(xiàn)時間:生后2~3d;高峰:4~6d;消退:足月兒7~10d;早產(chǎn)兒3~4w;膽紅素水平:峰值足月兒:<205.2umol/L(12mg/dl);早產(chǎn)兒:<257 μmol/L(15mg/dl);每日血清膽紅素上升幅度:<85 umol/L>(5 mg/dl)。
病理性黃疸:出現(xiàn)早,多于生后24h內(nèi)出現(xiàn)。新生兒溶血病最快。程度重,膽紅素足月兒:>205.2umol/L(12mg/dl);早產(chǎn)兒:>257 umol/L(15mg/dl)。進展快,每日血清膽紅素水平上升幅度:>85 umol/L(5 mg/dl)。消退遲,足月兒>2w,早產(chǎn)兒>4w。部分患兒黃疸退而復現(xiàn),或病情進行性加重。血清結合膽紅素>26 umol/L(1.5mg/dl)。
5 引起病理性黃疸的常見病因
5.1感染性黃疸(常見新生兒敗血癥、新生兒肝炎、尿路感染等)。
5.2非感染性黃疸。
5.2.1溶血性黃疸。
5.2.1.1新生兒溶血?。ǔR夾BO溶血)。
5.2.1.2紅細胞酶缺陷(常見G-6-PD缺陷?。?。
5.2.1.3細胞形態(tài)異常(常見遺傳性球形、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
5.2.2阻塞性黃疸(常見先天性膽道閉鎖)。
5.2.3母乳性黃疸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病理性黃疸。黃疸特點是:在生理性黃疸高峰后黃疸繼續(xù)加重,如繼續(xù)哺乳,黃疸在高水平狀態(tài)下持續(xù)一段時間后才緩慢下降,如停止哺乳72h,膽紅素明顯下降達50%,但若再次哺乳,膽紅素可又上升。
5.2.4胎糞延遲排出。
5.2.5藥物性黃疸維生素K3、樟腦丸等。
5.2.6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缺氧、頭顱血腫、脫水等原因都可加重黃疸。
6 檢查
6.1膽紅素檢測是新生兒黃疸診斷的重要指標。
6.2紅細胞、血紅蛋白、網(wǎng)織紅細胞檢測新生兒黃疸時必須常規(guī)檢查,有助于新生兒溶血病的篩查。在溶血時紅細胞計數(shù)和血紅蛋白減低,網(wǎng)織紅細胞增多。
6.3血型包括父、母及新生兒的血型(ABO和Rh系統(tǒng))。
6.4肝功能檢查測血總膽紅素、結合及未結合膽紅素。谷丙轉(zhuǎn)氨酶是反映肝細胞損害較為敏感的方法,堿性磷酸酶在肝內(nèi)膽道梗阻或有炎癥時均可升高。
6.5 B超:可發(fā)現(xiàn)總膽道管囊腫,如無膽囊提示膽道閉鎖。
7 治療
7.1病因治療 先應明確病理性黃疸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去除病因。低體溫者注意保暖;飲食差、血糖低者予補液、糾正低血糖;保肝(復方甘草酸苷、葡醛酸鈉、肌苷、維生素C、維生素B6)治療;C反應蛋白及血象高者予抗生素治療,常用青霉素、阿洛西林、頭孢呋辛、頭孢唑林等,一般不選擇頭孢曲松、頭孢他啶,因此類抗生素會加重黃疸;心肌酶異常者須加用"果糖二磷酸鈉"以營養(yǎng)心肌,療程5d左右,嚴重者7~10d;肝功白蛋白低者加用"小兒氨基酸"靜脈滴注。
所有排除胃腸道疾患的患兒均提倡早期母乳喂養(yǎng)。母乳喂養(yǎng)有助于及時建立腸道菌群,分解腸內(nèi)膽紅素為尿膽原,盡快排出胎糞,可以減少腸肝循環(huán)腸內(nèi)膽紅素的再吸收,從而減輕黃疸的程度。
7.2藥物治療
7.2.1酶誘導劑 苯巴比妥每日5mg/kg,分2~3次服用,連服5d,但其作用較緩,3d后才顯療效,其副作用有嗜睡,可加用尼可剎米(可拉明)100mg/kg/d以提高苯巴比妥的療效,分2~3次服用,連服5d,其藥較苦,喂時可加用葡萄糖。
7.2.2白蛋白 輸注血漿或白蛋白可使血清中游離的未結合膽紅素附著于白蛋白,從而減少未結合膽紅素與腦細胞結合的機會,從而降低核黃疸的發(fā)生率。白蛋白1g/kg/次,連用2~4次;或用血漿25ml次,1~2次/d。
7.2.3輔助藥物中藥:以"茵梔黃口服液"為主;西藥:"雙歧桿菌乳桿菌二聯(lián)活菌片、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性顆粒"以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減少腸肝循環(huán),減輕黃疸。
7.3光療 凡各種原因引起的間接膽紅素升高均可進行光療,一般血清總膽紅素達205.2~256.5μmol/L(12~15mg/dl)以上時使用。若已確診為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癥時,一旦出現(xiàn)黃疸即可使用光療。
使用光療時應注意:①光療箱溫度應保持30℃左右,濕度60%。②嬰兒應全身赤裸,用眼罩保護雙眼,并黑布遮蓋睪丸,可持續(xù)照射或間斷照射。③定期用藍光輻射計測其功能。最有效的光譜波長425~475nm的藍光。燈源與嬰兒距離40cm,總瓦數(shù)為160~320W。使用光療的副作用有發(fā)熱、腹瀉、皮疹、核黃素缺乏、青銅癥等,停光療后可自行恢復,部分持續(xù)照射的患兒因其不顯性失水增加,應適當增加補液量,所有光療患兒均常規(guī)補充vitB2 5mgTid至光療結束減量為2.5mg qd-Bid 2~3d后停藥。光療4~6h,TSB不能降低17~34μmol/L(1~2mg/dl)為光療失敗。注:結合膽紅素超過1.5mg/dl,慎用光療。結合膽紅素超過2.0mg/dl,禁用光療。結合膽紅素超過3~4mg/dl,可導致青銅癥。④行藍光治療時每隔3~4h應給患兒翻身一次,使其皮膚讓藍光充分照射,有利于黃疸分解從而排除體外。
通過排泄可適當減輕黃疸癥狀:當新生兒黃疸不是很嚴重的時候,可通過增加排泄減輕癥狀。如:盡量多給新生兒喝水,可適當加入少量葡萄糖;每日胎便少于2~3次者給予"開塞露"通便促進患兒胎便的排出,以減少腸肝循環(huán),均有助于黃疸的消退。
8 出院指導
8.1膽紅素腦病后遺癥,應給予康復治療和護理指導。
8.2母乳性黃疸的患兒,母乳喂養(yǎng)者可暫停母乳48~72h,或改為隔次母乳喂養(yǎng),黃疸消退后再恢復母乳喂養(yǎng)。
8.3紅細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蠶豆及其制品?;純阂挛锉9軙r勿放樟腦丸,并注意藥物的選用,以免誘發(fā)溶血。
8.4指導家長給予新生兒合理的喂養(yǎng),防止感染。
8.5若有黃疸退而復現(xiàn)應立即來院。
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