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從 軍
(安徽和縣第一中學(xué), 安徽 和縣 238200)
【司馬遷與《史記》研究】
論歷陽侯范增
薛 從 軍
(安徽和縣第一中學(xué), 安徽 和縣 238200)
《史記》關(guān)于范增的記事有六件:建議立楚王孫心為王;被楚王心任命為末將;勸項羽急擊劉邦;鴻門宴上,要殺劉邦而未殺成;參與項羽分封王侯;陳平用反間計,使范增離走,發(fā)病而死。范增是握有兵權(quán)且卓有遠(yuǎn)見的戰(zhàn)略家。范增與項羽的分歧,主要是對待義帝和劉邦的態(tài)度有很大不同。項羽殺義帝,破壞了范增的戰(zhàn)略。范增始終沒有獲得項羽的信任,項羽很多軍事行動不與范增商議而單邊行動。范增的政治文化意義是國君(王)不信任忠臣,不采納忠諫,會導(dǎo)致忠臣、國君乃至國家的滅亡。另一意義是賢士要擇主而事,賢君要會重用有才之士。
范增;兵權(quán);遠(yuǎn)見;政治文化
目前國內(nèi)專題研究范增的文章并不多見。較早論范增,當(dāng)推漢高祖劉邦的“有一范增而不用”的評論。此后歷代詩文多有涉及范增其人,各個朝代的史書也多有記載歷史人物對范增簡短的評述,但大部分是零散的,不是專論。蘇軾有一篇《范增論》算是較早專文論述的,他認(rèn)為范增是人杰。洪邁《容齋隨筆》卷九有一篇《范增非人杰》,認(rèn)為范增不是人杰。此后明代湛若水《泉翁大全》卷之三十三有專文論及鴻門宴范增之事,清代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對范增也有評論。
當(dāng)代古代史研究專家錢穆、呂思勉等學(xué)者和史記研究專家韓兆琦、張大可等先生,在他們的專著里對范增論述也多有涉及。目前對范增研究大致如此。本文擬從政治文化層面對范增作一專論。
《史記》關(guān)于范增的記事,有六件。這六件事能基本反映范增的性格和特質(zhì)。
其一,見項梁,說項梁立楚王孫心為王,以便號召天下。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dāng)。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fù)立楚之后也?!庇谑琼椓喝黄溲裕饲蟪淹鯇O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陳嬰為楚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臺。項梁自號為武信君。[1]300
這里交代范增(前278—前204年)是居巢(今巢湖)人,歲數(shù)大,已經(jīng)70歲了,一向居住在家,好奇計。看來范增在家鄉(xiāng)很有聲望,喜歡幫助人,而且?guī)椭晒Γ駝t“奇計”就無從談起。居巢屬楚,范增也是楚人,“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fù)立楚之后也” 。滅秦復(fù)楚應(yīng)該是他的大志,故有建議立楚王后代心為王,且有號召力。楚國地域最廣,人口最多,推翻秦王朝呼聲最高,決心也最大。范增這一建議很快被項梁采納,他參加了滅秦復(fù)楚的大軍,這一年是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08年。此時范增身份不明。
“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勢不長”,此話有根據(jù)。此前,陳勝自立為楚王,又稱陳王。廣陵人召平“乃渡江矯陳王命,拜梁為楚王上柱國”?!爱?dāng)時是,秦嘉以立景駒為楚王,軍彭城,以拒項梁”,陳勝自立而死,“景駒走死梁地”,這都是勢不長。
其二,在項梁兵敗戰(zhàn)死之后,范增被楚王孫心任命為末將。
初,宋義所遇齊使者高陵君顯在楚軍,見楚王曰:“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居數(shù)日,軍果敗。兵未戰(zhàn)而先見敗征,此可謂知兵矣。”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1]304
項梁因為打勝仗而驕,輕敵,以致戰(zhàn)敗而亡。宋義因為能預(yù)見戰(zhàn)敗,被楚王心任命為上將,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此二將受宋義統(tǒng)領(lǐng)。這一年是公元前207年。我們應(yīng)該注意到范增一開始就是統(tǒng)領(lǐng)部隊的將,而不是謀士身份。三位大將三支部隊,應(yīng)該各有營壘。開軍事會議,三人會面,其余時間應(yīng)在各個部隊,互有一段距離。
