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峰
幾年前,與一個即將畢業(yè)的師范生閑聊,問起他的就業(yè)取向,他不假思索地說,除了當老師,其他什么都可以。我有點詫異,追問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他解釋說,很小的時候,班主任羞辱過他,導致他至今對教師有抵觸心理,所以不愿意從事教育這個行業(yè)。事情過去好幾年了,但那位學生說話時的認真表情,還是會偶爾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很多類似于常識一樣的“公理”,比如說,大家都認為,教師會影響到學生,但這里提到的“影響”似乎比較籠統(tǒng)模糊。例如有人說,老師激發(fā)了我的學習動力。提高了我的學習興趣,而“動力”和“興趣”本身就是內(nèi)在狀態(tài),是別人難以偵測、體驗、目擊的。而那位師范生所提到的影響,卻是那么清晰、具體、久遠,那么令人感嘆。
他只是在一次測試后給我點了贊
他是我小學三年級的班主任,是位數(shù)學老師,是他讓我第一次對學習有了興趣,第一次覺得學習是件美好的事。具體說起來,他也沒有對我做什么特別的事,也沒有給我什么特別的關照。他只是在一次平時測試后,給我點了贊,在班上表揚了我。雖然只是一次小小的測試,卻給我的學習帶來持久的動力,因為在老師的表揚下,我在同學們的眼中已搖身一變成了成績好的同學,其他老師也自然地給了我更多的注視。也是從那次開始,我對數(shù)學有了一份特別的情感,不管其他科目的分數(shù)有多低,就是受不了數(shù)學成績不好。(大二學生楊維易)
很長時間以來,我國中小學的班級管理,基本屬于“父權主義”模式。首先是在班主任的群體中,形成了學生是需要被管理、鞭策、束縛、規(guī)訓的管理意識形態(tài);其次是在班級管理生活中,與這種管理意識相對應,建構了以班干部組織、懲罰性紀律等“父權”運作方式。在部分管理嚴格的氛圍中,很多學生在班主任面前處于膽戰(zhàn)心驚的狀態(tài)。班主任覺得學生不好教育,恰恰是因為我們教育不好的緣故,是我們把學生的問題一個一個地炮制出來了。
在這樣的管理環(huán)境中,班主任成為與學生相處時間最長,最了解學生,對學生影響最大的教育工作者。從一個責備的眼神都可以讓自己無限委屈的小學一年級開始,一直到試圖與班主任建立平等與朋友關系的高中,學生都生活在班主任的影響下。稚嫩的心靈在邁向成熟的過程中,對班主任的贊許充滿了渴望。我們的很多班主任還不習慣,或者說忘記了,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把中肯的、合適的、恰當?shù)馁澝婪瞰I給學生。
他常用特殊的方法讓我感受到溫暖
我渴望不一樣的青春,希望揮灑激情去讓人們看到我的存在,但在一次次地被冠以“壞孩子”稱號后,我越來越相信人們對我的負面評價,并在不知不覺中越來越趨于那個“壞孩子”形象。幸好我遇見了一個相信“性本善”的老師,他在做我班主任的期間,并沒有像其他老師一樣對我避之不及,而是經(jīng)常用特殊的方法讓我感受到他的溫暖。例如有時候在作業(yè)本上為我留言,還會畫上可愛的向陽花,寫上一首鼓勵人心的歌曲名字,或是在作業(yè)本上安慰我考試過后的心情等。他通過這樣的方式,伴隨我度過初中三年。到現(xiàn)在,我還記得他鼓勵信任的笑,他畫得扭扭捏捏卻暖入人心的向陽花(大二學生楊倩穎)。
教育的玄妙之處,就在于對象的復雜性。一個個家庭背景、成長經(jīng)歷、知識起點、性格氣質(zhì)、心性心靈等千差萬別的學生,生活在同一個物質(zhì)、制度、文化空間里,導致教育與管理工作千頭萬緒,思慮稍微不周,就有可能在群體或者個體那里引起消極的連鎖反應,這種局面需要班主任有時能夠放棄細節(jié)而著眼整體,有時需要繞過整體而進入細節(jié)。教育的方法千變?nèi)f化,不拘一格。具有創(chuàng)造意識的班級管理者,往往可以用“四兩撥千斤”的方式,改變頑劣的學生。孩子的頑皮與懵懂,屬于他們的天性,并不必然和他們的品德聯(lián)系在一起,在特殊階段或者個別學生身上,“壞孩子行為”往往是引起他人關注、進行身份認同、表現(xiàn)自我的一種方式,只要班主任能夠覺察到這一點,適當?shù)貙λ麄兊目是筮M行反饋,就會將學生的注意力從“歧路”導向“正軌”。一朵畫得很別扭的向陽花,之所以能永遠開放在學生的記憶中,給學生帶來彌久的感動,就在于細微之處能夠看到班主任的情懷、精神與智慧。
原來你是如此愛我、了解我
