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文 吳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計算機輔助漢譯英篇章翻譯初探*
王秀文 吳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翻譯是建立在文本整體意義上的語篇的轉換,尋求整體意義的對應。順應論指出語言的使用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而翻譯作為一種語用傳遞現(xiàn)象,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一個不斷做出語言選擇的過程。本文結合屏幕錄像和譯文文本,借助順應論分析計算機輔助條件下不同譯者翻譯工具的選擇和翻譯過程,尤其是語篇翻譯的策略和方法。
語篇,翻譯過程,翻譯策略,選擇,順應
自2013年12月開始,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試卷結構和測試題型作局部調整。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一項調整是原單句漢譯英調整為段落漢譯英。四級長度為140-160個漢字;六級長度為180-200個漢字。這里的段落實質上是意義完整的語篇。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已經有不少人把語篇(text,或譯為篇章)當作翻譯對象和基本單位。劉辰誕(2004)認為篇章作為術語是指一段有意義、傳達一個完整信息、邏輯連貫、語言銜接、具有一定交際目的和功能的語言單位或交際事件。以篇章為單位對原語進行分析,較之以往的以句子為單位的分析更有利于譯者對原文作者意向及原文邏輯關聯(lián)的把握。
翻譯過程中翻譯策略和方法的選擇也一直是翻譯界爭論的焦點之一。隨著語言服務行業(yè)的迅猛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翻譯人員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翻譯質量已開始使用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來協(xié)助語篇翻譯。長久以來,許多翻譯實踐家或翻譯理論家選擇不同的角度,依據(jù)不同的標準和條件,對翻譯策略提出不同的主張。然而在計算機輔助條件下對漢譯英篇章翻譯過程和策略的研究卻寥寥無幾。筆者認為,在翻譯研究范式由規(guī)定性趨向描述性研究的大背景下,順應論為計算機輔助漢譯英篇章翻譯策略的選擇提供了新的視角。
計算機輔助翻譯(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簡稱CAT)是指在人工翻譯過程中輔助使用計算機程序的自動翻譯功能。其核心是翻譯記憶技術。計算機輔助翻譯可分為“人助機譯(Human-Assisted Machine Translation,HAMT)”和“機助人譯(Machine-Assisted Human Translation,MAHT)”兩類(陳群秀,2007)。在HAMT中,一般由譯員進行譯前或譯后編輯,或借助人機交互,主要的翻譯工作基本上是由機器來完成;在MAHT中,譯員借助于電子詞典和翻譯記憶等電子翻譯工具,源語言分析和翻譯都是譯員手工完成。本文的計算機輔助翻譯指向后者,即在計算機輔助翻譯中,人是翻譯的主要執(zhí)行者,但是人可以利用眾多計算機工具來提高翻譯效率和保證翻譯質量。
從廣義上來講,凡是在語言和翻譯文化交流中能夠提高效率的電子工具都可以稱之為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狹義上來講,計算機輔助翻譯系統(tǒng)主要是指利用翻譯記憶庫技術來提高翻譯工作效率的系統(tǒng)(張宵軍、王華樹、吳微微,2013:10)。本文的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指向廣義的翻譯工具。
許多學者都強調了語篇對于翻譯的重要性。Nida (2001:198)認為譯者應關注的焦點是語篇,因為語篇是意義的最基本單位。Neubert & Shreve (1992:23)則提出翻譯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a top-down recreation of the text ),通過有目的地選擇目的語資源進而對整個語篇進行重構。筆者認為,翻譯過程應該立足于語篇,使原文文本的意義通過語言結構而非單一的詞句來體現(xiàn),這對實現(xiàn)翻譯的交際目的有著重要意義。譯者在計算機輔助翻譯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是逐句翻譯,較為忽略句與句之間的銜接和連貫,所以語篇層面上策略的選擇和順應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語用學的迅速發(fā)展,語言順應理論的提出讓人們對翻譯策略這一學科有了新的認識。王建國(2005)從順應論的角度出發(fā),認為直譯、意譯、歸化、異化等都是翻譯方法,而把動態(tài)順應作為翻譯方法之上的翻譯策略。翻譯策略主要表現(xiàn)在譯者可以主動順應語言要素的聚合關系,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在被動順應目的語社會規(guī)范的同時,允許做出心理動機的主動順應,同時,必須把握翻譯目的和譯文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讓譯文讀者獲得足夠的認知效果,從而獲得翻譯交際的成功;譯者可以在動態(tài)順應的策略指導下,主動或被動地選擇歸化、異化、直譯、意譯、零翻譯、音譯、編譯等方法,認識到采用這些方法所形成的譯文都是主觀、相對性判斷程度不同的結果。
在使用計算機輔助將文本翻譯成譯稿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通過選擇,使用多種方法提高翻譯輸出結果的質量,順應目標語的語篇。例如,Austermühl總結出提高人助機譯輸出質量的策略,包括更新詞典、譯前編輯、受控語言、交互模式和譯后編輯等(Frank 2006:163),這對筆者后續(xù)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3.1 研究問題
本研究主要有兩個研究問題:
(1)譯者在計算機輔助條件下的翻譯流程是怎樣的?順應理論如何解釋這樣的翻譯過程?
