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約通訊員 楊杰 張文良
本刊記者 張筠 謝達波
天曌山開啟一代女皇的生命之旅
文/特約通訊員 楊杰 張文良
本刊記者 張筠 謝達波
霞光下的日月湖 攝影/趙輝
天下名山,無論怎么被頂禮膜拜、香燭伺候,大多淡定從容,笑看流云如飛,斗轉(zhuǎn)星移,靜穆如故?;蛞蚬拍緟⑻欤普粝嘉?,流水淙淙,樓臺鉤連,廟宇重重,山在人景仰的目光里變得越來越遠了。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石蘊玉生輝,水懷珠川媚。四川廣元,武則天的故鄉(xiāng),閃爍著一顆璀璨明珠——四川天曌山國家森林公園。天曌山地處蜀山體系、龍門山之首,縱橫26平方公里。紅花白根青蓮葉,三教原本是一家。優(yōu)美而有靈性的天曌山,前佛教,后道教,人們習慣稱之為“前山小峨眉,后山小青城”,凝聚了厚重的文化氣息。巍巍群山,莽莽林海。名山古剎,晨鐘暮鼓。山,因人而聞名;人,因山而隆達。這座山,曾滋養(yǎng)了給中國歷史進程制造出一段有聲有色波瀾歷史的杰出女人,她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真武宮 攝影/趙輝
山啟日月,門開天府。天曌山,女皇武則天童年曾經(jīng)生活和禮佛之地,山中多佛寺、仙觀,梵天寺曾現(xiàn)佛光金蓮,自唐代成為川、陜、甘、滇的佛教、道教名山,千百年來香火不斷,游人如織,秘境洞天。
松濤拍林浪,柯聲伴梵音。千年古剎,晨鐘暮鼓;巍巍群山,重巒疊翠;莽莽林海,萬木崢嶸。梵天寺、讀書臺、蟠桃石、舍利塔、狀元塔、神仙橋、日月湖、睡佛、聽濤石、艮臺觀……自然人文景觀,景景不同,景景輝映。天瞾山,一座在歷史的煙云中沉浮的靈山,像一塊璞玉掩映在秦嶺南麓的莽莽峰巒之中。天曌山,它雖不像泰山、嵩山等名山因為有眾多帝王祭祀而珍貴、顯赫、張揚,但因為它啟蒙了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的“帝王意識”和女性意識,其人文色彩顯得更為獨特,魅力獨具,綽約迷人。
在四川省廣元,民間至今仍然流傳著武則天小時候與天曌山的不解之緣的佳話——
據(jù)傳,武則天的母親楊夫人出身于士族高門,是隋文帝和隋煬帝的后裔,父親是隋朝宰相楊達。楊氏自幼聰慧,不學女紅,習詩明理,卻一直未嫁。隋時,佛教已經(jīng)開始盛行,受家族影響,楊氏篤信佛教。后父親楊達死于征戰(zhàn)高麗途中,楊氏從佛盡孝,為父誦經(jīng)超度,其時達十年有余。
武則天父親武士彠(yuē),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人,參加唐朝建國有功,被封為太原郡公、應國公、工部尚書。武士彠原配相里氏病故,皇帝李淵感其“忠節(jié)有余”,親自做媒,將先朝名門望族楊達之女楊氏許配之,還親自主婚,封楊氏為應國夫人。其時楊氏已經(jīng)46歲,武士彠48歲。