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口頭傳統(tǒng)·口頭范式·口頭詩學

2015-03-20 13:10
關鍵詞:程式史詩口頭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北京 100732)

口頭傳統(tǒng)·口頭范式·口頭詩學

高荷紅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北京 100732)

口頭程式理論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被譯介到中國之后,從少數(shù)民族史詩研究開始,接續(xù)應用于多個研究領域并產(chǎn)生積極影響,由此民俗學經(jīng)歷了由書面范式向口頭范式的轉換,中國傳統(tǒng)人文學術從“口頭”二字開啟了一片新天地?!翱陬^傳統(tǒng)研究中心”的建立及創(chuàng)建中國學派的構想是中國學者立足于本土實踐的學科訴求。

口頭傳統(tǒng);口頭范式;口頭詩學;中國學派

自“西學東漸”以來,中國許多學術范式的轉換都與“輸入外來之學說”密切相關。1918~1937年,中國現(xiàn)代民俗學者及民俗學開始“眼光向下”,不僅關注下層文化也關注其文化的秉承者。之后民俗學研究經(jīng)歷了由書面范式、田野范式向口頭范式的轉換,這一轉換主要發(fā)生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恰好是“口頭程式理論”、“民族志詩學”、“表演理論”被譯介到中國的時期?!翱陬^程式理論”因多部相關譯作的出版及學者在少數(shù)民族史詩研究中的創(chuàng)用,在中國影響甚廣?!氨硌堇碚摗痹谥袊淖g介和創(chuàng)用較為成熟,楊利慧和安德明用力頗多①,楊利慧的學生運用表演理論完成多個個案研究?!懊褡逯驹妼W”的譯介與運用相對較少,如朝戈金翻譯的《民族志詩學》(托馬斯·杜波依斯著,2000),葉舒憲的《口傳文化與書寫文化——“民族志詩學”與人類學的表現(xiàn)危機》(2001),尹虎彬的《口頭詩學與民族志》(2002),楊利慧的《民族志詩學的理論與實踐》(2004),這些文章重在引介,但發(fā)表至今應用者少?!翱陬^程式理論”譯介到中國后,最初應用于少數(shù)民族史詩研究,使得史詩學界研究范式和史詩觀念發(fā)生轉換,新學術范式成功轉型,最終卻深刻影響到民間文學和民俗學學科范式的轉換。本文僅對口頭程式理論在中國傳播、接受和發(fā)展的脈絡做一學術史述略。

一、 譯介:口頭程式理論進入中國

“口頭程式理論”(Oral Formulaic Theory)為米爾曼·帕里(Milman Parry)和阿爾伯特·洛德(Albert B. Lord)共同開創(chuàng)的“帕里—洛德學說”。據(jù)數(shù)年前的不完全統(tǒng)計,使用該理論的相關成果已經(jīng)有2 207種,涉及全球超過150種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傳統(tǒng),涵蓋不同的文類和樣式分析。1960年,洛德出版的著作《故事的歌手》被譽為“口頭程式理論的圣經(jīng)”,其中關于“程式”、“主題”、“歌”、“歌手”都有精要的論述,尤其是“歌手:表演與訓練”的幾個階段非常切合史詩歌手的學藝過程,被多位學者用于研究秉持不同傳統(tǒng)的歌手的學習經(jīng)歷。1968年,洛德在繼續(xù)研究“荷馬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口頭詩學”這一概念:

當然,現(xiàn)在荷馬研究所面臨的最核心的問題之一,是怎樣去理解口頭詩學,怎樣去閱讀口頭傳統(tǒng)詩歌。口頭詩學與書面文學的詩學不同,這是因為它的創(chuàng)作技巧不同的緣故。不應當將它視為一個平面。傳統(tǒng)詩歌的所有因素都具有其縱深度,而我們的任務就是去探測它們那有時是隱含著的深奧之處,因為在那里可以找到意義。我們必須自覺地運用新的手段去探索主題和范型的多重形式,而且我們必須自覺地從其他口頭詩歌傳統(tǒng)中汲取經(jīng)驗。否則,“口頭”只是一個空洞的標簽,而“傳統(tǒng)”的精義也就枯竭了。不僅如此,它們還會構造出一個炫惑的外殼,在其內里假借學問之道便可以繼續(xù)去搬用書面文學的詩學。②