(2)語篇層面上,譯者選擇了怎樣的翻譯策略?具體的翻譯方法是怎樣的?
3.2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英語專業(yè)研究生20名,均為選修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的學生,并且已經學完了這門課,對計算機輔助翻譯的理論有著一定的了解,能熟練地使用各種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
3.3 研究方法
實驗地點在外國語學院的筆譯工作室,在翻譯實驗中,受試者可以使用如下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電子詞典,在線自動翻譯工具,百科全書,搜索引擎以及三種翻譯記憶軟件Trados、Google Translator Toolkit和Transmate單機版(筆者事先已提供和譯文話題相關的翻譯記憶庫和術語庫,譯者可以視情況上傳),受試者在上述條件下翻譯一篇約750字的漢譯英語篇,同時,譯者使用屏幕錄像專家軟件對自己的翻譯過程進行屏幕錄像。實驗結束后,譯者將結合屏幕錄像和譯文文本來分析不同譯者機輔工具的選擇,翻譯過程和語篇翻譯策略及方法。
3.3.1 觀察法:屏幕錄像
觀察法,即屏幕錄像。使用的軟件是:屏幕錄像專家。使用這個軟件可以清楚地記錄譯者的翻譯流程,包括譯者光標的移動與選擇,文字的輸入,各類機輔工具的使用情況及人工修改部分的步驟。此軟件事先已經安裝到受試者的電腦中,并在后臺運行,完全不影響譯者的翻譯,完整地展現(xiàn)譯者翻譯中的行為過程,對于研究每位譯者的翻譯過程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3.3.2 文本分析
譯者需要自行提取生成譯文模塊,保存至word。為了方便筆者后續(xù)的分析,筆者要求譯者在完成譯文后把自己的翻譯步驟和思路簡單羅列在譯文下方。同時結合錄像,筆者將通過語言順應理論,探討譯者計算機輔助漢譯英篇章翻譯策略。
4.1 動態(tài)順應的翻譯過程
通過對20位譯者屏幕錄像的結果來看,在翻譯記憶軟件的使用上,有3位譯者主要選擇Trados進行翻譯,10位主要選擇GTT進行翻譯,剩下的7位同學主要選擇Transmate單機版進行翻譯。為了方便敘述,筆者先將這20位譯者分為三組,即使用Trados作為主要翻譯平臺的為組1,使用GTT為平臺的為組2,使用Transmate單機版的為組3,再進一步闡述每一組譯者大致的翻譯流程,在分析的過程中,筆者把翻譯流程大致分為譯前、譯中和譯后三個階段。需要說明的是,這三個階段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尤其是譯中和譯后階段,只是前者更注重詞句的意義而后者更注重整體語篇的把握。
盡管每位譯者選擇的CAT工具不盡相同,翻譯步驟也有著各種各樣的差異,但是經過對比分析,每位譯者的翻譯步驟都存在著共性。通過把每位譯者的翻譯過程加以總結概括,筆者得到了如下圖所示的基本翻譯流程圖,基本上涵蓋了每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所有步驟。
從動態(tài)順應翻譯過程可以看出,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確實給人工翻譯帶來了極大便利,為譯者提供了幫助和參考。同時,可以看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仍居于主體地位,在翻譯的整個階段(包括譯前處理、譯中人機交互和譯后編輯修改)都需要譯者的自主選擇和創(chuàng)造勞動,尤其是在譯后編輯階段,譯者都從通篇著眼,整合在翻譯中被分割為較小單位的翻譯材料,以更為宏觀的視角統(tǒng)一譯文的風格。雖然每位譯者具體的翻譯方法和技巧有所不同,但是都體現(xiàn)出對目標語的動態(tài)順應,譯者的主體作用貫穿在整個翻譯過程始終。