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十二月,利州都督李孝常謀反伏誅,唐太宗授武士彠為利州都督。楊氏跟隨丈夫來到利州,遍訪名寺,燒香許愿,望為武家多生貴子。次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載初元年改十一月為正月),楊氏生武則天,取名“元華”,并出資在嘉陵江岸古寺內(nèi)開窟造像,以還佛愿。今皇澤寺12號窟“許愿圖”“還愿圖”,記錄了當時楊氏禮佛的情景。
天瞾山古樹茂密,夏日清涼,自然成為官府避暑之地。加之天瞾山等處佛寺香火已十分旺盛,信眾朝覲之風日盛。武則天經(jīng)常由其母親帶領到梵天寺燒香拜佛。從小耳濡目染,武則天幼小的心靈就有佛理浸潤。
貞觀五年農(nóng)歷六月十九,逢觀音成道日,陽光照耀嘉陵江岸。一隊人馬吹奏著鼓樂,從利州府出發(fā),行至天瞾山麓的回龍寺,楊氏燒三炷高香,換乘
滑竿,走在曲折陡峭的山路上,聲聲蟬鳴更渲染了酷暑難耐。武元華繼續(xù)隨母上山朝拜,剛剛來到山門口,因暑熱和極度干渴,楊氏暈厥在地。住持立即吩咐沙彌將其攙扶到禪房涼席上靜臥休息,并命人煮一壺上等禪茶解暑。楊氏一杯禪茶入喉,頓覺口舌生津,神清氣爽,通體透著沁涼,連贊神茶神茶。住持會意,命沙彌取出用竹筒裝著的禪茶相送。稍事休息,便行禮佛事宜。
武元華隨母親來到氣勢恢宏的觀音殿,在母親身邊選一蒲團跪下,學著大人模樣對觀音塑像連磕三頭。但見觀音的蓮花指突然金光熠熠,炫人眼目,空中同時飄灑著五彩花瓣,異香襲人。五彩花瓣與煙霧會聚到一起,形成一條“飛龍”在武元華頭上盤桓,頃刻間飄然而去。楊氏與在場的僧人目瞪口呆,都認為天顯異像,此女獲得了觀音菩薩的點化,已非凡人。這也應了蜀中著名術士袁天罡為其觀相所言:“日后定成天下之主?!蔽湓A雖年幼,卻神情從容,若有體悟,此場景從此銘刻于心。
天人感應,一代女皇與一座山的首次對話從此染上神秘色彩。這與她后來掌權后認定自己為菩薩轉(zhuǎn)世不無關系。
百鳳拜山 攝影/張玉潔
據(jù)《資治通鑒》載:“故荊州都督武士彠女,年十四,上聞其美,召入后宮,為才人。”唐太宗李世民并賜封號“媚娘”。貞觀二十二年,李世民駕崩,按照規(guī)定,先皇嬪妃須入寺誦經(jīng)追福,因而媚娘出家,為尼感業(yè)寺。
青燈黃卷,梵音佛聲,媚娘日日參悟當有心得。永徽二年,武則天復召入宮。后在權力爭奪中,武則天用佛教治理朝政、駕御政權,精于謀略,把攬朝政數(shù)十年之久。
武則天用對佛教的虔誠來施展自己安邦天下的抱負,也頗費心思。在那個男權社會,要找到女人執(zhí)政的依據(jù)可不容易。她命薛懷義研討佛教經(jīng)典里面記載女人執(zhí)政條規(guī)。千琢萬磨,千呼萬喚,終于找出了一部經(jīng)典——《大云經(jīng)》。薛懷義等人又在舊譯本里摻雜新說、附會己意,制造出了武周王朝的佛教圣典《大云經(jīng)》四卷本及其注疏。經(jīng)疏中盛言,神皇武則天乃“彌勒下生,作閻浮提主”。武則天大喜過望,《大云經(jīng)?疏》一出爐,武則天便頒行天下。