“口頭詩學”作為一種研究視角,一種方法論系統(tǒng),從其產(chǎn)生就與“口頭傳統(tǒng)”(oral tradition)研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③而美國密蘇里大學約翰·邁爾斯·弗里教授(John Miles Foley,1947~2012)作為“口頭程式理論”的當今旗手,著作頗豐,經(jīng)統(tǒng)計總計200余種,涉及多種語言文字,主要為歐洲語言,還包括阿爾巴尼亞語④。從其談論話題的寬泛和深入看,他都當之無愧為當代學術大師。他在多個學術領域引領潮流,走在國際學術前沿。特別是晚近的通道項目——將古老的口頭傳統(tǒng)與因特網(wǎng)技術進行比較闡釋,成為人文學術與技術進步方面結合最好的成果。其譯著《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也沿襲了這一視角,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口頭傳統(tǒng)研究的推進。

20世紀90年代中期,口頭程式理論開始被譯介到國內,開始是單篇翻譯文章,主要發(fā)表在《民族文學研究》上,那時很多術語對大家而言都是新鮮的,是具有較強學術震撼力的。在此期間朝戈金發(fā)表了系列論文,如譯文《口頭程式理論:口頭傳統(tǒng)研究概述》(約翰·邁爾斯·弗里著)⑤、《南斯拉夫和突厥英雄史詩中的平行式:程式化句法的詩學探索》(萊歇爾著)⑥,及所撰文章《第三屆國際民俗學會暑期研修班簡介——兼談國外史詩理論》⑦《〈口頭傳統(tǒng)〉所見中國史詩研究》⑧;還有尹虎彬的三篇論文《史詩的詩學:〈口頭程式理論〉研究》⑨、《口頭詩學的本文概念》⑩、《口頭詩學關于“歌”的概念》,開始有意識地介紹口頭程式理論的主要術語及理論概況。200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出版《民族文學研究增刊》,精選了7篇在國際學術界較有影響的論文,這些論文之后為學者廣泛引用;增刊中還有弗里教授撰寫的兩篇附錄《近期與將來的發(fā)展走向》及《晚近的學科走勢》。此后數(shù)年間,《增刊》成為民俗學、民間文學專業(yè)和研究方向的各大研究院所、高校學生和研究人員的必讀書目,也有較高的引用率。

早在199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就已出版王靖獻的《鐘與鼓:詩經(jīng)的套語及其創(chuàng)作方式》,但因關注學者相對較少致其影響較弱。就學術影響而言,2000年毫無爭議地成為口頭程式理論進入中國學術視野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年份,那一年約翰·邁爾斯·弗里的譯作《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和朝戈金的著作《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相繼出版,在中國學術界尤其是民俗學界引發(fā)了研究討論的熱潮。2000年至2003年間,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經(jīng)常舉辦學術討論會,介紹口頭程式理論、民族志詩學、演述理論等重要學說,翻譯和闡釋阿爾伯特·洛德、約翰·弗里、格雷高利·納吉等代表性史詩學者的理論著作。

鐘敬文先生指出口頭程式理論為“民俗學研究帶來了一個新的視野”,學者們努力接受學習口頭程式理論,其話語體系成為學人討論的熱點,尤其是與“程式”有關的術語,頻繁被學者引用并行之于筆端,“程式頻密度”成為判定是否為史詩的標準。連續(xù)的學術會議為中國史詩學研究注入了新鮮的活力,研究范式也發(fā)生了轉變。2004年,《故事的歌手》出版;2008年,《荷馬諸問題》出版;2012年,《突厥語民族口頭史詩:傳統(tǒng)、形式和詩歌結構》出版。這幾部譯著接續(xù)出版,使得口頭詩學的討論日益深入,從2003年到2015年,有數(shù)十篇民俗學、民族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古代文學博碩士論文受到口頭程式理論的影響,對此我們將在下文中加以分析。

二、綜述:口頭詩學在中國

與口頭詩學有關的術語有帕里和洛德提出的“程式”(formula)、“典型場景”(typical scene)和“故事范型”(story- pattern),弗里等提出的“大詞”(large word)、“演述場域”(performing arena)、“傳統(tǒng)性指涉”(traditional referentiality)、“演述中的創(chuàng)編”(composition in performance),格雷戈里·納吉提出的“交互指涉”(cross-reference)、“創(chuàng)編—演述—流布”(composition- performance- diffusion)三位一體命題,以及“荷馬的五個時代”的文本演進模型(the five ages of Homer)等等。