我認識你是在五年級。那時的我任性、驕躁、貪玩,似乎一切缺點都在我身上,可你卻給了我各種展示自己的機會,讓許多同學發(fā)現(xiàn)了我的優(yōu)點,我自然是感激你的??墒牵斘矣瓉碜詈笠淮握驹谀感I炫_做演講的機會時,你卻拒絕了我,還把這個機會給了一個曾與我有過矛盾的女生,可知我當時有多生氣?于是我開始跟你慪氣,不再找你聊天,上課也不回答問題,運動會都沒有報名參加。我一個人在鬧著我的小脾氣,宣泄我的不滿,而你依舊如常,這讓我感到很受傷,讓我愈發(fā)覺得,你原來根本就不注意我,不喜歡我!就這樣,我從一個活動積極分子變成一個沒事就看書打發(fā)時間的沉默女生。
一直到最后一個學期,我考得還算不錯,依靠特長生的身份進入了區(qū)一所比較好的初中。一開學,新班主任便找到我,讓我做一個新生代表發(fā)言。他當時說:“你們陳老師向我推薦你,說你演講很不錯,是塊材料,所以我把你調(diào)到了我們班。好好努力,可別辜負了陳老師的期望?!蹦阒绬幔慨敃r我就懵了!原來是你在幫我呀!后來的某一天,我翻到了小學時的評價手冊,看到你寫給我的寄語,不長,只有兩句話,但卻是四個醒目大字——戒驕,戒躁。我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你是如此了解我,你用獨特的方法讓我把放在活動上的心思收回,全心學習;你用舊友的關系,將我推向一個全新的更大的舞臺;你用醒目的大字告訴我該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我。謝謝你,我親愛的陳老師,原來你是如此愛我!(大二學生白蕾蕾)
缺乏基于人生閱歷而構建的洞察力與感受力,就很難覺察別人沒有明確表達或者刻意隱藏的善意。班主任面對的群體,在年齡、知識、經(jīng)驗方面,不可能與自己呈現(xiàn)對稱狀態(tài),自然會遇到學生不理解甚至誤解自己的情況,也就是一些班主任所說的“好心沒好報”現(xiàn)象。中小學班主任日常管理事務繁雜,常會由于精力分散而導致“該說的話沒有說到位,該做的事沒有做到位”。有的時候,一句話沒有點到位,一件事沒有及時展開,就有可能讓學生產(chǎn)生抱怨情緒。這就要求班主任在組織活動與教育學生時,思路要縝密,方案要合理,環(huán)節(jié)要銜接,要能夠善始善終,畫龍之后要點睛。從另外的角度看,“行善事而不言,立功而不邀功”,則更具有教育力。班主任看到學生熱衷于課外活動而耽擱學習,故意冷落該學生,知道學生抱怨自己,卻在暗地里為學生日后的發(fā)展搭建平臺,這樣的班主任,是真的為學生發(fā)展負責的班主任,而不是為了取悅學生卻耽擱了學生前途的班主任。這樣的“好心”,不會沒有“好報”,而是會有更大更久的“好報”——促進了學生健康成長。
我把藏在自己心中已久的話告訴了他
在我上初中的時候,我的家人為了能夠讓我和弟弟接受更好的教育,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將我們倆個送到縣城的學校讀書。我的奶奶在縣城租了個比較便宜的屋子照顧我和弟弟的起居。雖然學習環(huán)境改善了很多,不過我們的生活條件還是很艱苦。那時候我很懂事,學習也很認真,所以初中三年一直在尖子班就讀。同學都是來自縣城的,家庭條件都較好,也因為這樣,我覺得自己很另類,不知不覺就產(chǎn)生了自卑心理,變得不喜歡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覺得別人會看不起我,不會跟我交朋友。就在這個時候,我的班主任石老師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石老師是個十分和藹的人,同學們都很喜歡他,我也不例外。一天中午午休的時候,石老師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讓我跟他講講我自己的心里話。我把藏在自己心中已久的話告訴了他之后,他首先沖我笑了一下,然后說:“有時候很多問題都是自己制造出來的,別人其實并不那么想,只是自己過于敏感,多想了而已,你應該找回自信,多與同學交流,跟他們談談自己學習或是生活上的心得與感想,相信不久之后同學們就能接納你?!睆哪且院螅艺麄€人都感覺輕松了很多,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漸漸與班上同學有了更多的接觸,學習效率也提高了不少。那時候,學校對生活貧困同學進行補助,石老師了解我家里情況,每次有什么補助之類的好事,都會考慮到我。我的父母因此減輕了不少負擔,我很感謝在我受教育的過程中,遇到這樣一位老師(大二學生李梅)。