武則天治下大興建寺之風,并以自己為“模特”廣造佛像,有眾多遺存佐證。現(xiàn)今廣元千佛崖大云洞窟正中立有一尊彌勒佛像,佛像“面相豐滿,細眉大眼”。這尊佛像是依照某位女性雕鑿,而當時一般老百姓不可能有這種資格,能稱得上“細眉大眼”的女性模特只能是武則天。據(jù)專家考證認為,該尊彌勒佛就是武則天的化身像。因武則天長于利州,當?shù)匕傩站驮谇Х鹧略齑笤贫?,并雕刻了這尊彌勒佛像,后壁龕中還并列“二
圣”(高宗李治、武則天)像。
雖然沒有親自祭祀封禪,但武則天對自己幼年有啟蒙意義的天瞾山尤其感恩戴德,念念不忘——
相傳,唐武德六年,天瞾山觀音座前的花壇里開出一朵盛大的蓮花,花蕊里一支紅燭隨日落而自明,日出而自滅。其時,成都一王姓人家,積善好德,有獨子王積善,聰明好學,寒窗苦讀。王積善發(fā)現(xiàn)后院內(nèi)古井中透出紅光,走近水井,只見水井映著藍天,藍天里浮動著一座蓮臺,蓮臺上生有一支閃閃發(fā)光的紅燭,紅霞映天。他覺得祥瑞降臨,有神靈相助,于是夜夜借燭光苦讀。時逢武則天全面推行科舉制度,廣納賢才,王積善赴京趕考,過劍門,越二郎關,途經(jīng)江潭,夜宿天瞾山。是夜,月華如水,松濤陣陣。王積善信步來到觀音殿,推開木門,見觀音座下一支蓮花紅燭發(fā)出縷縷柔和的光芒,將佛像映照得神秘、縹緲。掩門退出,想到家里井中之燭,暗暗稱奇。旅途困頓,他沉沉睡去,夜夢自己高中狀元,醒來天已大亮,急急打馬上路,闖棋盤關,奔長安而去。放榜之時,王積善果然高中狀元,其后成為宰相。王積善為了感謝天助其名,想弄清楚燭光原委,便奏請女皇,回鄉(xiāng)查訪。女皇問其故,王便把自己借燭光苦讀詩書,天啟心志的奇遇一一述說。武則天準奏,王積善越秦嶺、穿棧道,再到天瞾山梵天寺找到那支紅燭。紅燭已熄,他許諾日后天天為觀音供奉紅燭?;爻A報,詳述利州梵天寺奉燭之諾。聽著宰相敘說,幼時的情景在女皇腦海浮現(xiàn)出來:山上參天的古松、梵天寺恢宏的廟宇、觀音殿灑落的花瓣、騰空而去的飛龍,一切恍若昨日,歷歷在目。女皇暗自沉吟,怎樣報答啟蒙之師?女皇武則天頒布一道圣旨,親賜白銀50萬兩擴修梵天寺,王宰相奉旨督辦。含辛茹苦歷經(jīng)數(shù)載,一座氣宇軒昂、規(guī)模宏大的寺廟拔地而起,每年香火不絕,朝圣者源源不斷。天瞾山、梵天寺自此沐浴著女皇的恩澤。
天曌山上的天印 攝影/趙輝
夏季美景 攝影/趙輝
千年風霜摧折,1960年,梵天寺在一個靜夜里悄然垮塌。1986年,應四川省佛教協(xié)會、廣元市宗教部門邀請,全國佛教協(xié)會理事凈天法師來到天臺山弘揚佛法,講經(jīng)論道。凈天法師與濟善法師一起云游海外,講經(jīng)傳戒,化緣籌集資金,耗資上千萬,在原遺址修建寺廟,同時,又從緬甸請回一尊高2.2米、重3.5噸的玉石觀音安放其中。這尊玉石觀音,體態(tài)嬌美,慈眉善目,手持佛珠,莊重肅穆。
2002年,離梵天寺500余米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佛塔,塔里供奉的是凈天法師的舍利子。塔基四周雕刻著凈天法師宏揚佛法的事跡和佛教故事。塔子命名為祖師塔,塔周圍聳立著數(shù)十根樹齡四五百年的參天古松,仿佛忠誠的護法弟子。據(jù)說在立塔之日,五光十色的佛光從睡佛之處升起,眾人無不稱奇,正應了佛家“歸去來兮”之語。