這些術語在中國學者的研究中,運用得較多的是“程式”,朝戈金在《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對蒙古史詩《江格爾》的程式句法予以極為精細的分析,后來的學者將程式運用到多個文類,并將程式擴展到音樂、儀式等方面;“口頭程式理論”三大術語的另兩個“典型場景”和“故事范型”運用得極少,康麗博士將“故事范型”化用到巧女故事的研究中,發(fā)表了六篇相關的學術論文從而初步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術語體系。

“大詞”是“口頭程式理論”晚近發(fā)展中一個較重要的貢獻。弗里認為大詞是指歌手心目中的“表演單元”,涵蓋了幾個范疇:程式、典型場景或主題,以及故事范型。大詞是傳統(tǒng)地形成的單元,它有固定的內涵和固定的指涉,其含義超過了字面本身。高度濃縮、言近旨遠、音韻鏗鏘、意味雋永,這些特性往往體現(xiàn)在大詞上。所以我們說,典故和諺語,都可以在某種意義上理解為大詞。朝戈金的《“大詞”與歌手立場》區(qū)分了大詞與程式間的區(qū)別在于“大詞”則傾向于試圖從歌手立場出發(fā),發(fā)現(xiàn)歌手創(chuàng)編技巧和法則的努力。

巴莫曲布嫫所言之“演述場域”吸納了以下學術理念(ideas):1)借鑒了語義學分析中的“語義場”概念;2)參照國外史詩研究中的“表演舞臺”概念;3)同時也受到了布迪厄社會學術語“場域”(fields)的諸多啟發(fā)。她從個案出發(fā)、從史詩田野觀察出發(fā)、從實際的表演事件及其言語行為的聯(lián)動關系出發(fā),由此提煉出來的這一術語主要用于界定具體的表演事件及其情境(situation),相當于英文的situated fields of performance。其文《敘事語境與演述場域——以諾蘇彝族的口頭論辯和史詩傳統(tǒng)為例》,希冀在研究對象與研究者之間搭建起一種可資操作的工作模型,從而探索一條正確處理史詩文本及文本背后的史詩傳統(tǒng)信息的田野研究之路。

“傳統(tǒng)性指涉”或譯“傳統(tǒng)指涉性”,為弗里一再重申的理論見解,他強調傳統(tǒng)本身所具有的闡釋力量,提醒我們要去發(fā)掘口頭傳統(tǒng)自身的詩學規(guī)律,而不能以一般書面文學批評的詩學觀念來考察口頭傳統(tǒng)。巴莫曲布嫫撰寫了多篇論文論及傳統(tǒng)指涉性之意義和與民間敘事法則之間的關聯(lián),如《敘事型構·文本界限·敘事界域:傳統(tǒng)指涉性的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指涉性”:民間敘事法制的發(fā)現(xiàn)》和《英雄觀、英雄敘事及其故事范型:傳統(tǒng)指涉性的闡釋向度》,馮文開的論文《傳統(tǒng)性指涉:口頭傳統(tǒng)結構的美學功能》則比較了傳統(tǒng)性指涉與以往結構性概念如母題等的區(qū)別。

納吉提出的概念和模型在中國運用得相對較少,也鮮有文章對此進行論述。

從2000年至今,“口頭程式理論”成為學者研究的利器,學術研究范式也隨之轉變,在民間文藝學、民俗學、民族學、古典文學、西方經(jīng)典文學研究方面成為極為重要的理論方法。若從“中國知網(wǎng)”上輸入“主題”“口頭詩學”的話,能搜索到近200篇論文,包括博士論文23篇、碩士論文30篇;輸入“主題”“口頭程式理論”的直接對應博碩士論文只有1篇,論文9篇;輸入“主題”為“口頭傳統(tǒng)”,按學科分類,“中國文學”818篇,“中國語言文學”為164篇,“民族學”80篇,“文藝理論”67篇;輸入“主題”“程式”,按學科分類“中國文學”844篇,“中國語言文學”為354篇,“音樂舞蹈”類別下搜索到626篇論文。