其三,勸項羽急擊劉邦,不要失去機(jī)會。
行略定秦地。函谷關(guān)有兵守關(guān),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dāng)陽君等擊關(guān)。項羽遂入,至于戲西。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表椨鸫笈唬骸暗┤震嬍孔?,為擊破沛公軍!”當(dāng)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guān),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1]310-311
項羽是聽了曹無傷的告密,準(zhǔn)備第二天一早就攻打劉邦軍。范增此時說項羽,增加了項羽攻打劉邦軍的動因。此時,范增與項羽最近,兼有兩重身份:帶兵的將領(lǐng),軍事參謀。
其四,鴻門宴上要殺劉邦而未殺成,這一段寫得最詳細(xì)。
項羽聽了項伯的勸告,放棄了原本攻打劉邦的計劃,接待劉邦。放棄計劃,顯然沒有與范增商討;因為是夜里發(fā)生的變化,范增應(yīng)該在另一座軍營,對此渾然不知。不過,從鴻門宴座位安排看,范增的地位還是較高的,次于項伯,被稱為“亞父”。項羽是孤兒,從季父項梁。項梁死,從項伯。范增與項梁是同輩,而且有奇計,又是楚人,故稱“亞父”,應(yīng)是尊稱。
因為是亞父,故能在項羽面前發(fā)火發(fā)怒:“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這種發(fā)火,應(yīng)該視為真心維護(hù)項羽,項羽也毫無反應(yīng)。
對于項伯和范增兩個人,項羽更相信項伯,因為是項氏家族。鴻門宴的座位便可證明。當(dāng)范增與項伯意見相左時,項羽采納項伯的意見,鴻門宴之事便是證明。范增因為是亞父,身份較高,就不與項羽相商,單邊行動,讓項莊舞劍刺殺劉邦。項羽雖然沒有反應(yīng),但也沒有支持。鴻門宴一事反映項羽優(yōu)柔寡斷,隨意改變計劃的一面;反映范增了解項羽為人不忍,但他自己過于急躁,缺乏周密的計劃安排。
其五,參與項羽分封王侯。
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蹦俗饝淹鯙榱x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fā)難時,假立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堅執(zhí)銳首事,暴露于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dāng)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蹦朔痔煜拢⒅T將為侯王。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yè)已講解,又惡負(fù)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guān)中地也?!惫柿⑴婀珵闈h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guān)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于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1]315-316
秦王朝已被推翻了,項羽不考慮怎樣一統(tǒng)天下,而是想稱楚王,這符合最初的計劃——光復(fù)楚國。這也可能是范增原定的計劃。在項羽、范增看來,秦采用郡縣制和中央集權(quán)制,非但沒有鞏固政權(quán),反而迅速滅亡。周天子用分封制,卻能延續(xù)幾百年,故采用分封諸王。各路軍將也都希望封王,這種做法也迎合了諸將的心理。
項羽自己想稱王,就分封諸將為王為侯,當(dāng)然是私心,不過,似乎也很公平,諸將沒有異議。很顯然,范增參與了項羽分封諸王事。“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yè)已講解,又惡負(fù)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所謂“講解”,就是和解。鴻門宴上,雙方已經(jīng)和解了。但項羽、范增最不放心的還是劉邦,這才有“陰謀”。劉邦被封漢王這件事,應(yīng)該是項羽范增共同策劃的。
其六, 陳平用反間計,使范增離走,發(fā)病而死。