順著山脊俯視,目光掠過陡峭石壁,但見一尊巨大的睡佛仰臥臺面,其身長千米有余,輪廓清晰,神態(tài)安詳,鼻梁、雙唇和下顎更是栩栩如生。睡佛體態(tài)魁梧,茂盛林木仿佛給其披了一層厚厚的袈裟。睡佛四周群山環(huán)繞,浩浩莽莽之中更富神秘色彩。
睡佛何來?據(jù)《資治通鑒?唐紀三十》記載,它與歷史上一次有名的大地震有關。“二月,壬寅,秦州地連震,壞公私屋殆盡,吏民壓死者四千余人;命左丞相蕭嵩賑恤?!痹摯蔚卣鹫鹬性谂c廣元接壤的甘肅天水,強震波及此地。
734年3月23日,梵天寺住持儀清法
師圓寂。儀清法師即是王積善宰相(武則天曾頻繁更換宰相,多達73人,王乃是其中之一)。王積善修寺功成,便棄官到梵天寺剃發(fā)修行,法號儀清。儀清圓寂當晚,雷聲轟響,紫色的閃電撕破夜色,天降傾盆大雨,寺內(nèi)僧人突覺山搖地動,穿斗僧舍吱嘎作響。驚恐中待到天亮,眾僧人打開寺門,但見對岸山體被震成幾處滑坡,形成巨大溝壑,那面山體透射出七彩佛光(應是地震奇異現(xiàn)象之一的地光)。而整個山體、溝壑、山巒、樹木渾然成佛像體形,睡佛橫空出世。人們驚嘆:“天生我佛?!鄙舜颐θソ袃x清大師來指點這奇觀,他們來到方丈室,見儀清大師雙目緊閉,面容和靜,已仰臥床榻圓寂了。奇跡般誕生的睡佛,讓人引申為儀清法師功德圓滿,修成正果,悟道成佛,守望靈山。儀清圓寂后,朝廷命立塔寺以資紀念,名狀元塔(梵天寺后八角形石塔)。直到今天,游人依然驚嘆天瞾山佛教兩大奇觀——自然之佛與宗教之佛的完美呼應,不僅是具象與抽象的相生,也體現(xiàn)了佛教 “天地人”的融合思想。
銀裝素裹天曌山
天曌山就在廣元城邊15公里處,享有“廣元后花園”的美譽。這里平均海拔1200米,最高處真武宮三面懸崖,海拔1700米,夏季最高氣溫20度。
天曌山不僅擁有自然風光消夏溫度,而且打造的各種人文景觀很值得玩味,尤其是很多方面都和武則天拉上了關系。
沿著如掛在山上的飄帶般的盤山公路前行,人走在上面若云中漫步。一路上,幻影迷離。從利州府來的那隊花花綠綠的人馬仿佛還在山路上若隱若現(xiàn)。遠遠望去,幾團潔白的云霧在山巔飄來飄去,天瞾山好像一位手持蓮花的觀音菩薩靜靜迎接我們。
約莫走了一小時,經(jīng)過一段舒緩的下行斜坡,在山谷的一處開闊地帶,一座氣勢磅礴的城樓宮闕式大門聳立著。樓高10米有余,二層為古城堡,頂層為仿古亭,墻面刻有數(shù)幅工藝精湛的浮雕,大門肅穆威嚴。這便是天瞾山山門。
山門左側(cè),數(shù)百棵臉盆粗、筆直的水杉整齊地立成七八排,像一支訓練有素、威武的儀仗迎賓隊,接受著行人的檢閱。
起身前行,過山門時,看見“廣元天瞾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標牌。其實,尚需行進半里路,才能到達廣元天曌山國家森林公園核心辦公地點。在一間簡樸的辦公室里,公園負責人微笑著介紹,森林公園地處龍門山與米倉山交接地帶南麓,景區(qū)面積1334.3公頃,海拔1100— 1600米。經(jīng)過多年的建設與發(fā)展,公園逐漸形成了以森林資源為主體、自然景觀為依托、佛教道教文化為內(nèi)涵的國家級旅游區(qū),是觀光旅游、度假休閑、避暑養(yǎng)生、科考探險的理想之地。