口頭詩學的相關術語體系基本用于韻文體的,或散韻結合的文類中,如中國三大史詩《格薩(斯)爾》、《瑪納斯》、《江格爾》;北方少數(shù)民族史詩如衛(wèi)拉特史詩《那仁汗克布恩》、蒙古族史詩;南方史詩如彝族的《勒俄特依》、《梅葛》,壯族的《布洛陀》;西北花兒、河湟皮影戲、揚州評話、蘇州評彈、云南白曲、薩滿神歌包括滿族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祁太秧歌、女書、信天游等文學樣式中都有運用。民間敘事詩如裕固族的《黃黛琛》、土族的《福羊之歌》、土家族的《擺手歌》、東鄉(xiāng)族的《米拉尕黑》、撒尼族的《阿詩瑪》、藏族的“拉伊”、蒙古族敘事詩“嘎達梅林”、回族的《馬五哥和尕豆妹》、苗族敘事詩《仰阿莎》、摩梭人的《達巴經(jīng)》、哈尼族古歌;各地各族民歌,如“花兒”、土家民歌,元雜劇、傳統(tǒng)戲曲、敦煌變文、祝贊詞等類別。其他還有說書、山東快書等;古代文學如《詩經(jīng)》、《左傳》、話本小說,古代現(xiàn)代小說??陬^詩學理論將書面?zhèn)鹘y(tǒng)與口頭傳統(tǒng)研究統(tǒng)合在一起,口頭傳統(tǒng)固然是其主要研究對象,而運用新的理論燭照書面?zhèn)鹘y(tǒng)也會有新的收獲。

音樂舞蹈類別下的論文,多發(fā)表在《中國音樂》和《音樂研究》等刊物上,1987年,即有汪人元論《論戲曲音樂的特殊邏輯——程式性》,可見程式乃戲曲專用術語,應與我們熟悉的口頭程式理論關系不大。但2000年后,戲曲研究者有意識地使用口頭詩學的概念,撰寫多篇論文,其探討范圍超出了戲曲本含之義。如《論戲曲音樂的特殊邏輯——程式性》、《戲曲聲腔的程式分析及方法》、《遼寧小品程式初探》、《中國傳統(tǒng)樂種曲式結構與道教法式程式結構的關系》;《京劇二黃腔的基本句型與變格句型——戲曲唱腔結構分析法實證》,《京劇音樂的非程式性》,《傣劇“戲調”的程式性、可塑性與局限性》,《論程式音樂的程式——以徽州禮俗儀式音樂為例》,《黃梅戲音樂程式探微——學習傳統(tǒng)札記》、《唐代佛曲程式初探》、《論花鼓燈的形態(tài)特征與表演程式》等。

以往鮮有對歌手或演述人的研究,受口頭詩學關注演述場域和《故事的歌手》的影響,研究者開始關注歌手或演述人的個人曲庫,學藝過程等相關信息。碩士論文有道日娜的《〈江格爾〉說唱藝人周乃演唱的〈格斯爾〉比較研究》,巴合多來提·木那孜力的《中國柯爾克孜史詩歌手現(xiàn)狀調查研究》,央吉卓瑪?shù)摹痘镁持谐删陀篮恪锤袼_爾王傳〉史詩歌手研究》,李永娟的《在口頭與書面之間:雙重文化維度中的〈格薩爾〉史詩演述人——基于現(xiàn)代標準化教育背景的個案研究》,王娜的《口頭詩學視野下的白族調歌手研究——以劍川縣石龍村為例》;一般論文有蒲生華的《河湟漢族答謝歌的程式分層研究——兼談程式在歌手表演中的作用》,陳永香、馬紅惠、李得梅的《簡談彝族畢摩和歌手對史詩的“演述”——以梅葛、查姆為中心》等。

對口頭詩學理論的研究,包括 “口頭詩學”與“歷史詩學”“古典詩學”的比較分析;對《廿世紀文學理論的程式》的深入分析;重新闡釋《中國敘事學:邏輯起點和操作程式》;將“身體語言的敘事”納入考量,《多重標識:史詩歌手演述中的身體語言》;另對史詩理論探析如尹虎彬的多篇論文《史詩觀念與史詩研究范式轉移》《在古代經(jīng)典與口頭傳統(tǒng)之間——20世紀史詩學述評》《中國史詩的多元傳統(tǒng)和史詩研究的多重維度》《口頭傳統(tǒng)史詩的內涵和特征》《〈故事歌手〉跨學科的意義》;還有馮文開的相關論文《20世紀中國史詩學研究的詮釋與思考》、《西方文論語境中史詩觀念與研究范式的演進與轉換》、《論國外史詩及其理論譯介對中國史詩學的建構》,都有較高的下載引用率。