漢之三年,項王數(shù)侵奪漢甬道,漢王食乏,恐,請和,割滎陽以西為漢。
項王欲聽之。歷陽侯范增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后必悔之?!表椡跄伺c范增急圍滎陽。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jìn)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备秩?,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quán)。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賜骸骨歸卒伍?!表椡踉S之。行未至彭城,疽發(fā)背而死。[1]325
項羽不是政治家,見到劉邦“食乏,恐”而求和,似有不忍,“欲聽之”。范增認(rèn)為“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后必悔之”,于是“急圍滎陽”。但是陳平用離間計,項羽逐走了范增 。從此項羽走向衰敗之路。范增的結(jié)局是“疽發(fā)背而死”。
這段文字出現(xiàn)了“歷陽侯范增”。此前分封諸王侯,未見范增封為歷陽侯。范增的歷陽侯是什么時候封的呢?從《史記》寫作慣例看,應(yīng)該在分封王之后追封的?!绊椡踝粤槲鞒酝?,王九郡,都彭城?!表椨鹆⒆约簽槲鞒酝?,卻忘記給范增分封,也許后來發(fā)現(xiàn),加以追封。此前稱范增,稱亞父,沒有稱歷陽侯。可見是在分封諸王之后加封的,也體現(xiàn)了范增在滅秦復(fù)楚的功勞。
歷陽侯范增是怎樣的人呢?歷來認(rèn)為范增只是謀士、軍師。其實這只認(rèn)識范增的一部分。
范增是握有兵權(quán)的將領(lǐng),又是卓有遠(yuǎn)見的謀略家。
說他是將領(lǐng),他被楚王孫心封為末將,與宋義、項羽一道帶兵救趙,三位將軍等級不同,項羽、范增都受宋義領(lǐng)導(dǎo),這是一。后來宋義被項羽殺死,項羽被封為上將軍,《史記》只說“當(dāng)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并未說范增屬項羽。范增的軍銜不清楚,沒有交代。但范增仍是帶兵將軍,這是確定的。二是項羽在封分諸王時,自稱西楚霸王,似是統(tǒng)領(lǐng)各路諸王軍馬,此時范增被封歷陽侯,也有軍馬,當(dāng)然屬于項羽管轄,與項羽相近,此時的謀士作用更大。
當(dāng)漢兵糧食缺乏、恐懼、求和之時,范增建議攻打,“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可見,范增還是帶兵之將。遺憾的是項羽中反間計?!吧詩Z之權(quán)”,當(dāng)然指奪其兵權(quán),這才引起范增大怒。范增誠心幫助項羽,卻不被信任。他料定項羽必敗,自然出走??梢姺对鍪怯斜鴻?quán)的將領(lǐng)。
說他是卓有遠(yuǎn)見的戰(zhàn)略家,表現(xiàn)有三:
一是立楚王孫心為楚懷王,具有號召力。清代王鳴盛說:“六國之亡久矣,起兵誅暴秦,不患無名,何必立楚后?制人者變?yōu)橹朴谌?,范增謬計,既誤項氏,亦誤懷王?!?《十七史商榷》)王鳴盛的觀點是不對的。
首先,立楚王孫心,號令天下,諸將都聽從。 無論是項梁、宋義、項羽、范增、沛公都聽從,而且遵從懷王約定。部隊有了統(tǒng)一的指揮,故滅秦非常迅速。如果沒有懷王,各地為政,必然混亂,滅秦恐怕就不那么迅速了。
此前,陳勝打著“張楚”旗幟,天下云集響應(yīng);現(xiàn)在立楚王孫心為楚王,應(yīng)該具有一定的號召力。至少對楚地人來說,有了一個旗子。封建社會,“王”常常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即國家意義,立楚王,就表明楚國的存在,要滅秦復(fù)楚。
當(dāng)時人們的社會心理仍處在封建制(封分制)的階段,認(rèn)為中央集權(quán)制是秦的罪過。錢穆說:“故以廢封建為秦罪”,“故群情懷古,仍不免戀戀于封建之舊傳統(tǒng)”,“而當(dāng)時山東豪杰一呼百應(yīng),亦為恢復(fù)封建之迷夢所驅(qū)”[2]36-37。所謂“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 ”,就是這個心理的反映,的確具有號召力。范增本是楚人,立楚王,就是想滅秦復(fù)楚,這或許就是范增的戰(zhàn)略意圖。