在天曌山半山腰上,有一處平臺,名為曌望臺,在曌望臺的絕壁上書有巨大紅色隸書“曌”字?!皶住睘槲鋭t天為自己取的名,也是她所創(chuàng)的文字之一,其意為“日月當空,普照大地”。此山崖上“曌”字,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曌”字,以示家鄉(xiāng)人對這位偉大女性的紀念。斑駁的石壁,圓潤的文字,蒼翠的山峰,觀景臺依此而建。觀景臺中建一亭,朱顏灰瓦,綠蔓緣柱而上。亭前建有一平臺,朱木圍欄,三面懸空。
站在曌望臺上,清風拂面,頓感心曠神怡。登高遠眺,山環(huán)水繞。利州風光,盡收眼底。城周群山,層巒疊嶂。城之東山,樓宇掩映;城之南山,橫亙?nèi)缙粒怀侵魃?,半遮俏顏。鳳凰樓、紅軍塔、來雁塔,點綴其山巔,宛如星點。滾滾嘉陵江、悠悠南河水,玉帶環(huán)繞,柔媚蹁躚。
過了曌望臺,大約幾分鐘時間,車抵達公園核心水景區(qū)日月湖。高山出平湖,人們將通天河攔腰筑壩,遂成一湖泊,水域面積達百余畝。青山環(huán)抱之中,日月湖靜若處子。天光映照,溫潤如玉。水壩上修有一座唐代風韻的觀景廊橋,廊橋長77.5米,由對稱式的三個古亭相連,紅漆木柱,青瓦蓋頂。站在廊橋上,可清晰看見睡佛雄姿。千百年,佛依然睡著?;蛟S,千百年來,睡佛在夢中一定睜著眼睛,笑看紅塵滾滾。沿湖邊森林木棧道乘興前行,可見百合、紫薇、水芹在湖邊無憂無慮生長,那些鮮嫩的色彩嬉笑著撲面而來。
“山高月影小,樹幽鳥聲忙?!卑Q、野鴨在湖里嬉戲舞蹈,見有人來,它們倏地飛到前面,在不遠處棲落。繞湖而生的盡是馬尾松、柳杉、樺木、櫟等優(yōu)勢樹種,它們奮力向上,吮吸陽光,用挺拔的身軀組成天然森林生態(tài)群,織就一張巨大的幽靜的網(wǎng)。
據(jù)同行的人講,這個前山的高山
湖泊,長廊兩邊是環(huán)湖的木質(zhì)步道,有十九處臨水休閑平臺,每個平臺用武則天用過的年號命名。其實,這個山就和武則天有關,武則天當皇帝后,給自己取名武曌,這個“曌”字是她生造并專用的,據(jù)說就得“意”于這里的山水:日月湖正對梵天寺,日月對空門而成天然的“曌”字。
順著一條蜿蜒的羊腸小道,穿過遮天蔽日的原始樹林,便來到天曌山的心臟地帶。這里海拔1370米,面積12萬平方米。平臺拔地而起,四周峭壁如削,酷似天上瓊臺樓閣。自唐代以來,一直是道佛共處,寺觀同山,佛道一般都以“天臺”為山名。“5?12”汶川大地震后的2009年5月7日,廣元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同意以武則天的“曌”名將天臺山更名為天曌山。更名之舉,將天曌山的人文內(nèi)涵從駁雜的表象中凸顯出本相來。
在臺面之上就是川北最古老的名剎梵天寺。寺廟選擇一片開闊地帶,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占地百余畝,隱身于蒼松翠柏之中,昭示著廟宇文化的神秘與莊重。站在寺門南望,見眾多峰巒如蕓蕓眾生,盡呈膜拜之態(tài),傾聽梵音佛語。遙想當年武元華叩拜觀音“真龍?zhí)旖怠保淝槠渚耙殉蔀槿藗兩钌畹淖窇洝?/p>