口頭程式理論得益于對阿夫多們的田野研究,口頭詩學的譯介運用對中國民俗學的理論建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中國的活態(tài)史詩研究方法有了較大改觀,口頭詩學研究路線被多種不同文類的運用,開啟了一個重要研究范式——口頭范式的轉換,且日益勃興。

三、 本土化實踐:創(chuàng)立口頭傳統(tǒng)研究的中國學派

2011年1月24日,《政協(xié)報》刊登了朝戈金的文章《創(chuàng)立口頭傳統(tǒng)研究的“中國學派”》,這是歷經(jīng)多年的學術積累和推廣,學者對口頭傳統(tǒng)研究的學科訴求。在此前一年,朝戈金在哈佛大學舉辦的“21世紀的歌手和故事:帕里—洛德遺產(chǎn)”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fā)表的論文《帕里—洛德學說在中國:以“口頭程式理論”的本土化實踐為例》,以民族文學研究所近15年來對口頭程式理論的譯介、借鑒、應用、汲納、轉化等變“消費”為“生產(chǎn)”的學術實踐過程為線索,集中討論了“口頭詩學”在中國人文學術界的傳播和影響,同時對我國日益勃興的口頭傳統(tǒng)研究及其學術走向進行了概括性的歸納,闡述了中國民俗學晚近的發(fā)展和研究范式的轉換,進而對創(chuàng)立口頭傳統(tǒng)研究的“中國學派”及其可能性和所要面臨的挑戰(zhàn)作出了前瞻性的評估。

創(chuàng)立口頭傳統(tǒng)研究的“中國學派”的可能性:

我國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有大量活態(tài)史詩口頭傳統(tǒng),尤其在新疆和西藏,有若干堪稱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民間演述人,對此中國學者可從民俗文化學的角度研究做出諸多理論建樹。

面對絕大多數(shù)不識字或識字較少,極少數(shù)識文斷字的歌手,學者需要回答諸多問題:他們如何習得講述故事并流暢講述的方法;歌手如何處理新老故事之間的關系;如何理解那些與史詩演述有關的諸多神秘現(xiàn)象,如夢傳神授等。

經(jīng)過三代史詩學者的努力,從19世紀末學者著力于解決是否有史詩的問題到20世紀中葉大量搜集整理三大史詩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史詩,再到有國際視野的學者“基于本民族史詩傳統(tǒng),從個案研究入手,在吸納和借鑒”國外理論的工作原則及分析模型的基礎上,完成了對多部史詩的研究。由此有必要考慮依托于中國活態(tài)史詩傳統(tǒng)為世界史詩長廊“目錄”做出貢獻,如是否有必要調整這一目錄,如何提升“來自東方古老國度的史詩典范在整個閱讀世界的‘可見度’?我們能夠給國際史詩學術研究提供哪些來自東方諸傳統(tǒng)的鮮活事實、田野證據(jù)和理論概括?”

2000年,鐘敬文先生在《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序》中提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史詩學理論”的希望,認為以西方口頭詩學理論為參照,可以打開我們的思路,以我國豐富厚重、形態(tài)鮮活的多民族史詩資源為根底,并將史詩詩學與民俗文化傳統(tǒng)有機地整合為一體,從而超越純粹經(jīng)驗的事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數(shù)年間,朝戈金、巴莫曲布嫫、尹虎彬以各自的學術理念為史詩理論的推進做出了卓越貢獻。如語文學的文本解析手段,被用來精密地剖析民間詩歌的句法、韻律、修辭手法和其他詩學規(guī)則,形成“田野再認證”的工作模型;例如人類學和民族志的實地調查方法,被用來觀察和跟蹤文本生成過程,總結出“五個在場”的學術預設和田野研究框架;再如通過視域的融通,在古代經(jīng)典與當代口頭傳統(tǒng)之間,搭接起理解人類表達文化之縱深譜型的通衢。總之,這些以活形態(tài)傳統(tǒng)為本的學術實踐已經(jīng)在國際史詩學界產(chǎn)生了良好的影響。

創(chuàng)立口頭傳統(tǒng)研究的“中國學派”面臨的挑戰(zhàn):