這個戰(zhàn)略意義,從項羽殺義帝后,諸將“叛之”就凸現(xiàn)出來了。正如蘇軾所說:“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叛之也,以弒義帝?!笔聦嵰踩绱恕!妒酚洝ろ椨鸨炯o(jì)》:“趣義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薄妒酚洝じ咦姹炯o(jì)》:
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fā)喪,臨三日。發(fā)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于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fā)喪,諸侯皆縞素。悉發(fā)關(guān)內(nèi)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原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盵1]370
可見義帝是一面旗幟,漢王迅速利用這一面旗幟反擊項羽。
《容齋隨筆》卷九“楚懷王”條對義帝作了充分肯定:
項梁之死,王并呂臣、項羽軍,自將之,羽不敢爭。見宋義論兵事,即以為上將軍,而羽乃為次將。擇諸將入關(guān),羽怨秦,奮勢愿與沛公西,王以羽慓悍禍賊,不許,獨遣沛公,羽不敢違。及秦既亡,羽使人還報王,王曰:“如約?!绷钆婀蹶P(guān)中。此數(shù)者,皆能自制命,非碌碌孱主受令于強(qiáng)臣者,故終不能全于項氏。然遣將救趙滅秦,至于有天下,皆出其手。太史公作《史記》,當(dāng)為之立本紀(jì),繼于秦后,迨其亡,則次以漢高祖可也。[3]
義帝既然有如此作用,那么立楚王就是一個遠(yuǎn)略之謀。只是項羽破壞了這個遠(yuǎn)略,也使項羽陷入不義之中而不能自拔。司馬遷說:“及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zé),過矣。”[1]339“所謂不師古”,就是立義帝,采用分封制??梢?立義帝就是遠(yuǎn)大戰(zhàn)略。
二是發(fā)現(xiàn)劉邦志氣不小,將來奪天下的必定是劉邦。范增善于察言觀色,并且能冷靜思考,他說:“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guān),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應(yīng)該說這一斷定是符合后來的實際。至于說“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那是說話的一種策略,或者假托之詞,目的是要項羽“急擊勿失”。
問題是鴻門宴該不該殺劉邦呢?范增從戰(zhàn)略高度看,以為應(yīng)該及早除掉劉邦,否則奪天下必是劉邦。正因為這樣認(rèn)識,所以才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對此事議論者頗多,明湛若水評論比較中肯?!度檀笕肪碇?/p>
沛公會羽于鴻門,范增欲擊沛公而殺之。后之儒者以是病增曰:“必殺其所忌,安知禍將不出于其所不足忌者?”夫當(dāng)是之時,與項羽爭衡于天下者,非沛公乎?楚、漢不可以兩立,楚不滅漢,漢必滅楚,如兩虎相遇,其不可以俱生亦明矣。夫兵,利器也,有相勝之道,有克敵之勢。故不克敵者不足以為兵,不相勝者不足以為敵。今不加于所敵,不勝于所忌,而欲求王,得乎?“然則增之欲擊沛公,當(dāng)歟?”曰:“非也?!薄叭粍t后儒之病增者,當(dāng)歟?”曰:“非也?!逼洳≡稣呤且玻渌圆≡稣叻且?。沛公會羽于鴻門,羽許與沛公成而盟矣。春秋譏要盟,惡劫盟。要盟不義也,劫盟亦不義也。是時羽與沛公酌卮酒為好,而擊之,非劫盟而何?夫不義莫大于劫盟,劫盟而負(fù)不義于天下,將何以自立乎?夫伯者,猶將假仁義而為之,絕仁與義,吾未見其能伯也。
在鴻門宴上殺劉邦是不對的。劉邦與項羽同為推翻暴秦的軍隊,如果真的殺了劉邦,則必然引起同盟軍的憤怒,失去民心。范增戰(zhàn)略高度雖然不錯,但時機(jī)未選擇好,過于急躁。鴻門宴實際上是項羽劉邦雙方和解。此點不能作為劉項爭奪的高潮,這是雙方暫時和解之時,又是新矛盾的起始。劉項爭奪的高潮應(yīng)該在滎陽之戰(zhàn)。
三是在劉邦窮途末路之時,即“漢王食乏,恐,請和,割滎陽以西為漢。項王欲聽之”時 ,范增認(rèn)為這是打敗劉邦最好時機(jī),不應(yīng)答應(yīng)他們求和。說:“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后必悔之?!薄绊椡跄伺c范增急圍滎陽?!边@是劉項相爭的高潮,如果項羽聽信范增之策,奪天下必是項羽。應(yīng)該說范增的戰(zhàn)略眼光是不錯的。