據(jù)景區(qū)負責人介紹,“5?12”汶川特大地震對梵天寺的損毀較為嚴重。如今我們看到的梵天寺是災后原址重建的嶄新建筑。建筑呈三路布局:中路次第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jīng)樓,左路為鼓樓、齋堂、寮房,右路為鐘樓、方丈室。建筑面積達2894平方米,其規(guī)模勝過歷朝歷代。梵天寺左側(cè)還將建武則天紀念館,豐富的史料將還原一個真實的一代女皇。目前,梵天寺已進入最后的收尾工程,將在不久對游客進行開放。
九五至尊牌坊 攝影/張玉潔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天曌山打造得重巒疊翠、風景如畫,更有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山地氣候相陪襯。大風吹來,松濤狂吼。烈日當空,濃蔭蔽日,登高眺望,一覽眾山小。
天曌山的后山與前山天池湖海拔相差約百米,形成奇特的地質(zhì)植物景觀。茂密的森林、宜人的氣候、幽美壯觀的自然人文景觀,使其成為人們理想的消夏避暑之地。
站在天曌山山頂眺望,群山蒼蒼,林海茫茫。望腳下,云霧繚繞,如臨仙境。隨行的人告訴我們,順著天臺閣景點向東不遠,有一塊蟠桃石。遠看,巨石形似仙桃,倒立于地,四周無依,大風吹來,搖搖晃晃,頂部可站立多人,只要幾人齊力推動,就可以使這石塊搖動。
懸石頂部也較平坦,約4米見方,可容10余人席地而坐。司馬光與僧人或許來此針砭《茶經(jīng)》,還練就品茶之功,閑暇之時常在禪房聽住持講解茶道,這對他的影響可謂很深。據(jù)說,蘇東坡在一次斗茶中得白茶第一,司馬光便有意難為他:“茶與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君何以愛此二物?”蘇東坡笑答:“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堅,是其性同也?!眴柎鸾悦?,見解亦深。古代高品位
文人大多盤桓于名山秀水間,除了自然風光的魅力外,迷戀的還有那山水形勝中的廟宇樓閣,以及隱于晨霧晚嵐中的神秘宗教文化。司馬光從小在天曌山,也被這樣的自然、宗教氣息所滋養(yǎng)、浸潤。
郁郁蔥蔥的自然景觀 攝影/趙輝
站在蟠桃石俯視足下,刀砍斧削,絕壁千仞,隱隱如聞雷鳴之聲,依稀有搖晃之感,令人頭昏目眩,四肢癱軟如泥。后呼救援,方才脫險。游人嘆曰:無限風光在險峰。遺憾的是,在汶川大地震時,蟠桃石已被摔下山崖,殞身幽谷。我們不由心中一陣痛惜,攀著灌木樹枝,順陡峭的山路而下,在山腰停下,回望其殞身之處,“累累傷痕”裸露在天光日影之下。唯見一棵古松伸長手臂依然在苦苦挽留。古松與蟠桃石相依相守千百年,風刀霜劍,互訴衷腸,矢志不移,而今天各一方。那濁黃的松脂啊,難道就是古松之淚?別離之痛?自然之物,亦有情矣,而況人乎?
