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維爾·索拉納
全球轉型并非新鮮事。但是,隨著全球化和技術進步,這些轉型的速度和規(guī)模在顯著增加。在未來幾十年中,這一趨勢還會加強,巨大的動蕩可能也會隨之而至。
1991年蘇聯已經解體,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但今時已不同往日,如今國際社會對于類似的領土入侵的反應一片混亂,就是明證。
以去年早些時候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為例。在該事件發(fā)生后,有11個國家反對聯合國譴責該行動的決議,另有58個國家——包括所有非西方強國——棄權。顯然,全球實力平衡已經改變了。
在國際政治中,感覺很重要——有時甚至比現實還要重要。今天的感覺是,美國的單極時代已經結束,歐洲走向衰落,一系列新強國正在崛起,它們的獨特世界觀正在左右全球事務。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似乎是件好事。更多不同的角度可以促進多邊進程,并為全球問題創(chuàng)造更全面的解決方案。
但是,這多極形勢也帶來了動蕩。盡管世界變得日益互聯,但挑戰(zhàn)也不再限于國界甚至地區(qū)邊界,強國越來越不愿承擔全球責任。更糟糕的是,由于它們常常不愿意遷就彼此的利益,出現僵局甚至沖突的可能也越來越大。
強大、高效、包容的多邊機構可以在對抗動蕩、促成合作方面起到關鍵作用。但如果沒有通過對話解決沖突的政治意愿,那么即使是設計最合理的結構也無濟于事。為了取得進展,各國必須學會在捍衛(wèi)自身原則的同時尊重他國利益——并且永遠不要忽視共同利益和目標。
如果沒有這樣一套統(tǒng)一的方針,地緣政治穩(wěn)定就會受到削弱。比如,烏克蘭自1991年以來就一直是獨立國家,并且充分融入了國際體系,它在1994年放棄了核武器,主持過三次聯合國大會。但是,國際社會沒有對烏克蘭危機采取充分的響應。我們希望最近通過的明斯克協議能成功地解決這場沖突。
無論如何,國際穩(wěn)定被妥協所犧牲——更多潛在動蕩因素還在發(fā)展。在發(fā)達世界,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的任期馬上就要結束了。歐洲政治也在經歷可能的重大轉型,新歐盟委員會即將開始運轉,它面對的將是歐盟成員國民族主義日益得勢的不利局面。
兩位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將繼續(xù)執(zhí)政的領導人是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而俄羅斯和中國則在多邊機構中阻擊傳統(tǒng)西方的主宰力量。它們與巴西、印度和南非(即所謂金磚國家)一起成立了自己的開發(fā)銀行,之所以要如此,部分是因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沒有履行其2010年調整投票權以反映全球經濟實力平衡的承諾——在2010年該做出承諾的二十國集團峰會前,中國的投票權僅與比利時相當。
所有這些圍繞世界新興和傳統(tǒng)超級大國的不確定性,阻撓了解決中東安全挑戰(zhàn)的努力——不管是以巴之間的持續(xù)沖突,還是伊斯蘭國所帶來的新的重大威脅。與基地組織不同,伊斯蘭國不是由相對較小的部分組成的脆弱的網絡,而是一個類似于國家的領土實體,其勢力范圍包括敘利亞和伊拉克領土。世界其他地區(qū)似乎對如何阻止其野蠻推進束手無策。
美國急匆匆地建立了一個由近30個國家(包括10個阿拉伯國家)組成的令人困惑的聯盟,而該聯盟如何管理、會帶來什么結果仍有待觀察。
在這方面,歐盟可以助一臂之力。事實上,在2011年干預利比亞期間美國首次采用了所謂的“幕后領導”時,歐洲國家就被迫承擔起更大的責任。
歐盟不應該把對利比亞的干預視為例外,而應該認識到加強其在捍衛(wèi)全球安全中的角色的必要性——不僅僅是捍衛(wèi)其自身獲得繁榮穩(wěn)定的周邊環(huán)境的利益。從這個角度講,歐盟決定推遲實施烏克蘭入盟協議,以創(chuàng)造與俄羅斯達成共識的空間是一個積極信號。
在多極世界中,世界觀大不相同的行動方必須合作推進其在安全、穩(wěn)定和繁榮方面的共同利益。全球各強國應該認識到實現建設性合作的責任。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