可惜在這關(guān)鍵的時刻,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不相信范增,使范增離走。雖然陳平設(shè)離間計,但項羽對范增信任程度是不夠的,才使離間計獲得成功。 正如蘇軾《范增論》所言:“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4]從此,項羽一敗再敗,以致四面楚歌,自刎烏江。
范增的謀略足以使對手感到威脅。鴻門宴、滎陽之圍使得劉邦也差點難以走脫。正因為好奇計,使對手處于十分危險的境遇,這才使對手用反間計。所以,范增的謀略價值是不應(yīng)否定的。
但是范增也有缺點,他過于急躁,好發(fā)脾氣 。項羽年輕,容易發(fā)怒,獨斷獨行,也容易上敵人當(dāng)。這些,范增應(yīng)該了如指掌。當(dāng)項羽稍奪兵權(quán)時,應(yīng)該冷靜思考這是為什么。不去思考,卻發(fā)脾氣,似乎有失長者與謀士的身份。范增與項羽年齡差距較大,一個七十好幾,一個三十多一點,其代溝很深,溝通不易,而且各自的個性都有毛病,這可能是他們產(chǎn)生分歧的一個原因。
范增與項羽后來分道揚鑣,其根源是什么?
(一)源于對待義帝的態(tài)度
義帝,就是楚王孫心。范增建議,項梁采納立為楚王。這是一面號召的旗子。后來推翻暴秦,項羽分封諸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俗饝淹鯙榱x帝”。尊為義帝,也是項羽做的,范增顯然贊同。但是項羽“詳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范增顯然不能接受。
后來“ 使人徙義帝” “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這件事,范增顯然不知情,因為“諸侯罷戲下,各就國”,范增是歷陽侯,一定回到歷陽侯國去了。項羽殺義帝,是秘密進(jìn)行的,從“陰令”可知。范增立楚王,尊義帝,目的是光復(fù)楚國,號令天下,絕不會要殺義帝。逐義帝,殺義帝,授人以柄。劉邦聲討項羽列出罪狀有十條,其中有:“項羽出逐義帝彭城,自都之,奪韓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項羽使人陰弒義帝江南,罪九。夫為人臣而弒其主,殺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盵1] 376
那么項羽為什么要逐義帝乃至殺義帝呢?他認(rèn)為楚王在進(jìn)軍路線安排上有所偏向?!陡咦姹炯o(jì)》第八:
趙數(shù)請救,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令沛公西略地入關(guān)。與諸將約,先入定關(guān)中者王之。當(dāng)是時,秦兵彊,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guān)。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原與沛公西入關(guān)。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shù)進(jìn)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弊洳辉S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1]356-357
項羽遂西,屠燒咸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項羽使人還報懷王。懷王曰:“如約。”項羽怨懷王不肯令與沛公俱西入關(guān),而北救趙,后天下約。乃曰:“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本定天下,諸將及籍也?!蹦嗽斪饝淹鯙榱x帝,實不用其命。[1]365
其一,因為項羽名聲不好,殘暴,長者不贊同項羽西入秦,認(rèn)為劉邦是大長者,可遣。楚王心贊同長者意見。結(jié)果項羽遇到勁敵,而劉邦一路較順利,先入咸陽,按照楚王如約,則劉邦應(yīng)該為王??墒琼椨鸩环?,有強(qiáng)大部隊,所以說“何以得主約”?就是否定楚王的約定。項羽最惱恨的就是楚王讓自己北進(jìn)而使自己后至咸陽。
其二,覺得義帝對自己號令天下有礙。項羽自己要做老大,可是上面還有一個太上皇,這怎么行呢?說“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