當然,要創(chuàng)立“中國學派”的學術準備還不夠充分,也面臨多方面的挑戰(zhàn),學術格局和學科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第三代”乃至第四代學者的不懈努力。

傳承人:尚未完成全國范圍內的史詩歌手和演述人狀況的普查;對傳承人類型、譜系和分布也就尚未形成更系統(tǒng)、更深入的描述與分析;定向跟蹤的傳承人數(shù)量和檔案建設離學科要求還有相當?shù)木嚯x。

文本:在既有的???、迻譯、保存、出版和闡釋等環(huán)節(jié)上,可以改進的余地還很大;對口頭文本的采集、謄錄、轉寫需要從田野研究、民俗學的文本制作觀念及其工作模型上進行更為自覺的反思和經(jīng)驗積累。

理論建設:學者們已經(jīng)做出的規(guī)律性探討和學理闡發(fā),與我國史詩傳統(tǒng)的多樣性還不相稱;跨文化譜型、多形態(tài)資源的描述和闡釋還沒有到位;對中國三大史詩類型及其亞類型(比如創(chuàng)世史詩中的洪水史詩),尚未進行足夠深入的理論界定和類型闡釋;在概念工具、術語系統(tǒng)、理論方法論和研究范式的抽繹和提升上體系化程度還不夠。

學術格局:中國南北史詩研究的力量分布不均勻,個案研究的發(fā)展勢頭要遠遠超過綜合性、全局性的宏觀把握;我們的史詩學術梯隊建設和跨語際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離我們設定的目標還有相當距離。

學科制度化建設:在田野基地、數(shù)字化建檔、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協(xié)作機制、學位教育、國際交流等層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史詩學術共同體的形成還需破除學科壁壘,進一步加強民俗學、民間文藝學、民族文學與古典學、語言學、人類學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方能開放視野,兼容并蓄。

創(chuàng)立口頭傳統(tǒng)研究的“中國學派”的準備工作:可總結為一中心一旗手一團隊。

1.口頭傳統(tǒng)研究中心:2003年9月,“口頭傳統(tǒng)研究中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設立在民族文學研究所下。至此,口頭詩學的本土化以多種實踐方式在中國起步,尤其是圍繞“史詩學研究”重點學科的建設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學術活動。

“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資料庫/口頭傳統(tǒng)田野研究基地/中國民族文學網(wǎng)”(簡稱“資料庫/基地/網(wǎng)絡”)是口頭傳統(tǒng)研究中心通過數(shù)字技術手段和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開展多元化的學術實踐,在相關平行學科中形成了良好的學術影響。“口頭傳統(tǒng)研究基地”是“口頭傳統(tǒng)研究中心”成立后的重要舉措,通過與西部民族地區(qū)展開合作,相繼啟動了內蒙古扎魯特烏力格爾(本子故事的口頭說唱)、青海果洛藏族史詩與口頭傳統(tǒng)、四川德格藏族史詩與藏戲表演、廣西田陽壯族布洛陀文化與口頭敘事、四川美姑彝族口頭論辯與史詩演述、新疆阿合奇《瑪納斯》口頭傳統(tǒng)研究基地等10個田野研究基地。院級重大項目“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資料庫”(2003~2009)以定向搜求各民族的口頭傳統(tǒng)資源為重心,旨在通過現(xiàn)代化手段和數(shù)字技術,搶救瀕臨消亡的活態(tài)口頭傳統(tǒng)。資料搜集范圍主要是各民族史詩的口頭文本、音像資料和藝人資料。資料庫在口頭傳統(tǒng)資料的采集方式、手段、文本整理、編目歸檔、保存利用等環(huán)節(jié),需要電子技術和數(shù)字化的管理,其資料的規(guī)模、完整性和耐久性,對我國史詩研究來說,都將是空前的。

從2009年開始到2014年,民族文學研究所口頭傳統(tǒng)研究中心已成功舉辦六期“IEL國際史詩學與口頭傳統(tǒng)講習班”,“講習班”邀請了多位歐美、亞洲、俄羅斯的知名學者和本土史詩研究專家參與。每一期都吸引60位以上的來自國內外著名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與,這一長線發(fā)展的口頭傳統(tǒng)研究跨學科專業(yè)集訓項目業(yè)已成為知名品牌,其影響已在年輕學人的學術選擇上有所體現(xiàn)。