距蟠桃石百余步,有一塊立在懸崖邊的巨石,頂上十分平坦,可容十余人,巨石與平臺相距約二米,縱身可躍上巨石。巨石周圍是高大的樹木遮掩,環(huán)境清靜,在此下棋讀書清幽無比,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據(jù)《廣元縣志》載,司馬光年幼時,隨父司馬池(曾任利州轉(zhuǎn)運史)在利州度過了他的少年時光。在此期間,司馬光曾到天曌山景區(qū)朝山拜佛,覺得此處風光旖旎,富有靈氣,便常來此習文賦詩,吟誦佳句,刻苦攻讀。司馬光聰慧好學,常登山避暑,習文賦詩。一日,他手捧最喜愛的《春秋》,讀得累了,便走出寺外。忽然,他在寺東側(cè)200米處見一巨大石柱依于崖畔,小心翼翼攀上柱頂,其頂面平如凳。聽漫山鳥鳴,觀遠山風光,胸生層云,口占一絕:“舟航日上下,車馬不少閑。近邑湊商賈,遠峰自云煙。”天長日久,便在這塊石柱臺面留下了一雙“腳印”。
如今,石頭上的“腳印”清晰可見,三棵百年古松為讀書臺上的“腳印”遮風擋雨。山風徐來,我們仿佛依稀聽到了司馬光當年的讀書之聲。
來到讀書臺不遠處的聽濤石,這里松濤陣陣,令人心曠神怡,浮想聯(lián)翩。在這里漫步輕游,舉目環(huán)顧四周,如果從天上往下看,就會發(fā)現(xiàn)懸崖峭壁的天曌山四周都是連綿不斷的環(huán)形山巒,從而形成這個巨大的盆地,好像是托起險峻天臺的盆景。
離開聳立于天曌山頂?shù)臓钤?,我們來到天曌山的后山——靈臺山。靈臺山的靈臺觀隱于重巒疊障之中,坐落在后山雙龜山上。靈臺觀是一座道觀,順
山脈走向依山脊而建,造形別致,風格典雅,樓閣亭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在叢叢密林的掩映下,靈臺觀更顯出道教的靜謐和與世無爭的哲學態(tài)度。
景區(qū)路線圖
TIPS:線路推薦
景區(qū)一日游:
星曌國際度假酒店—日月湖—梵天寺—艮臺觀
景區(qū)二日游:
皇澤寺—千佛崖—星曌國際度假酒店—日月湖—梵天寺—艮臺觀
走過“靈臺仙境”,步入密林掩映的太清宮。宮門口一對銅獅,雖多銹跡,也威風颯颯。三層高的八角仙樓,外砌回游走廊,門枋上鐫刻著弘揚道家哲理的對聯(lián):“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p>
殿內(nèi)塑著高3米的太上老君塑像,騎坐青板牛,身穿太極寶衣,手持羽扇,眉慈目善。道教尊太上老君為道祖,乃開天辟地第一人。
沿18級石梯拾級而上便到三清宮,門前兩座石獅對峙,立柱飛龍纏繞,橫木花卉鳥蟲,雕刻精湛。宮門楹聯(lián)宣揚的依然是清靜無為、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三清三境三寶開天三教,皈身皈神皈命積功歸根?!?/p>
時到中午,我們匆匆沿路返回,來到了靈臺山腳下。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向密林深處延去,有一條山溪也像修得道法,時隱時現(xiàn);正在迷惑中,又有潺潺水聲引路。伴著嗡嗡蜂鳴,人便落入淡雅、清幽若夢的境界里。行約390級木梯便來到祖師廟。祖師廟其實是由道觀建筑群祖師大殿、三仙觀、觀景亭構成。祖師大殿古樸、凝重,據(jù)險而立,古樹掩映。石碑刻記:東漢武帝建武元年,真武帝在此修行得道,醫(yī)術高明,能治百病,鄉(xiāng)親感念其德而修此觀。
清順治三年(1646年),張獻忠入川,帶領農(nóng)民起義隊伍攻克利州城,城內(nèi)貪官污吏倉皇逃往靈臺山,站在制高點負隅頑抗,遂使祖師廟被戰(zhàn)火焚毀。1993年,住持倪理興道長籌資數(shù)十萬元,在舊址上修復祖師廟。1996年2月26日,靈臺山道觀舉行了隆重的開放儀式,當日信眾多達8千余人。
“前山佛教廟宇居多,后山道觀為主,天曌山自古就是著名的宗教活動勝地,道教、佛教、儒教三教合一?!痹谂c隨行人員的交談中,我們豁然釋懷:天地萬物,真是有容乃大??!
山,因人而聞名;人,因山而隆達?;蛟S,天下名山,無論怎么被頂禮膜拜、香燭伺候,大多淡定從容,笑看流云如飛,斗轉(zhuǎn)星移,靜穆如故。天曌山,兼北方山水之雄渾,容南方風光之柔媚,集佛道文化之靈性,融盛唐文化之精髓;天曌山,一座大氣的山、一座厚重的山,一座穿越時空、生生不息的山……(責任編輯/張筠 設計/張籍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