范增立楚王,尊義帝,是遠(yuǎn)略之謀,項羽佯尊、逐義帝,最后殺義帝,是失去道義之舉。兩人在對待義帝態(tài)度上迥然不同,是他們分歧、矛盾的起點。正如蘇軾所說:“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盵4]司馬遷說:“ 秦失其道,豪桀并擾;項梁業(yè)之,子羽接之;殺慶救趙,諸侯立之;誅嬰背懷,天下非之。作項羽本紀(jì)第七?!盵1] 3302“誅嬰背懷,天下非之”,已經(jīng)失去諸侯乃至老百姓的信任了。
但是范增是士人,忠于自己的主子,忠臣不事二主,所以雖有分歧,但并不離開,不投奔劉邦,盡管有韓信、陳平為之先例,但仍幫助項羽出謀劃策,希望項羽一統(tǒng)天下。
范增失去項羽信任,項羽也失去范增的信任,范增不得不走。 項羽可殺宋義,可殺義帝,可屠城,可坑秦卒,那也就可殺范增。范增是士人錯投主子的悲劇性人物,項羽是不會使用賢士的悲劇人物。
(二)對待劉邦的態(tài)度是項羽與范增分歧的根本點
范增對劉邦的態(tài)度始終如一,即要殺掉劉邦,必置劉邦于死地。而項羽對劉邦的態(tài)度搖擺不一,或殺或和解,處在猶豫徘徊之中。范增一開始就判定劉邦奪項王天下,所以要攻擊劉邦,要在宴會上殺劉邦。項羽則開始要攻打,但聽項伯一席話就改變了主張,開始和解;對范增的暗示,全然不睬。劉邦在滎陽被圍之時,已經(jīng)窮途末路了,要求和解,項羽準(zhǔn)備和解,范增勸說攻擊,不要失去時機(jī);然而項羽中了反間計,奪了范增兵權(quán),從而失去項、范合圍的態(tài)勢,也失去了高參的兵力合理的部署,才使劉邦走脫。項羽對待劉邦的優(yōu)柔寡斷,使得戰(zhàn)局發(fā)生逆轉(zhuǎn)。
(三)范增始終沒有獲得項羽的信任,項羽很多軍事行為不與范增商議而單邊行動
縱觀《史記》,項羽幾乎沒有采納范增一項建議。一開始范增就建議攻打劉邦軍,項羽似乎旦日就要進(jìn)軍了,但項伯一句話,就停止進(jìn)軍。鴻門宴上,范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yīng)”,又不被采納,范增只好單邊行動,要項莊舞劍,但未獲成功。當(dāng)劉邦軍隊“食乏,恐”之時,范增建議攻打,又未被采納項范合圍的方法,反而“稍奪之權(quán)”,被逐走。
項羽一些重大的軍事行動,都沒有和范增商量,如殺宋義: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dāng)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蹦讼嗯c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于懷王。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dāng)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1]305
范增為末將,當(dāng)另有營壘。項羽殺宋義,沒有和任何人商議,完全是單邊行為。
再看坑秦卒:
到新安。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guān)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敝T侯微聞其計,以告項羽。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guān)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庇谑浅娨箵絷l秦卒二十余萬人新安城南。[1]310
這樣重大的事,“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不與范增商議。
逐楚王孫心,弒義帝,燒秦宮等行為都未見到與范增商議。項羽為什么會這樣做呢?因為他個性剛愎自用,認(rèn)為自己能征慣戰(zhàn)。由此也可見范增并未被項羽信任,這是范增的悲劇,也是項羽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人指責(zé)范增“及羽奪王之地,遷王于郴,已而弒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誼,爭之以死”?!坝鹬ペw,殺上將宋義,增為末將,坐而視之。秦降卒,殺秦降王,燒秦宮室,增皆親見之,未嘗聞一言也。”[3]81-84這是不了解范增是帶兵的將軍,他另有營壘,項羽單邊行動,根本沒有征求范增意見,也未見范增參與其事。范增是處在不被信任的位置。這種指責(zé)是沒有道理的。
