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濤
程濤/貴州理工學院馬列主義教學部講師,碩士(貴州貴陽550003)。
網絡的廣泛使用已成為高校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文化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認知態(tài)度、社會角色的定位、行為方式,這勢必會沖擊傳統(tǒng)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對虛擬的網絡世界,高校教育工作者需進行一種新途徑的探索。
為了進一步了解當代大學生網絡的使用情況,課題組面向在校大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6000份,回收有效問卷6000份,回收率100%。
80.71%的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在4小時以內,其中,29.81%的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控制在1-2小時;38.93%的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控制在2-4小時。14.50%的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在4-8小時。電腦和手機的普及使網絡資源的使用更加便捷和廣泛化。社交網站、即時通訊、門戶網站、購物網站、是大學生群體最常訪問使用的網站類型,其所占比例分別達到61.7%、51.2%、35.1%、24.6%;有 14.36%的學生是為了學習,14.54%的學生是為了聊天交友,14.09%的學生是為了聽音樂和看電影,其次是收發(fā)郵件8.28%,玩網絡游戲的7.44%,瀏覽新聞的是7.12%。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當下大學生網絡的使用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趨勢,集中使用度不高,使用目的較分散,以社交、娛樂、學習為主。
觀點表達的隨意性、傳遞分享信息的便捷性、渠道選擇的多樣性是大學生應用網絡的新特點。大學生常常轉發(fā)或者擴大分享信息在群體中的影響范圍。大約有七成的大學生會將自己在網上看到的感興趣的信息分享或轉發(fā)給周圍的同學、朋友。尤其是新聞娛樂、時事熱點、生活百科轉載度最高。37.4%的大學生是原文轉發(fā)或評論;而僅有15.3%的學生是通過搜索后對其信息的真實性進行獨立分析后才做出轉發(fā)或者評論的行為。分享和轉發(fā)是社會信息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速度的提升方式,然而缺乏獨立思考與見解、原創(chuàng)性和技術含量較低是轉發(fā)信息普遍存在的問題。其次,隨意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大學生在網絡平臺中很常見的現(xiàn)象。大學生往往將自己身邊的趣事、新聞通過微信、微博來發(fā)布。上網聊天的主要內容集中在個人愛好、隨性調侃、學習交流、人生感受這幾個方面。不難看出,大學生在網絡中發(fā)布的信息主要以個人生活為主,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再則,大學生對于網絡媒體的選擇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國內的新浪網、搜狐網是大學生關注社會時政要點的主要渠道,只有極少數大學生通過政府官方網站了解新聞熱點。這是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臨的新挑戰(zhàn),必須堅持正確的導向,引導大學生學會篩選、過濾有效的信息。
首先,網絡與當下的輪換。大學生網絡交往中常會將虛擬的我與現(xiàn)實的我進行替換。逃避、掩飾往往存在于現(xiàn)實社會中,反而將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寄托于網絡?!按髮W生在受到各種文化、信息影響,需要自主進行辨別、選擇、認同的時候”[1],假如高校教師在思政課堂上不能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大學生就不能產生認同感,從而采取敷衍了事的態(tài)度。面對網絡信息的復雜化容易喪失自我,產生焦慮和迷茫。
某個階段網絡中常會出現(xiàn)反映社會熱點問題的詞語,例如,“海帶”“蟻族”“海龜”“白富美”“高富帥”等,信息傳播的高效使大學生理性思考趨于簡單、思維膚淺。美國作家尼姑拉斯在《淺薄》中指出:“是高速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造成了意識思維的短路,阻礙我們深入思考和進一步的創(chuàng)造性思考?!盵2]最近研究表明,集中的能力是創(chuàng)造力、批判性思維的基礎。而網絡化的生存狀態(tài)使大學生不斷分心,思維停留于膚淺的表層。
建構大學生網絡群體組織應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要把握正確方向。首先,完善網絡化的主流組織,建構有活動影響力的網絡組織體。例如,在班級當中可以建立“E-CLASS”,這樣可以使同學在網上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活社區(qū)和交流空間,同時通過網絡也增強了現(xiàn)實當中班級的凝聚力。其次,發(fā)揮中間組織的作用。最后,完善學生組織監(jiān)控機制。監(jiān)控、把握大學生網絡組織的方向性,輔導員在網絡環(huán)境當中也要提升自身的魅力,成為大學生在網絡世界中的意見領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了解大學生多層次的網絡需求,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大學生也利用網絡這個平臺充分反映、表達自己的內心需求。在網絡平臺中,教師和學生可以交換彼此所掌握的學習信息資源,對于學生交友、聊天、情感方面的參與需求,或者是自主創(chuàng)業(yè)、網上開店等實現(xiàn)人生價值方面的交流。這些需求的交流和探討真實地反映了當今大學生不同的精神需求和生活狀態(tài)。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分析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只有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其精神世界的需求,從而達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網絡是一個很寬廣的平臺,教師利用這個平臺可以擴大思政教育的受眾面,這種教育方式猶如涓涓細流,可以使平日被忽略的學生得到關注,也可以在網絡交往中扭轉某些大學生的文化價值觀念、道德倫理觀。當前,西方國家的文化價值理念、生活方式充斥著大學生的網絡世界,有時會使大學生內心產生彷徨、困惑、無所適從。在網絡平臺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迷茫和困惑,針對特定的學生群體進行思想引導,實實在在地解決學生思想困惑,做深做透這項工作。
網絡傳播媒體的發(fā)展使大學生在網絡中既可以是信息的發(fā)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和信息的接受者。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在網絡中要扮演好“把關人”角色,對學生進行引導。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群人生經驗欠缺、生活閱歷較淺、對一些負面的網絡言論和情緒極易受到影響的大學生,教師應關注一些網絡名家的博客、微博、微信,這樣便于了解學生的思想發(fā)展動態(tài),獲取與學生更多的互動交流機會,并得到其信任。面對社會發(fā)生的極端性事件,要及時引導學生辨別各種網絡謠言,將正能量的信息傳遞給大學生。使每一個大學生都能夠理性地辨別和篩選網絡信息,學會去偽存真。要讓學生了解網絡中的道德和法律方面的規(guī)范,使其知道在網上“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逾越法律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不能隨意傳播虛假、負面的信息,維護互聯(lián)網的純潔性,做一個遵守網絡基本道德的社會人。
[1]鄭永廷,江傳月等.主導教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屈一平,尼古拉斯·卡爾.互聯(lián)網讓我們變得淺薄[N].成都日報,2011-02-18(10).
[3]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葉宇軍.重視網絡環(huán)境,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導刊,2011(6).
[5]中共武漢大學委員會.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傳播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