另外,也可以看出翻譯實際上是一個譯者與原文、譯文之間的互動過程。譯者借助于各種CAT工具,采用各種翻譯方法,都是為了更加順應譯文語篇,更好的服務于目標讀者,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譯者通過反復的選擇、修改、調整后才形成的,比如機器翻譯初步譯出原文,譯者從頭逐句檢查翻譯,最后通讀原文修改錯誤、整合句子實現(xiàn)語篇的銜接連貫,這些步驟都是譯者、源語語篇和譯語語篇動態(tài)互動的結果。對于譯者來說,不應該孤立地將翻譯置于一個靜態(tài)的狀況之中,而應把翻譯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并隨著所處語境關系的變化,順應性地與結構客體中各個語言層次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譯者應本著從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和感受出發(fā)的觀點,在結合客體方面、語境關系方面盡量順應目標語,并將這種順應納入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即譯者在動態(tài)的順應過程中完成對原文的翻譯。
4.2 動態(tài)順應的翻譯策略和方法構建
4.2.1 語篇功能之直譯法
諾認為語篇功能總是諸多特征的組合,這其中既有語篇內的特征,如語義、句法、語篇結構等,也有語篇外的特征,如語用、情境等 (李運興,2001:49)。這些特征共同作用,完成某一語篇主導功能。如果以語篇為著眼點靜止地看,交際功能是語篇的基本構成特征;而如果將語篇視為一個產物向前追溯,那么其交際功能便決定著整個語篇生成過程的方法和策略。作為一個譯者,不僅要能根據(jù)源語語篇的特征識別其功能,還必須保證譯語語篇充分實現(xiàn)翻譯目的所要求達到的功能。
雖然在篇章層面上對語篇類型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詞和句群層面上對語篇類型的分析更切合實際,通過對篇章的研究來確定具體翻譯策略,而根據(jù)詞和句群的類型分析確定實施何種翻譯技巧和方法。
實驗文章屬于航空科普題材,對于這種類型的語篇,信息的傳達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術語的翻譯,更是要直接準確,所以譯者大都使用了直譯的方法。應當指出,在能夠確切地表達原作思想內容和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的條件下,直譯法顯然有其可取之處。翻譯中,譯者大都保留了術語庫和在線詞典的譯法,如“無人駕駛飛機”,“靶機”,“無人駕駛偵察機”,“防空導彈陣地”,“防空火力網”,“偵察衛(wèi)星”,“空中預警機”等航空專業(yè)詞匯,譯者分別較為統(tǒng)一的譯為unmanned aerial vehicle,target drones,unmanned reconnaissance aircrafts,anti-aircraft firepower network,anti-aircraft missile sites/ positions,reconnaissance satellites,airborne early warning aircrafts,etc.