陳平說:“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盵1]2054韓信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項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1]2612酈食其說齊王,也說項羽非項氏莫得用事。歷史學(xué)家呂思勉說:“蓋項氏故楚世家,其用人猶沿封建之世卑不逾尊、疏不逾戚之舊,漢高祖起于氓庶,則不然?!盵5]39由此看來,項羽不信任范增也就不奇怪了!
司馬遷寫范增,有哪些文化意義呢?
盧卡奇說:“政治天才的偉大之處在于能在什么程度上使個人圈子的放射線到達(dá)社會圈子上去,偉大的政治家的生活范圍和時代生活范圍具有同一個圓心。”[6]116范增從社會心理角度,從先王的分封制度看,反對自立為王,認(rèn)為應(yīng)立楚王后代為王,便于號令天下,也能最大限度滿足楚人乃至六國人的愿望,有益于統(tǒng)一天下。范增將滅秦的舉動放射到大楚社會圈子,其政治范圍與整個時代生活范圍具有同一個圓心,所以各路諸侯紛紛響應(yīng),這就是師出有名。而項羽不是政治家,是能征慣戰(zhàn)的大將,他從項氏復(fù)仇小圈子來處理這滅秦舉動,以自己私利來畫圓,自立為楚王,逐義帝,殺義帝,坑秦卒,燒秦宮,都是復(fù)仇之舉動,都是從項氏仇恨著眼,是小圈。故司馬遷說“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范增與項羽一開始的戰(zhàn)略意圖就不相同。從政治文化層面來說,他們分手是必然的。范增的政治文化意義不僅如此,還有:
(一)國君不信任忠臣,不采納忠諫,會導(dǎo)致忠臣、國君乃至國家的滅亡
范增的悲劇與項羽的悲劇都是楚國的悲劇。范增繼屈原之后又一楚國忠臣的悲劇。屈原忠于楚王,多次向楚王建議,不被楚懷王和楚頃襄王采納,以至于被逐,被流放,最后投汨羅江自沉。范增主動向項梁建議,立楚王心,精心輔助項羽,希望楚國一統(tǒng)天下。可是意見不被項羽采納,最后被奪取兵權(quán),自動離走而死。范增對楚國一片忠心如同屈原一樣。范增不同于屈原的是,屈原是由于奸佞之人挑撥而被逐,項羽身邊并沒有奸佞之人挑撥,而是項羽自身剛愎自用、不信任范增。外在的是陳平離間計,加速了范增與項羽的分手。
追之前朝,比干之于商紂,商鞅之于秦王,伍子胥之于吳王,屈原之于楚王;加之司馬遷之于漢武帝,其忠義直諫之士大都如此,其政治文化意義就更明顯了。
(二)范增另一文化意義是賢士要擇主而事,賢君要納忠言,要重用賢士
考察韓信、陳平兩個人。韓信是領(lǐng)兵的大將,有奇謀;陳平是高級謀士,有奇計。范增兼有二者之長,既能領(lǐng)兵,又有奇計。這三人原都在項羽部下,韓信屢次獻(xiàn)策,不被采用,不得不投奔劉邦;陳平也未被項羽重用,因事懼怕項羽殺自己,也奔到劉邦那里。只有范增還在,稱為“亞父”,似乎很尊重。三個謀臣,兩個逃到劉邦那里被重用,一個雖未逃,但始終不被重用,徒有“亞父”虛名耳。明代瞿佑撰《歸田詩話》卷下《哀姑蘇》:“虎斗龍爭既不能,雞鳴狗盜亦何曾?陳平韓信皆歸漢,只欠彭城老范增。”作者意思是范增應(yīng)該像韓信陳平一樣早歸漢,就不會出現(xiàn)被逐而死的結(jié)局。
所以,范增形象的意義在于:有才能的士人要選擇好主子,所謂“良臣擇主而侍,良鳥擇木而棲”。古人有詩:“馬援不受井蛙囚,范增已被重瞳誤。良禽擇木乃下棲,不用漂流嘆遲莫?!盵7]
另一面,賢明的君主要會使用自己手下的人才,不善于用人,就會失敗。陸游評價項羽:“八尺將軍千里騅,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盡無施處,路到烏江君自知?!?/p>
漢高祖有一段話,頗發(fā)人深?。?/p>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备咦嬖唬骸肮湟唬粗涠?。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盵1]380-381
作為項羽的對手漢高祖也承認(rèn)“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漢高祖所論應(yīng)該不錯,作為天子,應(yīng)該善于用人,項羽只會自己打來打去,不會用謀士,不會用將領(lǐng),這就是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漢高祖則不然,善于用人,這是他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晉書》卷四八(列傳第一八)有一段評論:“秦失其鹿,豪杰競逐,項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韓生,而范增之謀不用。假令羽既距項伯之邪說,斬沛公于鴻門,都咸陽以號令諸侯,則天下無敵矣?!逼渲锌梢姺对鲂蜗蟮恼挝幕饬x。