從廣義角度講,學生的絕大多數(shù)問題,都可以歸咎于心理內(nèi)部的某種糾結(jié)。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很多學生學業(yè)不利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非智力因素,如恒心與毅力等。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也會導致學業(yè)障礙,因而“心理”干預是班級管理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忽略了張揚個性的引導與環(huán)境的營造,太強調(diào)整齊劃一的“好學生”形象,導致一些學生的膽子越來越小,不敢在人多的場合表現(xiàn)自己,不能自在自如地與同學交往,社會流行的城鄉(xiāng)貧富等二元劃分心態(tài)也會在學生群體中折射出來,致使人際交往成為困擾學生最大的問題之一。在學生出現(xiàn)“想不通,悟不透,看不穿”而導致一些問題時,班主任能否結(jié)合學生成長環(huán)境與班級生活中表現(xiàn),準確判斷學生內(nèi)心狀態(tài),是疏通學生認識、情感、意志、價值問題的重要前提。正因為如此,班主任一語中的,準確指出“別人其實并沒有那么想,只是自己過于敏感”,恰好擊中問題的關鍵,自然會讓學生信服并采納班主任的建議,再加上隨后一些配合性的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走出認識誤區(qū)也就指日可待了。
反思與期望
上述大學生記憶中的片段,是在隨意翻閱60多名大學生“成長史敘事”過程中,略加選擇之后便摘錄下來,并沒有按照某種邏輯將其結(jié)構化。實際上,做結(jié)構化系統(tǒng)化的努力是比較困難的,因為班級生活本身就瑣碎繁雜,加之不同班主任在處理相同問題時差異較大,這也是班級管理研究所面臨的尷尬局面——走向概括與抽象化的結(jié)論,會導致建議與措施停留在原則層面上而流于空泛;走向經(jīng)驗層面,會導致注意力集中在典型案例上而失去普適價值的凝練。因此,呈現(xiàn)大學生群體的班主任記憶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判斷孰對孰錯,應該怎么做或不應該怎么做,而是藉此反思:如何評價我國班主任這個龐大的管理群體?
近些年,媒體屢屢曝光班主任傷害學生的案例,在社會輿論中引起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從學生的記憶故事看,或者說從那些“往事”推測,傷害了學生的班主任確實存在,當然不是普遍現(xiàn)象,多數(shù)班主任都能夠在學生的記憶深處留下這樣那樣的感動。我國中小學約有435萬個教學班,有近2億中小學生生活在班級里,430多萬的班主任承擔著近兩億學生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工作,擔負著極其重要的歷史責任。
評價我國中小學班主任的貢獻,既要從宏觀層面看到這個群體的育人價值,還需要跳出目前的、具體細微而又日常化的班級生活,后移一段時間,等學生成人之后,在能夠讀懂班主任良苦用心的時候再作評價。對于班主任來說,應該看到,學生其實在我這里索求的并不多,一個充滿關愛的眼神,一個和善的笑容,一個呵護的動作,都能深深地在他們心里留下烙印。
縱觀我國近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史,晚清之后,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們先后學習過西歐、美國、日本的經(jīng)驗,新中國成立之后,長期借鑒前蘇聯(lián)教育體制,新時期的教育教學改革,多參考世界各國的模式。細細盤點之后會發(fā)現(xiàn),班級管理與班主任角色的設置,其實是全世界少有的,有中國特色的學生管理實踐?,F(xiàn)在,這種管理方式,已經(jīng)面臨著改革與重組的可能。深入執(zhí)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選修課程模塊,必然會出現(xiàn)“人手一張課表”或“走班制”,必然會沖擊以班主任為主的班級管理模式。近些年,我國教育改革在不斷深入推進,改革在促進發(fā)展方面成效卓著。但不可否認,在改革進程中,一些地方或者說一些學校,是在盲目地非理性地靠近西方模式,丟掉了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寶貴經(jīng)驗。我國的班級管理模式,雖然有一些問題,但它的出現(xiàn)也不是偶然,而是與我國社會政治、文化心理、國民性格、養(yǎng)育模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靶纬捎谒細в陔S”,當班主任制度已經(jīng)開始受到?jīng)_擊時,無論是教育研究工作者,還是班主任群體,都應該思考,我們在改革大潮中,要堅守什么,改變什么,如何堅守,如何改變?
(作者單位:長江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李書華