4.2.2 省略法在語篇語域中的應用
語域(Register)是語言使用的場合或領域的總稱,也就是在語篇范圍、方式、體式等方面具有共同恃點的語篇類型范疇??萍颊Z篇的范圍涉及自然及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信息量豐富,種類復雜??萍颊Z篇的翻譯需要精確傳遞信息,以實現(xiàn)說明功能為目標,這樣,用詞精當,句式嚴謹、清晰便成為科技翻譯的一大要求,而要做到這一點,對語篇所涉及的相關知識的把握顯然十分重要。在翻譯實驗中,譯者大都參考了網絡百科資源,對所譯內容的背景知識做了大致了解。同時,英漢科技語篇都有各自的格式、句式、詞語方面的要求,英語多用代詞,句子必須得有主語;漢語中的代詞出現(xiàn)率卻很低,經常使用短句等。因此大多數(shù)譯者選擇運用省略法來達到科技語篇語域對于精煉、簡潔明確的要求。
例:“SA-6導彈是十分先進的導彈……”
“SA-6 missiles were highly advanced……”
原文出現(xiàn)兩個“導彈”字眼,然而漢譯英中把第二個“導彈”省略掉了,盡管有了省略,但其意思表達仍然非常清晰、明確,同樣也避免了語言使用的累贅。
4.2.3 語境下的意譯法
語境即言語的環(huán)境。語篇與語境處于一個互為影響的動態(tài)中:特定的語境要求特定的語篇,特定的語篇創(chuàng)造了特定的語境?!叭魏握Z篇都是語境的產物,而語境又錨定于(anchored in)語篇”(李運興2007:21)。
語境對詞義的選擇具有限定作用,因為詞、句、段的意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處于大的語言環(huán)境下,受其約束,相互關聯(lián),很多詞義也并非表面意思,要根據(jù)語境做出相應的選擇,即在翻譯中使用意譯法。
計算機輔助條件下,翻譯系統(tǒng)中存儲的記憶庫和術語庫有限,譯者只能根據(jù)語篇所在的環(huán)境判斷詞語的意思。例如“無人機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闭Q生這里實際為開發(fā)研制出的意思,有三位譯者意譯為“appeared”和“was invented”,這樣的表達清楚簡單,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其余的四位譯者直譯為“be born in”,選擇保留了源語的表達,但是稍顯晦澀。
“以色列的無人機披掛出征了?!迸麙斐稣髟馐侵复┖每咨蠎?zhàn)場打仗,這里指以色列的無人機已經準備好投入使用。這個表達如果選擇直譯,生硬地譯出原文的比喻,可能顯得十分怪異,不利于讀者的理解,所以譯者都選擇意譯的方法來處理,主要有以下幾種譯法“went into action”、“was put in service”和“set off”,這樣把原意清楚地表達出來,使得譯文簡短、明白。
4.2.4 銜接增補法
銜接是構成整個語篇的重要特征之一,雖然只體現(xiàn)在語篇的表層但其使用增強了語篇的連貫性。Halliday提出銜接是一個過程的觀點,認為由作者構建銜接關系和讀者追索這一關系這兩種過程實現(xiàn)(李運興 2001:132)。銜接有很多種途徑,其中連接就是銜接語篇中句與句之間邏輯關系的一種重要手段。構成整個語篇的不僅僅是詞、短語,還有很多復合句,銜接關系因此被隱藏,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把潛在的銜接關系增補出來,這樣才能實現(xiàn)語義連貫。
由于漢英兩種語言的差異,在翻譯中不必苛求譯文與原文的完全一致,而應根據(jù)漢語的習慣,對譯文進行合理的增譯。增譯法是科技英語翻譯中常用的翻譯方法之一。
對于“美國遠程無人機發(fā)展處于領先地位?!币痪?位譯者譯為“America takes the leading position when it comes to the long-range UAVs.”“when it comes to”意思是談及、說到的意思,記憶庫里也有類似的表達,譯者選擇了這種方式,使得譯文更加的流暢,明了,恰到好處地銜接句子前后的語義關系。
需要指出的是,“銜接手段的調整和變通絕不是譯者隨意而為之,它必須建立在對原文語篇,而不是孤立的語句,邏輯層次的分析和譯文語篇邏輯推進的需要之上”(李運興 1998:200)。因此,翻譯過程中,譯者應該遵照源語作者的意圖及源語語篇中邏輯推進層次(即語篇結構),并且充分考慮目的語的銜接特點來重構譯文語篇,缺少這種意識就難免會出現(xiàn)譯文與原文雖然句句相對,卻難以成為意義完整的語篇的現(xiàn)象。
4.2.5 邏輯重組連貫性法則
語篇深層概念和邏輯上的統(tǒng)一構成語篇的連貫,是“詞語、小句、句群在概念、邏輯上恰當?shù)剡B為一體的語篇特征”(陳明瑤 2005:20)。連貫與銜接雖然類似,但區(qū)別也大,在沒有任何連接詞的情況下,詞語靠有序的邏輯排列也可以使語篇流暢達意,這就是連貫的作用。好的語篇內都有一個邏輯結構貫通全篇。將所有的內容有機地串聯(lián)在一起,這樣的語篇時空順序明晰、邏輯推進層次分明(李運興 2001:160)。
翻譯過程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符號的轉換過程,也是邏輯關系的轉換過程,即連貫結構(coherence configuration)的重建過程,譯者要經歷一個從原文連貫結構到譯語連貫結構規(guī)范的轉換。這種轉換需要譯者在思維方式上進行調整、變通,并把這種調整在譯語語篇的連貫結構中具體表現(xiàn)出來。我們把這一過程直觀地稱為邏輯重組(coherence reshuffling)。例如:
情況緊急,派間諜去刺探根本來不及。以色列人想到了無人駕駛偵察機,派無人機去偵察無疑是個好辦法。
The urgency of the situation left no time for sending spies,while Israel came up with a plan,which later was proved to be a genius idea……