[1] [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 錢穆.秦漢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
[3] [宋]洪邁.容齋隨筆[M].呼倫貝爾: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
[4] [清]姚鼐.古文辭類纂:卷四[M].光緒李承淵重刻本.
[5] 呂思勉.秦漢史[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9.
[6] 伍天冀,杜紅衛(wèi).政治的智慧[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
[7]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甲集前編第十[M].清順治九年刻本.
【責(zé)任編輯 王 萍】
Research on Fan Zeng, the Liyang Marquis
XUE Cong-jun
(NO.1 Middle School of He County, Hexian 238200, China)
There were six records on Fan Zeng in Historical records. First is to suggest King Chu Sun Xin as Emperor; second to be appointed as the general; third to suggest Xiang Yu attacking Liu Bang; forth to plot to kill Liu Bang at Hongmen Party but unsuccessfully; fifth to join Xiang Yu to reward nobilities; finally, Fan zeng to be deserted and dead because of dissension method used by Cheng Ping. Actually, Fan Zeng was a visionary strategist with military power.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Fan Zeng and Xiang Yu consisted in the attitude to Emperor Yi and Liu Bang. That Xiang Yu killed Emperor Yi which destroyed Fan Zeng’s strategy. Xiang Yu never trusted Fan so that Xiang always took unilateral action without conferring with Fan on many military actions. The political culture significance of Fan lied on two sides. On one hand, if a king didn’t trust his loyal minister and accept his advice, it would lead to unloyalty of ministers, king and even than a state’s destruc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s important for distinguished men to choose a wise king to serve. For only wise king put talented persons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Fan Zeng; military power; foresight; political culture
K207
A
1009-5128(2015)03-0065-07
2014-05-15
薛從軍(1948—),男,安徽和縣人,安徽和縣第一中學(xué)特級教師,主要從事地域文化、中國語言文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