2.口頭傳統(tǒng)研究當代旗手:朝戈金研究員從口頭程式理論到口頭詩學的譯介運用,都可謂是走在最前沿的學者,稱他為我國“口頭傳統(tǒng)研究當代旗手”是當之無愧的。

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他同時還擔任國際國內多項學術職務:國際史詩研究學會(ISES)主席、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CIPSH/ICPHS)主席、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領域專家、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國際培訓中心(CRIHAP)管委會委員;中國民俗學會會長、中國蒙古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江格爾研究會會長、中國大眾文化學會副會長、全國《格薩(斯)爾》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文化部外聯(lián)局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專家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委。

他精通漢語、蒙古語、英語,從他的學術研究來看,最初研究小說,以老舍和張承志為主,到1995年著手翻譯弗里的《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1997年入鐘敬文先生門下成為民俗學博士,開始研究蒙古族史詩《江格爾》,成為口頭詩學與本土文類相結合的領軍人物,通過口頭傳統(tǒng)研究在中國的多重學術實踐,從而影響了中國民俗學界研究范式的轉變。

近年來,朝戈金發(fā)表了一系列產(chǎn)生很大影響的學術論文,如和約翰·邁爾斯·弗里合著的《口頭詩學五題:四大傳統(tǒng)的比較研究》、一系列論文《從荷馬到冉皮勒:反思國際史詩學術的范式轉換》、《回到聲音的口頭詩學:以口傳史詩的文本研究為起點》、《國際史詩學術史谫論》、《創(chuàng)立口頭傳統(tǒng)研究的“中國學派”》。朝戈金在《朝向21 世紀的中國史詩學》中總結了這么多年來中國史詩研究格局的形成、學術轉向、內在理路及面向未來的中國史詩學。

3.研究團隊:同樣都有問業(yè)哈佛的學術經(jīng)歷,同樣都在鐘敬文先生門下求學,同樣都參加過芬蘭國際民俗學者組織暑校高級研修班,同樣都是民俗學的中堅力量,先后翻譯過口頭詩學理論的譯作,在國內人文學術界率先引入了“口頭傳統(tǒng)”這一跨學科研究領域,朝戈金、尹虎彬、巴莫曲布嫫三位學者是目前中國口頭傳統(tǒng)研究團隊的核心。多年來,依托他們對中國南北史詩傳統(tǒng)的研究影響,現(xiàn)在民族文學所已形成口頭詩學研究梯隊,如阿地力·居瑪吐爾地、斯欽巴圖、諾布旺丹、李連榮等,目前譯著三種,著作十余種,涉及多個民族史詩傳統(tǒng)。我們通過知網(wǎng)上查閱的信息可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培養(yǎng)的博碩士,民族院校如中央民族大學、貴州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等院校的博碩士,還有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遼寧大學、山東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等高等院校就讀的博士碩士自覺運用口頭程式理論或口頭詩學,接受口頭傳統(tǒng)研究方法的相對多一些,這與研究團隊的影響力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

當然,我們發(fā)現(xiàn)還有很多尚未解決的問題:

首先是朝戈金提到的術語問題,“術語問題乃至方法論問題的提出或是反觀,都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在知識生產(chǎn)和研究領域里有關‘對話’的若干原則性問題,還有我們學者自身作為創(chuàng)造者、接受者、呈現(xiàn)者、傳達者和參與者在文化傳播、知識產(chǎn)品和學術交流中的角色和作用等等問題,都應當積極納入學術反思和文化自覺的考量中,由此才能真正實現(xiàn)創(chuàng)立口頭傳統(tǒng)研究的‘中國學派’這一愿景?!盵1]其次還有口頭傳統(tǒng)與書面?zhèn)鹘y(tǒng)的關系如何還需探討,口承與書寫作為重要的媒介其關系是很重要的討論話題;如何判斷作家文學和民間文學,譜系性(面對具體文類、文本如何解析);針對源遠流長的史詩傳統(tǒng)和篇目繁多的史詩敘事,對其文本類型的詳細分析尚需各族學者的合力;而歌手、歌和傳統(tǒng)之間的關系等問題也需重新審視。再次在口頭傳統(tǒng)研究的幾個關鍵問題上仍需跨學科的反思,如“口傳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表演、作者與文本、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口傳文學的文本記錄與現(xiàn)代民俗學田野工作的科學理念、民俗學文本與文化語境的關聯(lián)、關于口傳文學的價值判斷、口傳文學與書面文學的雙向互動、口頭傳承、書寫傳統(tǒng)和電子傳媒的傳播學意義等?!盵2]