此譯文并沒有按照原文中信息的排列進行亦步亦趨的翻譯,原文中無人機出現(xiàn)了兩次,但是直接英譯過來便顯得僵硬,從而選擇了定語從句來進行翻譯,通過邏輯重組,體現(xiàn)出譯文語篇的連貫性。原文是由兩個小句構成的,逐句翻譯也是可以的,但是這位譯者選擇了合譯重組的方式,把這兩句話放在一起翻譯,更加體現(xiàn)原文語篇的語境性,表達原文中描述的緊張形勢,構成語義上的連貫、結構上的明晰。
4.2.6 語篇結構上的語序調整
譯語語篇一經生成就必須符合譯語語篇的行文結構特點和規(guī)范,迎合譯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否則譯語語篇的可接受性就會降低。而漢英兩種語篇結構上的差異大部分是因句法的差異所致。因此,翻譯過程中對語篇進行某些結構調整是很有必要的。
在科技英語語篇中,重要的信息往往被放在句首加以突出,以顯示其重要性,而漢語則與之相反,通常是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句末,有一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感覺。在翻譯這類語篇時,譯者要根據(jù)漢語的特點,對譯文的信息結構予以適當?shù)恼{整?!笆谷藗冋嬲J識到無人機軍事價值的是50年代發(fā)生的那場中東戰(zhàn)爭?!庇兴奈蛔g者都翻譯為強調句式,即“it was......that”, “It was the war in the 1950s in the Middle East that made people truly realize /aware of the military value of UAV.”把漢語中最后強調的部分“中東戰(zhàn)爭”放在前面,這樣的譯文既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又顯得結構清晰、語義連貫、通順。
本文通過實驗總結出機輔條件下基本的翻譯過程,并證實了在機輔條件下漢譯英過程和翻譯策略方法的選擇是一種順應現(xiàn)象,尤其在語篇層面,順應策略應當作為翻譯方法之上的宏觀翻譯策略,在此基礎上,筆者通過文本分析總結出六種機輔條件下漢譯英篇章翻譯方法,找出譯者在語篇的選擇順應中共性的方面,即語篇功能之直譯法、語篇語域下的省略法、語境中的意譯法、銜接增補法、邏輯重組連貫法和語篇結構上的語序調整。希望能為計算機輔助翻譯的實踐和CAT教學提供些許參考。
Frank,Austermühl.2006.ElectronicToolsforTranslator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Neubert.A.& GM.Shreve,1992.TranslationasText[M].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Nida.Eugene.2001.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45.
陳明瑤,2005,論語篇連貫與話語標記語的漢譯[J],《上海翻譯》(4):20-23。
陳群秀,2007,計算機輔助翻譯系統(tǒng)漫談[A],《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技術研究——第十一屆全國民族語言文字信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西苑出版社。
李運興,2001,翻譯研究方法論——語篇描寫[J],《外語與外語教學》(4):47-50。
李運興,1998/2003,《英漢語篇翻譯》 (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李運興,2001,《語篇翻譯引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李運興,2007,論翻譯語境[J],《中國翻譯》(2):17-23,93。
劉辰誕,2004,《教學篇章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王建國,2005,從語用順應論的角度看翻譯策略與方法[J],《外語研究》(4):55-59。
張霄軍、王華樹、吳徽徽,《計算機輔助翻譯:理論與實踐》[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有限公司,2013。
(王秀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博士; 吳 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生)
通訊地址: 211106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勝太西路169號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將軍路校區(qū)583信箱
*本文系2012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科研項目(學術著作出版基金)、201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精品課程建設項目——計算機輔助翻譯(項目編號F121015)及2015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5SID032)的部分成果。
H059
A
2095-9645(2015)03-0022-06
201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