注釋:

①楊利慧與安德明合譯了理查德·鮑曼的《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楊利慧還譯有理查德·鮑曼的文章,分別為——《“表演”的新生性,“表演”的概念與本質》,《民俗界定與研究中的“傳統(tǒng)”觀》(合譯),《美國民俗學和人類學領域中的“表演”觀》及杰茜卡·安德森·特納的《旅游景點的文化表演之研究》;介紹反思性的文章——《理查德·鮑曼及其表演理論》,《表演理論與民間敘事研究》,《民間敘事的傳承與表演》,《從“自然語境”到“實際語境”——反思民俗學的田野作業(yè)追求》。

②Albert B.Lord,“Homer as Oral Poet,”in Harvard Studies in Classical Philology,Vol.72(1968),p46.轉引自朝戈金.回到聲音的口頭詩學:以口傳史詩的文本研究為起點[J].西北民族研究,2014,(2).

③約翰·弗里著,朝戈金譯.關于口頭傳唱詩歌的研究——口頭詩學問題[J].文藝研究,2002,(4).

④他生前為美國密蘇里大學威廉姆·拜勒杰出人文學術教授,校董會古典學和古英語教授,口頭傳統(tǒng)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ies in Oral Tradition,CSOT)主任,《口頭傳統(tǒng)》(Journal of Oral Tradition)學刊創(chuàng)刊人和主編,e研究中心(Center for eResearch)主任,“通道:口頭傳統(tǒng)與互聯(lián)網(wǎng)”項目(The Pathways: Oral Tradition and the Internet,以下簡稱為“通道項目”)主持人,口頭傳統(tǒng)研究國際學會(ISSOT)發(fā)起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口頭傳統(tǒng)研究中心首席學術顧問?!獙ζ湓u價詳見朝戈金.約翰·弗里與晚近國際口頭傳統(tǒng)研究的走勢[J].西北民族研究,2013,(2).

⑤朝戈金.口頭程式理論:口頭傳統(tǒng)研究概述 [J].民族文學研究,1997,(1).

⑥萊歇爾著,朝戈金譯.南斯拉夫和突厥英雄史詩中的平行式:程式化句法的詩學探索[J]民族文學研究,1990,(2).

⑦朝戈金.第三屆國際民俗學會暑期研修班簡介——兼談國外史詩理論[J]民族文學研究,1998,(1).

⑧朝戈金.《口頭傳統(tǒng)》所見中國史詩研究[J].民族文學研究,1995,(4).

⑨尹虎彬. 《口頭程式理論》研究[J].民族文學研究,1996,(3).

⑩尹虎彬. 口頭詩學的本文概念[J].民族文學研究,1998,(3).

[1]朝戈金.創(chuàng)立口頭傳統(tǒng)研究的“中國學派”[N].政協(xié)報,2011-01-24.

[2]尹虎彬.二十世紀口傳文學研究的十個誤區(qū)[J].民族藝術,2004,(2).

責任編輯:陳剛

OralPoetics,OralTraditionandOralNorms

GAO Hehong

John Miles Foley, a leading scholar of oral poetics, shows his major impact on Chinese academics in oral tradition. Since its translated introduction into China over 20 years ago, the theory has exerted profound influence on folklore science, Chinese minority literature and even Chinese literature as a whole, thanks to Chinese experts' search for a sound theory concerned in China.

oral poetics; oral tradition; Chinese experts

I27

A

1003-6644(2015)05-0167-12

2015-08-20

高荷紅,女,漢族,黑龍江富錦人,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猜你喜歡
程式史詩口頭
增程式電動汽車續(xù)駛里程的延長優(yōu)化
英語程式語可學性的語言模因論解讀
基于Motor-CAD的增程式電動車發(fā)電機設計
如何寫口頭通知
口頭傳統(tǒng)所敘述的土爾扈特遷徙史
2013史詩之戰(zhàn)
史詩表演
史詩
口頭傳統(tǒng)新傳承人的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
——新一代江格爾奇為例
長征 偉大的壯舉 永遠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